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3阅读
  • 0回复

[理论](转载2)学诗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辅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03
#]CFA9 z  
             浅谈如何写“七律”中的联: !*aPEf270  
“七律”八句四联。一联称首联,二联称颔联,三联称颈联,四联称尾联。一般说,首联是起联,颔联是承联,颈联是转联,尾联是合联;但也不尽然。在通常情况下,首尾联不对仗,中二联必须对仗;有少数情况,首联也对仗,尾联对仗的情况极少。我个人体会,如果说,“七律”是一座大厦,那么“联”就是这座大厦的架构。架构越坚实,大厦就越稳固;架构越精巧,大厦就越华丽。所以,写“七律”,要注重把“联”安顿好。 'fx UV<K&  
   一是讲求章法,安顿好起承转合。关于章法的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意思是说,要全篇很有光彩,就要求章节没有毛病;开头的话,已经含有中篇意思的萌芽;结尾的话,呼应前文的意思;所以能够做到文字象织结的花纹那样交错,意义象脉络那样贯通,象花房和花萼一般相衔接,首尾成一体。现代不少诗家也强调写诗必须要有章法,他们指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作为“七律”,起承转合仍然是它的普遍规律。关于“七律”的起承转合,杨载有一段话:“大抵诗之作法有八:起句要高远,结句要不着迹,承句要稳健,下字要有金石声,上下相生,首尾互应,转折要不着力,占地步”。在一段话中告诉我们,写“七律”开头两句要有开拓的余地,使下文可源源而出;“承”是“转”的根基,所以要稳健;“转”要巧,使上下相生;“合”要意在言外,呼应开头。关于具体如何起、如何承、如何转、如何合,通过读他人的诗、写自己的诗,我个人有这样几点体会:(1)在起的方面,有时空交待法,高唱而入法,突兀而起法,开篇矛盾法,二字领起法;(2)在承的方面,一要得势,二要破题,三要顾盼;(3)在转的方面,既要相应又要相避,常在颈联亦可在颔、尾联,或寓情于景或宕景生情;(4)在合的方面,有以景结,描状结,透层结,诘问结,振起结。结句的呼应,有单抛双绾法、单起双收法、遥呼徐应法、似断实接法。对于起、承、转、合的这些要求,不可能在一首诗中都能运用到,但要求我们学诗时要留心学习这些方法,写诗时要注意运用这些方法。下面,举杜甫的一首《九日蓝田崔氏庄》“七律”为例,试析是如何运用“起、承、转、合”章法的。 S${Zzt"  
"T2"]u<52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b&#DnZcf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a,|?5j9,P  
0* ;O?T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非常正格。首联是起,交待了主旨,老去悲秋,今日兴来,兼用时空交待和高唱而入两法;颔联是承,上句承“悲秋老去”,故羞落帽;下句承“今日兴来”,故倩正冠,这一联完成了得势、破题、顾盼三项要旨;三联是转,以景宕开,又寓情于景,是正格的景宕法;四联是合,上句发问,下句“醉看”,单起双收,把全诗推到了极致。 ~YP Jez  
在这里,我也不怕献丑,把自己最近写的一首题为“急奔家乡医院探视生命垂危八旬内兄”“七律”习作拿出晒一晒,看看是否符合章法要求。 lDc-W =X=  
ke_ [  
讯传生命正垂危,百里奔驰探视之。慢吐微声言益善,欲睁暝目面犹慈。 "{D6J809  
眼前虽见黄泉路,口里仍吟赤子诗。一世贫儒惟淡泊,是吾兄长亦吾师。  6e,xDr  
oF]cTAqhC.  
这首习作,起联兼用了交待法和突兀法,承联破题兼顾盼,转联在相应中有相避,合联单抛双绾,与起联呼应。 e~l#4{w  
     二是讲求对仗,安顿好中间二联。“七律”的中二联是对仗联,也是一首“七律”创作成败的决定联;中二联对得稳、对得好,这首“七律”的创作就算基本成功了,反之就是基本失败。有人说,中二联是一首“七律”的两根金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总之,中二联对于一首“七律”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写“七律”必须下大气力写好中二联。 +Hvc_Av''  
写好中二联就是把对仗对好。对仗,按对仗的妥贴程度划分,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按对仗词义划分,可分为正对和反对;按对仗技巧划分,有流水对、回文对、无情对、扇面对等。写“七律”中二联的对仗,以上这些形式,都可能涉及到。比如,杜甫《登楼》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是一副很完整的工对。“西山”对“北极”是名词相对,其中“西”对“北”是方位词相对;“寇盗”对“朝廷”是名词相对;“莫相侵”对“终不改”是动词性词组相对,其中“莫相”对“终不”是副词相对。又如,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上下两句都是说的时间,通过时间讲清一个道理,这样的对仗叫正对。再如,杜甫《曲江二首》之二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上句中的“寻”指八尺,“常”指十六尺,“寻常”一词本来是数量词,后来引申为平常,整句的意思是说酒债很平常,到处可见。可是下句的意思正好相反,说的是能活到七十岁的老人自古以来稀少罕见。上句“常见”,下句“罕见”,正好相反,这叫反对。此外,上句和下句的意思承前启后,存在问答、因果或转折关系的对仗,叫流水对;文字字面可以从前到后正着读,也可以从后到前反着读的对仗,称为回文对;从字面看,上下联完全不搭调的,叫无情对。 Ub1hHA*)  
   我在写“七律”习作时,比较注意学习正对、反对、流水对这些对法。比如,在《赠一友人》颔联:“击鼓鸣冤千古责,敲钟警世寸心忠”,“击鼓”“鸣冤”对“敲钟”“警世”是动宾词组相对,其中,“鼓”“冤”对“钟”“世”是名词相对,“击”“鸣”对“敲”“警”是动词相对;“千古责”对“寸心忠”是数词形容名词组相对,其中,“千”与“寸”是数词相对,“千古”与“寸心”是形容词相对,“责”与“忠”是代名词相对。因此这一联可谓工对。又如,在《看武汉市“电视问政节目”有感》颔联:“路乱街脏民问政,貌恭言实政亲民”,“路乱街脏”对“貌恭言实”,其中“乱、脏”对“恭、实”字义相反,“民问政”对“政亲民”词意相反,因此这一联应算作反对。再如,在《学诗》颈诗:“用心更在诗书外,敲韵远离名利边”,上句说的用心学诗是在诗书以外,那么这个“外”指的是什么呢,这一句没有说完,于是下句接着说:“敲韵远离名利边”,这个“外”就是名和利,补齐上一句,学诗不是为了名和利。因此这一联应该是流水对。 vhbDb)J  
?eH&'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