• 2060阅读
  • 0回复

起于春秋一路南迁 入鄂成就古时望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7-07
起于春秋一路南迁 入鄂成就古时望族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11-8-3 2:24:00        文字大小:【     
由于缺乏资金,余氏祠堂至今未能修缮完全。
s6|'s<x"j  
  东楚网消息(东楚晚报) (记者 肖婷 实习生 梅玉涵/文 熊峤/摄) d{7ZO#E  
  今志 TGF$zvd  
  在茗山乡余祠村鯚鱼地老屋湾,昔日的古宅基本上被现代的钢筋水泥房所取代,没有了古村的气息。记者在余祠村中转悠了一圈,却没有发现余氏宗祠,只有各村庄自己建的正堂屋,规模比祠堂小很多。很难相信,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走出了一位登峰造极、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余国柱,他恐怕是黄石地区历史上官衔最高的人了。 :01d9|#  
  如今余姓分布于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地区,尤以四川、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为甚。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余姓几乎全是余良之嫡孙。 PGP#$JC  
Q-oDmjU  
b  Ssg`  
  姓氏起源 Ah2 {kK  
  余姓始祖:起于春秋秦之由余
Xq;|l?,O  
  关于余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灭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谱称姬姓余。 qLCNANWnd  
  余姓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其一认为余姓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另一种说法认为,商末有除侯,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商亡后去邑为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余”由“铁”改成,出自蒙古族,为成吉思汗子孙。 d=vuy   
  几种说法中,以姬姓余为重,后人多以这种说法为准。 j0e,>X8  
g=t`3X#d  
  姓氏之旅 WutPy_L<  
  迫于形势一路南下  开枝散叶官运鼎盛 6k t,q0  
  余姓最早的发祥地在山西翼城,得姓之祖由余最早居住于秦都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余姓早期便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发展,从周成王至秦穆公时都是在西北地区。 Xfk DMh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时,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 G[>NP#P  
  唐僖宗年间,洪州刺史、工部侍郎余良在黄巢起义之时,携五个儿子自安徽休宁避乱于分宁(江西修水)长茅。南宋靖康之变时,余良第9世余程迁居到江西武宁。元朝余良第14世由江西武宁迁至大冶,于今大冶市西凉亭余明甫村落地生根,生下两个儿子思敏、思臣。 ; dzL9P9IU  
  余思臣后裔有的迁至大冶刘仁八,有的支系迁居至大冶灵乡镇罗桥,有的则迁到鄂州。元朝后期,余思敏携子迁至茗山余祠村,成为鯚鱼地迁始祖。 <[[yV  
  鯚鱼地分狭义、广义,清一色余姓村庄。狭义的鯚鱼地在老屋湾后,是一道低矮的山梁,属大茗山。广义的鯚鱼地是以原鯚鱼地为中心,四周都是余姓村庄,俗称鯚鱼地48庄门。鯚鱼地余家,是古代大冶最有名气的官僚之家。自明朝中叶余必迪以下,余氏一族有功名者就达57人,其中进士3人,举人12人,贡生42人,最高官至入阁为相。余家官运鼎盛时,同族子弟官迹遍布全国17省(清代中国分18省),整个家族权倾朝野、声震全国,历明、清、民国数百年而不衰。 nB`|VYmOP1  
8{ZTHY -  
  k ;^$Pd?t  
  后世忆访 ~LS</_N  
  余炳贤 大冶民俗专家 余氏族谱撰写者 zcP=+Y)YA  
  记者:为什么没有看到余氏宗祠? %C/p+Tg  
  余炳贤:余氏宗祠修建于明朝中叶,由余氏“兴”字辈建于熊家庄背后。清初余国柱嫌那里地方不好,便迁到鯚鱼地腹地,地属茗山乡余祠村。 \x-2qlZ  
  宗祠由余思敏后裔、余氏族人集资修建,一共有三重,门口是八字门,古时只有家族中有大官的才能建八字门。解放后,余氏宗祠曾作为学校、粮站、大队部。“文革”时破“四旧”,余氏宗祠被拆毁,同时被毁的还有余家牌坊。 r0}x:{$M  
  由于没有资金,余氏宗祠便一直没有重建。但每个庄门都建有正堂屋,虽然规模比较小,但也为族人们提供了祭祖的场地。 4J5zSTw  
  记者:为什么正堂屋中供奉的除了余靖外,还有其他三人?他们是谁? )J[m>tyY5  
  余炳贤:虽然余靖并不是我们这一支系的,但因为他是北宋名臣,功劳大,所以我们余氏后人便将他供奉起来。 AJ}FHym_ZQ  
  在他旁边的是雷万春、南霁云和薛真人。雷万春、南霁云都是唐朝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屡建奇功。薛真人名焉不详,古代军中有专司占卜的祭祀官,他可能和雷万春、南霁云一同都是受人们敬重的将领。在唐朝战乱中,雷万春、南霁云拖延了叛军,为唐朝王室争取了时间,保护江淮大片土地不受叛军践踏。余姓纪姓等姓氏祖先当时都居住在江淮一带,受到了他们的保护,视为有恩,为了纪念他们所以将他们一并供奉起来。在大冶地区,纪姓等姓也会在祭祖时祭祀雷万春、南霁云和薛真人。 *,z/q6  
  记者:目前这个分支留下来的余姓人口大概有多少呢?分布情况如何? TX=894{nGh  
  余炳贤:目前鯚鱼地周边的余姓都是余思敏的后人,鯚鱼地48庄门,大约有2万多人。历史上曾有6000多人从鯚鱼地迁出,前往安徽潜山,另外有5000人迁至湖南长沙、华容、临湘等地。这些迁出的余姓后人已经与我们鯚鱼地的后人取得了联系。 OWibmX  
  黄石除了鯚鱼地外,还有大冶殷祖余明甫村、灵乡、罗桥也有很多余姓后人,他们都是余良的后人,还有一部分在鄂州。 3`&FXgo  
名人志 R>0[w$  
  北宋名臣余靖
q~}oU5  
  余靖(公元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卒于英宗治平元年,年六十五岁。出身于仕宦之家。少时随舅父师从进士黄正读书,性聪慧,过目不忘,后师林和靖先生,学业大进。天圣二年(公元1024)进士及第,起家为赣县尉。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路兵马都铃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赐紫金鱼袋,赠刑部尚书。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余靖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秦淮亭,享年65岁。英宗闻讯恻然,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曰“襄”后人尊称其为忠襄公。余靖生三子,六女。 i?!9%U!z4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撰襄公余靖道碑谓:“公为人资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鐕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 @ ;!IPiU  
"|X'qKS(H{  
  黄石千年第一“相”余国柱 !Wr<T!T  
  余国柱(公元1625-1697)清代官员,字两石,大冶人。 G{[w+ObX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余国柱考中进士,授兖州推官。迁任行人,掌传旨及册封事宜。后转任户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授户科给事中,升礼科掌印给事中,历户、礼两垣,筹粮饷,定乐章。平三藩时,屡疏主筹粮饷、削藩权、惩豪强、增国税,语多精覆。康熙二十年,擢左副都御史。康熙二十三年,晋左都御史,系朝廷谏诤之臣。九月,由执政明珠引户部,在户部尚书任内主管全国财政农业、经济命脉,执行朝政方针,增加了国力,有力支持了收复台湾、抗俄、平叛统一战争,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辅佐了康熙大帝平定三藩、治河、漕运三件国家头等大事。 >>T7;[h  
  此时,为图俸进,依附权相明珠,成为当朝北党副领袖。康熙二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光禄大夫,入阁为相,登峰造极,权倾当朝。据记载,《政治典训》、《大清会典》、《清一统志》诸书皆出其手。 hM]Z T5;<  
  余国柱在朝为官36年:前32年清正廉明,励精图治,为大清王朝立下不朽功勋;后4年在执行朝廷大政方针时,结党纳贿,参与明珠朋党倾轧,最后被罢官思过,发送家乡病终。 iQ" LIeD  
  大冶优秀共产党员余立金 OpaRQ=  
  余立金(公元1913-1978)大冶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EAp"{j  
  余立金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南独立第三师机枪连副排长、连政治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18师53团政治委员,第十八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新四军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中党校副校长。 tn$TyCzckW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政治委员,中国民航总局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In1{&sS  
   “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史称“杨余傅事件”。后中共中央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RKk-8I  
!AXLoq$SY  
  轶闻志 %!t9)pNc  
bK6^<,~  
  鯚鱼地癸未之乱
5 <k)tF%  
  明朝后期,朝政混乱,政治非常腐败,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官逼民反。当时大冶地区连年旱灾、虫灾,到处是“道有饿殍、户有绝者”的惨状,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全国农民起义,大冶农民暴动以应,杀贪官、灭豪强。 w=fWW^>bP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势力扩至大冶,张献忠再度占领大冶后,建立地方政权,很重视吸取当地士绅参政。余国柱的伯父余文明曾任浙江海宁县知县,张献忠派人重金礼聘他辅政。余文明拒聘,并回到茗山鯚鱼地与余翼明等堂兄弟子侄商计对策。 O>~@>/#  
  余国柱随伯父余文明到九江搬来明朝官兵围剿张献忠,一时声势浩荡。探知堂弟余文明引王师到来,余翼明立即发布《告各寨讨张献忠檄》,张贴茗山鯚鱼地内外和大冶、鄂城余姓村庄,组成民团,公开向张献忠宣战。张献忠气愤到极点,率领大军压到大冶,直扑鯚鱼地,搜捕余姓数百人全部抄斩。在兴国(今阳新)的余文明听到噩耗,仰天大哭,槌心呕血,绝食而死。余国柱则和黄冈名士杜浚、鄂城名士夏狱山等人上庐山避乱。事发癸未年,故称为“癸未之乱”。 3!F^ vZ.  
  后来,余国柱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还提到当年“癸未之乱”的惨景:“只见一片断墙碎瓦,荒芜人烟。我同大哥一路去祭扫各处祖坟,徼荒溪谷,穷堡僻塞,靡所不到。” 3ux7^au  
MH)V=xU|)  
  余国柱死后不能“入土为安” }&+,y<>   
  民间传说中,余国柱死后不能“入土为安”。这是因为皇上和皇娘都骂他“死无葬身之地”。 d:iJUVpr  
  传说余国柱罢相时,怕被发配到边塞受苦,他要回老家,就心生一计。当康熙皇帝发配时,他连忙“请求”皇上开恩:“臣去哪里都不怕,就是怕充军武昌(今鄂州)邑。武昌邑的黑背鲫鱼糙米饭,不吃要饿死,吃了要糟死。”康熙听他这么一说,倔脾气一来,脱口而出:“朕偏要将你充军武昌邑!”金口玉言,余国柱就这样高兴地回到了鄂州。事后,康熙接到报告,说是余国柱在鄂州享清福,才晓得中了他的激将计,不禁恼道:“余国柱死无葬身之地!” Il4]1d|  
  还有一则传说,说余国柱与皇娘有染,被罢官回家,皇娘到京城门外搭台送他。余国柱头也不回地走了,皇娘见他薄情,气得连骂数声:“余国柱死无葬身之地!” >{ {ds--  
   下期备选:黄石张氏 黄石陆氏 'qEw]l  
  读者诸君若有相关姓氏的采访线索,或本人即为该姓氏族人,请拨打联系电话:13807235986,或发E-MAIL:XT526@SINA.COM
<gi~:%T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3-07-07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