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6阅读
  • 5回复

寻根行动:潜山篇(官庄余氏五世堂支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8
— 本帖被 thinfo 从 寒喧时间 移动到本区(2013-11-12) —
l&Ghs@>Kl  
<57l|}8  
寻根行动:潜山篇
B 9Q. s  
w00\1'-Kz  
    (2009-12-21 06:35:08) + 4g%?5'  
0o$HC86w  
*-AAQ  
(大老板程长庚唯一剧照,演出剧目是《镇潭州》。资料来源潜山博物馆程长庚纪念馆。程长庚光绪五年〈1879〉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也就是说,这张照片至少拍摄于1879年之前。留给我们的谜是:这张照片拍摄者是谁?既然拍了,肯定不是一张,那么还会有哪些照片存世?这些存世的照片又藏于谁手?期待谜底尽快解开。) `6N-MsP  
XVDd1#h  
这次摄制组目的地是潜山。 nuO3UD3  
查阅资料,与张英老祖宗贵四公同时由赣迁皖的,还有贵一公和贵七公。这引发了我们更大兴趣,除他们外,还有多少姓氏是江西移民后裔? uWB:"&!^  
先去余井。早年车行潜山,要走高河,走源潭,走余井。远远看到一街竹器制品,把汽车逼至勉强通过,你就知道,余井到了。余井因井而名,井又因“余”姓而名。仅由余姓人家就组成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镇,可见其家族之庞大。 9^QYuf3O  
来余井是采访老博物馆馆长余本爱。退休之后,老人隐居于此,专心研究家族源流,姓氏源流。知道我们过来,老人准备了多本当地家谱,有笃亲堂余氏,有弘农郡杨氏,有潜阳杨氏。查其祖先,多是从江西迁徙,时间也为元末明初。如“元凶时,鄱阳瓦硝坝居无所定,云徂何往,而余之真一公避兵来潜。”又如,“元顺帝间,朝纲腐败,义军四起……总没于王事,子六共负父骸居皖潜山。”但余老认为,他们那一支,从谱上看,迁居潜山时间更早些,或在元初,或在宋末,与瓦屑坝之“移”无关。家谱为后人所续,续之中带有家族情感,一些史实在家族情感的浓烈色彩中,被粉饰,被美化,完全可以理解。 &:;;u\  
潜山博物馆有程长庚纪念馆,馆内展《敦睦堂程氏支谱》复印件,京剧鼻祖程长庚一族,祖先“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之清涟,秀丽兼多醇厚,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估计也与移民有关。馆长李丁生向我们说了个有趣现象,流行潜山一带的厝坟习俗,从考古角度看,起于明代,明之前,多为一次性下葬。落土为安,本是大事。死而不葬,会不会是初期移民“叶落归根”思想的体现? 8gbm"!  
在潜山,研究家族源流阵容最庞大的,是徐继达、徐敬宾他们“徐”姓。2004年起,他们就对徐氏家族源流进行梳理。为此,他们专门编有《徐氏族务通讯》,到今年年末,已经出版有26期。潜山徐姓这一支,据清乾隆九年续修《衍秀堂徐氏族志》,“元季兵乱……华三、华四、华七公随伯则一、叔则五同迁安皖。则一公迁潜邑沙河,惟华三公迁怀邑钦化乡三鸦寺。后华四公迁怀邑在城乡四颅墩,华七公迁桐城日就乡罗家岭。”徐继达介绍,迁至安徽之前,他们定居于江西凰岗。后来离开江西,也是经瓦屑坝至鄱阳湖入长江而下。 /iTUex7T  
官庄是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炎贵推荐的,在潜山、岳西、桐城、舒城四县交界处。60公里山路,行了两个多小时。官庄余姓也是潜山余姓的一支,村民介绍,他们的老祖宗,肯定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而来。余姓在官庄是大姓,现仍残存的两处余氏宗祠,一在官庄小学,一在德馨庄。后者是五世堂支祠,两者的总祠,又在岳西来榜。残存于官庄小学的余氏祠堂,原为4进,现只保留其二,近些年修复了一下,但现代色彩太浓,已经看不到老祠堂的味道。五世堂支祠后进保存稍好,但前进及大门已完全破坏。 02W4-*)  
说到官庄“余”,必须要提德馨庄。里面自然有些故事,说乾隆五十五年(1790),村中长老余文章87岁,下有7子,子有孙,孙有重孙,重孙有玄孙,老少共130余口五世同居,和睦相处。后地方政府层层上报,龙颜大悦,“余文章年臻耆艾,绕膝曾玄,洵为升平人瑞,赏给‘五世同堂’扁额。”隔3年,余家又添两代,乾隆帝再赐“七叶衍祥”。德馨庄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3千余平方,大门进去,又分5路5进,每进均有单独的天井、堂厅,回廊。互不干扰,又互相通接。 B)"#/@!bHH  
官庄余姓名人,余受之著有《天文韵言》,余谊密曾代理安徽省长,余英时2006年获克鲁格人文与社科终身成就奖。另外,始于汉末的桑皮纸制作,在官庄坛畈村仍有保留,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Xr~u7a  
(摄制组在潜山余井采访余本爱。)
(采访徐继达和徐敬兵。)
(潜山官庄小学的孩子们。)
(潜山官庄德馨庄。)
(在德馨庄,能看到的,只有孩子和老人。)
(远处的金紫山,因金紫世家而名,海拔1539米,是潜山境内最高山峰。)
(德馨庄村头4人合抱粗的银杏树。)
(德馨庄余家支祠内描金绘彩的木雕。)
Ig02M_  
d=t}T6.|  
U0h )pdo  
Q{AZ'XV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11-09
圖片打不開啊!!!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11-12
潜山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4-05-09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11-12
余氏五世堂支祠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再次加分!!! 2014-05-09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05
bFW=ylF9  
余氏五世堂支祠简介 t2l S ~l)  
Z:*76PP,  
余氏迁潜十六世祖文章,天性孝友,法善齐家,事亲至孝,教子有方,谊敦睦族,七叶而五世同居,百人共炊而庭无间言。乐善好施,克己助人,节支以捐桥路,省食以润饥馑。善行德广,里闾称颂,官府褒扬。地方官员或录事迹于邑志,或题匾以表彰。义声远柿,望重彤庭。清王朝乾隆帝分别于五十五年和五十七年御赐“五世同堂”、“七叶衍祥”圣匾。人瑞声起,享誉四方。余文章为表示对皇恩的感激、尊崇,也为了教育子孙永振义门家风,决定建家庙,供奉圣匾,弘扬圣恩。遂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建起了这座家庙。即五世堂支祠。 ?O8ViB?2  
因谪祖鉴公(六世)祠近在咫尺,并侧面相对,五世堂家庙未冠“宗祠”、“支祠”头衔(门头“余氏宗祠”是此次整修加装的)。原大门前建有六尺高花墙遮之(解放后花墙拆除)。有人说为避门前直下之水,有人说这避与祖祠对峙抢风之嫌,留下了不解之迷。家庙建成九十三年后,光绪十一年才由五世堂七房首事牵头,整修宗庙,筑起神坛,供上了含文章在内的祖宗牌位。至此,才算完备了支祠的应有功能。 hC\6- 0u  
祠堂格局为“四水归堂”式徽派建筑风格。正堂两侧分设东西厢房,占地500平方米。规模不大,但庄重典雅,气势恢宏。正厅中央高悬“恩旨”“五世同堂”、“七叶衍祥”圣匾。下设神坛为先祖之灵位。文章家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以竖匾对联式分挂在正厅主柱上。前后厅照坊上展示多块古匾:“傲雪松筠”、“洛社风高”、“望重彤庭”、“五福三多”、“媲美郑张"等,皆为褒扬文章母暨文章夫妇,忠、孝、节、义仁受之美德义举,以及五世堂的义门之风。题匾人上至太子太保,兵部佐侍郎,下至州县太守、县令。 e:5bzk!~  
O)jWZOVp >  
VSSu &Q  
每一块匾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块匾都传递着炎黄传统文化精神。这不仅是五世堂支祠的一大特色,也反映了五世堂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十分珍贵。五世堂支祠不仅是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人文景观也有深厚底蕴。 2n|K5FR()  
支祠创建人余文章一生践行炎帝和文化之传统,励行忠、孝、节、义仁爱之风,不仅受到当时平民百姓的景仰,也受到封建王朝的肯定。近年,国家编辑出版的《清史·孝义传》也将其孝善行立传载入,名扬丹青;文章四子必联,学问渊博,御侮解纷,宗族咸赖,邻里笃信,邑宪宋公题匾赞日:“天俯储材”;其曾孙宗焰,因有功于社稷,与曾祖父同时《传》载民国九年潜山县志;五世堂后裔人才辈出,文章四世孙至六世孙就有余受之光绪癸巳亚元;余际春恩科进士;余谊密安徽省代省长;余协中著名学者,国军少将;余大化中共潜山特支首任书记;余敦兆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视察;余英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任美国多所大学教授。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迄今古祠己历仓桑两百余年。解放前每年有一至两次族务活动。解放后被视为国有资产使用,做过学堂、供销社、食品组、公社企业、个体厂(坊)。由于历史原因,文物损毁严重。直到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其文物价值,始由五世堂族裔筹款整修。现已基本恢复原貌。亦提高了金紫山旅游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品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经官庄镇人民政府申报,业经县、市、省人民政府考察批准:余氏五世堂支祠定为县、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XoVy&x=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4-05-09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7-05
官庄全景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