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7阅读
  • 2回复

党项族之后—桐城余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8-30
党项族之后—桐城余氏
U}Aoz|  
2013-08-30 | 阅:1  转:1  |  分享 V;#bcr=Z<J  
)W& $FU4JK  
qOk=:1`3  
M@/Hd0$  
  修改
vF,iHzv  
xC,;IS k,  
根据县志对“洪涛山”描述,洪涛山起于桐城小关,走向庐江的一条大山脉。属大别山余脉。位于舒城县舒茶镇南端,因跨舒、桐、庐三县结合部,又有三都天子之称。天子寨山势峻拔,可攻可守,主峰荒草尖海拔545米。其支脉绵延东南,实为桐、庐、无众山之祖。山西侧群峰对峙,形成硖谷,史称北硖关,206国道穿行其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28年,东吴大将陆逊与曹操部将曹休曾血战石舟亭、硖石。硖石即北硖关,至今山脊上还残存寨墙遗迹。抗日战争期间,此处发生小关伏击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4支队在皖中地区向日本侵略者打响了第一枪,在附近山坡上还留有当年战斗的痕迹。天子寨山河壮美,风景独特,令人流连忘返。 *N;# _0)/  
2/c^3[ccR  
   余宣公:余阙,字廷心,元代庐州(今合肥)人。元统初年进士,累官参知政事。守安庆时,死于陈友谅之战。余阙为政严明,治军有方,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有古代良将之风。明初追谥忠宣。有《青阳集》。杜万户者,元将也,佚其名,从余宣公安庆。陈友谅攻陷安庆,忠宣公死节,妻蒋氏,子德臣皆死。妾满堂氏生子渊,哺周岁,弃水滨。杜见,呼而救之,曰:“此参政之子,义种也。”悉捐所携物。挟渊去,之太湖。至渊孙贞四,来迁北洪涛山,姓王氏,庙祀参政为始祖,兼祀杜。康熙五十三年,怀宁令张懋诚至县赈灾,得其实,因详复本姓。忠宣故合肥人,其遗胤不绝,至今为桐城人,自杜万户也。杜万户可谓能立孤矣。 0;kp`hB  
   9f ^c9@=  
    安庆市所辖桐城市东北30里的洪涛山也居住有余阙的后裔,但他们又称“余王氏”,既可以余为姓,也可称王姓。据故老相传,余阙殒命后,余下一个周岁的儿子被王姓人救出,为报再造之恩,遂以王为姓。还有一说是,余阙之子被杜万户救起,藏匿于桐城西南的太湖县,娶王姓女子为妻,子孙便以王为姓。这两种说法虽有待核实,但决非空穴来风。洪涛山下的余氏自十五世余莲舫之后,析为四支,分别居住在今桐城市大关、龙头、王集、卅铺四乡,有数百户,千余人,属汉族。此外,肥东县山王乡、长丰县下塘集、肥东元疃,肥东华张,寿县余集、肥西县将军岭,肥西严店,肥西上派、南陵县洪罗店、六安市西南乡、南陵县西乡、凤台县余圩等地也都有余阙的后裔。 =wEqI)Td  
    1981年,史金波和吴峰云根据从地方志里获得的线索,同赴安徽调查余氏后裔。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并参证访得的两部《余氏宗谱》,弄清了自元末余阙至今已延续二十七世的传承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在安徽合肥和安庆等地共有余氏后裔约5000馀人,他们今天都已彻底汉化,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项人的后裔。这一调查结果为研究入居内地的党项人与汉民族融合演变的历史提供了典型的例证。 H 40~i=.  
  1984年,马明达发表《也谈安徽的西夏后裔》一文,指出元代移居安徽的党项人远不止余阙一族,党项名将昂吉儿自元初即统领一支唐兀军驻守庐州,后子孙世袭其职,整个元代,庐州的镇戍军皆由党项人组成,余阙家族定居庐州当与此背景有关 /7nircXj@  
 IwfJDJJ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 2013-09-07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仁国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9-02
很好很詳細。把餘氏党项族之后—桐城余氏説的很清楚。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9-06
阙公次子,德富,数龄十岁,余阙公遇害后,家仆狄公携来常州东门卞庄。遂属家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