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9阅读
  • 0回复

余姓聚居的黎家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8-04
余姓聚居的黎家屯 X5tx(}j  
f}t8V% ^E  
+,1 Ea )  
.>a [  
ri%j*Kn  
!pZ<{|cH  
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孕育出地跨永福、鹿寨、融安、柳城四县,纵横230余华里的桃源秘境四十八嶐。而东起乡,就位于四十八嶐西部边缘的连绵群山之中。我们从柳州出发,沿209国道驱车北上,自南向北纵穿柳城县境后进入融安,在大良镇与浮石镇之间的谏村路口,国道向东面岔出一条支路,路牌上写着“东起12km”的字样,从这里驶上支路,东起就在前方。 q5G`q&O5  
*M ^ <oG  
离开国道才500多米,路旁一座青砖黛瓦的古旧祠堂就勾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祠堂以青石为基,木门紧锁,门楣悬一朱匾,上书“余氏宗祠”四个大字。一位村民告诉我们,村子名叫黎家屯,但余姓村民却占了全屯居民的九成以上。庄严气派而又稍显颓败的余家祠堂里,曾经打满了这个昔日望族的荣耀烙印。 bC /Ql  
P1R5}i  
祠堂为抬梁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式建筑,硬山式双坡屋顶,穿斗式梁架,每一块砖石似乎都在诉说久远的传奇。见我们一幅兴致勃勃、大惊小怪的样子,村民咧嘴笑道:“这样的老房子,村里多着呢!” _G&gF .|  
nMK$&h,{  
跟在老农的身后,我们走进了黎家屯深邃的委巷之中。蕨苔满墙的青砖旧宅、翼角起翘的鸱尾瓦面、古朴雅致的雕花窗棂,还有脚下被春雨打湿、光可鉴人的青石路板,时间,仿佛被凝固在了某个遥远的年代里。顺着蜿蜒的小路走到村庄尽头,推开虚掩的柴扉,眼前是满园黄灿灿的油菜花,在湿润的水汽中,就连不远处简陋的夯土泥房,也透出了水墨国画的意境。 & 'CUc/,  
I^nDO\m <  
R nwFxFIQ  
ez5J+  
将军,翰林,金桔之父
(g*j+i  
OD9z7*E@  
zu.B>INe  
7{]dh+)  
! Sw=ns7  
tXqX[Td`0g  
“黄埔一期共有3名柳籍学员,其中之一就出自黎家屯!”在村民的指引下,笔者见到了民国少将余剑光的嫡孙——今年60多岁的余德颐。在他家厅堂的正墙上,将军泛黄的遗像依旧笑貌如生。 *`rfD*  
5|=J\Lp2I  
余剑光(1895——1953)原名远凡,别号冠仁。他少年时代父母双亡,在祖父的悉心栽培下,先是毕业于广西省立柳州师范学校,接着又立志从戎,考上黄埔军校,与陈明仁、左权、王劲修等“未来名将”,以及柳州同乡陈烈、韦日上成为一期第六队的队友同窗。 i!RfUod  
$~iZaX8&  
军校毕业后,他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及北伐战争,并在军中当上了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又进入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学习深造,其后历任四川省军管区编练处课长、叙泸师管区上校参谋主任、隆富师管区少将副司令等职。战后参加中央训练团兵役研究班第二期培训,任国防部兵役局少将副处长,曾获嘉勉“役政光明”。 aG83@ABx  
p20JU zy  
“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的战役中,祖父作为敢死队员奋勇冲锋,中弹负伤,而挚友陈明仁则前赴后继,并率先攻上城头!”余德颐说,祖父出生入死职至将军,但却安贫乐道,有儒将风范,从不倚势凌人、因利忘公。这与余家耕读相传的祖训是分不开的。 J_ h.7V  
@lF?+/=$  
其实,早在清代,余将军的曾祖父辈中,就曾涌现出融安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郎,而那以后,全县仅有一人企及这项殊荣。他,就是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余春照。关于这位余翰林,我们只知道他原名余才若,字兰友,号郁溪,历官户部湖广司主事,曾在融水老子山的静观楼题写“雄秀天下”匾额。但享有“两粤宗师”美誉的郑小谷,却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足见其声望之隆。 rD~/]y)t  
GTM0Qvf?  
有意思的是,如今远近驰名的融安金桔,就是道光年间,该县一名进京赶考的学子,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从江西带回种子发展起来的。而当时融安考中进士的只有余春照一人,他,极可能就是“融安金桔之父”。 y$\tqQ  
uQKQC?w  
V:Gy pY)  
X2@Ef2EkM  
盘山公路和油菜花田
 ce9P-}d  
zPa2fS8  
eO <N/?t  
ZK8)FmT_<O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