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70阅读
  • 1回复

云南余姓蒙古族起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4-09
— 本帖被 thinfo 从 铁改余探考 移动到本区(2012-12-03) —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社科院民研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先生、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先生、元史专家方贵龄教授、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先生、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无疑但世系不能理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近来有人研究了云贵川渝及江西等地多种余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iF0x>pvJ@  
$aIq>vJO9  
据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记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记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记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记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记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巧家《余氏族谱》记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记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YO&=f d*  
i{T mn  
在史籍《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v/ $~ifY"  
jTSN`R9@  
又据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记载:“始祖铁木键……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史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元末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对西南铁改余氏族源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严肃态度,不能任意杜撰,部分余氏族人将铁改余氏归入元世祖忽必烈幼子铁蔑赤或长孙晋王甘麻喇项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HRP  
`LroH>_  
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史籍《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大概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_mBFmXHHS$  
yzH(\ x  
铁改余氏实际上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始祖系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其侄燕铁木耳、撒敦、侄孙唐其势均为元朝丞相。不花铁木耳共生九子一女于元顺帝继位后受到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返回江南封地,元末被红巾之乱逃到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取玉字偕音更姓为余或俞,其扈从和家丁则更姓为于,以上数种统称为铁改余氏,广泛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 o54/r#~fi  
I-glf?F)  
1.“不花”二字在蒙语中译为公牛,蒙古人多有以公牛为名者,但无此为官衔者,在史籍《元史》中也无此例援。 )G+D6s23  
GZq~Pl  
2.内蒙古元太祖的后人都改姓包或鲍,源自于博儿吉特(博耳之斤)之博字,奇渥温(乞颜)则改姓齐,都不姓余,也不姓铁。元朝政府曾有禁令禁止蒙古、色目人仿汉俗,铁木见既为皇室成员更不可能以汉俗用铁字为姓。元朝皇室本身不姓铁,在史籍《元史》中也无皇室成员改姓铁的记录,则改铁为余无从谈起。显系后人按照汉族的思维方式附会而来。 )/:j$aq  
XI5TVxo(q  
从云南地区余氏之世系即可看出其显系按照汉人字派来杜撰。 U,g)N[|  
a#pM9n~a  
《铁改余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铁龙、铁虎;孙木真、木耳、木见等。 \D5_g8m:  
[G<SAWFg7  
《余姓历代宗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见等。 1nZ7xCDK98  
m=#<   
《铁改为余》,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CkeqK  
[+3~wpU(p  
《余氏家谱宗支》,始祖元代铁世义,子铁龙、铁虎;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_08y; _S  
UNhM:!A  
《余氏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犍等。 b|-7EI>l9  
(@3?JJ]1  
《余姓宗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犍等。  $1.l|  
[W--%=Ou  
《铁改余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键等。 'U{6LSaCb  
qy,X#y'FuE  
《余氏重修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键等。 .{Df"e>  
n||!/u)*  
《余氏族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健等。 fS- 31<?  
SO}en[()O  
《余氏宗谱》,始祖元代铁木真。 BGZvgMxLJ  
VkDFR [k_  
《云南省宣威县铁改余氏宗谱》,始祖铁木真→拖雷→铁世义(忽必烈)→铁龙(即真金皇太子)、铁虎(宰相)→铁木见(九子一女)等。 T7!=KE_z  
G##^xFx  
《余氏宗谱》,始祖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m8ydX6~max  
26\*x  
3.一些铁改余族谱称“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这是对的。奇渥温即乞颜,为蒙古尼伦部和迭儿列斤部的始祖,铁木真是尼伦部后裔。而燕铁木儿是迭儿列斤部的后裔。 rXR}]|;>  
)QiHe}  
4.青神余氏修谱最早,影响最大,后世其它地方的铁改余族谱多受其影响,辗转传抄遭成很多共同的错误。四川学者李绍明早就指出他看到的铁改余族谱源出一本,其结构、内容大同小异,一些糟稗内容的神话也是共同的。青神余子俊的坟在四川夹江,他官至尚书,其父名祥,官至员外郎。《明史》中无其世系,不知四川夹江文管所中有其墓志铭否? c&T14!lfn  
Bt^];DjH  
5.四川泸沽湖么梭人中有一支甘麻喇的后代,其世系清楚,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铁蔑赤就更荒唐了其早年即死,哪有后人?拉施特著《史集》曾查看过蒙古汗国的金册即家谱,所以比《元史》完备,但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 j']Q-s(s  
jn;b{*Lf  
6.铁改余族谱中的叙事诗按蒙古人的传统就是最早口耳传承的家谱,一般是真实的。其祖上为宰相家,元末避红巾之乱改姓为余当有根据。 ^2PQ75V@.  
~-w  
7.关于秀一公的后人,现在有几支,安徽、江苏、四川的称改来姓了俞,又重庆、江西的说改来姓了余。按重庆的可能是铁改余某公的后人,但不是秀一公的后人,各地的铁改余经常搞错祖先的排行。江西的就未必是铁改余了。其宗谱称秀一公入川后又回江南是侍奉南必氏太后祖母(元世祖妻),则荒诞离奇。既已亡命入川岂又能重回虎口?江西的余氏很多都是金兵南下时从河南迁入的,后世迁云贵后始附会铁改余之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称燕铁木儿指使中书省臣上书要求将其祖土土哈在安丰等处封地转赐与他。由此可知土土哈有封地在江南安丰,而西昌姜坡在《俞氏宗谱》的序言中称:“吾原籍江南风阳府安丰县(今山东寿县,元末战乱后明初废),洪武二十五年祖通渊受钦命来建(今四川西昌)……子孙世袭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在史籍《明史?俞通海传》中称:“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子三人,通海、通源、渊。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濠人”指濠州人,与安丰同属元代安丰路,明称风阳府。与土土哈之封地吻合。又西昌姜坡在《俞氏宗谱》称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受寨中人盘诘历由,乃假河间大族俞氏为族籍,冒称俞氏后人更名俞廷玉。按金花姐史有其人,大概在元至正十二年死于反元斗争,其后部属结水寨于巢湖,称彭祖寨,又称金花姐水寨。则九子十进士之庐州分手实为元至正十三年,而俞廷玉最早在元至正十三年始出现于元末政治舞台,这在史书中可以查到。“元末,盗起汝、颍”则指红巾大起义,《明史》中都是如此写法。因此铁改余的祖先既经历过宫廷斗争后来又被红巾之乱,这是先后都经历过的事,故其始终存在两种逃难的说法。这两件事都很大,在其族谱不能没有反映。俞廷玉、俞通海(其妻于氏)、俞通源、俞通渊的墓志铭在史书中和南京雨花台区博物馆都能查到,虽为明朝政府所拟定,仍有不少和铁改余有关联的痕迹。云南省宣威《铁改余氏宗谱》在说明中称云南陆良县有一大支俞通海后裔,但不知到铁改余这回事,其族谱中也自称祖上是汉族。按《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卒,年三十八岁,无子,弟通源嗣其官。”其它史料和各地俞氏谱均作如上记载。云南陆良县那一大支俞通海后裔不知其所出。1981年,四川西昌姜坡十二名俞姓老人联名上书有关部门,要求恢复其蒙古族族籍,称其祖上是铁木真、铁木耳两兄弟,是铁夹余的后裔,由此拉开了铁改余认祖归宗的序幕。 $PQlaivA  
|KFWW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马街乡石龙村的多衣树、龙马后、李子树、张家水井、槽子、上湾等自然村散居着一支约1500人左右的蒙古族。 ]41G!'E=  
: |c,.uO  
该支蒙古族已完全被汉化,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当地的汉族完全一样,不会讲蒙古族语,也不穿蒙古族服装。但是,据族内的长者讲,他们是蒙古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汉铁木真的直系后代。他们原来姓铁,后来才从姓铁改为姓余。 q t}[M|Q^r  
TJB0O]@3  
关于他们是蒙古族及改姓,有这样一个传说:元朝后期,朱元璋起义,元军战败,他们的祖先被朱元璋的军队追赶。被追赶的祖先共十弟兄,他们被朱元璋的军队追赶到一条大河边。该条河非常深,没有船可以通过。在前面的去路被大河阻挡、后面的追兵马上就要杀到的紧要关头,河面上突然游来一条大鱼,该十第兄即站在鱼背上,该条大鱼将他们驮过了河。十弟兄过河后,该条大鱼消失,追兵赶到河边后也只能望河兴叹,大鱼救了他们的命。为了纪念这条鱼的救命之恩,十弟兄决定从姓铁改为姓余(余、鱼同音)。关于这段传说,有诗十句为证:“余姓原来帝王家,红军追散入西崖,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桥头插柳丫,有人记得诗十句,铁改余姓是一家,若有一人不认祖,身生百癞长红痧,若还有人复姓铁,全家一概都死绝。” ~^"cq S(  
9& W\BQ  
据说,从姓铁改为姓余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隐姓埋名,以免暴露蒙古族的身份,招至明朝军队的追杀。因此,整个明朝期间,该支蒙古族的祖先都隐姓埋名,不敢讲蒙语,不敢穿蒙古族服装,只能讲汉话和穿汉族服装。渐渐地,经过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该支蒙古族被完全汉化。该支蒙古族与汉族在风俗习惯上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该支蒙古族不过中秋节,因为农历8月15日是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杀“家鞑子”(农民起义军对蒙古族的称谓)的日子。 `4&\ %9   
,7M9f  
在该支蒙古族中,除祖辈相传上述传说及十句诗外,在他们很多祖墓的墓碑上,都有关于他们是蒙古族的记载。1983年前,他们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登记中是汉族,所发给的身份证明资料上注明是汉族。大约在1983年左右,根据他们的申请,在麻栗坡县民委等有关部门作了详细考察后,经云南省民委批准,他们被正式从汉族恢复为蒙古族。从此,在核发给他们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即从汉族变为蒙古族。 @/JGC%!  
Vb 4Qt#o  
该支蒙古族改姓铁为姓余后,已经历了十六代人。他们的字辈有以下二十字,目前在世最老的为“文”字辈,最年轻的已排至“万”字辈:“雙汗有映鸿子详朝昌坤文学秀仲举万世福禄荣”。 XR\ iQ  
xm YA/wt8  
该支蒙古族的后裔之一目前于深圳市工作。由于自元末至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根据上述传说,除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这支蒙古族外,在中国其他地方应该还有与这支蒙古族同祖同宗(十弟兄的后代)的蒙古族。为了寻宗问祖,根据族内长者的口述,将该族的上述传说、十句诗及二十个字辈整理出来,发表于互联网上,希望能借互联网的力量,寻找到同宗同祖的同胞。 1"odkM  
6w}:w?=6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近日,家住乐山市犍为县同兴乡余家湾的七十六岁老人余海奎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他和住在余家湾的二十来户人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六百多年。 u'K<-U8H  
\\)-[4uC  
余海奎老人说,他们是从一本编撰于两百年前的《余氏族谱》上发现自己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后代的。 }UGPEf\  
^1cqx]>E  
据犍为县长期研究《余氏家谱》的余元富先生讲述,犍为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元顺帝时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朝中奸佞小人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红巾军。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其中一支到了今天的犍为县。 .X2mEnh  
e#'`I^8l  
永红村支部书记袁成发介绍,余家湾现住有十九户人家,人口在九十人以上,绝大多数都姓余。虽然他们都自称为蒙古族后代,但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毫无差异,身份证上民族归属也是“汉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共同生活,现在的余家人原有的蒙古族生活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只是从他们耿直、刚烈的性格上,似乎还能见到一丝蒙古族人的影子。另外,余家湾和周边余姓人家自古以来就有不过中秋节的习惯。 Ew:JpMR  
e;6Sj  
云南有蒙古族,和当年忽必烈的南征北战有关,真正把云南归属到中原的集权统治之下的王朝其实是从元朝开始。之前的汉、唐等等的王朝并没有把大理国或者南诏国搞定,包括诸葛亮对于云南的统治也大概类似于现在的一国两制。元朝统一中国,大批的蒙古族到了云南,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 2hu6  
.M! (|KE4  
沾益的余氏是铁木真二十世孙余自德、余自祥、余化龙的子孙后代,分别从成都府、贵阳府、江西抚州等地迁徙而来,已经是明朝后期的事情了。但不论从那里来,都保持着不吃鱼的习惯,也都流传着那首认祖诗,墓碑上也都有“如我祖余公,原籍江南乃奇渥温胡人也。官拜明朝宰相……”这些事情,记录在《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中。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1-30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1-30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