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1阅读
  • 1回复

[转载]新说余阙(2)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yzszh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9-19
— 本帖被 washington 从 寒喧时间 移动到本区(2014-04-09) —
历史上对余阙妻子的姓氏有多种争议。《元史》上说妻子是耶卜氏;《新元史》说正妻是蒋氏,耶卜氏是妾;康熙年间刊《怀宁县志》卷三十一载贾良《余忠宣公死节记》中说余阙妻子是蒋氏,《宋元诗会》卷八十五也说余阙妻子是蒋氏;余阙同时代名人宋濂《余左丞传》中记载,余阙有妾,名叫满堂,生下余渊;《青阳集》附《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六都记载,余阙妻子叫伊伯氏;《甘肃通志》卷三十五记载,余阙妻子雅稀氏。 /p8dZ+X  
     余阙妻子的名称有上述4种之多,而且出处有8种信史之杂,不禁令人视迷神疑。但这个问题不难甄别,余阙是武威籍的党项羌人,是唐兀军军户的后代,他1303年出生在合肥城军户营中,军户营中驻扎的3000多户人,基本都是来自西凉府的唐兀族戍军。从民族血缘关系上看,余阙长大成人后,结姻的也是同种族的唐兀人女子,不会娶汉人女子为正妻。元统元年(1333),余阙赴元大都参加会试,试卷右上首书写三代履历,明确写到妻子是耶卜氏。他的门生、大明名臣宋濂著《余左丞传》的时间,离余阕死难后的时间不长,而且两人互知根底,所以,比较可信。宋濂称余阙妻子也叫耶卜氏,而非蒋氏。 ~\J}Kqg  
   耶卜氏是唐兀语音译,伊伯氏、雅稀氏其实是耶卜氏发音的别译,应当是同一个人。 w.[ "p9tc  
   余阙有多个妻子,正妻耶卜氏,无庸再甄。他有妾蒋氏,有姓无名,汉族;有妾满堂,有名无姓。长子余德臣,又名得臣,1341年出生于合肥肥东县,史书上说他“通经史大义”,是庐州名士。1358年正月初七,安庆陷落,余德臣投池溏自杀。《新元史》中载:余阙自刎后,妻耶卜氏、妾蒋氏、妾满堂带着女儿安安投井而死。外甥福童力战而死,侄女婿李宗可先杀妻后自刎。可谓一门忠烈。 +E{|63~q  
    宋濂在给余阙作传时,已到了1360年。他寻访当年城陷的目击者,才知道余阙还有后人遗留在民间。宋濂在传记后面附记道:余阙的门生汪河,说余阙死难时,他有个叫满堂的爱妾,生下一个男婴,刚满一周岁。满堂投井时,不忍幼儿徇节,把幼儿丢到了池塘边的浅水中,不曾淹死。反贼陈友谅有一个万户将,姓杜,看到乱兵拾起幼儿要杀害,高叫:“这娃娃一定是余参政的儿子,长大也是一条好汉,不许杀。”乱兵不听,杜某只好把他洗劫到的财物全部交给乱兵头目,把幼儿赎买了回来,今年已经3岁了。有人戏弄这孩子,说:“你爹爹现在哪里?”孩子把手指在喉管上一抹,说:“爹爹这这样了。” zux{S; :?  
     这个孩子长大后,取名余渊,参加乡试,一举高中,成了现在合肥肥东余姓的祖先,子孙繁衍至今。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安徽歙县的余渊一支后代,迁居福建繁衍滋长。清朝初年,这支余氏后裔由福建移台,成为台湾的余氏先祖,是台湾的第40个大姓。清晰的支承脉络印证,台湾余氏之根就在武威。
      大观亭:余阙墓的今昔
|UX(+; n  
     1358年正月十一日,是余阙56虚岁的生日。上苍不负忠良,这一日,元末各路反叛势力中最暴戾的枭首陈友谅,在安庆城头悬巨赏打捞自刎后掉入濠西清水塘中的余阙尸体。《余忠宣公死节记》记载:陈(友谅)寇望而叹曰:“诗书之帅,有如是夫,使天下皆余公也,何患城守之不固哉。”余阙这个满腹诗书的儒帅,其节义和忠勇深深感动了曾经的死敌,陈友谅下令厚葬余阕,“具棺椁衣衾,葬于城外”。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安庆仕绅在余阙墓侧建起大观亭,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 MdvcnaCG  
    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苏州著名文学家沈复经过大观亭,目睹余阙墓景况,写道:“是年九月,余从石琢堂殿撰赴四川重庆府之任。溯长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侧有堂三楹,名曰“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潜山。亭在山脊,眺远颇畅。旁有深廊,北窗洞开。时值霜叶初红,烂如桃李。”时隔450年,《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吊唁忠良,灵魂深处幽然而生崇敬。清咸丰年间,兵燹亭毁。同治年虽有重建,但由于世事乖谬,兵荒马乱,各处景点渐渐破败。而今,安庆市政府决定重建大观亭,发掘其精华,开发以大观亭为标志的安庆历史文化保胜区,尽而带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并为安庆人民提供休憩娱乐的新场所。(2)《西凉晚刊》8月6日14版 RJd(~1  
    历代追悼余阙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词是刘伯温的《沁园春 》: }hhGu\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贪奸,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x^y'P<ypw  
     刘伯温词里赞颂余阙“清名要继文山”,文山即文天祥的别号。刘伯温对余阙的死难,特别同情,对余阙的人格也特别敬佩,对余阙“面折奸贪,指挥风雨”、“扶危济困,拯溺摧顽”的高风亮节,十分钦佩,十分赞许,所以,在结句“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中对余阙作了馨香膜拜的歌颂,把他同文天祥并为古今“清名”第一等的忠臣。 |a Vn&qK  
    自明代以来,中国历史名人路过余阕墓,都留下了留有大量诗词、楹联。清代名臣陶澍撰联记念: *-8&[D0  
    倚槛苍茫千古事; #T'{ n1AI  
    过江多少六朝山。 pe 1R(|H  
    黄宝桢撰联记念余阕: NgP&.39U  
    凤水龙山,江左人文相望; ZzJ?L4J5v  
     吴头楚尾,中流形胜在兹。
    钟伯芬题联: P&*2pX:  
    是晴川阁,是岳阳楼,一览江山斯亭为伍; ,)Znb=  
    有唐睢阳,有宋信国,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睛川阁”:在汉阳龟山。“岳阳楼”:在湖南洞庭湖畔。“唐睢阳”:即张巡。“宋信国”:即文天祥。更是把余阙同文天祥、张巡誉为江左古今三大忠良。 :LW4E9O=H  
  
{tYZt4!{^  
   世居河西:流寓唐兀人心底疼
@1o/0y"  
    唐兀,是蒙古语,意为河西夏人。蒙古崛起时,西夏已经走向了全面衰败,其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也逐渐由兴庆府转向了西凉府。西夏灭亡后,元代上都、江南地区的官方文书中,把西夏的称谓改成了河西。十三世纪的四十年代,以西凉府为文化半径,那里的色目民族开始以各种方式内迁。主要的内迁方式是军户落籍戍地,余阙的父亲沙喇藏卜就是以“军户”身份,将全家从武威迁到戍地庐州(今合肥)的。 Ku5\]  
   唐兀人,大半是党项羌人,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今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西夏书事》载:“(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凉府。蒙古主进兵攻西凉,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守臣斡扎箦力屈,率父老启门降。于是,搠罗、河罗等县皆不守。”由于是“启门降”,蒙古军没有对西凉府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居住在西凉的党项族大户得以保全了家业。余阕的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世袭。铣节家族生活在凉州南山,到余阕祖父时,蒙古军队扩充兵源,把西凉州的唐兀色目人编为军户,开拨内地同南宋作战。余阙父亲在战争中因功赐官,被元朝统治者赐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庐州驻守。1303年正月十一日,余阙出生在庐州唐兀军营,营地在肥东县青阳山中。 +M\`#i\g>  
   综观余阙一生,对祖籍武威充满了深刻的怀念,他的作品著述中,多次表达了对祖土山水、风物的热爱。他在《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中向归彦温介绍武威历史,说:“河西,本匈奴昆耶休屠王之地。三代之时,不通于中国。汉始取而有之,置五郡。”余阕还通过庐州的唐兀人风俗,印证了祖土武威的民风乡俗,可谓是历史上第一次唐兀人寻根河西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余阙通过庐州武威籍戍民与河西武威人外貌、民风的多种吻合,自豪而深情地说:“予初以为此异乡相亲乃尔,及以问夏人,凡国中之俗,莫不皆然!”他对朋友归彦温到故乡办教育寄予真切希望,说:“廉使于夏必能兴学施教,以泽吾夏人。吾夏人闻朝廷以儒臣为尊,官以莅巳,必能劝于学,以服君之化,风俗必当丕变,以复于古。其异姓相与如亲姻,如国初时,如余所云者矣!” OR~8sU  
   (3)《西凉晚刊》8月13日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3-09-20
离线余忠楼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4-08
这文章读来多有自豪感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