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3阅读
  • 4回复

重庆开县中和镇白果村余家大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开县余家大院

位于开县中和镇白果村3组黑洞子,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正房为一楼一底,格花窗棂,间饰雕花;正屋北角,建有一座箭楼,南北为半圆形风火(墙)垛子,垛子及檐下衬彩绘花卉,雕祥云图案。左右厢房的垛墙下绘有精美的花草、人物、吉祥图案彩绘。该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属典型的传统民居院落,为研究清代当地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12-05 16:14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10-30
2ZnTT{]_m  
古民居外墙壁画色彩斑斓 两百年不褪之谜
2008年07月04日 10:13:12  来源: 重庆晚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i.[|g"  
    屋檐下的彩色壁画  
    防御用的封火楼    
    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余家大院 记者 周舸 摄    
NWf!c-':  
    开县中和镇一座占地约5亩的近200年民居,外墙壁画历经风雨,色彩依旧,引来大量探访者。如此庞大、讲究的建筑建于何时?主人是谁?墙上彩色图案为何保鲜如初?5月26日,记者赶赴当地,对该神秘建筑及外墙壁画进行寻访。 ){/y-ixH  
    外墙“壁画”色彩斑斓 <I} k%q'  
    位于中和镇白果村3组黑洞子的这幢民居,当地政府暂时取名为“余家大院”。“因它是一余姓人家所修。”陪同记者的中和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李启洪如此介绍。 ms~ mg:  
    跨进余家大院大门,成四合院形状的庞大建筑呈现眼前,沿外墙屋顶,如人字形延展的色彩斑斓的各种图案尤为抢眼。“25年前我就看到它,至今没有任何改变。”63岁的粮站退休职工陈四本,如今是该民居中的一位住户,他称,墙上的图画,被当地人称为壁画。凡是亲眼看到这些图案的人,无不为其经久不衰的色彩和图形感到惊讶。“文化大革命时,因破四旧,它被石灰遮盖近20年,居然没有受到损坏,确实算个奇迹。” 1iz\8R:0  
    两百年风采依旧 Lz4iLLP  
    在大院中,记者碰到重回故居的89岁老人余启杰和她的三个女儿。老人是余家大院主人的第四代嫡孙女。她称,小时候听父亲说,修建该大院的是高祖父余天师和祖父余席林。“父亲是40多岁才生我的,算起来,这座祖屋该有近200年的历史。”余启杰告诉记者,高祖父是当地的袍哥,为了防止外来入侵而修建此房。“院子的结构为一正六横八天井,外加石院墙、朝门,余家大院的房子有80多间。”余启杰说。 #<)u%)`  
    外墙彩色图案为何在近200年的时间长河中风采依旧呢?余启杰说,她也在寻找谜底。“我当小孩的那些年,老屋的建筑风格、规模和壁画,在当地可是远近闻名,没有人不晓得黑洞子的余家大院。如今,老屋的主体随时间推移呈现出‘老态’,唯有外墙壁画和我年少时看到的没有多大变化。” QkA79%;j  
    不是壁画而是彩绘 :.@gd7T  
    “这些图案是彩绘,不是壁画。”昨日,通过照片辨认,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林必忠确认了余家大院外墙上彩色图案的名称。他称,以前的露天彩绘,工匠师傅大多选择天然原料绘制,能适应长时间的天气变化,“但像这样历经近200年,而色彩与图形都保持较为完好和鲜艳的彩绘,的确少见。” I'C{=?  
    “适当的时候,我们将组织专家到现场勘测。”林必忠称,依据现有资料,他判断余家大院应“诞生”于清末。它的存在,对研究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年当地人的生活、审美和意识形态等有研究价值。(本报社区记者 董亿 许泉)
Lt_7pb%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10-30
重庆发现古代庭院 30米长百年壁画鲜艳如新(图) WB<_AIt+  
[x Xa3W  
来源: 大河网 编辑:admin !B_i~Rmg  
T>,3V:X  
时间:2009年4月23日 07:37 #Ux*":  
$J}d6%   
8G@Ie  
大院外景 通讯员 肖燕妮 摄 gw[\7  
华龙网讯(记者 杨玥 通讯员 肖燕妮)84间房屋错落有致,30余米长的百年壁画鲜艳如新,远观如官帽的古箭楼气势恢弘。近日,开县惊现一座历经数百年却保存得相当完整的古代庭院。 <Th) &  
这座神奇的古代庭院位于该县中和镇。记者前往采访时,还未走进庭院,一座高约10米的7层箭楼便映入眼帘。踏进院门,环绕整个墙体的精美壁画引人注目。壁画宽约1米、长30余米,画工精致、色泽鲜艳如新,由院落正前方屋檐下的墙体一直向外延伸,画面内容以八仙法器和杂宝图为主,间或出现游龙的图案。 c|?0iN  
整个院落古朴大方,占地约5亩,共有8个天井,84间房屋。据庭院现在的主人、64岁的陈世本介绍,他听村里上辈的老人说,院子的原主人姓余,清朝时,余家有人在朝中做大官。 c *<"&  
据悉,当地旅游局等部门欲对其进行开发,并将于近期请市考古、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认证。 ukM11LD5x  
Bc1[^{`bq^  
4-l G{I_S:  
dMkDNaH,  
QUa_gYp0v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10-30
:r^c_Ui  
`I$'Lp#5  
[原创]古老的余家大院 m&)5QX  
74*1|S <  
Jd_w:H.  
在开县这片土地上,源于中和粮店的功劳,一个明清时期的余家四合院得以完好保存,难得难得。。。。。。 XCU.tWR:  
我的出生地,我的家,也是四合院,但现在,却早已不复存在了,因此,今天看到它,难怪会如此亲切。 @vWC "W  
我看到了, aaq{9Y#  
也想到了...... 3ThCY`  
它的久远, G5W6P7-<X  
它的笼大, @xR7>-$0p  
它的和蔼, 0wZ_;FN*-  
它的坚韧, }K,:aN,44\  
它的完整无霞, [\CQ_qs|  
甚至是寄生在它上面的画、树...... jR7 , b5  
都是那样的阿那多姿; \KfngYD]W  
栖身在上面的小鸟、昆虫...... dq%N,1.F  
总是争先恐后,迫不急待地打破黎明的宁静,争鸣不停。 N#{d_v^H?d  
时间在流逝, jLC,<V*  
人身在老变, N'R^S98x  
记忆却在原地永存。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10-30
jIK *psaV  
Z/sB72K1  
中和镇惊现大型清朝院落及壁画群 oc?,8I[P5  
-Vn9YeH+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3日 14:23 开封日报
o;{  
@}!1Uk3ud  
  近日,记者接到开县收藏界资深人士李小平先生电话:中和老镇上有一个古代庭院相当完整的保存至今,李小平先生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庭院里面完整的清代壁画群以及具有典型特征的箭楼建筑。根据李先生的描述:建筑规模宏大、壁画精致艳丽、箭楼恢宏精美。这样一座古代庭院是如何经历数百年沧桑有幸完整保存至今?壁画的颜色何以历经风雨还如此鲜艳?庭院的原始主人是何许人物?所有的一切是否真如李先生所说的那样神秘莫测?带着一系列疑问,5 月28日,在李先生的带领下,记者前往中和镇一探究竟。 BZQ98"Fz*  
  典型清代建筑群异常完整 {r`l  
  记者从县城乘车约一小时后到达中和镇,再经过十分钟左右抵达中和镇老粮站附近。远远望去,一座错落有致的院落映入眼帘,石门上方" 中和粮站" 几个大字十分清晰。据陪同采访的中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解放初期这里就是" 公社" 的粮食库存重地。 g[@Kd  
  走进院子,记者震惊万分,不由得会想起" 庭院深深深几许" 之类的许多古代词句。院子的现主人,64岁的陈世本老人一边热情地带着记者一行参观,一边仔细地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 这家主人很神秘,姓余,清朝时候有人在朝中做官,地位还不低。" 陈世本老人说,听说后来这家主人在朝中遇到了什么变故之后就到了南洋,留下了这个院落和很多神秘的传说。陈世本老人和另外一个邻居是1971年住进来的,两家人合住。出于对传说中主人的敬畏,30年来,一直没有对院子做过任何改变。 &}nU#)IX  
  整个院落占地面积5 亩出头,坐西朝东,8 个天井,共有84间房屋。当地村民如此概括:" 三横一正八天井,外加一朝门一箭楼。" 三横,指的是三排错落有致的庭院,一正则是指正中的" 堂屋" ,即会客厅。据64岁的王清桂老人说,她听自己的爷爷讲,当年余家为修建这个院落经过几位风水先生察看方才定位于此:院子的后面山山相连,形成了四层重叠山势,院落背依群山,显得" 稳稳当当".而且,其后的山形远观形如一巨大元宝,蕴涵天赐富贵之意。记者留意察看,发现王清桂老人所说的与实际竟然大致不差,至于这些说法是否为后人想像就无从考证了。 >1`FR w<  
  尤其叫人惊讶地是,整个院落顶部的瓦当精美完整,数量也较多。庭院、天井、瓦当……让院落显得大气古朴,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l:a+o gm3  
精美壁画群十分鲜艳 }e6Ta_Z~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环绕整个墙体的精美壁画。壁画宽约一米,长达十丈有余,沿着院落正前方房檐下的墙体一直延伸。画面主要内容以杂宝图和八仙法器为主,其中间或出现游龙和八仙人物。画工精致绝伦,人物栩栩如生。 KM g`O3_16  
  壁画的颜色十分鲜艳,正如李小平先生所说:" 初看一眼,还以为是刚刚画成不久,仔细察看,才发现的确是年代久远。" 陈世本老人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壁画被破" 四旧" 的造反派们全部用泥巴糊上,1978年,他和家人用清水清洗墙壁才让这些壁画重见天日。" 奇怪的是,经过那么多年泥巴的浸染和清水的冲洗,这些画面的颜色竟然还是那样鲜艳,也不知道是用什么画的?" K7F uMB  
  宏伟箭楼彰显主人身份 b=9(gZ 9  
  整个院落建筑中最显眼的是位于后面部分的箭楼。 l$z[Vh^UU<  
  史籍记载,四川古碉历史悠久,一般分为家碉与寨碉两类:家碉是以一户人家为单位建造的碉,建于自家的房前屋后,作用为储藏和防盗以及冤家械斗,遇大的战事则可以加入到集体攻防中,主人一般为官宦人家或大户人家。川东地区,习惯上称碉楼为箭楼。 Z@nM\/vLA  
  余家大院这座箭楼高近四丈,里面用木板建成7 层,每层均有作了望和防御进攻之用的墙孔。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木板已经破落。尤为特殊的是,余家大院箭楼远观形如官帽,在类似建筑中极为罕见,显示了其主人不寻常的神秘身份。 Y$--Hp4   
  文物价值有待有关部门鉴定 aa_&WHXkt  
  余家大院曾经的主人到底是什么人物?在规矩森严的清代,为什么壁画内容中竟然有那么多的游龙图案?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壁画是用什么颜料画的,何以历经岁月洗涤还如此鲜艳?画工精致绝伦,是一个或是一些什么样的画师留下的手笔?为何箭楼敢于使用官帽为外观形状?……从事收藏20来年的李小平先生说,他对此也不敢妄加断言。 yv 9~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重庆市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专家张老师,张老师在仔细了解了有关情况后说很有一些值得探究的东西,表示近期前来考察。 rwtSn?0z"  
  中和镇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尽力保护好院落的所有设施,不管是个什么样的结论,像这样一座完整的古代院落,里面都有很多东西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至少是开县本土上一个值得探究保护的遗址,希望能对地方历史的考证具有较大意义。 M/5/Tp  
  记者调查了解到,开县历史上曾有几个箭楼,但均在文革时期被彻底毁坏。大德乡和临江镇等地都曾有过箭楼,现在只剩下一个传说中的名字,具体的建筑早已不见踪影。中和镇这座箭楼能较为完整保存至今,而且里面的壁画、瓦当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悠久的东西能幸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ndOPD]A'  
1T%Y:0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