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95阅读
  • 10回复

大冶天台山源公祖师————余志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5-18
— 本帖被 washington 从 寒喧时间 移动到本区(2014-05-18) —

大冶最早的佛教名山
文/汪红光

大冶自古以来有“三台”,所谓天台山,云台山,宫台山,与下陆附近的东方山一起称为大冶四大名山。

但东方山有一座山门,山门上有一块匾额,上书“三楚第一山”。“三楚第一”不但在大冶四大名山中抢了头彩,还把范围扩大到“三楚”之地,口气大的很。

不过,新修的《大冶县志》并没有承认,它如实地记载了一段历史:

相传,佛教传入大冶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时有一富家才女,到达云山(今天台山)削发为尼,建达云山寺。其徒昭则被御封为太平仙姑,其后将达云山寺改为太平庵(唐末兵乱被毁)。

据《同治版大冶县志》载,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一名7岁从释,壮而好游的源公祖师来天台山,开辟道场,创建天台禅院(今天台山有源公祖师墓,庙宇僧房元末兵乱被毁)。明洪武、宣德、万历年间,众僧几度鼎新殿宇,营造斋堂楼阁;天启年间,能仁寺国师从乌斯藏取回楞伽经,译成汉文,以译经一部赐天台山,山僧筹金三千余,于熹宗天启7年(公元1627年)在天台寺西边建起藏经楼。

东方山为大冶县的第二座佛教胜山。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名僧智印长老挂锡东方山,结庐为寺,创建佛教道场。元和五年兴建佛寺,唐宪宗李纯御笔题书“宝峰招提”。元和六年,宪宗宣召东方山大和尚进京参与祈祷“国泰民安和皇图巩固”佛事,次年秋,宪宗又派御史到东方山,督修梵宇,并御赐庙名“宝峰禅寺”。元和九年,智印圆寂,宪宗闻讣,伤悼不已,御书七律一首以志唁,诗曰:

师名智印我唐宣,太子千秋万古传。

金钵皇玉酬祖德,紫衣后院谢师前。

皇图巩固乾坤大,帝道遐昌福寿坚。

多宝塔中求有验,三呼万岁礼金仙。

宋真宗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皇帝赵恒诏见东方山解明和尚,大加褒扬,并御笔赐庙名“宝宁寺”。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皇帝铁木耳,诏见第24世安山和尚,亲书庙名为“宏化禅寺”。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皇帝朱见深御赐第34世行果和尚衣钵,并封庙名为“弘化禅林”。清乾隆年间,为避帝讳,又将庙名更为“宏化寺”沿用至今。东方山鼎盛时期,共有佛寺、亭阁40余座,僧尼500多人。

《大冶县志》是大冶(包括黄石)地区目前唯一的一部详细记载大冶县冶历史的权威官方史志,在没有其它史志记载与之相左的前提下,其准确性不容置疑。从这一段详细的历史记载中,至少可以读出二个比较明确的事实:其一,大冶天台山是大冶地区(包括黄石、鄂州泽林花湖一带)最早建立寺庙的佛教名山。建寺时间公元636年,比东方山建寺时间806年早了整整170年;其二,楞伽经是佛教最富盛名的经典,能够珍藏楞伽经的寺庙,往往都是一个地方的佛教圣地。天台禅院在明天启年间(天启7年1627年建成前后)获赠楞伽经,实是领袖地方佛教的最好见证。

尽管天台山寺庙从唐代末年至今,多次重建,又多次遭受战火焚毁,文革期间更是片瓦不留,但它作为大冶黄石地区建寺历史最早,佛教地位最高的第一佛教名山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民间故老相传,天汉二年,即公元前102年,西汉大文学家东方朔漫游江南时曾来到天台山,将莲花山这一带山峦改为“君倩山”,因为,东方朔字曼倩,便用了其中一个“倩”字。东方朔就在君倩山选了一片竹林开设了“方朔书堂”。在此招收了8名弟子,设坛讲经,传授文学,曾轰动一时。后来,东方朔发现天台山的茶叶清香绵长,于是,他将山中茶叶送给京城汉武帝品尝,汉武帝品尝后,龙颜愉悦,便下一道圣旨,将天台山的茶叶列为贡品,东方朔将之取名为“云雾茶”。

传说神则神矣,但仔细斟酌这个传说就会发现,该传说破绽甚多,一是时间;天汉二年东方朔正忙着养老,根本就没有什么下江南戏耍游玩之机,哪有设馆授徒之事?其次是山名;东方朔字君倩不错,但天台山什么时候更名为君倩山?其三,天台山固然风景宜人,但它并非高峰险谷之地,亦无江河湖海相伴,山上山下没有云雾雨汽萦绕,何来云雾茶之说?

据说,上世纪末,一些搜罗东方山山史的民间人士,也曾杜撰出东方朔驻足东方山因此名为“东方”的传说,经过一些明智之士考证,最后舍弃了此等没有依据的“戏说”。

其实,一座山的历史就如一个地方、一个人的历史一样,在没有明确史志记载的时候,民间传说可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旦史志有了明确记载,只要不是明显的违背历史,当可以引为依据,甚至可以作为历史佐证和真实。

近30年来,东方山旅游事业发展迅猛,而与之相反,天台山还处在蛮荒待开发之中。在地方民众心中,天台山没有东方山的名头大,名头响,如果一定要说天台山是大冶第一佛教名山,肯定有不少“有识之士”抱有异见。再说,仅仅凭着一本县志的几段文字记载,让天台山坐上一席,难免显得论据单薄。到底天台山能不能算是大冶第一山,实在有必要对以上《大冶县志》的记载考据一番。

大冶天台山位于刘仁八、殷祖、陈贵三镇交界处,现属陈贵镇。据天台村村民保存的天台山历史资料称:天台山五座山峰形如莲花,最早叫莲花山。天汉二年,东方朔携二子云游到此,建“方朔书堂”将之改名为君倩山。南北朝天监八年(公元510年)达摩禅师云游至此将君倩山改为“达云山”。

但《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在武帝建元初年给武帝的上书中称自己年满22岁,天汉二年离建元初年38年,此时东方朔已经60高龄。在今天的社会而言,60岁或许还不算如何衰老,但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60岁的老人如何还能够远离山东故土,跋涉重山,云游四海,到莲花山设馆授徒?《同治版大冶县志》在介绍天台山时,也没有采信这个传说,足可以证明,东方朔在天台山建方朔书堂只能是一个传说。至于达摩祖师云游天台之事,仅靠一个达云山名,尚不足以佐证。

天台山一些民间史料对《大冶县志》载唐贞观十年(636年)一富家女到达云山出家为尼建达云山寺一事进行了比较可信的补充。该富家女姓何,名何旎,武昌府人(当时大冶大部分属于永兴县——后来改称兴国州,而天台山恰好是兴国与武昌的分界处,天台山靠近陈贵一带,一直属武昌府,靠刘仁八、殷祖一带则属永兴县——兴国州),因婚姻不能自主愤而出家,法号觉则,人称何仙姑,实为天台山传佛建庵创始人。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觉则徒弟昭则(俗名胡哲珍)经地方名流鲁临光力荐,进京朝见天子,被唐高宗封为“太平仙姑”,并受封御赐唐僧从西天取回译成汉文的经书数百卷和大铁钟一口,玉印一方。该事实曾镌刻文字于铁钟表面,可惜的是,五八年大炼钢铁,数百斤重的大铁钟被投入大办钢铁的炼铁炉中化为铁水,玉印一方以及祖师铜像一尊,文革期间被天台禅林最后一任住持茂益长老收藏于天台山某处,至今不知所终。只是由觉则始建的达云山寺从此改成了“太平庵”。北宋初年,太平庵主持妙缈仙姑曾著有《昭则全集》《太平仙姑史》《太平庵史》等书传世,可惜,这些书籍也随着寺庙殿宇厅堂的倒塌淹没在岁月的浩瀚之中。(此记载来源于山下郭姓子孙手抄《天台山史》,现在犹存,笔者见过)

说天台山是大冶第一山,还因为天台山除太平庵之外,另有一座天台禅林,是大冶地区难得的僧、尼同修证道之山。

清修《大冶县志》载,天台禅林真正的祖师是源公长老。源公七岁从释,壮而好游,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来天台山开辟道场,借用太平庵屋宇,创建“太平院”。此后,大冶地区所谓正统佛教自此名扬开来。

源公者,何人何名,源出何方,正史无由考查,民间众说纷纭:

一说源公原系镇江金山寺住持道悦。南宋绍兴年间为岳飞解梦(指出岳飞将遇害于风波亭),指点迷津,禅师为避秦桧门人何立追捕,隐遁达云山(天台山)。禅师先是歇迹山东南的白水台,后经黑虎引路,翻岭至北,来到莲峰脚下借用太平庵屋宇,开辟佛教道场。

但据《岳飞年谱》载: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1月27日)岁次辛酉,十二月二十九日癸巳,诏岳飞赐死于大理寺。飞死。年三十九岁。此时道悦到达云山建寺已有6年。

可见《大冶县志》记载的1135年来来天台山开辟道场的源公绝非《说岳全传》的解梦禅师道悦,其实,《说岳全传》里的解梦禅师道悦者,只是作者创设的一个小说人物罢了。

天台山曾藏有一份标名为《康熙五十五年为郭姓侵伐诉冤单》,里面有几句记述天台山源公祖师来历之语:

囗冤诉苦。天台山僧宗安、净辉等为泣陈冤。苦恳囗囗囗囗囗安懦。僧残命事家。素贫寒苦行。自囗囗囗功于佛祖。亦无玷沙门。情述僧山祖师。俗籍江西长毛余氏(化主余志高)年七岁出家于南京海岛金山寺名曰道月和尚。佛法浩荡。岳爷参拜为师。因秦害岳。恐祸及己。故于宋高宗绍兴五年。遁迹金湖。黑虎引路。乌鸦噪顶。开建天台道场。改名源公。传鉴囗可据志载昭然。寿享八十一岁。像祀殿堂。身安石塔。历蓄竹木禁树。不为地方目击。而且十方共知云云……

文中画横线处记载明确,天台山的源公“祖师,俗籍江西长毛余氏(化主余志高)”句还是有几分可信的。长毛者,地名。今江西宜春市有长矛镇,不知彼此可是。至于说岳飞拜道月为师之事实不实,则不在该文考据之列。

此碑完全可以证实,源公祖师并非传说中的道悦禅师。

还有一说涉及到另外两块石碑,内容如下:

1. 清康熙二十八年寂皈智恒和尚碑云:

一代祖  文空

二代祖  净庵

三代祖  双融

四代祖  如德号囗囗

五代祖  性空号南山

六代祖  海泐号破浪

2. 清乾隆二十三年德于广宗和尚碑云:

一代祖  圆璸字文空

二代祖  明结字静庵

三代祖  真了字双容(融)

四代祖  如寿(德)字丛野

五代祖  性地字大宥

六代祖  海渊字弘庆

七代祖  寂隆字若茂

八代祖  照暹字司一

九代祖  普选字佛可

十代祖  通圣字问天

镌刻于康熙、乾隆年间的这两块碑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它记载了天台山太平院(亦有称天台寺、天台禅林的)僧侣传灯继代的事实。

一代祖者,圆璸字文空。根据佛制,“圆璸”系法名,“圆”系传灯辈份讳字,“文空”系常呼字名,然“圆”、“源”同音,故“源公”实“圆公”矣,天台丛林之初祖耶。

二代祖,不见碑略。

三代祖,真了字双融者,今有舍利宝塔可鉴,碑记曰:

1.圆寂中兴祖上真下了讳双融大和尚塔

2.双祖本邑安昌乡张得瑞人氏。其徒如寿。固双祖子也。于大明崇祯四年为其建塔著碑。以志功行。

3.至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元(玄)孙寂皈、寂除、寂证、寂荣、寂伸、寂胜、寂遐、寂升、寂朗、寂达、寂静重建。奈所建不坚。崩坏碎裂。于本年嗣孙戒僧隆发字祥悟捐金重建。

从上面抄录的碑文可知,融公大和尚于大明崇祯四年前已圆寂,塔是他的徒弟加后裔子孙建筑。大清康熙25年,大和尚的玄孙寂皈等为其重建了隐塔,结果建得不坚,崩坏碎裂。原因如何,不得而知。反正是其嗣法孙“隆发”字“祥悟”者捐金重建,且建得相当牢固,才保存到现在。稍微计算一下,该塔距今已有320年。

整座隐塔全用大青石堆砌而成,饰纹清晰。塔基呈圆形碗口状,直径约三米见方,且依山而建,“圆寂中兴祖上真下了讳双融大和尚塔”等铭文碑石镶嵌于靠山处,圆塔基中央有七尺余高的石塔(估计塔石下是融公大和尚的舍利法身),石塔前有香案,也是规则大青石砌成,可供瞻仰者供养礼拜。再前方,圆形碗口基的入口,有台阶,几级台阶不记得了。总之,当你千辛万苦找到此塔的瞬间,仿佛看到一位跏趺入定的老僧,风雨剥蚀他无著,世事飘摇他不觉,他只是深深的深深的入定其中,会幽极乐。

在融公大和尚住持执事太平院期间(大约公元1537-1614年),寺院大量购进田地山场,寺院规模空前,常住僧人众多。并建有下院“灵子禅寺”,专门负责灵子蟹地区的田地租赁事宜,这在靠拥有大量田地发家当地主、员外、乡绅的封建社会,可是相当了不得的。融公还为他的这些土地取得了合法执照,执照系当时的武昌府委托大冶县衙核发的,时间为明天启一十一年,天台村有不少人亲眼见过此执照残片。

其次,明天启年间,能仁寺国师从乌斯藏(即:西藏)取回楞伽经,译成汉文,广布流通。融公大和尚筹金三千余,迎得西番译经一部,并于天启七年(1627年),在现天台禅林西边建起藏经楼贮之,藏经楼亦曰朝创楼。

这更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估计此经印刷量不大,全国各大寺院均以拥有此经供奉为荣事,不然,融公何以筹金三千余而迎之呢?由此,山门重辉,声名三楚。

当社会变革到满清帝国,融公的徒子徒孙们将寺院经营的非常旺盛了,寺院丰富的资产撑红了山场邻姓的眼睛。这些姓氏族人,变着法子侵伐寺院的利益。为维护寺院合法权益,僧人们从康熙至道光年间,多次与这些周边姓氏对簿公堂,故有前面提到的《康熙五十五年为郭姓侵伐诉冤单》一说,此类诉单和官府判决,直至清光绪年间均有残片资料存留,足见天台山佛事之兴盛。

三祖之下,其他七祖碑铭间断有之,史料不全矣。

寓居×××××的三宝弟子智发禅师,07年之前曾多次上天台山,抄录天台山碑铭遗迹37片之多。内有天台禅林太平院派演源流(相当于姓氏家谱中的辈份排行),系承脉于六祖下临济二十五世突空智板禅师者。

据《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禅师传》载: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突空智板禅师(1381—1449),不知何许人,姓氏未详。系临济宗第二十五世。

智板禅师派演16字:

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

后临济正宗五台、峨嵋、普陀前寺在此基础上续演32字: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天台一代始祖圆璸字文空者,当为临济正宗三十一世,智板禅师下第七世。天台太平院自“圆”字起下传,定一开五破笠大师者当为临济正宗六十八世。“开五”之后,当有僧人续演若干字,具体有待考查再定,基本情形者,如:

灵机豁达。体用周全。心囗囗囗。。。。。。(估计应该有32字)。

民国及后天台丛林派演有三十二字(承源何处,不得知)。括录为:

西池畅茂。南谷攸元。东莲显慧。普施丹玄。

善熔德化。妙性参禅。功成硕果。同赴琼蟾。

这些碑片记载说明一个事实,源公祖师来天台山挂锡当在1381年后,因为智板禅师1381年出生,源公禅师属于智板禅师后7代,必然比他还晚。源公系宋道悦禅师之说不攻自破。

另外,又据天台山临济正派第七十五世住持开五和尚碑载:

开丁亥得戒。壬辰侍其祖“月高和尚”主归元为监寺。会岁大祲。众餐不给。赖师苦行支持。寻得法主宝通寺席。江汉名喜与唱和。咸谓名山有幸……祖月高尝掌金湖书院事……开五亦有《破笠山房诗稿》留世……禅机锋利,禅风纯属……

开五和尚碑书:

传曹洞正法第四十三(世) ↘

上开下五一公大和尚之藏

临济正派第七十五(世) ↗

此碑足以佐证当时天台禅林不但香火鼎盛,而且人文辈出,在当时的社会影响甚大,其祖月高和尚执掌大冶金湖书院,更是显示天台领袖大冶佛林的有力佐证。

智发禅师在考证天台山佛事历史时,还发现民国后天台僧辈份前面均冠以“天台寺西方丈室”某某云云,足见民国时期的天台山已经分为东、西两院分治。所谓“合则强,分则弱”这或许是天台山民国后日渐衰落之根源罢。

(作者注:本文引用了智发禅师抄录天台山石碑碑文以及考据结果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21d08d01015g40.html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帜华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5-18
在佛教 寺庙的大门一般都是圆形拱门(称呼为不二法门)严格来说 寺庙只可做原形的不二法门 我们俗世就只可做方形大门   而在我们余明甫的家庙白水台(古称莲峰寺)大门就是跟我们俗世一样的方形大门 在门顶上方有两对石雕刻的户对 据传就是源公祖师有功于朝廷经过皇封的 传说当年源公祖师就是因为岳飞受秦桧迫害案的牵连而选择远离朝廷 到了大冶地区  看中了风景秀美 有万人之水 无万人之粮如太师椅般地形的白水台(古称莲峰寺)而选择的第一个隐居之地 后来因为隐居地离尘世太近  天天可以听到山下的鸡鸣狗叫声 不适合隐居 再一次迁居现在有万人之粮 无万人之水的莲花地形的天台山  直至圆寂在天台山 余明甫这边一直古老相传天台山是没有山主的 寺庙周围组成莲花的山峰都属于寺庙私产 x|U~?  
W2/FGJD  
楼主说的余志高会不会就是我家的21世祖??? nw swy]e8/  
IhnHNY]<g  
我家21世祖志高公  青年时期替堂兄受牢狱之灾 出狱后 娶亲才繁衍昌盛了我们秀二这支人脉 家谱记载 公居南昌大屋  置田五百石  上至水口  下至葛山 每逢歉岁不禅 劝助济贫 三次家业日盛  田地日广  自甘素食  持斋信佛  修造天台楼阁 建立藏经楼阁 公享年九十有七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5-18
所谓化主,实际就是施主的意思,捐献者。并不是说余志高就是源祖师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05-18
回 2楼(余策忠) 的帖子
余策忠:所谓化主,实际就是施主的意思,捐献者。并不是说余志高就是源祖师 (2014-05-18 22:55) 
]i*q*]x2u  
化主:1.教化之主。佛家对佛的称谓。 2.佛家指掌管化缘的僧徒。3.道家负责化缘与引渡有缘善士的执事。 7HPLD&WPt  
(1)能化之主 ih `/1n  
     即能教化众生之主尊。概指释尊。《菩萨戒义疏》卷上云(大正40·570c):“(一)标化主,大圣释尊。’善导《观经疏》卷一(大正37·246b):‘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Orh5d 7+S  
(2)教化之主人 o!mf d}nG  
     指住持。《禅苑清规》卷十〈百丈规绳颂〉云(卍续111·930下):“凡具道眼,有可遵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在日本,相对于称学众为“所化”,而称论议之首座或一派之贯主(又称管长或贯首,即各宗总本山之领袖。)为“能化”、“化主”。如《结网集》卷中〈赖誉〉条载云:“合山敬崇,立为化主。”同书〈赖玄〉条云:“先此,以众归仰者为化主,故随所住所,即为龙门。其后,以智积、妙音为两化主席。”《丰山传通记》〈卓玄〉条云:“两山化主俱往仁和寺,奉拜勒书。”故知天正(1573~1592)以后,新义真言宗智山派称智积、妙音二院贯首为化主,丰山派称长谷寺贯首为化主。 hgj#VY$B  
(3)街坊化主之略称 <0P`ct0,i  
     禅林中专司游走街坊,向信徒劝募金钱、物质等以维持寺院经营的役职。《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云(大正48·1133a):“凡安众处常住租入有限,必藉化主劝化檀越随力施与,添助供众,其或恒产足用,不必多往干求取厌也。”又依劝化物的不同,有粥街坊、米麦街坊、菜街坊、酱街坊等之别。 V.WfP*~NJ  
w%S<N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帜华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18
我申明哦,我家直系祖宗余志高可不是和尚。他是有修建天台楼阁和藏经楼阁。呵呵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5-18
正确的说法以余帜华的为准,余志高也不是和尚,余志高跟天台山有关系也是在大冶有传闻的,至于误以为余志高就是源祖师这个就可能有些历史误会了 LG,RF: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5-22
大冶最早的佛教名山
1^;h:,e6  
源公塔 U&5zs r  
  大冶自古以来有“三台”之说——天台山、云台山、宫台山,加上下陆附近的东方山一起被称为大冶四大名山。 c>R(Fs|6  
  东方山有一座山门,山门上有一块匾额,上书“三楚第一山”。这样看来,东方山在大冶四大名山中抢了头彩,不过据史料记载,大冶第一名山当属于天台山。 2%8Y-o?  
GW#kaqC1  
  史载大冶第一佛教名山 ]Yu+M3Fq  
+m.8*^  
  新修《大冶县志》记载:相传,佛教传入大冶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时有一富家才女,到达云山(今天台山)削发为尼,建达云山寺。其徒昭则被御封为太平仙姑,其后将达云山寺改为太平庵(唐末兵乱被毁)。 -IS9uaT5  
  据《同治版·大冶县志》载,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一名7岁从释,壮而好游的源公祖师来天台山,开辟道场,创建天台禅院(今天台山有源公祖师墓,庙宇僧房元末兵乱被毁)。明洪武、宣德、万历年间,众僧几度鼎新殿宇,营造斋堂楼阁;天启年间,能仁寺国师从乌斯藏取回楞伽经,译成汉文,以译经一部赐天台山,山僧筹金三千余,于熹宗天启7年(公元1627年)在天台寺西边建起藏经楼。 t4*A+"~j  
  再看东方山的有关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名僧智印长老挂锡东方山,结庐为寺,创建佛教道场。元和五年兴建佛寺,唐宪宗李纯御笔题书“宝峰招提”。 6y_Z'@L  
  宋真宗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皇帝赵恒诏见东方山解明和尚,并御笔赐庙名“宝宁寺”。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皇帝朱见深御赐第34世行果和尚衣钵,并封庙名为“弘化禅林”。清乾隆年间,为避帝讳,又将庙名更为“宏化寺”沿用至今。 aTm.10{^  
  《大冶县志》是大冶(包括黄石)地区目前唯一一部详细记载大冶县治历史的权威官方史志,其准确性不容置疑。从这一段详细的历史记载中,至少可以读出二个比较明确的事实:其一,天台山是大冶地区(包括黄石、鄂州泽林花湖一带)最早建立寺庙的佛教名山。建寺时间比东方山早了170年;其二,楞伽经是佛教最富盛名的经典,能够珍藏楞伽经的寺庙,往往都是一个地方的佛教圣地。天台禅院在明天启年间(天启7年1627年建成 前后)获赠楞伽经,实是领袖地方佛教的最好见证。 ss{=::#  
  尽管天台山寺庙从唐代末年至今,多次重建,又多次遭受战火焚毁,文革期间更是片瓦不留,但它作为黄石地区建寺历史最早,佛教地位最高的第一佛教名山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m#$za7  
-ikuj  
  僧尼于一山同修证道 ~ p.W*skD  
?1:/ 6  
  天台山一些民间史料对《大冶县志》载唐贞观十年(636年)一富家女到达云山出家为尼建达云山寺一事进行了比较可信的补充。该富家女姓何,名何旎,武昌府人,因婚姻不能自主愤而出家,法号觉则,人称何仙姑,实为天台山传佛建庵创始人。 pf@}4PN}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觉则徒弟昭则(俗名胡哲珍)进京朝见天子,被唐高宗封为“太平仙姑”,并受封御赐经书数百卷和大铁钟一口,玉印一方。该事实曾镌刻文字于铁钟表面,可惜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数百斤重的大铁钟被投入炼铁炉中化为铁水,玉印一方以及祖师铜像一尊,文革期间被住持茂益长老收藏于天台山某处,至今不知所终。 ]C6[`WF  
  北宋初年,太平庵主持妙缈仙姑曾著有《昭则全集》《太平仙姑史》《太平庵史》等书传世,可惜,这些书籍也随着寺庙殿宇厅堂的倒塌淹没在岁月的浩瀚之中。(此记载来源于天台山下郭姓子孙手抄《天台山史》,现在犹存。) }!]x|zU.=  
  说天台山是大冶第一名山,还因为除太平庵之外,另有一座天台禅林,天台山是大冶地区难得的僧尼同修证道之山。 +7< >x-+  
  清修《大冶县志》载,天台禅林真正的祖师是源公长老。源公七岁从释,壮而好游,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来天台山开辟道场,借用太平庵屋宇,创建“太平院”。此后,大冶地区所谓正统佛教自此名扬开来。 Fg\| e%  
  源公者,何人何名,源出何方,正史无由考查,民间众说纷纭: HL}~W}!j  
  一说源公原系镇江金山寺住持道悦。南宋绍兴年间为岳飞解梦,指点迷津,禅师为避秦桧门人何立追捕,隐遁达云山,开辟佛教道场。 ]|t.wr3AU  
  但据《岳飞年谱》载: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诏岳飞赐死于大理寺,年三十九岁。而此时道悦到达云山建寺已有6年。可见《大冶县志》记载的公元1135年来天台山开辟道场的源公绝非《说岳全传》的解梦禅师道悦。 ho]!G498  
  天台山曾藏有一份标名为《康熙五十五年为郭姓侵伐诉冤单》,里面记载明确,天台山的源公“祖师,俗籍江西长毛余氏(化主余志高)”句还是有几分可信的。至于说岳飞拜道月为师之事实与否,则不在该文考据之列。 VUC <0WV  
k\c &2T]W  
  明朝中后期寺院扬名三楚 RD$tc~@UB  
zRy5,,i5=[  
  天台山有两块镌刻于康熙、乾隆年间的碑文,记载了天台山太平院(亦有称天台寺、天台禅林的)僧侣传灯继代的事实。碑记曰: 'ztL3(|X6  
  圆寂中兴祖上真下了讳双融大和尚塔 s1Tl.p5  
  双祖本邑安昌乡张得瑞人氏。其徒如寿。固双祖子也。于大明崇祯四年为其建塔著碑。以志功行。 Cl9SPz  
  至大清康熙二十五年。元(玄)孙寂皈、寂除、寂证、寂荣、寂伸、寂胜、寂遐、寂升、寂朗、寂达、寂静重建。奈所建不坚。崩坏碎裂。于本年嗣孙戒僧隆发字祥悟捐金重建。 Z<N&UFw7QJ  
  从上面抄录的碑文可知,融公大和尚于明崇祯四年前已圆寂,塔是他的徒弟加后裔子孙建筑。康熙25年,大和尚的玄孙寂皈等为其重建了隐塔,结果建得不坚,崩坏碎裂。原因如何,不得而知。反正是其嗣法孙“隆发”字“祥悟”者捐金重建,且建得相当牢固,才保存到现在。稍微计算一下,该塔距今已有320年。 /NW>;J}C  
  在融公大和尚住持执事太平院期间(大约公元1537-1614年),寺院大量购进田地山场,寺院规模空前,常住僧人众多。并建有下院“灵子禅寺”,专门负责灵子蟹地区的田地租赁事宜。融公还为他的这些土地取得了合法执照,执照系当时的武昌府委托大冶县衙核发的,时间为明天启一十一年,天台村有不少人亲眼见过此执照残片。 ii_|)udz  
  其次,明天启年间,能仁寺国师从乌斯藏(即:西藏)取回楞伽经,译成汉文在市面流通。融公大和尚筹金三千余,迎得西番译经一部,并于天启七年(1627年),在现天台禅林西边建起藏经楼贮之,藏经楼亦曰朝创楼。 &Mhv XHI  
  这更是一件不得了的事。估计此经印刷量不大,全国各大寺院均以拥有此经供奉为荣事,不然,融公何以筹金三千余而迎之呢?由此,山门重辉,扬名三楚。 ']IT uP8  
0q[p{_t`  
  >>相关传说 FDF3zzP0  
?qg^WDs$  
  “君倩山”一说无据可查 mUrS &&fu8  
%\}dbYS '  
  相传天汉二年,西汉时期大文学家东方朔从东方山来到天台山,将莲花山这一带山峦改为“君倩山”,因为,东方朔字曼倩,便用了其中一个“倩”字。东方朔就在这片竹林之中开设了“方朔书堂”。 S'Z70 zJ  
  东方朔招收了8名弟子,设坛讲学,传授文学,曾轰动一时。后来,东方朔发现天台山的茶叶清香绵长,于是,他将山中茶叶送给京城汉武帝品尝,汉武帝品尝后,龙颜愉悦,便下一道圣旨,将天台山的茶叶列为贡品,东方朔取名为“云雾茶”。 QKp+;$SE'  
  据说,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东方朔请来众弟子,来到响洞旁,劝诫他们一定求取功名,上报国家,下报父母。说着说着,突然深不可测的响洞里升腾起一股白色云烟,待云烟散尽,东方朔却不见踪影。民间就流传:东方朔在天台山得道成仙了。从此每到秋冬季节,响洞洞口处常常会冒出一股股白色的雾气,向四周弥漫,成为一道别样的景致。响洞有多深,没有人知晓,如果丢下一块石头,只听得到石头坠入后撞击石壁的响声,似乎没有尽头,故此称“响洞”。 E-UB -"6  
  传说神则神矣,但仔细斟酌这个传说就会发现,该传说破绽甚多,一是时间;天汉二年东方朔正忙着养老,根本就没有什么下江南戏耍游玩之机,哪有设馆授徒之事?其次是山名;东方朔字君倩不错,但天台山什么时候更名为君倩山,无据可查?其三,天台山并非高峰险谷之地,山上没有云雾雨气萦绕,何来云雾茶之说? 6=ZRn gQ  
N]1V1c$G*  
作者:汪红光 *QbM*oH  
资料来源: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帜华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5-22
回 6楼(thinfo) 的帖子
有些东西并不是有了县志记载或文字说明就一定是正确的,我家21世祖志高公跟源公祖师根本就是两个人。你可以看看我先前的回复。 u^Vh .g]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5-22
回 7楼(余帜华) 的帖子
余帜华:有些东西并不是有了县志记载或文字说明就一定是正确的,我家21世祖志高公跟源公祖师根本就是两个人。你可以看看我先前的回复。 (2014-05-22 14:16) 
W0I4Vvh_"  
      没有谁说是一个人唻,看来帜华兄是多虑了。我的观点:非一人尔也。 !%)]56(  
   [k<1`z3  
   然现代人对【和尚】一词的理解和认知还是有些偏颇的。 J G$Z.s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KP]"P*? ?  
   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在印度是对亲教师的通称,而在中国则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时也指女僧。《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和尚神通,傥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院君王氏 ,夜梦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惊。”丁玲《母亲》一:“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尚去了。”参阅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释氏要览上师资》。 L|j%S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沙”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 Na{Y}0=^y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 xc @Ss[  
   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7gF"=7{-  
[iP#VM-N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帜华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5-23
呵呵 是么 '!l 1=cZD  
Eskb9^A  
内容来自[短消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