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网微信公众号: imyu_cn
余氏Q群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print <<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我的
讨论区
热心榜(2015)
风采堂
热心榜(2014)
热心榜(2013)
热心榜(2012)
热心榜(2011)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帖子
搜索
余氏家族
>
余氏轶事
>
清军“炮王”余仁同奋战海城/余音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新帖
1365
阅读
1
回复
清军“炮王”余仁同奋战海城/余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washington
UID:472
注册时间
2008-05-29
最后登录
2019-02-20
在线时间
12553小时
发帖
182097
搜Ta的帖子
精华
57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总版主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182097
真实姓名
余翔东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f$I=oN
甲午战争中,他曾在海城感王寨重创日军
$n<a`PdH
]#:WL)@
清军“炮王”余仁同奋战海城
PTe L3L
BJ|l
文/余音
,#Z%0NLe
清军炮击紫竹林
;aQ``B
余仁同
#U:|- a.>
清军炮队
10SI&O
\VpEUU6^U
虽然在《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炮兵史》上,没有他的名字,但他在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气概,却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他爱军习武,修炼成中国近代首位“炮王”,为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应该磨灭。
x|O7}oj
2006年7月,我回乡探亲,意外地见到了《寿春余氏族谱》,又意外地读到了其中的《余公均堂传》,文中记述:德国人汉纳根称弟子余仁同为“异才”,并“以炮王期之”;在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他指挥的炮队“远近高低百发百中”,功勋卓著。
Xf u0d1b
余仁同是何其人也?他真的如家谱记载的那么神吗?
Iz0$T.T
投淮军帐下,受教官器重
RpJ7.
《寿春余氏族谱》纂修于1922年4月。序言中写道:“吾族自赓公于明洪武间由英山迁寿之芍陂西。”(我们余氏家族自始祖余赓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湖北英山移民到安徽寿县安丰塘西部定居。)按照家谱记载,余仁同是余赓的第十四世孙。
EI_-5Tt RD
余仁同,字均堂。1859年3月,他出生在安徽寿县正阳关。当年,内河运输十分繁忙。正阳关是淮河中游的交通枢纽,白帆如云,桅杆如林,商贸繁荣,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z\ZnxZ@
由于父母早亡,他与哥哥余仁龙相依为命,靠在家门口摆个小杂货摊子糊口。生意做得本来就很清淡,余仁同却不安于此,晚上灯下苦读兵书,白天石子撒地,排兵布阵。哥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批评他不务正业。他非但不听,还将杂货摊子掀翻,大声反问:“大丈夫当为国出力,安能觅蝇头利奔走阛闠(街市),徒与市侩为伍乎?”
wJC[[_"3 I
不久,他索性离开家乡,投奔淮军,在周盛传的“盛字营”当兵。因为作战勇猛,又被挑选到李鸿章的亲兵炮队,担任了一名低级军官。后来,跟随汉纳根学习火炮技术。汉纳根为德国陆军大尉,贵族出身,精通火炮,据说他还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外甥。1879年11月,24岁的汉纳根来到天津,经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举荐,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聘为军事顾问、北洋水师学堂教官。李鸿章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他对老师的“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的理论不以为然,非常重视部队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早在1862年淮军创建之初,部队就装备了洋枪洋炮,并聘请外国专家为教官,加以训练,为淮军后来居上、取代湘军奠定了基础。那一天,汉纳根(Von Hanneken)在李鸿章面前夸奖余仁同说:“我自入华以来为贵国组织炮队,未得一异才足尽吾学者。今得余仁同非常颖悟,他日成就可预以炮王期之。”
K43%9=sM
作战英勇,身受重伤
kL8rqv^
甲午战争前夕,余仁同作为干才被调到旅顺前线,在最为险要的黄金山炮台担任毅军海岸炮兵教练。经过他的悉心调教,“士卒步、武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进退皆有法度”。
m23"xnRB
宋庆为淮军名将,因英勇善战而获得“毅勇巴图鲁”称号。满语“巴图鲁”有“勇敢”、“英雄”之意,所以,他统帅的“毅军”由此得名。光绪八年(1882),宋庆率毅军11个营约7000人驻守旅顺,修筑炮台,训练士兵,长达12年,该部队军容严整,纪律严明,枕戈待旦,战斗力为旅大地区驻军之首。宋庆多次检阅黄金山炮台,对余仁同“甚奇之”,赞赏有加。
{irc0gI
实战是军事训练成效的“试金石”。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附近海面偷袭了北洋水师的军舰和运兵船,甲午战争随即打响。宋庆奉命统帅辽东半岛各部清军2.8万人,沿鸭绿江一线布防。余仁同对未能投身朝鲜战场而仰天长叹,听到牙山、平壤败北的消息,他“目眦欲裂,恨不得食日奴之肉”,训练部队更加勤奋,发誓要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w6BBu0,KC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895年1月8日),日军乘胜跨越鸭绿江,攻占了辽宁海城。清廷十分惊慌,认为“海失,辽必难保”,电令宋庆迅速收复失地。于是,宋庆率领毅军、铭军20营9000多人,由盖州顶风冒雪,星夜北上,扎营马圈子、感王寨一带,伺机发起进攻。感王寨位于海城西南16公里处。据说,唐朝时,缸瓦寨山民为感谢李世民征辽东带来国泰民安,按照谐音,将这个村庄更名为感王寨。感王寨清军约5000人。
&5W;E+Pub
六天后,日军第一军第三师团长桂太郎陆军中将发觉了清军意图,率部4537名官兵杀气腾腾地开往感王寨,迎击宋庆大军。冤家相见,分外眼红,双方展开厮杀。激战中,余仁同“携望远镜登高略一眴视(凝神注视),下即开炮,远近高低百发百中,”日军被炸得血肉纷飞。敌人见势不妙,集中炮火轰击余仁同的炮兵阵地,他的“左腿被炮子击穿,犹复流血鏖战。不顾创伤振臂一呼,士皆效死,卒摧强敌而振军威。斯时前路吃紧,公愈不暇养伤,大小数十仗无不裹创以从。”
:\^b6"}8
在《日清战争实记选译·辽东之役》中,日军记者报道:“敌弹是瞬发弹,其距离测定之精确为从来清军所未有。……若干敌军大胆地出现于炮兵的左前方。他们甚至不再凭借清军善于使用的障碍,而挺着身子前进,向我猛烈射击。这真是清军从来未有过的勇敢行为!第七联队左翼的一个中队和第十九联队的各个中队,夹于这条射击线与正面敌弹之间,受到交叉火力的射击,伤亡特别多。”双方鏖战6个多小时,傍晚,清军为保存实力,借着夜色掩护,主动撤离战场。感王寨之战,清军阵亡约200名左右,负伤约300名。日军伤亡总数近400名。
n0KpKH<&
炮击紫竹林,百发百中
P@v"aa\@2)
余仁同再次显示“炮王”本色的战斗,发生在庚子之变中。“最奇者炸紫竹林(天津租界)红楼不失尺寸,洋人莫不胆寒,目为神炮。宋忠勤公(宋庆)以其智勇兼优,拔充马炮队统领官。”1900年8月6日,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杨村阻击战中,测距、瞄准、击发,“公之战绩尤多”。但是,因为鏖战中,他接到了进京护送“两宫西狩”的急电,迅即退出战场,未能更多地杀伤敌人。
>7W)iwF
徐永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曾作为中国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接受日本政府的投降。在《求己斋回忆录·杂记》中,他写道:“我于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冬入武卫左军,宣统三年任哨长,此时连新兵共三十营人,均驻北京南苑、通州一带。”武卫左军为毅军改编而成。1902年2月,宋庆病逝,受到了在家乡蓬莱建祠纪念的奖励。随后,马玉昆接任武卫左军总统官。当年军制,军长称作总统,其下为统领,统领以下为营,营以下为哨,哨长等同于现在的连长。“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其中路统领为余仁同,前路统领赵倜,左路统领陈希义,右路统领孙多庆,后路统领方田。每路分中前左右后五营,每营分中前左右后五哨,每哨一百人,全军二十营,共一万人。”由此可知,1901年,余仁同担任了武卫左军中路统领。
-06G.;W\^
山东道监察御史李灼华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一日(1903年3月29日)亲笔向皇帝上奏,推举人才。在《奏请饬下马玉昆令余仁同兼充枪炮教习多收学生传授心法等由》的折片中,他举荐说:“窃闻直隶提臣马玉昆营内炮队统领余仁同者,其炮法之精出人意表。庚子之乱效命前敌,每炮必中紫竹林洋楼窗眼。洋人惊为中国有人,日加侦探,知系‘余阕(即瘸。引者注)子’所为——因中日之役中枪伤体,故军中呼为‘余阕子’。”这一史料,不仅证明了余仁同炮击天津租界紫竹林洋楼百发百中的战果属实,而且,也说明了他带伤训练,是一位尽责的、难得的炮兵教练。
aE~T!h
训练中旧伤复发猝逝
jg]KE8(
战争结束后,余仁同的腿伤虽经多次治疗,但因伤势太重,而且创口未愈就转战或训练部队,始终没有治愈。宣统二年十月十二日(1910年11月13日),“正在操场教练,突然旧炸伤处血流如注,昏晕坠马。亟扶归营,百治终无一效。”四天后,将星陨落,年仅52岁。“三军坠泪,朝野惊心。”不久,便马革裹尸,归葬故土。
z~t0l
余仁同在训练场上病亡后,直隶提督姜桂题特意给朝廷写了报告。宣统三年四月,皇帝下诏:“予故武左军营务处副将李家昌、前路统领副将余仁同、前路石滟驳队管带副将杨占元优恤。如军营立功后积劳病故例,李家昌准附祀其叔前河南归德镇总兵李承先专祠,余仁同准附祀前直隶提督宋庆专祠。”余仁同还被诰授为“建威将军”。
}O\IF}X
在中国近代史上,余仁同只是一个“二品顶戴赏戴花翎、钦授尽先副晋记名总兵衔”武将,官不高、位不显、名气并不大,在《甲午战争史》、《中国近代炮兵史》上,都没有他的名字,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气概,还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他爱军习武,修炼成中国近代首位“炮王”,为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应该磨灭的。
?t'V5$k\
《余公均堂传》为同乡秀才朱咸中撰写。在序言中,朱咸中介绍说,多年来,自己被余仁同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悉心寻访知情人,收集了大量素材,完成了余公传记,希望有朝一日他的事迹能够永载史册。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共
条评分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仝小余氏一人
回复
举报
离线
524808471
UID:14012
注册时间
2011-05-27
最后登录
2018-03-26
在线时间
42小时
发帖
55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一星会员
发帖
55
真实姓名
余家领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8-03-26
一家人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imyu.cn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站务综合
寒暄时间
家族新闻
站务管理
余氏研究
余氏典籍
宗支源流
字辈寻根
古迹新貌
宗亲机构
风采堂
余氏网络联谊会
宗亲机构
余姓人物
余氏先贤
余氏英烈
余氏轶事
辅助研究
家族文化
族谱知识
学术研究
文史资料
宗亲互动
诗文园地
活动专版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