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21阅读
  • 23回复

四川铁改余探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5-10
报纸内容详见余启堃宗亲的分享: http://imyu.cn/read.php?tid=47333&page=e#a
        余姓在四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当一位姓余的朋友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你摆龙门阵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想到,四川本土的余姓市民中,有些带有蒙古族的血统,因一段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而成为四川余姓大家族的一员。 "&G/T ?4  
  这些余姓人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为了避祸,由铁姓改成余姓,隐藏着祖传的身份,靠着一首暗藏家族秘史的“分手诗”来明辨血统。但在学术界,这段传奇故事一直存有争论。本期“四川百家姓”,我们抛开学术之争,根据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为大家谈谈“铁”改“余”的故事。读者如有不同见解,可与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进行探讨。 Y 5- F@(  
4%>$-($  
N4F.Y"R$(  
0zmE>/O+  
/Kql>$I  
甲骨文 ^c"jH'#.L  
/?5 1D@  
姓名释义:本义是房舍 ?+@n3]`0  
QwW&\h[8?  
  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房屋架构侧面图。 `i3NG1 v0  
  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均为房舍的引申义。 ry`Ho8N  
T*Y~\~Jhu  
主要源头:同姓不同宗 q/4J.j L  
] {RDVA=]  
  余姓有同姓不同宗的说法,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Vz~{UHH6  
  一是源于姒姓。夏桀被商汤放逐后,夏禹后代分封的国家中有由余国。由余国的后代中,产生了余这个姓氏。 o |{5M|nD  
  二是源于姬姓。由余,周携王余臣之后,出生于春秋时天水一带。由余的祖先原为当时的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由余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12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 %". HaI]  
  三是源自隗姓。余,春秋时期的小国,出自赤狄部落。狄是春秋时期分布在河西、太行山一代的古老民族。春秋期间,他们曾分批向东迁徙,活动于齐、鲁、晋、卫等国之间。其中,赤狄活动在山西长治一代,和晋人杂居。 pA'4|ffwe  
  赤狄部中有余氏族,是赤狄隗姓之后,这一支的余姓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 dU&a{ $ku[  
  四是源自改姓。四川一些余姓人认为,他们是余姓的一个特殊分支,他们的先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健,因避祸改姓余。 ePOG}k($/%  
so,t   
铁改余的传奇:暗藏秘密的分手诗 RD!&LFz/}  
k :(SCHf  
  “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万家。” pR*VdC _mY  
  今年70岁的余体福是凉山州越西县人,是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的记忆中,这首诗十分传奇,几乎成了四川“铁改余”认族归宗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n]Ng]KM`  
  75岁的余成文是雅安市名山县人,他刚识字起,就被长辈要求牢记这首分手诗。早年间,他并不知道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但儿时的记忆仍然深刻。他忘不了父母在他起床时揪着他的耳朵大喊:“记到,我们是蒙古人的后代。” {DV_* 5  
  四川的一些余姓人开始循着这首诗留下的线索,追寻家族的历史。他们认为,这首诗描述的是蒙古的一支贵胄为避难被迫改姓余的故事。 52@C9Q,  
QE^$=\l0  
本是元朝帝王家 红巾赶散入西涯 xs{3pkTYD  
bg!/%[ {M  
  余体福说,所有“铁改余”家谱记载,铁木健是铁改余姓家族的先祖。余氏家谱记载铁木健生长在五国城,后到安徽、江西,转河南京山、湖北麻城一带。 h1j!IG  
  关于铁木健的记载,主要是依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新修编的明代官员余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谱》:“世祖之孙铁木健其人也。”“封铁木健为南平王、东路不花元帅,镇江南。” sfpZc7  
  家谱记载,铁木健,元朝人,蒙古乞颜部奇渥温·孛儿只斤氏,元太祖铁木真第五代嫡孙,“铁改余”姓的先祖。生于13世纪中后期,卒于14世纪中叶。封南平王,食邑湖广行省黄州府麻城县。铁木健自幼在漠南汉地忽必烈军营中成长,15岁随军出征,战功显赫,很得忽必烈的赏识和器重。 Xc =Y  
  1340年,辽阳“金后人”聚众反元,铁木健奉命征讨,大获全胜。结果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去世。家谱中记载,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9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故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 OC_+("N  
  余成文说,铁木健有两位夫人,大夫人洪氏生了4个儿子: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夫人生了5个儿子一个女儿: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和寿英,寿英又名金莲。招婿金姓,改根十,名余德仙。 +>8'mf  
  因为子女们的生母不同,便以“秀”和“根”来分长房与次房的排位。因此,“铁改余”的后人会以“秀几公”和“根几公”来称呼自己的祖先。余成文是根九公的后人。 S.mG?zbw  
  《铁改余姓总谱》记载,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的军队攻占元大都后,驱赶元朝臣属,聚集在麻城以观后变的铁木健“九子一女”无法北归,为避免遭遇满门抄斩之祸,商议西逃,当时云贵川还在元朝梁王的统治下。 2bv=N4ly  
  于是,“九子一女”携带家属及随从380余人往西迁徙。 xzdf^Ce  
WQx?[tW(U  
泸阳岸上分携手 凤锦桥边插柳桠 ;(b9#b.  
2A']y D  
  一大家族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家决定分散各地隐居以求生存,并相约改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随从改姓“于”,意为上不戴帽下不穿衣。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 C1V|0h u  
  余体福说,家谱中,“九子一女”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10人每人咬指作笔,以血代墨,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这10句诗还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把“帝王”换成了“宰相”。 FVMD>=k  
  诗毕,又相约插柳为记,撮土焚香,望空朝北而拜,对天明誓说,余姓子孙永世相亲相认,不得富不认贫、贵不认贱,余、金不准通婚。议定排行12字“位世其昌,永曰芝贤,耀祖应国”。 -{KQr1{5UM  
cF\;_0u  
否泰是天皆由命 悲伤思我又思他 2VPdw@"~}  
bYcV$KJk  
  据余氏家谱记载,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分手后,分别去了这些地方: G ?9"Y%  
  秀一公铁承良改名余清,字德元,元进士授濠州太守。分手后回到安徽休宁县侍奉弘吉剌氏祖母庙,后迁回四川资阳,再后移至重庆垫江,子孙传于江南江西。 'g">LQ~a+  
  秀二公铁承勋改名余珍,字德朝,元进士授韶州太守。分手后居洪雅、乐山,后裔迁居资阳、双流、长寿、西昌等地。 "0$a)4]  
  秀三公铁承模改名余醇,字德真,元进士授苏州太守。分手后居成都,子孙传于成都、双流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Z EQ@IS:Y  
  秀四公铁承猷改名余和,字德辅,元进士授集庆太守。分手后居内江,子孙传于温江、资阳、泸州、长寿、渝北和云南、贵州等地。 af6M,{F  
  根五公铁承业改名余璠,字德弼,元进士授刑部尚书,分手后居宜宾,子孙传于宜宾、威远、高县、双流、荣县、南溪和云南、重庆等地。 ['b}QW@Fx  
  根六公铁承烈改名余垣,字德肖,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分手后居青神,子孙传于青神、眉州、荣县、长宁、珙县和云南、贵州等地。 3t.l5m Rg5  
  根七公铁承德改名余屏,字德盛,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分手后居仁寿,子孙传于井研、仁寿、长宁、兴文、筠连和贵州、云南、山东、重庆等地。 pLl(iNf]  
  根八公铁承光改名余翰,字德隆,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分手后居夔州,子孙传于遂宁、泸州、犍为和贵州、重庆等地。 HUcq% .  
  根九公铁承英改名余芳,字德兴,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分手后居荣县,子孙传于荣县、威远、富顺、大邑、犍为和贵州、重庆等地。 =WyDp97@+  
  根十公铁金莲(又名寿英)之夫婿金镕,赐名承弦,改名余伯锡,字德仙,元进士授兵部侍郎,分手后居乐山,后到泸定县沈边,子孙传于四川中江、长寿、成都等地。 ,t3wp#E2#  
b}\N;D.{  
十人誓愿归何处 如梦云游浪卷沙 S2E8G q9  
Ig$(3p  
  余成文说,如果想认铁改余的后人,说来也简单,除用分手诗考一考外,还可以看一个生理特征。 vjLJi nJ/  
  “全国铁改余班辈高的和班辈低的,现在相差有7代之多。孛儿只斤氏余家的后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生理特征,即两只脚的小脚趾,皆有两个小指甲。”他说,他的小脚指甲旁还长有半个指甲,这是他们的家族特征。 \Bz_p'[G  
  “我们余姓人是不吃月饼的。”老家在仁寿的余治伦,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不过中秋节的传统。“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吃月饼,馋得很。” Y2|#V#  
  余治伦说,后来才知道,余姓人不吃月饼,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者是用月饼传送起义通知的,月饼中暗藏起义通知,“我们是蒙元后裔,所以不吃月饼。” 0;hqIJcE:\  
uyO/55;HO  
余字并无三两姓 一家分作千万家 9FoHD  
I?]ohG K  
  《铁改余姓总谱》上记载,“九子一女”分别后,余伯锡一家到乐山境内找了个偏僻地方立足,最后占山为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余家成为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后被提拔成千户,后来因有功被授予沈边长官司(土司)一职。 gK_Ymq5>"M  
  《四川通志》载:“沈边长官司余尚昀,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其先祖余锡伯于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世袭土职。国朝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改名永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余明奇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沈边(泸定沈村)。” [O$Wa:< 0x  
  历朝历代沈边余氏土司都能顺应朝廷,服从征调,多次受王朝嘉奖。清乾隆年间,两次用兵金川,沈边都奉调出兵在泸定、康定设卡护后,屡受乾隆赞赏。 k@\ iGqo  
  余明奇曾于康熙四十四年参加并主持修建泸定桥,这是沟通内藏的大举,泸定桥至今为一大名胜。 Ua<5U5  
  犍为的一支铁改余姓(根九后裔),因为过继而改成了周姓。“湖广填四川”期间,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周承泗一大家人来到犍为。周承泗的一个孙子周思兼,因为无子,就从朋友余尚宾那里过继了余可行,改名周长胤,周长胤有9个儿子。后来,周长胤因分家不平对父辈不满,带着老四、老五两个儿子返回余家,改回余姓,其他儿子仍姓周,并发展至今。 81](T<  
E08 klC0  
四川铁改余姓部分支系字辈 lun#^J  
a!ud{Dx  
资阳(秀一后裔)一支支系: 1=t>HQ  
文冲元必大,汝登国应昌,懋正崇仙道,锡化永春芳。 O|\J}rm'  
9Kpa><  
新津(秀二后裔)一支支系: b$4"i XSQ  
腾万文凤中,子登绍国正,天兴顺治孝,仁仪德安康。 'U1R\86M  
ahuGq'  
仁寿(秀四后裔)一支支系: &]8P1{  
朝其明登成启元,定国光廷瑞,安邦显德兴,先修招泽永,荣华历万春。 nKS7Q1+  
|L-]fjBbF  
马边(根七后裔)一支支系: os,* 3WO  
天登怀思文,光宗成耀祖,名利深荣贵,世代德隆昌,先进大如海,存仁复朝钢,云开方现星,鸿猷应传继,洪福远流长。 YwteZSbp6M  
J]v%q,"  
青神(根六后裔)一支支系: DKne'3pH  
德永示子,宀承草发,力崇木世,龙玉儒先,金心水正,一本万元。南平开业,西川安土,报国传家,谨守遗泽,长泉千古。 Qc gRAo+u  
#OIcLEn%  
仁寿(根七后裔)一支支系: Q o?O:  
光腾必廷在,元洪应正登,宗作思维懑,世学志及先;太守芳声远,尚书德泽长,勳名召万古,富贵庆同堂。 U@gn;@\  
Y]NSN-t  
眉山(根七后裔)一支支系: <Fi%iA  
元世希大众,天佑汝宗兴,朝有纯良治,廷占俊秀登;传家唯孝敬,辅国效贤能,代继诗书志,光辉应克承。 $>GgB`  
3AQZRul  
筠连(根八后裔)一支支系: /4c\K-Z;  
会以人逮,邦国从正,忠孝兴荣,朝元永盛,克定显修,泸阳柳茂,凤锦耀宗。 h!&prYx  
2W/?q!t  
威远(根九后裔)一支支系: |p><'Q% *  
德子奉,高金天佐万,汝文朝怀亮,元世存天理,映锡广祯祥,崇儒体大道,长开富贵春。 7bk%mQk  
LUuZ9$t0J"  
犍为(根九后裔)一支支系: #gp,V#T  
尧旺子承天,福学仲三元,有仕希洪让,德美可登先。 ^zt-HDBR_  
$/.zm; D  
"kMguK}c  
铁改余姓四川部分祠堂 cgm81+[%r  
HuwU0:*  
  青神土主场余家祠堂、仁寿石嘴碧玉余家祠堂、筠连镇舟余家祠堂、内江白马庙余家祠堂、资阳丰裕民合余家大房、长宁梅硐余家祠堂、仁寿新店乡余家碥余家祠、珙县下罗坝余家祠堂、泸州余家祠堂、威远铁金余五福祠、威远余氏敬宗祠、威远余氏射斗祠等。 (xVsDAp=@  
0JlZs]  
"\}@gV#r$A  
下期预告 epU:  
  明朝,四川“铁改余”姓出了一个叫余子俊的大人物,曾先后担任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他在任期间,主持修建长城,抵御外侵,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 _io+YzS  
P?t" jKp'  
特别致谢 NGOqy+Ty{f  
  本期“铁改余姓”稿件采用的资料和现场采访,得到了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GDD '[;  
2Z3('?\z~  
文章原标题:《铁改余姓 成吉思汗后裔的传奇》 n84GZ5O>7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2014年05月10日]宽窄巷 --版次:[a13] wc!onZX5  
  华西都市报记者 崔燃 ^_ kJKM,  
                            摄影 雷远东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拜讀完畢,感謝分享!!! 2014-05-14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5-10
主修长城——余子俊的战斗人生
'<iK*[NW  
绘图司婉靖 YYg)  
?@6/Alk  
  我们现在目所能及的长城,大多是明长城的遗迹。这段“伟大之墙”从明洪武至万历年间,经过20次大规模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 kHc<*L_ V  
  在明长城成为奇迹的过程中,一个叫余子俊的四川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对修筑长城的热情高过皇帝,他的同僚甚至觉得他有些偏执。历史中记载的余子俊,是一个精于盘算的战略家,甚至当上了“国防部长”。在余子俊的战斗人生中,再难有人像他一样和长城联系得如此紧密。 _kFYBd  
f]8I64  
余子俊,铁木健第五世孙,根六第四世孙,乐山市政府修建的余子俊陵园有详细介绍。 $mA5@O~C5\  
']o od!  
青年才俊 O$ !* %TL  
TB aVW  
  明史记载,余子俊,生于1428年,卒于1489年,字士英,四川青神人。父亲余祥,曾任户部郎中,相当于现今财政局和民政局的局长。 `BZ&~vJ_  
  余子俊23岁考取进士,授官户部主事。主事这个职务,有点类似于行政助理,但在明朝是个闲职,平时不用打卡考勤。财政局有什么项目,领导就把余子俊喊来,清点下库房,或者临时出下差什么的。 @=]8^?$t 0  
  明朝户部下设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司设司长(郎中)1-3人,正五品;副司长(员外郎)1人。 1@sM1WM X  
  余子俊还很年轻时,就当上了员外郎。他在户部一混就是10年,办事作风十分干练,而且为官十分清廉。这时,他已经快要接近父亲的职位了。如果这样走下去,余子俊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文官,算得上是子承父业,圆圆满满地过完一生。 ? S=W&  
  不过,他的命运轨迹开始发生了改变。 _94s(~g:  
s'a=_cN  
放粮十万石 nZvU 'k:  
a, Kky ^B  
  在户部干了10年后,余子俊出任西安知府,成了一方的行政长官。 &,W$-[  
  明史中对余子俊的这段经历,只有寥寥几句:“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余子俊当上知府后,正好赶上大饥荒,他开仓放粮十万石,不但接济了百姓,也没让政府受到损失。 ~5#)N{GbY  
  无论在明朝的任何时期,十万石粮食都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历史真的像明史一样把余子俊的功劳轻描淡写地带过去,显然对他有些不公平。 $-pbw@7  
  余子俊开仓放粮时所用的方法是“区画以偿”,就是对向政府借粮的人,在偿还时区别对待。老百姓向政府借粮时打个欠条作为凭据,先填饱肚子,然后以“按揭”的方式慢慢还。如果粮食丰收了,就多还一点。这对初来乍到的余子俊来说,积攒了足够的人望。 0o/B{|rv  
  从余子俊的前半生来看,可以简单总结为一个干练精明的优秀地方官员。当他从业足够深入时,又开始展现出对搞建设和工程的热情。这些经历,为他作为一个长城“爱好者”作了铺垫。 nmE5]Pcg  
LDX*<(  
连升三级 C6k4g75U2  
{rGYRn,  
  成化(1465-1487年)初年,余子俊40岁左右,正是才智和能力鼎盛的时期。“不负责任”的明史又一笔把这位人才的事迹给一下带过了:“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 l BiovT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比余子俊官职大的地方官员,要向朝廷写旌表,旌表是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行为很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在旌表推荐的人才中,有10个知府,余子俊排在第一位,可见他的人望有多旺。 |zMqJ.qu  
  余子俊被林聪推荐后,当上了陕西右参政,没过多久就当上了布政使。参政是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布政使一般是从二品。可以说,余子俊是连升了三级。 iSd?N}2,I  
  余子俊的升迁,得益于林聪这个“贵人”。林聪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言官,为人刚正不阿,但因弹劾了一些官员,得罪了不少人,整个人生遭遇了几次大起大落。成化初年,恰好是林聪人望最高的时期,担任右都御使,是负责考核官员的官吏。 ONWO`XD  
  成化二年,江淮一带饥荒,朝廷命林聪前往赈灾。林聪奏请“贷江南粮及支运粮数十万给民,且与之种”。这个做法是余子俊之前干过的。他们私下是否讨论过治理民生的问题,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余子俊给林聪留下了十分好的印象,是显而易见的。 !GNXt4D  
DcU C,  
迷上工程 :@e\'~7sH  
5&%fkZ0  
  余子俊自从担任西安知府开始,就热衷于兴建各式各样的工程。史书记载:“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西安通济渠,引城西河入灌,民利之。” Y UZKle  
  大概是说,老百姓觉得城里的水质不太好,就找到余子俊说,大人啊,你给我们弄点好喝的水行不行?余子俊就凿了个水渠,把城外的河水引进来了。这一修,老百姓很支持他。 R9E6uz.j  
  自此后,余子俊的职业生涯中,就特别爱修工程,而且工程的规模也随着他的职位升高而越来越庞大,从小水沟,最终修到了长城。 ^6&_| f  
  余子俊在陕西当布政使这段时间政绩不错,42岁被调到了富庶的浙江当左布政使。这些年,余子俊的仕途很顺利,如果他留在浙江,没准可以平平静静地过完一辈子。但事不凑巧,余子俊还没在灯红酒绿中适应水土,上任不到一年,接到了新的任命,官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E@]sq A  
  延绥属于黄土高原地区,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是明朝的九边之一。别的没有,到处都是沙子、土山,和西子湖边的美景可谓千差万别。接到新的任命,余子俊二话没说,直接就跑过去了。他的脚程堪比神行太保戴宗,从浙江到任,仅用了20多天。 r4S=I   
  在余子俊成长的年代,曾发生过著名的土木堡之变,鞑靼和瓦剌对河套地区的进犯越来越频繁。此时的余子俊,开始谋划胸中的伟大计划——兴修长城。 yjR)Z9t  
x {vIT- f  
由文转武 k?n]ZNlT  
pNSst_!>  
  余子俊在调任浙江前,就曾以布政使的身份跑到陕北查看边防。这位“工程狂”看到眼前的隋长城残垣,气得差点一口鲜血喷出来,长城的残垣土丘根本不能抵挡善于打闪击战的蒙古骑兵。 @Z"?^2  
  余子俊巡抚延绥后,计划要依据山形修建一条史上最牛的长城。他说,在陕北一代的边防中,延安至庆阳一线地势平坦,最适合蒙古骑兵的突击。巡抚王锐对余子俊的话十分赞同,就上书请求沿边疆筑墙建堡,兴建一条“马其诺防线”。但朝廷上的大多数人都反对说,这个方法不靠谱,还是别建了,浪费钱啊。 YVJ+' A=|  
  余子俊很执着,他一定要让朝廷知道修建长城的重要性,就把修建长城的方案给奏上去了。他说,陕西边疆最大的漏洞就在延安庆阳一线,敌寇屡次进犯,和边疆的人混熟了,明目张胆地在河套屯居畜牧,就像尖刀一样插入我们的腹地。而我们的布防却特别死板,像点一样地屯守在河道外,这是打谁呢?谁也打不着,应该赶快在沿边疆地带筑墙设堡。况且,现在旧的界石所在地,多是高山陡崖。如果依顺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沟,绵延着互相连接起来,筑成边墙,在设计上也方便。有这一万个理由,都该修长城。 KDX$.$#  
  这时,兵部尚书白圭出来反对了。这个老头不简单,先后平定了贵州东部苗夷干把猪、河南刘通叛乱,天安门就是他督建的,威望很大。白圭说,陕西的百姓日子过得不好,找不出那么多的壮丁修长城,这个事情得缓一缓。 "s> >V,  
  随后,鞑靼进犯了榆林附近的孤山堡。余子俊率军奋战,两次击败敌军。 G6<HO7\  
s v6INe:  
再请开工 3m3 EXz  
}WA<=9e  
  有了军功,余子俊说话的分量变得重了起来。他仔细分析了当时朝廷反对修长城的两大观点:一是皇帝害怕修长城花太多钱,二是白圭怕伤到百姓的元气。余子俊使用了算账的方法来主张修长城,把这两件事都解决了。 uF+);ig  
  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敌寇的士兵军马屯集在延绥的有8万,供应牲口吃的干草要四处筹集。如果冬季敌寇不败北离去,又必须准备来年的军用资金。姑且用今年的数字估算一下,米豆需花费银两94万,草需花费银两60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就应该用407万人,大约要花费行动资金825万。这笔巨款,可以修10次长城了。 i'U,S`L6>  
  余子俊又说,工程开工可以在第二年春夏交替鞑靼兵马疲乏时开工。征用陕西运粮百姓5万人,供给他们食物,两个月就能搞完。这些工人可从修建中得到实惠,不会给朝廷带来太大负担。以工程养后勤,余子俊出了个奇招。 %f_FGh  
  白圭还是反对。他说,鞑靼人已在河套腹地,工程没法开展。但皇帝已被余子俊说动,把修建长城提上了日程。 )~1.<((<  
loml.e=87  
红盐池之战 |:~("rA+v  
Bi'I18<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交界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古有“平固门户,环庆襟喉”之称,其势可“羽翼陕北,控扼朔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0 =3FO}[u  
  1470年以来,鞑靼乩加思兰部、孛罗忽部、满都鲁部相继入居河套地区,经常出没于宁夏、甘肃、陕西诸郡抢掠人畜财物。朝廷曾3次命将聚兵8万,欲收复河套,皆因地阔未敢轻进。这也印证了余子俊“没有长城,门户大开,一马平川”的军事猜想。 ,| $|kO/  
  1473年9月,乩加思兰、孛罗忽、满都鲁各率精锐出河套,往陕西西部、宁夏、甘肃一带抢掠。陕西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越决定,趁其主力出掠之机,捣其巢穴。与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率兵4600人,从榆林红儿山出发,昼夜兼程,直抵红盐池。 x0}<n99qE  
  王越将弱马分布阵后,以张声势,精壮骑兵布于阵前,许宁率左队,周玉率右队,张开两翼,又分1000余精骑埋伏于营侧。明军进至鞑靼部营地外10公里许,鞑靼集众来拒。明军伏兵忽起,前后夹击,击败对方,获驼马牛羊器械无数,焚其帐篷、庐舍,然后撤军。乩加思兰等见老营被毁,率部远去,不敢复居河套。 k#{lt-a/  
  余子俊在这一战中也立有军功,但不是核心人物。这一战,让朝廷失去了反对余子俊修建长城的最后口实。余子俊的长城,终于可以动工了。 q g) Af  
sa\|"IkD2  
开建长城 dVY(V&p  
O=4c eE mz  
  明史记载,余子俊修建长城始于1474年,正是红盐池之战的第二年。他因在红盐池捣毁敌寇巢穴的战斗中有功,晋升为右都御史。 uIVTs9\  
  利用鞑靼人撤出河套的间隙,内地兵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得以一心开办工役。东起清水营(宁夏灵武市区东北约42.5公里处),西至花马池,在陕西定边县城西北12公里处修建长城。绵延1770里,开凿山崖修筑边墙,在墙下又挖掘壕沟,连成防御线。 E@\d<c.  
  长城每隔二三里,设置敌台崖寨以备巡视警戒。又在崖寨空缺地建造短墙,横一道斜二道,好像簸箕形状,用来瞭望敌情,躲避射击。一共建筑城堡11个,边防墩台15座,小墩78个,崖寨819座,征用军兵5万人,不到3个月就竣工了。边墙内的地方,分区屯垦,每年收获粮食6万石还多。据说,余子俊在工程兴建期间,一直在工地上待着,差点被冻死。 hIE%-gZ/  
  1476年,余子俊开始担任陕西巡抚,大规模兴修水利,修复学校。1477年,余子俊担任“国防部长”,即兵部尚书。 4{Yy05PFS  
 YiY&; )w  
成也长城 GDNh?R  
E9Qd>o  
  1482年,余子俊修建的长城第一次抵御强敌。 D=q;+,Pc  
  蒙古军再次入掠延绥河西清水营一线。在前方监督军务的太监汪直和前敌统帅总兵王越的调兵抵御下,明军大获全胜。蒙古骑兵被边墙壕沟围困,无法施展拳脚。加上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骑兵在这道墙前显得十分无助。据说,自余子俊修建长城的20年里,河套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蒙古骑兵的身影。 f2SU5e2  
  在修建长城的同时,余子俊还曾想组建一支“坦克部队”。史书记载,余子俊准备“以车五百辆为一军,每辆卒十人,车隙补以鹿角”。由于缺乏机动性,这个尝试随后失败了。 GP7) m  
  但高墙、重甲,成为余子俊克制骑兵的主要思想。在他的后半生中,这样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他。 +|}K5q\  
n'&`9M['%d  
失也长城 DS,FVh".|  
!=h|&Vta  
  1481年正月,余母张太夫人去世,余子俊丁忧回籍。二月,其妻魏夫人去世。朝廷皆特遣四川布政史黄绂前往谕祭。1483年,已卸任兵部尚书的余子俊,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 @7[.> I(  
  但此公已对长城达痴迷状态。他建议重修黄河东岸至山海关长城,即“宣大长城”,设计1300余里,在旧墩170处的基础上,再增筑440墩,墩高3丈,役8.6万人施工。余子俊誓言,数月内即可大功告成。 Rm\ '];  
  余子俊这次举动遭到了整个内阁的集体反弹。余子俊被改任左都御史,巡抚大同,其实相当于是流放待查。跑到大同的余子俊,继续在这一代修长城。后来,谣言四起,说余子俊热衷于工程是为了贪污。虽然余子俊勉强逃过了劫难,但已在朝堂之上失势。当他再度被启用时,已是60岁高龄了。第二年,余子俊离开人世,一生在任近40年。 &8_#hne_  
  余子俊离世后,战争的车轮继续滚动着。到万历年间,大修的明长城抵御的已不再是鞑靼铁骑,而是女真人。内忧外患的明帝国已不再是高墙所能拯救的了。 $ DZQdhv  
  当女真轻骑绕道蒙古直达北京时,袁承焕、熊廷弼这些名将也无法再把支离破碎的帝国长城重新建起来了。 ap$ tu3j  
\gI:`>- x  
特别致谢: y'2kV6TtqD  
  本期“铁改余姓”稿件采用的资料和现场采访,得到了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N7I71q|  
_l{ 5 'm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2014年05月18日]--宽窄巷--版次:[a09]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4-05-26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帜华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5-10
我有疑惑   r K)  
铁木健有九子一婿 看介绍 一个个都是太守 尚书 可说是国之重臣 一方雄霸  国家危亡的时刻  要说一两个相约逃难而改姓我还相信  要说九子一婿外带亲眷一大帮从四面八房聚集到一起  然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再分手  这咋说也不合逃亡的常礼 PSR `8z n  
离线余永庆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5-11
回 1楼(thinfo) 的帖子
thinfo:(待补下期内容) (2014-05-10 21:30) 
dxWw%_Q  
我认为铁改余跟余氏没什么关系,不应该把无关资料放进网站。把它放在铁氏网站合适些!
离线余坤炎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11
空穴来风,子虚乌有,凭空捏造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歡迎坤炎!!! 2014-05-14
离线余玉丰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5-13
二楼帜华兄弟质疑得有道理,按常理分析,既然是逃命,应该是越隐秘越好,哪还会几百人集中一起搞个隆重议式再分手…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5-14
拜讀完畢,感謝分享!!!
离线yyzszh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5-26
相似的分手诗  相似的传说。
成吉思汗后裔今何在:重庆大山发现1500余后人|http://imyu.cn/read.php?tid=42710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志和兄的分享!!! 2014-06-01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5-26
余子俊是鐵改余的後人,算是蒙古人的後代,他幫著明朝的漢人政權修長城來防備自己的祖先蒙古人,這不是一個天大的諷刺嗎?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5-26
現在DNA的技術那麼發達,這些自稱鐵改余的宗親去醫院[ 驗一下自己是否有蒙古人的血統不就權知道了?!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