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0阅读
  • 1回复

黄鹤楼对联一脉文华破石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3-07
听破石村人介绍,中国第一部获国际电影《渔光曲》与破石村人相关。原来江西人、上海联华公司经理陶伯逊是《渔光曲》的制片人。他花了18个月精心制作了左翼进步电影《渔光曲》,并于1935年与当时影后胡蝶一道赴莫斯科领。而陶伯逊女儿陶学楷就嫁在破石村。陶学楷老人于去年去世,她留下的照片是其父亲陶伯逊在上海庆功宴上与《渔光曲》女演员王人美的合照。 &t AYF_}  
  破石村位于湖南镇东2公里处的乌溪江畔,冬暖夏凉。进村门即有一联:“人杰出山溪入海,地灵破石笔腾霄。”据《三衢余氏谱齿录》载:破石余氏第一代始祖为武举人余智远,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黄鹤楼对联一脉文华破石出3)由柯城石梁镇大俱源迁入,至今已有800多年。破石村一摞摞传说、史料、掌故像时间的陶片,讲述着刹生刹灭的灯影人事,记录着三衢历史文化。 uoI7' :Nv  
1959年的一个暴雨天,他们先在柘木村(该村已在水库底)演出,演了一场后又要赴白岩村演出。他们在夜里的暴雨中撑着竹排,突然一个浪打来,全成了落汤鸡,老三的棉被及行头均被水冲走了……可是最难忘的还是那一年,老三余佩礼说,1959年,水电部十二局在乌溪江搞建设,当年项家电影院听婺剧的人山人海。 5P-t{<]tx  
  关于牡丹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这里的山口被一块圆如球状的巨石所堵,飞鸟可通行,人猿莫可攀,圆石村由此得名。有一年,“牡丹仙子”从古都洛阳南下,来到乌溪江畔,她看到此地繁花似锦,百鸟合鸣,就有心在此落苑繁衍。她选定了圆石村一块向阳坡台定居,后见山民们劳作艰辛,虽平畴沃土,亦难以耕种。究其原因www.qqqww.com,乃是交通阻塞,与,银货盐铁无从进入。于是牡丹仙子就奏请玉皇,恩赐生机。玉皇大帝一听,慨然同情,当即遣使“雷公神”在三天内劈开圆石,使之通道。随着圆石的破裂,又一些碎石落在乌溪江畔,在岸边形成一个峡谷内湖。牡丹仙子有心山民,遂点那突起的奇峰为“笔架山”。从此,破石村办书院,兴学校,生聚教训,人才辈出。据说,每逢乡试举贡,破石生员连连夺魁。“牡丹花儿开,花翎进村来”。 A,cXN1V  
  牡丹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相传有一种“金带围”牡丹,不易开花,据说每开一次,村中必有中第者,前后共放十八次,恰合登第之数。历代文人学士对于传说中的“牡丹仙子”敬若神明,有诗云:“高台云涌独流芳,绰约仙姿胜洛阳。艳含湖水三春阔,秀吐钟山一脉长。”牡丹台于清咸丰年间被毁,今遗址尚存。 g gx_h  
bPU i44P  
-破石四景 8'8`xu$  
  破石村古建筑-三兄弟婺剧坐唱班  如今老大已耳聋,老二有些耳背,但出于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他们三兄弟经常聚在一起吹吹唱唱,其中老二还出远门授徒。临行,老二、老三还为记者唱一曲《三请樊梨花》选断,那声音如婉转轻飏的秋叶,在涩涩蛇皮二胡的音乐中跳跃着…… <]M. K3>  
  破一贯重文化,兴教育。先后出了7名进士,举人15位,贡士26位,七品以上官员近百位。有明一代,破石就出了4位进士。余贞为给事中;余敬为福建道监察御史;余国宾任江西按察使升右布政使;余懋中为御史。  受家学影响,三兄弟艺术天分不俗,尽管三兄弟只是小学毕业,但从事婺剧演唱已有几十年。69岁的余佩礼说,他师从柴孝芳,12岁就开始学唱婺剧。年龄大后,主要拉二胡。老二余良踞师从余载光、罗树林等。年龄大时,主要司鼓。老大余良省婺剧十八般武艺皆会。老二说,小时候,他们三兄弟还经常进行比赛,一本老长老长的大戏《僧尼会》,每人限定时间四天,比赛谁能全部背下来。 '% QCNO/  
  -《渔光曲》制片人嫁女破石村 WYUDD_m  
笔架山又称印山,山体中间高两边低,山上林木葱郁。清诗人余思仑有诗云:“玲珑崛起碧摩空,注势如飞印沼中。沙篆不须猜两岸,山痕岂若认头童。频看帆影千层合,随着钟声万里通。得气均沾青雨露,依然林树庇笼葱。”笔架山与柴姑山之间有二池,古称砚池或印池,池塘一深一浅,池水一红一黑。清代余汝儒《砚池诗》云:“双池如砚色非同,一墨还兼有一红。如有微凹多聚墨,浓沾文笔插云中。”湖钟潭对面的双蝶峰,形似粉蝶双双舞,恰与高冈鸣凤回。  余良踞在唱婺剧  余氏祠位于破石村中,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整个建筑300余平方米。曾有一古联:“派衍钟山感五百年余簪缨继续,古居圆石传三十数代诗礼相承”。破石,古名圆石。破石有四景,村前有“笔架山”、“湖钟山”,村后有“牡丹台”、“双蝶峰”,山山重围,仅一条道可通。正是“夹岸青山何处是,莫道渔人武陵逢”。  三兄弟不但会唱折子戏,《悔姻缘》、《大破洪州》、《东武招亲》等传统大戏,他们都能一字不落地演唱。从1958年加入乌溪江康乐婺剧团到1983年组建破石婺剧团,再到2005年组建三兄弟坐唱班。三兄弟了传统婺剧的式微。老二余良踞说,过去是娶媳妇、过生日都要唱婺剧,现在已没有多少人请他们唱了。今年上半年,三兄弟总共才演了七场。而这七场唯一的听众是今年98岁的余佩礼岳母卢春香。  据今年74岁的余良踞说,破石的文昌阁由160多年前的余汝佳创办,是破读书的场所。余汝佳有六个侄儿,其中五人均考上秀才。  余良踞告诉记者,“”时,由于家里被划为地主,唱婺剧时,师傅都要替他们向上级请求才能上台。而演出就相当于“大考”,一本唱几个小时的戏本,不能出一点差错。如果不知道台词而翻出曲本,师傅就叫你拿着行头回家背熟后再来。  余氏祠布局为二进一天井,白墙、灰瓦、马头墙。进入大门,一进明间为戏台,戏台柱础为正方形,略束腰。开井为碎石铺设,天井设回廊。二进中堂又称余善堂,系当年族姓众庶照长幼次序拜跪之处。其梁上雕刻有吉祥纹饰。现余氏祠亦为社区老年协会和社区活动中心所在。  -文人雅士出破石  6月中旬,正值杨梅成熟季节,记者来到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  余良省默写的《僧尼会》曲本-余氏祠“三衢望族”  《衢县志》说,明代时,破石的之征全部免除,其民“遂有闭户攻书,掇巍科而跻显秩”。明代的余姓为三衢望族,明清时,余氏出过70多名秀才及举人。(破石村余良佐对本文有贡献)  破石村有三兄弟坐唱班,老大余黄鹤楼对联良省、老二余良踞,老三余佩礼。他们的父亲余振华于年间考入国立暨南大学,艺术造诣挺高。记者在其手稿上看到,余振华用一手漂亮的板桥体写着许多古体诗文。其中“岁岁虚心高晚节,何愁冰冻满寒郊”,自有气华蕴胸襟。至今,三兄弟还收藏有一把父亲余振华于年间买来的二胡。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余敷中著有《太末先生集》、《南园诗草》、《北园诗草》、《青溪诗集》、《春秋麟宝》等,其中《春秋麟宝》收入《四库全书》。值得一书的是余敷中的儿子余钰,生于崇祯末年,感于国祚将亡,手编《纯师集》21卷。《纯师集》因数量少,国内已失传,只有美国图书馆收藏着一部孤本。  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余国宾著有《礼部》、《韵要》、《诗丛集》等。据我市文化人廖元中考,余国宾所写的《万寿庵记》为最早称衢州城为柯城之文。万历八年(1580)进士余懋中著有《仕学篇》。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余本敦著有《礼记直解》、《周官说节》、《观史摘编》、《图书纂要》、《郎山诗集》等。据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载,著名的黄鹤楼对联即是破石余本敦所作:“此地饶千秋风月;偶来作半日神仙”。清嘉庆十八年(1813)进士余凤喈著有《梧冈滕草》。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3-07
    
余大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