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6阅读
  • 2回复

历史渊源与文化统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乐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4-05
— 本帖被 thinfo 从 警钟长鸣 移动到本区(2009-04-05) —
2004-12-6 nF<y7XkO  
5eOj, [?  
    当前,台海局势举世关注。“台独”分裂活动成为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陈水扁当局推行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的“文化台独”,企图割断两岸人民的历史联系、精神联系和血缘联系,为所谓“台湾独立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对抗两岸统一。“完成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政治上的统一,首先必须是人心的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笔者曾在河南固始县任职七年,工作之余偶研县志及史料,仅就挖掘历史渊源,开展两岸文化和民间交流作一探讨,希冀为文化统战工作抛砖引玉。 ;}WtJ&y=M  
    一、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 1/2V.:bg  
    台湾师大陈大珞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同桢、陈友平教授认为:“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著名学者章有炎先生曾指出:“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来自河南。”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也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 ;T.s!B$Uu  
    据《固始县志》记载:晋永嘉之乱至宋靖康南渡,河南固始人有四次较大规模地迁居入闽。此后,其后裔又徙居台湾及海外各地。 ^m_^  
    固始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五胡乱华”之际。《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_RcoG/^~  
    固始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为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潮州间,山民骚乱,唐高宗诏令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携其子陈元光率府兵3600名,将校123员,共45姓,南下“征蛮”。后因遇阻请援。次年,朝廷乃续派政之二兄中郎将敏暨右郎将敷率固始58姓军校增援。陈政率众镇闽九年,于仪凤二年(677年)殁于云霄任所。其子陈元光奉诏袭职,屯垦建宅,通商惠工,并于垂拱二年(686年),开建漳州。两批将士连军眷,总人数当在万人以上,可考尚存84姓在漳州地区落籍。时至今日,在固始县陈集乡建有“陈氏将军祠”,以志纪念。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 DB`$Ru@  
    固始人第三次大规模入闽为唐末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固始东乡人(今分水亭乡王塘村)王潮及其弟王审  、王审知三兄弟率乡民5000余人,50余姓,从义军入闽,占据福建全境。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王潮被册封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二年(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福建一带的开发鼎盛一时。 x}?DkFuxb  
    固始人第四次入闽为北宋末年。时值钦宗朝廷迁到江南。固始籍民为躲避战乱,大部分南徙。其中有些寻亲访旧,因循入闽地落籍。 S jVsF1d_  
    根据史料记载,从1648年以后的300年间,大陆民众向台湾移居大约形成四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清之交,随郑成功移居台湾的军民;第二次是康熙、乾隆年间迁往台湾的渔民;第三次是太平天国年间,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台湾的福建南部民众;第四次是1945~1949年间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的军民。 f]tv`<Q7  
    目前在台湾的民族中,汉族人数约占全省2300万人的98%。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63姓共670512户,占台湾总数的89.9%。1988年出版的台湾族姓巨著《台湾区族谱目录》收集了200多万族谱,几乎究尽台湾民间所有谱牒,这些族谱家庭的开基祖先,无不来自大陆,来自中原河南固始。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固始县入闽”。这不仅写在族谱里,而且还刻在墓志铭上。近年来,闽台及东南亚地区大批寻根访祖团涌向河南固始。目前,在固始县已先后成立了以陈元光为始祖的“陈氏宗会”(祖籍地为固始县陈集乡),以郑成功为始祖的“郑氏宗亲会”(祖籍地固始县南大桥乡),以王审知为始祖的“王氏宗亲会”(祖籍地为固始分水乡),以施琅为始祖的“施氏宗亲会”(祖籍地为固始县郭陆滩镇)等。 R:'Ou:Mh  
    二、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一脉相承 <<=e9Lh  
    厦门大学杨国桢、陈友平教授认为:“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 ~;M)qR?]W  
    文化最起码的标志是语言。台湾的民间语言主要是闽南语,又称河洛语。“河洛”一词出自对原乡的认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河南的黄河洛河这一带南迁到闽、粤,然后播迁到台湾的。世代移民台湾者,不认为自己闽地的土居,而自认为源自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世胄。1981年,厦门大学已故黄典诚教授生前特地到河南固始县等地进行了闽南话渊源的实地调查,并证实,河南话的语音系统与隋唐时代的官音《切韵》基本一致。《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 话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中。  0xJ7M.  
    固始方言、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差距很大,惟独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一些词的语音诸如:大车(拆)、社(晒)稷、国(乖)家、牛(鸥)、杏(横)花等等,读音基本相同。另外,把“头发”称为“头毛”,把“太阳”称为“ 日头”,诸多词组反称(如砧板称板砧)等,两地方言完全一样。 }p~OCW!  
    广义的文化概念还包括民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一些生活方式。据《台湾通史》记载:早在明代,盘踞在台南的荷兰人,就曾经在元宵夜观看竹马戏的表演。无独有偶。明嘉靖年间编纂原《固始县志》也载:“元夕作灯市,自十四至十六日,三夜游玩达旦。十六日乡游,俗谓赶百病。暮多戏剧,以盛其喜乐之气。”这种在固始元宵夜演出的称为花会、灯戏的民间艺术活动,与台湾的“竹马戏”,无论叫法、道具均几近相似。另外,固始的“皮影戏”与台湾的“皮猴戏”,人物造型、制作原料、操作程式以及唱腔、唱词,同工异曲。台湾的民俗、民间信仰同样与大陆一脉相承,在台湾,历来崇奉陈元光为“开漳圣王”,而大家非常熟悉的妈祖,即为陈元光祖母魏氏,目前在福建元宵县仍存有魏妈神道碑。 /g_9m  
    由此可见,唐代对闽南的开发,是中原华夏文化在东南海疆的传播和发展;而台湾的开发和唐人后裔到海外的播迁则是华夏文化对闽南开发的继续。挖掘和弘扬台湾传统文化中的固始文化源流,无疑会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和平统一祖国事业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 4k8*E5cx  
    三、利用历史渊源,开展文化统战 Y3-gUX*w0  
    古人说:“攻城必先攻心。”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我们固然要使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但绝不能忽视文化统战。中央统战部提出开展“凝聚力” 工程,就是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旗帜,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纽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把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人民团体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凝聚力”工程,如果能够利用固始和闽台之间独特的历史渊源,把固始(中原迁闽始发地)、闽南、台湾、东南亚这条文化主线连接起来,利用独特的“根”文化和姓氏文化开展攻势,势必极大地促进“人心的统一”。笔者在固始工作期间,就致力于推动固始与台湾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往,收集、整理固始独特的历史文化,成立了固始历史文化研究院和“固始县吴氏、郑氏、陈氏、王氏、施氏宗亲海外联谊会”,拓宽固始与海外的联系渠道,先后接待多批海外和台湾寻根考察团,并与台湾慈善基金会联合办成固始慈济高中,引资1100万元。 pzp,t(%j  
    目前,固始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已划归省直管,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闽、台的吸引力逐步增强。积极开展“凝聚力”工程,挖掘固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载体,加大对台和海外宣传力度,让台湾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了解他们根在中原,与大陆同根同祖,自觉抵制台独,促进祖国统一。同时,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吸引台胞回乡寻根谒祖,考察投资,促进固始的经济发展。作者曾在固始县任职,现为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L}'Yd'  
NJtQx2Sd'H  
□周大伟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5-25
认祖是无法释怀的乡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5-2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6-25
两岸的统一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
余大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