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6阅读
  • 7回复

根据各方资料整理的黄帝世系余氏资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 本帖被 廣德堂余成 设置为精华(2013-10-30) —
DL %S(l  
根据各方资料整理的黄帝世系余氏资料 ^=Q8]W_*  
Q@7l"8#[t  
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鉅靈氏.句疆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陣氏.黃神氏.狃神氏.犁靈氏.大騩氏.鬼騩氏.弇茲氏.泰逢氏.冉相氏.蓋盈氏.大敦氏.雲陽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渾沌氏.東戶氏.皇覃氏.啟統氏.吉夷氏.几籧氏.豨韋氏.有巢氏.遂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黃氏.大庭氏.栗陸氏.昆連氏.軒轅氏.赫蘇氏.葛天氏.尊盧氏.祝誦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陰康氏.無懷氏。太昊氏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舊石器時代..史前時代) 45?*:)l:  
fS5GICx8R  
1、炎帝神農氏-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为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柱下史,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 3w t:5 Im  
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他们早期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皆以姜为姓。第一代神农(前4795前4733年)系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大典氏,为柱下史,号神农氏。在位虚记约三十二年(前5032前5001)。炎帝神农氏政权前后共传十七代(前九后八),有天下五百二十年(前5032前4513)。公元前4513年,炎帝神农氏政权被黄帝姬芒所灭。
wEBtre7  
2、勗其 妣扶胥氏 8$2l^  
3、巨駓 妣蜀山氏  ? (fQ<i n  
4、芒昧 妣逿伊氏 X!,#'&p&  
5、夷栗 妣女儀氏 zY]Bu-S3  
6、柏堅 妣赤水氏 J ZVr&KZN  
7、諱節 妣鉅閭氏 f %bc64N(  
8、赫胡 妣摩利氏 +L^A:}L(  
9、封胥 妣女娥氏 -s9Y(>  
10、依盧 妣九方氏 *Gg1h@&  
11、啟昆 妣女蟜氏 ~bQFk?ZN+  
12、黃帝-子高  $w|o@ Ml)  
XX]5T`D  
   序号 X@6zI-Y %  
1黄帝黄帝轩辕氏的先祖为少典氏和有氏。黄帝轩辕氏政权共历十五帝,传国四百六十一年(公元前4513前4053)。黄帝姬芒(前4543前4476年),男,姓姬,名芒,号轩辕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首任帝。尊号黄帝。           8C*6Fjb#  
2玄嚣-青阳,上古传说人物。传说他是黄帝嫘祖的长子,蟜极的父亲,是五帝之一帝喾的祖父。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正妃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黄帝之子玄嚣,为姬姓,名挚,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玄嚣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 a<OCO0irJ  
3 蟜极-上古传说中的人物,黄帝的孙子,玄嚣之子,帝喾的父亲。《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B(4:_ j\2  
    4
帝喾-帝喾高辛氏政权,姜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的第九个称帝的政权。帝喾氏族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政权时期,兴起于中国西部的陕甘地区。其父系先祖为黄帝氏族,母系先祖为炎帝氏族。帝喾高辛氏政权共历二十一任帝,传国虚记五百八十二年(公元前3380前2799)。帝喾美(公元前3409前3354年),男,姓姜,名喾美,又名俊,尊称帝喾,号高辛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喾高辛氏政权的首任帝。姜喾美的祖父是帝喾族二任大酋长姜夏,父亲是三任酋长姜未。喾美生于颛顼政权祥象二十年(壬申,前3409),出生在潼关以西的灵宝。喾美就是古文献上所说的帝喾。史书上关于帝喾的记载,都说他是黄帝的曾孙,《五帝德》、《帝系》、《史记》、《通鉴外纪》等都是如此记载。实际上这是人为的虚构,是违反历史规律,极不科学的伪造。从黄帝时代到帝喾时代,中间相隔一千多年,因此,帝喾绝不可能是黄帝的曾孙。 o9U0kI=W  
    5
弃-
后稷(棄),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诗经•生民》篇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w\"n!^ms  
6檠玺 2x<Qt2"  
7叔望-叔均()是黄帝的孙子,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jMz1s%C  
8不窟-古代周族部落首领,夏代,不窋先祖世代为农官,时称后稷()。不窋袭父职,继任农官,时夏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不窋失官,遂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此后,不窋以庆阳一带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不窋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倡养猪、养牛、养鹅,植树种花,为庆阳早期的农业经 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保证部落安全,不窋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宙城(今庆城县城)。不窋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窋当年居住地。不窋死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后历代立有碑。 !wLH&X$XT  
9鞠陶-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根据《元和姓纂》及《名贤氏族类稿》等古籍记载可知,周族祖先后稷的孙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史记-"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2FZ 0c/[&  
10 ps!5HZ2:  
11 b*'=W"%\  
12 C>w9 {h  
13 ADLa.{  
14胜,胜公仕夏 'K;4102\  
15含章 uh C=  
16 !\&7oAs=I  
17 `L"p)5H  
18 公刘-北幽(今庆城县)人,古代周部落首领,为周先祖不宙孙,鞠陶子,周文王的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诗·大雅·公刘》便是其后人祭祀时称颂他功绩的诗歌。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原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居住。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大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径川、灵台等16个县城。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 每年古三月十八,庆阳人及长武、彬县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另一种说法是:周部族的祖先,相传是后稷的曾孙,古公亶父是他的第九世孙。 @Q$ /eL  
19堃,堃公仕商,袭爵 | z(Ws  
20 庆节-庆节继爵 siss_1J  
21 皇仆-字元音 ^EuyvftZ  
22太素,袭爵 .kB3jfw0,  
23国华,继位 FQ9csUjpB  
24差弗-继位 f1]AfH#  
25绍穆,继位 WfTdD.Xx  
26承启,继位 F;MT4*4  
27殷仲 )HzITsFZKT  
28怀德 ~U7\ LBF  
    29
毁隃-
差弗之子,黄帝第10代孙,《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 :WfB!4%!  
超,继位 L"[wa.<  
30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袭爵。 hml\^I8Q>F  
31至详,继位 d"d)<f   
32尚贞 bJ,=yB+0  
33
辟方 3R=3\;  
34高圉-
字侯侔。BC1358年—BC1298年在位。
eR* ]<0=  
35亚圉-高圉子,字云都。BC1297年—BC1193年在位。 f\F_?s)_y  
36
公叔祖-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BC1192年—BC1158年在位。
a4a[pX,5  
37.古公亶父-古公,姬姓,名亶父,人名,又被尊称为“周太王”。 陕西省旬邑县(古称“豳”)人。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的第35代孙,是周祖后稷的第12代孙。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吏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是中国上古周族领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逼。 ;AL@<,8  
38 季历-周太王古公亶父少子(三子),文王姬昌之父。一作王季、公季,其兄太伯(也称泰伯)、虞仲,太伯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季历继位后,承古公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享有征伐西部诸侯的权利。后因权重遭忌,为商王文丁所杀。 d$pf[DJQo  
39 昌-文王昌(公元前1135-1157),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羡里,后6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7年而崩,寿97岁,谥为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今陕西省咸阳西北18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zS&H-8K  
40发-武王發(公元前1096-1043),文王太子。 (前1056年),西伯(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寿93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Z Lio8  
41虞(唐叔虞)-唐叔虞,字子于,周武王幼子,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PMKmJ X0O  
42.晉燮侯-晋侯燮,即燮父或姬燮父,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二任统治者。晋侯燮为唐叔虞之子,在父亲去世后继位,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晋侯燮去世后,其子晋武侯姬宁族继位。 dZiWVa  
43.晉武侯-即姬宁族,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三任统治者。晋武侯继承其父晋侯燮之位,武侯去世后,其子晋成侯姬服人继位。 CT:eV7<>s  
44.成侯服人 xE-`Bb  
45.厲王福 [[r3fEr$!p  
46.靖侯宜臼-晋靖侯(前858年—前841年),姓名姬宜臼,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六任统治者,晋厉侯之子。晋靖侯十七年(前842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子厘侯司徒立。古书《尚友录》和《元和姓纂》提到,羊舌姓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候时被封在羊舌邑(今山西省洪洞、沁县),故以羊舌为姓。 pB7Z;&9  
47.釐侯司徒-在位18年(前840-前823 ?O>JtEz~lQ  
48.獻侯籍-晋献侯:姬姓,名籍,又名苏,晋釐侯之子,前822年—前812年在位。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东巡至晋国,晋献侯率晋国的军队跟随,受王命征战今山东夙夷。周王直接向晋献侯下达指示,在取得二邑之后,周王亲自到战场巡视,晋军大获全胜。班师回国后,周王赐给晋献侯香酒、弓箭、驷马,晋献侯异常高兴,便将征战的两支队伍驻扎在今南常、北常一带隆重犒赏。晋献侯为报答和颂扬天子的恩德,铸造了两套共16枚编钟,把天子的恩宠记载在钟上。所铸之钟被称为“王赐苏钟”,钟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经过及周王将晋国的部队夸为周王室的“宿卫军”等文字。王赐苏钟被陪葬于晋献侯墓地。王赐苏钟,初露晋军克敌之锋芒,晋献侯也因此名垂青史。 GGQ(|?w  
49.穆侯費生-晋穆侯(前812-前785在位),姓名姬弗生(或名费王),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在位27年,于前785年去世。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姬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姬成师。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自立,太子姬仇出奔。 [W\atmd"  
50.文侯仇-晋文侯(前780年-前746年),姬姓,名仇。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早期的晋国君主,第十一任统治者。姬仇本来是晋穆侯的太子,但其叔殇叔在穆侯死后自立,姬仇被迫出走。四年后姬仇以武力手段推翻殇叔而登位,是为文侯。文侯十年,周幽王死。平王宜臼和携王余臣各自称王,周二王并立 5b4V/d* '  
51.昭侯伯-(前746年-前739年)即姬伯,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文侯之子,晋国第十二任君主,在位7年,于前739年去世。昭侯于元年(前745年)把曲沃一地封给他的叔叔姬成师,即曲沃桓叔,曲沃大于翼城,埋下了日后曲沃与翼(晋君都邑)对立的伏线。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退,返回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姬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杀潘父。 Ihq@|s8  
52.孝侯平-晋孝侯,姬平,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昭侯之子,晋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16年,于前724年为曲沃庄伯所杀。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但被晋人发兵逐回曲沃。晋人共立姬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杀潘父。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鳝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在晋国都城翼弑杀了孝侯,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退回曲沃。晋人立孝侯之子姬郄为君,是为鄂侯。 |afK"N  
53晋鄂侯,即姬郄或姬郤,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孝侯之子,晋国第十四任君主(前723至前718),在位6年。《史记》称曲沃庄伯知道鄂侯死讯后,兴兵伐晋,周平王派虢公率兵伐曲沃庄伯,庄伯退回曲沃。晋人共立鄂侯之子姬光,是为哀侯。《左传》有不同记载,称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伐翼(晋国都城),周桓王派兵支援曲沃,鄂侯逃到随。后来曲沃叛周,周王在秋天命虢公伐曲沃,立哀侯于翼。 o^"3C1j  
54.晉哀侯(前717年—前709年),即姬光,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鄂侯之子,晋国第十五任君主,在位9年。哀侯八年(前710年),晋入侵其都城以南的小邑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在次年联兵伐晋,哀侯被俘。晋人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是为晋小子侯。小子元年(前708),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姬韩万杀了晋哀侯。 -/2$P  
55.由余一作繇余,晋哀侯之子,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vA nP]!A5  
56 来本(一作彦叔,字贵名肇初震甫) m+^;\DFJ,  
57晋书(字继始名康号璋) vA-p} ]%  
58 邦化(名瑞字纯) s@[t5R  
59 贤广(名素字伥) D#[ :NXahn  
60 声和(字玖杰居号绍) T*~)9o  
61播龙(讳文彩字朗号春官) yBh"qnOT  
62 扬文(讳绍祖字邦名献号永洪) Ngc+<  
63 抱麟(字叔通名名旭享号达) w} q@VVB%  
64 负能(名玘字敬)                                 24/~gft  
65经纬(名景字修) na:^7:I  
66 纶标(字方远名惠志) 7[0k5-  
67 委政(名钦字瑞号仰圣 )K3 vzX  
68 任重(字庆远号文成) ; 2-kQK9  
69 蛮汉(字克齐名闻仪号芳) 1)Bi>X  
70 方策(字子玉振魁别名彦叔贵) :"IH*7xp  
71 秦安(字康宁号聪) Lf M(DK  
72 谋道(字佐名通号靖平) @?? 6)C  
73 用桂(字表号礼和别名翔) (OJ9@_fgG[  
74 之翰(字柯号文简) s>I}-=.(Q  
75 权彩(字皓名暹号维新)   2GS2,  
76 势豪(字元标号英杰名盛) -;z\BW5 y  
77 遂昌(字承勋号子长名渊) y&]D2"I  
78 强勉(字猛号兰台名太清) A79SAheX#  
79名臣(字祯号聘佐名锦) 6}2Lt[>O  
80 儒雅(字鼎号仕亭名贤) SfT]C~#$N  
81 初登(字隆号东山名沧) <h[^&CY{  
82出贵(名存谦字瞻号占元) m e" <+6  
83 仕君(名崙号子忠字炳然) 1|CO>)*D  
84 西海(字茄名敏号沧海) bfgLU.1I  
85 戎锦(名和清别名金字俊号添华) 0)#I5tEre  
86 因露(字谱名深号滋雨别名铣(从石旁) 2J$Uz,@  
87 聘俊(名华字清号蝉) zi'?FM[f)  
88 归中(字萧名鉴号书用) 3:RZ@~u=  
89 迟花(字永名讽号晓安别名玺) UNJ|J$T]  
90 相时(字光号明良名希德) &q+ %OPV  
91 穆怀(名珮字丁)                                                                     >r3Wo%F'  
92 公信(字文号士诚名)梁 );C !:?  
93 佐辅(字贵号定帮名茂) K>-m8.~\E  
94 治玉(字江号琢堂名兴) }x+{=%~N  
95 才亮(字仪号光继名明辉) p 7sYgz  
96 犹嘉(字洪号咏) |tmD`ndO  
97 能安(字孝顷号兆吉名钟) xH0Bk<`V:  
98 伯业(名本朝字飏) mu(S 9  
99 国和(字臣号振纲) "<kmiK/  
100 蕃盛(字钦号君约名锦美) PR Y)hb;1  
101 衍传(字明) b2z~C{l  
102 奕荣(字亮号向春别名遂清) YoXXelO&  
103 世昌(名焕号永吉字钦) %H:!/'45  
104 永彩(字果讳文让) M6?*\ 9E  
105 兴贵(字历) k;"=y )@o  
106 隆万(字应) ]NN9FM.2b/  
407 渊游(字戬) D=e&"V a  
108 大晟(公元819年)
v50=D/&w  
109 襄公 c 8#A^q}  
110 珍公 i9_ZK/*  
111 竦公 T0v;8E e  
112 衝公 GV* B$  
113 端凯 ](:aDHa  
114 良佑 /wVrr%SN  
115 宝公 ggfL d r  
116 善和 t(}\D]mj  
117 玠公字仲威。任四川制置使,后平王夔,以更生民困,为谢方叔及徐清叟所奏,迢还资政大学士。 )k{zRq:d  
118 师忠,字志朝。任刺使,历大理寺丞,宋朝议大夫。自丰源涉居闽将邑西路光明。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已卯八月朔日合葬光明鸟窠。 s9?klJg  
119 经略 Vnlns2pQl  
120 鹤公 ,~p'p)  
121允荣(生七子: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 LcI,Dy|P  
122 四一(字子昌,涉居铁城余坪) O|}97a^  
123视公 be}^}w=  
124 伯二十郎 dq?{?~3  
125 泗州 c$ya{]a  
126 文敖(名良新。生子二:大言、小言) 5B)Z@-x2  
127 大言(生子:德。迁涉北路余坑) 96x0'IsaG  
          小言(生子三:源、胜、生) Y; JV9{j  
dt%waM!  
附:余氏鸟窠同支分涉十班各地名数 LT']3w  
祖班:余坑; H}5zKv.T  
德班:本乡光明界源阳、厝源、吴厝地; {W*_^>;K  
宗班:胡管并水南、石岭、将城; {eo4J&as  
功班:东坑、塘坑、余布、常溪、坑塘; Yz4)Q1  
远班:泰宁永兴堡上衢; oU[Ba8qh  
儿班:西溪、横坑、漠源; szW_cjS  
孙班:余家坪、余厝尾纱帽墩; xrb %-vT  
世班:建宁楚上东溪; A<-Prvryt  
泽班:归化柳里、白叶; CZaUrr  
长班:余坊余源、里岚、朱岭头、梁坊。 AfAg#75q  
即: !}%,rtI  
四一公长房玄长孙大言公之子德公及其后代称祖班派。他们的迁居地有:安仁乡余坑村、上际村、伍宿村良坊自然村,水南镇三班、溪南、新兴、渡头等村和金华、银华社区。明代,水南余罗安的后裔余金受始迁湖管都(今漠源乡湖管村)。 L,G{ t^j  
四二公及其子孙为德班派。明代起,他的部分裔孙相继迁移的居住地是:光明乡永吉村各坑、坑头自然村,葛布村阳坊自然村,界源村界源和里阳厝源、外阳厝源自然村,渠许村洋源、源头、黄岚、半岭等自然村,万安镇吴厝地村,黄潭镇洋泊村;外迁地有顺昌县余墩村,泰宁县梅口镇西元村,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和桂林乡余家坊村。 "]*16t%Z%x  
四三公及其后裔属宗班派。其徙迁地有南口乡东坑村大坪垄、余山坊等自然村。 Y JzKE7%CO  
四四公及其裔孙称功班派。他们的移居地为古镛镇桃村勘头、溪口自然村,洋坊村上洋坊、下洋坊、长坑等自然村,光明乡禊俚村禊俚、东坑自然村,南口乡蛟湖村余布自然村,黄潭镇将溪村邹洲、坑塘自然村和大坪村,古镛镇张公村当溪自然村,万全乡常安村常溪自然村。 *6uZ"4rb.  
四五公及其子孙属远班派。先后徙迁顺昌县漠武村、元坑村、东溪村、红星村、郑坊村、新元村,泰宁县下渠乡上渠村、南会村。 :5 XNV6^|  
四六公及其后代为儿班派。相继迁居黄潭镇黄潭村、上峰村上峰、下峰、西溪等自然村,源俚村,大言村串坑自然村;万全乡常源村,万全村金坑自然村,漠源乡漠源村。 %{GYTc \'X  
四七公及其裔孙为孙班派。先后徙迁白莲镇白莲村沙洲、余家自然村,龙栖山余家坪和将乐县城。外迁地有:明溪县盖阳、湄溪等 32个村,沙县竹溪坊村,永安上坪九龙村,清流县清口、塘背、嵩溪、嵩口、高地、余坊、老寨、黄柏洋等村,宁化县廖家坪、下渡、半溪、水茜、武层等村,连城县姑田、冯口、上余、下余等村。 c6zghP3dR  
四一公次房小言公之玄长孙源公及其后代为世班派。他们徙迁县外的居住地有:泰宁县新桥乡上际村、上坪村,梅口乡梅口村,大布乡显口村溪江边自然村、际头村,大田乡及泰宁县城;建宁县溪源乡水源村、深溪村、武调村。 oy+``W~  
四一公次房小言公之玄次孙胜公及其子孙称泽班派。他们的播迁地有:白莲镇村头村村头、小溪、寺边等自然村,小王村营华自然村;明溪县盖阳镇白叶村,胡坊乡下坊村、宗溪村、鳌坑村,枫溪乡枫溪村、华山村。 `<R;^qCt  
四一公次房小言公之玄三孙生公及其后裔为长班派。他们的播迁地有:余坊乡余坊村,隆兴村,周厝村,朱岭头村里岚、外岚等自然村,余源村;高唐镇班州村,高唐村,常口村;大源乡大源村水尾自然村,西田村,将王坑村吴坊自然村,长甲村;万安镇万安村、孙坊村、坊头村、高坊村、良坊村;泰宁县朱口镇余家岭村、石网村。 C'~K amS  
96W!~w2xx  
参考资料: ZM)Y Rdh  
1《中華姓氏源流通用家譜》之“由余以上谱系” j1{ @?  
2、《余氏金字老谱源流》 %EC{O@EAk  
3、 《余氏祖班家谱》 p7.j>w1F  
g? 7%  
又:《姓名大全-余氏之家》之余姓文化-历史: WJH)>4M#  
        余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一,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一位。余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周武王姬发,有个儿子叫叔虞,在周成王时期被封在唐,史称唐叔虞。叔虞的有一个儿子后来又被封在晋,称晋侯。到晋哀公时,哀公有个儿子叫由余。由余曾经因为逃避战乱,躲到了西戎。后来,由余作为戎王的使臣,出使秦国,被秦穆公所赏识,因此留在了秦国,并且辅佐秦穆公,平定了西戎。因为由余功大,因此子孙就用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一部分姓由,而另一部分,就姓余。余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春秋时期,齐国有人姓“余丘”,后来改姓余。余姓得姓与秦朝,因此开始的时候是在秦朝都城附近发展,也就是陕西,甘肃一带。秦汉以后,余姓开始东迁,逐渐发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后来都发展成了大族。唐代初期,余姓开始迁往福建,并且又迁往广东,湖南。清代时,余姓开始首次进入台湾。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凤翔,新安,下邳,高阳,吴兴,南昌,陕州,晋陵,莆田,同安,曲江,武溪,钱塘,奉新,临川,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古田,安溪,宁德,仙游,漳州,乐山,宜兴,定海等。风俗通义载: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3-11-04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11-04
加分肯定!
离线余勉成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12-25
很钦佩兄台的用功!“由余是晋哀侯姬光之子”这一说法,最早出于何处? YH33E~f  
据我所知,余靖的《余氏族谱序》也只是言及:“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封同母弟叔虞于晋,后卅余世,有苗裔曰由余”。仅此而已,又不知何所根据。 G5W6P7-<X  
可见不断把自己祖先与华夏名人的世系“详细化、精确化”,是明清修谱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离线fonnyyee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6-24
        
离线fonnyyee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7-21
謝謝你整理好的黄帝世系余氏资料, 幫助我明白己的家譜. /%)M lG  
"余靖的《余氏族谱序》也只是言及:“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封同母弟叔虞于晋,后卅余世,有苗裔曰由余”。仅此而已,又不知何所根据" AuO%F YKY  
根据要参考:余绍賢堂族譜卷上四--余氏源流
离线fonnyyee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7-26
余成兄,多謝你的資料,以下的年代,如 Y }Rx`%X  
高圉-字侯侔。BC1358年—BC1298年在位。 X=mzo\Aos  
35亚圉-高圉子,字云都。BC1297年—BC1193年在位。 4Poi:0oOys  
36公叔祖类-亚圉子。又名太公、组绀。BC1192年—BC1158年在位。 8cF-kfbfZ  
是從那裹找到,史紀是看不見年代,"今本竹書紀年 文丁十一年》: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王殺季歷. 只見"竹書紀年"有年份如"文丁十一年". xSug-  
請多多指教
离线余长俊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2-05
祺祚永昌,作求世泽,长以志祥,熙时益起,登进秀良,惟孝克忠,家国尔光,贻谟尽美,振纪扶纲,发扬祖德,冠冕堂皇  
离线余效伟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4-2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