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48阅读
  • 7回复

朱自清居然是余姓血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8-10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2条评分威望+10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3-08-11
余良彪 威望 +5 这个发现比较好! 2013-08-11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8-10
补: )83UF r4kP  
6I5,PB  
朱自清(1898-1948) k)'y;{IN  
|Z ), OW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q\0CS>.  
YU*u!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古时称海州,实为今之连云港市海州区)。出身书香门第。 C2l=7+X#W  
mgO D J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1912年过世,终年66岁。 EISgc {s  
祖母吴氏,1917年冬病逝,终年71岁。 CtEpS<*c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是个读书人,1945年4月9日去世,终年76岁。 m'j]T/WF  
母亲周氏。 v--Qbu  
<`PW4zSI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6C ]CS  
y}\d]*5  
东海县实为今之连云港市海州区。据《海州志》载:元代海州升为海宁府,后降为海宁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东海县并入朐山县,明初,朐山县并入海州,属淮安府,辖赣榆、朐山、灌云三县,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又将沭阳县划入。民国元年(1912)海州废撤,分为东海、灌云两县,初属江苏省徐海道,后属江苏省第八行政区。由此可见,古城海州才是朱自清祖辈们主要生活地。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8-10
大补: ,2/y(JX}*!  
海州,朱自清旧居说往事 Ar iW&E  
   <}z, !w8  
   9+"\7MHw  
  素有“东海名郡”之誉的连云港市古城海州,是朱自清先生的诞生地。从牙牙学语到初识句读,他从这里走出了绚丽人生的第一步。其祖父和父亲在此生活了十几年,虽然后来朱自清跟随父辈离开了海州,但这段历史却永远地留在他的记忆中。   YLAGTH0.]  
f83Tl~  
8Z1pQx-P2C  
  祖上做官来海州   -)dS`hM  
LI/;`Y=  
%^VQw!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祖上一直在外做官。朱家本姓余,朱自清的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时因为酒醉不慎坠楼身亡,夫人跟着跳楼殉夫,留下遗孤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朱氏收养,所以承继朱氏,改姓朱。后朱子擎娶了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庄乔氏为妻,朱子擎从扬州搬到了苏北居住,他的儿子起名叫朱则余,也就是“姓朱其实是姓余”的意思,他就是朱自清的祖父。 MDqUl:]  
FaVeP%v  
QZ:xG:qyk;  
  当时的海州辖东海、赣榆、沭阳、灌云、灌南,包括涟水一带,属直隶州。朱则余早就离开家乡,来到海州。他性格坚强,为人谨慎,经过刻苦努力,掌握了丰富的从政经验,特别是在断案方面。光绪年间,他出任海州承审官,负责这一地区案件的审理工作。朱则余在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由于学识丰富、处世能力练达,赢得了海州父老乡亲的称赞和拥戴,至今不少老海州人对朱家生活的情景,都还有印象。新浦区临洪村的卞光成老人说:“当年,我爷爷进城做生意的时候,经常看到朱自清的祖父,他非常有学问,老百姓都说他是皇帝的老师呢。”   L^Q q[>  
]Y%U5\$  
#ekz>/Im*  
  朱家在海州时居住在西门口,紧靠城门。城南边有一座风光秀丽的锦屏山,清清的涧水汇成小河流过朱家门前。上世纪初,这里商铺林立,非常热闹。朱自清的旧居临水面街,是青砖筑就的两层小楼,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种植着一棵枝叶茂盛的海棠。小楼面积不大,但保存完好。楼层之间用木质的地板隔开,墙上开有一米见方的小窗户,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繁闹的街市和来来往往的行人。如今,这里仍然住着几户人家,门前的青石板早已被踩得坑坑洼洼。从这里到陇海铁路的海州火车站很近,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可以听到隆隆的火车声和汽笛声。   ]0yYMnqvr  
+CF"Bm8@  
F A#?+kd  
  差点成了连云港“女婿”   7=gv4arRwt  
5|^{t00T~  
/Wqx@#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回忆道:“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NcVsQV  
`T \"B%  
djxM/"xo  
  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他就是著名散文《背影》中那位令人尊敬的父亲,他在海州生活了很多年,与海州的关系最为密切。1898年11月22日,海州府承审官朱则余的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片喜气洋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诞生了。   p>c`GDU  
 t=;84lA  
dT9ekNQB  
  朱自清原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和小贵,不幸相继夭亡,因此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比的欢愉,倍受宠爱。父亲朱鸿钧对儿子寄予很大的期望,“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他为儿子取名“自华”,又取“春华秋实”之意给他起了个号叫“实秋”,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诗书传家,学有所成。家里人迷信,怕他不易长大,还特地替他耳朵穿孔,戴上钟形金耳环。后来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以后,为了勉励自己不随流俗,改名“自清”。   1`X- O>  
O73 /2=1V  
|=Mn~`9p  
  小自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稳重安静,聪明好学,海州美丽的山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充溢着诗情和画意。二十世纪初的海州城,拥有坚固壮观的城墙,四座古老的城门都有瓮城,城门上的谯楼四檐高挑,巍然屹立。道路都是大块的青石板铺就,车行石上,辘辘有声。每逢正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闹元宵”,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灯笼,大街上的灯会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长辈们带着小自清随着狂欢的人群游览,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受着美妙的画面。这一切,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留下了朦胧的记忆。1901年,朱自清四岁的时候,父亲朱鸿钧在高邮县邵伯镇当了一名小官——典史,就把他接到了任所,从此,朱自清离开了海州,开始了他读书、求学、工作、创作的历程。从海州到扬州,再到北京、温州、杭州……一路风尘一路歌。朱自清虽然没有再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但他对海州的感情是很深的,父亲的扬州话里夹杂的海州口音让他感到亲切,家人与海州的来往也是他童年时最深刻的记忆。在《择偶记》一文中,他说:  “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因此听说媳妇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所当然,毫无意见。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之类。他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岁,个儿高,小脚;但是那时我热心的其实还是那些大麦粉和白薯干儿。”   t#0/_tD  
71h?t`N  
1M4I7 *r  
  “花园庄”就是连云港市灌南县的花园乡。今天的“花园庄”附近还有一条水沟被称为海州圩。朱自清十二岁的时候,“花园庄”他的长辈为他看好的这位小姐不幸得痨病去世了,要不然,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就成为连云港的女婿了。朱自清的家人对海州也非常有感情,他的弟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朱物华曾代表家人回到海州,他指着西门那座历经沧桑的两层小楼,感慨地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了。”   )/hb9+S  
t1I` n(]n  
cN{-&\ 6L  
  2005年夏天,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也怀着深情,专程来到海州寻找父辈生活的踪迹,他在长辈们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面前,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许多居民见了,都纷纷围拢来热忱地介绍当年的情况,小涛听了,异常激动。   vIoV(rc+  
gGiLw5o,  
"SuBtoK  
  “润儿”今年81岁了   mkCv  f  
0ang^v;q  
.Jt&6N  
  朱自清的一生充满了对亲人的关爱和柔情。他对父亲的深情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感动了所有的华语读者。他的弟弟、妹妹都是靠朱自清微薄的工资和稿费完成的学业,而且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二弟朱物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官费留美,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进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他在电子工程、无线电电子学、水声工程、信息论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弟朱国华,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法律界工作,后定居松江。他的妹妹朱玉华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Fn8d;%C  
8q6b3q:c  
X^PR];V:$  
  朱自清先生共生育有子女九人,在其言传身教下,个个德才兼备,特别是在待人接物上都具有父亲的遗风。笔者曾有幸见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儿子,《荷塘月色》中的闰儿——现年已经81岁的朱闰生老人和他的一家。在他儿子朱小涛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朱闰生老人侃侃而谈。他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儒雅、亲和让人如沐春风。他非常详细地介绍着自己的父辈、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事迹,特别是对自己的父亲和长兄朱迈先的怀念之情更为深切。临行前,他握着笔者的手说:“向海州父老乡亲问好。”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到海州看看。   Kf XE=v{t  
u3 mTsq!  
Vo%MG.IPB  
  1988年在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1998年11月,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不仅为“朱自清故居”题名,又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诗句:“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连云港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海州隆重举办朱自清作品研讨暨纪念活动。     silTL_$  
[ 此帖被廣德堂余成在2013-08-11 00:06重新编辑 ]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8-10
特补:
++-\^'&1  
朱自清的姓、名、号
刘玉凯
HONrt|c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但是关于朱自清的姓、名、号,却说法不一。一般的作家词典和书籍常常出现错误,都写道:“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其实,这里的有些材料是不准确的,特做一些说明。也顺便说说有关的材料,供给大家参考。 G<,@|6"w  
朱自清,原名是自华,他们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其实曾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小贵,很小时就夭折了,他就成了老大)两个弟弟名物华、国华,还有小妹妹叫玉华。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此时他为了激励自己,就改名为自清,表明自己甘于清贫。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来。他的字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义。至于他的号,应该叫“实秋”,而不是“秋实”。证据是他自己的文章《诗多义举例》: /u{ 9UR[g  
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这都是多义。(《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207页)需要说明的是:朱自清原本也不是姓朱,而是姓余。当年,他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又跳楼殉夫,他们身后仅遗下一子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收养,从此遂改姓朱,称朱子擎。祖父取名朱则余,显然是要表明:今之朱氏即是原来的余氏。朱自清的父亲名朱鸿钧。我们还可以发现,“朱自清”这一个名与其曾祖“朱子擎”是谐音。这是不是也出于纪念的意义呢?谁也没这么说过,但我猜是的。
——摘自《中华读书报》
4lH$BIAW  
Q4r)TR,  
另补: A@#9X'C$^  
朱自清有著作27种,约132部,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P 0,) Gw  
1.匆匆 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背影 4.荷塘月色 5.圣诞节 6.序 7.女人 >l{<p(  
8.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9.歌声 10.阿河 11.哀韦杰三君 12.飘零 9'C kV[  
13.白采 14.温州的踪迹 15.一封信 ;LNFPo   
16.《梅花》后记 17.怀魏握青君 18.儿女 C,+6g/{  
19.旅行杂记 20.说梦 21.海行杂记 ]0.? 1se  
22.扬州的夏日 23.看花 24.我所见的叶圣陶 r 11:T3  
25.论无话可说 26.给亡妇 27.你我 (nfra,'  
28.谈抽烟 29.冬天 30.择偶记 P|YBCH  
31.说扬州 32.南京 33.《忆》跋 9B")/Hz_  
34.《山野掇拾》 35.《子恺漫画》代序 36.《燕知草》序 +,<\LIP  
37.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38.威尼斯 39.佛罗伦司 ]8KAat~J  
40.罗马 41.滂卑故城 42.瑞士 _,(]T&j #2  
43.荷兰 44.柏林 45.德瑞司登 3 G/#OJ  
46.莱茵河 47.巴黎 48.西行通讯 /WXy!W30<  
49.三家书店 50.文人宅 51.博物院 pvM;2  
52.公园 53.加尔东尼市场 54.吃的 C-4NiXa  
55.乞丐 56.航船中的文明 57.房东太太 |j53' >N[  
58.动乱时代 59.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60.回来杂记 YgiwtZ5FY  
61.论严肃 62.论气节 63.论吃饭 WLGx= ;  
64.论雅俗共赏 65.论百读不厌 66.论书生的酸气 <y1V2Np  
67.论老实话 68.说话 69.沉默 S@]7   
70.撩天儿 71.如面谈 72.人话 0/P!rH9  
73.论废话 74.很好 75.是喽嘛 <e"O`*ZJ  
76.不知道 77.话中有鬼 78.正义 32jOs|<\  
79.论自己 80.论别人 81.论诚意 )\_xB_K\  
82.论做作 83.论青年 84.论东西 fU^B 3S6X  
85.憎 86.父母的责任 87.春晖的一月 ,GEMc a,`  
88.执政府大屠杀记 89.哪里走 90.悼王善瑾君 ;hR!j!3}  
91.白马湖 92.赠言 93.春 `HU`=a&d  
94.哀互生 95.论说话的多少 96.买书 j{N;2#.u  
97.松堂游记 98.初到清华记 99.绥行纪略 \V`O-wcJ]S  
100.蒙自杂记 101.北平沦陷那一天 102.这一天 eU_|.2  
103.重庆一瞥 104.新中国在望中 105.外东消夏录 {;^boo q  
106.重庆行记 107.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108.我是扬州人 D4'"GaCv  
109.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110.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111.论不满现状 nMc3.fM  
112.论且顾眼前 113.刘云波女医师 114.南行通信 >1:s.[&  
115.南行杂记 116.文物·旧书·毛笔 117.悼何一公君① Taxi79cH  
118.潭柘寺 戒坛寺 119."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120.前言 evsH>hE^  
121.欧洲之旅: 带你领略欧洲的文化 122.潭柘寺戒坛寺 l)D18  
123.悼何一公君 124.细雨 =O1CxsKt6  
125.赠友126.小舱中的现代 127."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iu_xJ  
128.文物·旧书·毛笔 129.全文下载 ',8]vWsl  
130."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 QSlctW  
131.奖券热 132.朱自清散文全编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8-11
朱自清祖籍地调查
  绍兴名人?  -"\z|OQ  
t{Q9Kv  
  ●记者  周国勇  实习生  金丹 'd|_i6:y&  
'?v.O}  
,l#V eC  
y2TJDb1  
  绍兴名人? i.)k V B  
#QXB2x<*  
  2009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赫然在列。此书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因此书中入选的人物名单,无疑带有官方性质。此前3年,绍兴名贤馆建成开放,展出的97位绍兴历代名贤中,同样包括朱自清。 T,!?+#  
]p `#KVW  
  大量的资料也显示,朱自清祖籍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 n* 9)Y~  
}RO Cj,|  
  《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是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里面收集了67位感动中国的绍兴名人。其中一篇《文学优美、人格完美的大学者朱自清》,对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一生作了介绍,着重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崇高气节,体现了绍兴人的骨气。 p4fU/  
}{n[_:[7  
  “这篇东西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有关资料,确实说到朱自清的祖籍是绍兴,他是绍兴人。”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朱立元日前向记者表示,具体是哪篇资料,他已记不清楚,“但应该不会错”。 @v2_gjRe  
<KoiZ{V   
  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对朱自清籍贯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文学优美》一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我是扬州人》。在这篇作者晚年的回忆文章里,他写道:“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我从进小学就填的这个籍贯;直到现在,在学校里(指清华大学——记者)服务快三十年了,还是报的这个籍贯。”现在可以查到的诸多关于朱自清祖籍的资料,都来源于此。 & VJ+X|Z  
yS0!#AG  
  现代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文斌告诉记者,朱家本姓余,且从朱自清的高祖起,他家就搬到了扬州。“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因酒后坠楼身亡,夫人跟着跳楼殉夫,留下遗孤余子擎,由山阴同乡朱氏收养,遂改姓朱。娶当地首富乔氏之女,生个儿子取名‘则余’,字菊坡,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朱文斌说,“则”是“即”、“乃”的意思,“则余”即表示不忘本姓。朱则余后来做了海州府承审官,朱自清就出生在海州,即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时间是在1898年11月22日。 MXh0a@*]  
"iMuA  
  “四岁的时候,先父到邵伯镇(扬州高邮——记者)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 @>}!g9c  
j_H9l,V  
  “六岁那一年,父亲将全家搬到扬州。后来又迎养先祖父和先祖母。”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自叙。此后朱自清除了跟随父亲去过江西一年,所有时间都住在扬州,直到1916年考上北大预科,赴京求学。 v,I4ozDx  
p[2`H$A  
  1916年冬天,朱自清回扬州完婚,原配夫人名叫武钟谦。那一年,朱自清刚好18岁。 n0bm 'qw  
}F!tM"X\  
  祖籍在哪 s1.EE|h,5  
%CV@FdB  
  朱自清的祖籍具体是绍兴哪里,因为缺少明确的记载,一直是个谜团。 }$i Kz*nx|  
L{1MyR7`I+  
  绍兴市政协城市文化策研室主任朱元桂告诉记者,朱自清来过绍兴,并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过书,但他的祖籍地在哪,其本人没有留下确切记录。 "A\h+q-  
kn<IWW_t  
  据悉,朱自清的儿子和孙子曾经来过绍兴寻根,尤其是他的孙子朱晓涛来过多次。“光我就接待过3次,最近一次是在前年,要求我帮助寻找祖籍地,但没有结果。”朱元桂说。 dD YD6  
^%ZbjJ7|j  
  一次,朱元桂陪着朱晓涛去了青甸湖小区附近的壶觞村,那里很多村民姓朱。但查来查去,没有结果。“该村有朱氏家谱,但可能支脉不同,里面也无记载。” 3MX&%_wUhB  
+*uaB  
  还有一次,朱元桂去了市区胜利西路大龙桥附近的余家岸头村,村民几乎都姓余,但走遍全村,也无线索。 T,@s.v  
O]_a$U*6  
  大约2007年,朱自清的二儿子朱闰生给绍兴方面来信,提供了包括母亲在内的朱自清外公家人名单。“其中有个三姨夫,叫邵季达,他是绍兴人,曾任浙江省沙田局局长。”朱元桂表示,朱家跟邵家在解放前还有联系。邵家的后代中应该还有人在绍兴,如果能够重新联系上邵家,对解开朱自清祖籍地(祖居)谜团或许是个希望。 x994B@\j+  
fofYe0z  
  在来信中,朱闰生希望了解几个问题:收养余子擎的同乡好友、山阴朱氏名叫什么?这个朱家跟鲁迅原配朱安家有什么关系?朱自清的外公周明甫跟鲁迅周家是否有宗族关系? cl04fqX  
)DB\du   
  绍兴方面“按图索骥”,据此向相关人员发放征求线索,但至今没有消息。“我原来认为我家跟朱自清家也有关系,有段时间花了很多精力查找可作印证的资料,但至今也没查到。”朱元桂说。 MB7`'W  
m^%@bu,  
  本月19日,记者连线扬州市朱自清故居时,一位李姓负责人的回答着实让人吃惊:“朱自清先生的祖籍地应该就在鲁迅家附近,朱家也是当地的大户人家。而且朱自清先生的母亲周绮桐还与鲁迅同族。” @eJ6UML"  
<@Z`<T6  
  “朱自清先生曾经回忆,他去过绍兴两次,每次只住一天。但具体去了哪?他没有说明。倒是他的三弟朱国华曾在文章里写到朱自清替母回绍拜年的事情。文章交代他妈妈就是周家人,朱自清去过鲁迅家拜年。但朱国华的回忆内容有些并不准确,他说朱自清还曾见过鲁迅,但事实上那时鲁迅压根没有在家。”这位负责人说,朱自清跟鲁迅的交往很少,有过那么几次,也是被动的交往。“比如有人请吃饭,朱自清和鲁迅都在,就是这种交往而已。” `L LS|S]  
(/7b8)g  
  “朱自清跟绍兴的关系不饱满,这是肯定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朱自清的祖籍在绍兴,朱自清是绍兴人。他跟鲁迅一样,都是文学名人,都是绍兴的骄傲。”这位负责人表示。 gLm,;'h%u  
f$76p!pDa  
  曾经足迹 jB<B_"  
cJerYRjsL  
  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7Kf  
4a0Ud !Qcs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l2`@ia"  
Wv|CJN;4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但鲁迅没有答应。”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_dELVs7OL  
 v%$l(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x <a}*8"  
0cSm^a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V:#rY5X  
\pk9i+t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LofpBO6^  
P4HoKoj2`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ii+W}\  
c&1_lI,tH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YzQ(\._s  
V,=5}qozQ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看到这个年表,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在这里出生,非常高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 _h4]gZ  
k-a1^K3  
  徐东根是春晖中学1966届毕业生,1994年调到母校任教。2005年退休后,他接过钥匙,成了名人故居的管理员。从这时起,这位数学老师开始留意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 45n.%*,  
-<k)|]8  
  “我也看到过朱自清祖籍是绍兴的说法,看来这是真的。”徐老师说,今后他在接待客人参观时要增加一句内容,告诉他们“朱自清就是我们绍兴人”。  ;~DrsQb  
)b (+=  
  (实习生王佳对本文亦有贡献) 7FkiT  
\ a7m!v  
资料来源:绍兴日报 P`O`Mw EAf  
7[='m{{=C  
)7!,_r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8-11
U|.r -$|5P  
扬州朱家:家族变迁中的光与影(上) (E,[Ad,$  
tQxxm=>  
   责编 舒草文 刘宜庆图 wL]#]DiE  
/zQx}U)TP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原姓余,其祖上是清朝地方官吏。1936年鲁迅逝世,朱自清曾去看望朱安。据朱自清三弟朱国华的回忆文章,朱自清的祖上和绍兴鲁迅的周家以及朱安的朱家都有远亲关系。 cUd>ah v  
IZ^:wIKo{  
   朱自清的祖父是朱则余,朱则余的祖父余月笙在扬州做官时因醉酒不慎坠楼身亡,夫人跳楼殉夫。朱则余父亲余子擎打小由绍兴同乡朱氏收养,所以承继朱氏,改姓朱。后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今江苏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朱子擎从扬州搬到了苏北居住,他给儿子起名叫“朱则余”,意为不忘本姓余。朱则余,号菊坡,为人谨慎。他早就随父离开家乡,来到海州。光绪年间,他出任海州(今江苏东海县)承审官,负责这—地区民刑案件的审理事务。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海州,但长在扬州,所以朱自清有—篇散文题为《我是扬州人》。 }hm_Ws  
]mNsG0r6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育有三子:朱自清、朱物华和朱国华。朱家几代都为清朝地方官吏,家境殷实,但到了朱自清这一辈,家道已经衰落。说起来,朱家的衰落与辛亥革命有关。可以看作辛亥革命对普通士绅阶层产生影响的—个样本。 v_v>gPl,  
)Spa F)N8  
   辛亥革命后,原满清扬州镇守使徐宝山在扬州成立军政分政府,自任司令,向家境殷实的小官吏下手,以逮捕和杀头作要挟。徐宝山到朱家“索饷”,无奈之下,朱则余“捐出”大半家财,惊惧交加,心力交瘁,生病辞世。 h#)\K| qs  
r~oUln<[  
   1913年,朱家由弥陀巷搬至南皮市街道。徐宝山于5月24日被国民党人张静江派人炸死,朱家人松了一口气。 y@2"[fo3~  
{-]K!tWda  
   朱家彻底败落,源于朱自清的父亲纳妾丢官。 ePaC8sd0  
'gD./|Z0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辛亥革命前任宝应厘捐局长,民国初年任徐州榷运局长,榷运局是掌管食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局长是个肥差。朱鸿钧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朱鸿钧丢官了。朱鸿钧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花费了不少钱,以致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填上这个窟窿。家中遭遇如此变故,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一病不起,长辞人世。 +<V$G/"  
'Ce?!U O  
   1917年冬,在北京大学求学的朱自清回扬州奔丧,先从北京到徐州与父亲会合,然后一道回扬州。朱鸿钧借钱才办了丧事。丧事完毕,朱自清返校,朱鸿钧去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浦口车站分手,《背影》即取材于此。 z-"P raP  
u%1JdEWZd  
   《背影》中,当朱自清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那边月台,他原谅了父亲的荒唐,体会到生存之艰难、谋生之艰辛,面对生活重大变故的无力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父亲的身影盘踞在朱自清心头,多年之后,育有八个子女的朱自清,更能体验这种养家糊口重担下的困境。 'iwTvkf{  
Pd `~#!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千千万万苦谋生计的父亲的缩影。据朱自清二弟朱物华透露,《背影》里面写到的人和事涉及朱物华和江泽民的父辈。朱鸿钧失去官职,在扬州赋闲时,对童年江泽民多有教导。1998年朱自清百年诞辰时,江泽民专门题诗忆及此事。谈起与朱自清一家的关系,江泽民曾说过:“我们两家是三代世交。”两家住宅相距不远,1926年出生的江泽民与1925年出生的朱闰生(朱自清次子)还是中学同班同学,经常来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2年10日,位于扬州市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开放,江泽民亲笔题写了“朱自清故居”的牌匾。 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的家长,他对待朱自清、武钟谦小两口有严厉、专制的—面。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Kg /,  
i/!KUbt  
   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朱自清转往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就近接济自己住在扬州的老父亲。朱鸿钧没有迎来抗战胜利,1945年4月9日逝世,终年76岁。 P+_1*lOG  
!Zc#E,  
   从朱自清家族的变故可以看到民国的历史风云,以及历史大事件在—个家族变迁中投射的光与影。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8-11
我個人非常喜歡朱自清的文學作品! 原來又有這層淵源!!!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8-11

解密:江泽民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

○王德蓉 曹 阳
2013年01月30日08:3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原标题:两首诗里的三代世交情——江泽民缘何两次为纪念朱自清题诗

[摘要]江泽民和朱自清同为扬州人,在1988年朱自清诞辰90周年和1998年朱自清诞辰100周年时,江泽民两次为纪念朱自清题诗,记录和展示了江、朱两家三代的世交情谊。江、朱两家的情谊,不仅有朋友、同窗、师生之情,而且有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从中也折射出了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关键词]江泽民;朱自清;题诗; 扬州

扬州旧城安乐巷2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普通民居,为晚清所建,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1930年春以后,朱自清一家三代在此居住了13年之久。如今徜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由江泽民题写的“朱自清故居”匾额和两首诗。

1988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为纪念朱自清诞辰90周年,题七律一首: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坡〕老更情亲。

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10年后的1998年,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之际,江泽民又题五律一首: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两首诗均为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

这两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江泽民对朱自清散文名篇的欣赏,和对其“清芬正气”的推崇。不仅如此,在书写这些诗句时,同为扬州人的江泽民的思绪,或许也悄然飘至20世纪初期的老扬州,那由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的扬州旧巷见证的江、朱两家绵延三代的交往情谊。

朱家自1903年迁居扬州,曾先后在扬州的天宁门街、弥陀巷、皮市街、琼花观、安乐巷等地居住。而江家是在1915年前后,迁至扬州城内居住的,先住在东关街田家巷附近,后迁至江家桥、东圈门等地居住。对于两家的交往,江泽民的七叔江树峰曾有诗曰:“散文背影重人伦,三代交谊可细论。我见圣陶前辈议,犹思才气广陵人。”(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

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都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交往甚密,为同庚好友。对于朱小坡,江泽民不仅熟悉,且分外亲切。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病逝,办完丧事后,他和父亲同车北返赴北京继续学业,在南京浦口车站与父亲分手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背影》。“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对于少年江泽民来说,却是时常能够见到的。江泽民与朱自清次子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以及朱自清的妻弟武钟乾都是中学同班同学。江泽民与朱闰生两人经常一起结伴上下学、一起到对方家中完成功课。江泽民对朱闰生的祖父,自然是十分熟悉。江泽民曾经在给朱闰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回忆少年时期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波[坡]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尽管岁月流逝,却总是难以忘怀。2006年,江泽民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陈希致信,要将中学同学朱季和送给他的一幅手书《荷塘月色》转送给清华大学,信中再次深情地谈起了与朱自清一家的情谊:“我又回忆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和我的祖父江石溪是世交、朱自清和我父亲江世俊是扬州第八中学(扬州中学前身)同班同学。朱自清先生的有名散文《背影》所描绘的原型则是我们这些中学同学那时经常看到的。”他说:“回忆起这么多往事,宛如昨日。这么多巧合和机遇,不由得使我想起把这幅字转送给清华大学,以表达我们浓浓的乡情。” (扬州中学校史馆资料。)

江泽民的父亲江世俊与朱自清是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同窗,两人同于1916年毕业。朱自清随即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了他艰辛的治学之路。江世俊高中毕业后到南通通明电气公司工作,担负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尽管走的是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有一点两人是相同的,就是对正义正气的坚守。抗战爆发后,朱自清于1937年7月7日夜挥笔疾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署名右边加了一句“时远处有炮声”后,跋山涉水,步行入滇,到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临终前,朱自清仍以微弱声音谆谆叮嘱家人要记住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始终保持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为此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5页。)的骨气。江世俊在扬州沦陷后忍辱负重,积极支持自己的五弟江世雄、六弟江上青、七弟江树峰和长子江蛰君远赴皖东北进行革命事业,典卖家产以维持全家生计。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援面粉的气概与江世俊生计艰难也支持亲人革命的行动,再现了那个时代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气节和坚持。

与江世俊、朱自清同为省立八中校友的朱自清胞弟朱物华,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江泽民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时的老师。由于两家有通家之谊,江泽民也称朱物华为“二叔”。1996年4月29日,江泽民再回上海交大时,特地躬身问候已95岁高龄的朱物华,并对他说:“朱老,代我问二婶好啊!”(《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江泽民对朱物华的尊重和关心,及其延续半个世纪的师生情,一直在上海交大传为佳话。

江、朱两家的情谊,不仅有朋友、同窗、师生之情,更有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无数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难走上了革命道路,甚至献出了生命。九一八事变后,江泽民的六叔江上青以笔为刀枪,动员和唤醒了一大批革命群众和青年学生的斗志。这其中就有江上青的兄弟、子侄江世雄、江树峰和江蛰君、江泽民。朱迈先,是朱自清在早年散文《儿女》中提到的头生子阿九。七七事变后,朱迈先接受党组织派遣南下回到扬州老家,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运动和党的工作,朱家便成为中共地下党在扬州的一个聚会点。当时朱家住在安乐巷,江家住在东圈门,两家相距不过百十米。少年江泽民经常跟随六叔、七叔去朱家,耳濡目染接受了救亡图存、追求真理的革命教育。1937年11月,朱迈先参加了由江上青、陈素等人组织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溯长江而上2000余公里,宣传抗战,准备到武汉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北上延安。在“江文团”离开扬州后,江泽民每有其叔江上青、江树峰及朱迈先行踪,常常悄悄告知当时与他同班同学的朱闰生,并转告他的祖父朱小坡,以免挂念。后来,江上青和朱迈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几度浮沉。连年的战乱和迁徙,使得江朱两家一度音讯中断。直到70年代,朱闰生从报上看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江泽民”的消息,才恢复了联系。此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和电话来往。江泽民在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时,还曾以“晚辈”和“学生”的身份到清华园去看望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朱闰生的继母陈竹隐。1988年朱自清诞辰90周年时,扬州市举办关于朱自清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为此,朱闰生写信请江泽民参加,并在信中向他提到了扬州将修复朱自清故居等有关事情。接信后,江泽民因公务繁忙不能与会,便复信给他,并作了一首七绝,就是前文提到的那首,以表示对朱自清的敬意。信中这样写道:“我因公务繁忙不克来扬参加纪念活动,现特附上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诗一首,以表心意。”“毛选四卷《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歌颂了朱自清先生的民族气节。他所著《宋五家诗钞》、《十四家诗钞》为先生教学科研之力作。我虽非专攻文艺专业,但亦十分爱好。月前碰到您二叔朱物华教授,谈起家父与令尊及二叔在第八中学之情景,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扬州朱自清故居处资料。) 娓娓道来的是对朱自清人品、文品和著作的钦佩之情。

1998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及清华大学筹备朱自清的百年诞辰活动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获悉此事,希望见一见朱自清的家属。于是,朱闰生从山西赶到北京。为此,江泽民为朱自清百年诞辰又欣然作了一首五律。其中的“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讲的就是江泽民与朱闰生小时候一起读书、生活的往事。亲切之情,溢于言表。诗虽短而情更长,道不尽的是印在江泽民心中对朱自清的敬重亲切之情,对江、朱两家世交情谊的珍视。

朱自清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展现出的气节和高尚人格,给江泽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又提到了朱自清的气节,他说:“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朱自清先生写出了《荷塘月色》、《背影》等清新淡雅的著名文章,他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日报》2001年4月30日。)这里,江泽民要求年轻学子们学习和继承朱自清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这也正是他一生的追求。

〔作者王德蓉,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曹阳,女,扬州市委党史办公室,江苏扬州225000〕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