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81阅读
  • 67回复

说说婺源沱川余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远威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4-09-10
        寻祖过程,是很曲折的。特别是类似你爷爷这种情况,上代传承清晰,就差中间一、两代的连接。这种情况下,续不上血脉真是让人很无奈的事。
离线五龙山庄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4-09-12
谱在去年续上了,谢谢远威宗亲
新安名族婺源沱川余氏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4-09-12
沱川简介 k|hy_? *  
沱川乡位于江西省最北端边陲,东邻浙源乡,南连清华镇,西接大鄣山乡,北与安徽省休宁县汪村镇接壤。乡政府驻地河东村,位于区域中部,驼峰尖东南麓的三溪口处。离县城55公里,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辖河东、河西、理坑,小沱4个行政村和1个乡办林场(溪头林场),24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6597人,1811户,其中非农业人口330人。 wH?]kV8Q  
沱川地处大山深处,有瓷土、硫磺矿、沙金矿等资源,全乡山林面积91340亩,森林覆盖率91.8%,境内层峦迭嶂,气势雄伟,生态环境纯净而天然,具有有机农产品产出地最佳的生态条件。出产的山果、山药、山菜、山笋、山蕨和山茶油是婺源著名的土特产品,油茶林面积3800亩,年产有机茶油6万斤。这里的特产高山云雾茶—沱川雀舌,是大鄣山婺绿中的珍品,一直定为中办特供茶,有机茶园面积5000亩,年产茶叶17万斤。这里制作的豆腐以其白嫩鲜美而名冠一方,山坑泥鳅、小溪石斑、泉穴石鸡、冷水塘鱼被誉为沱川四绝。全乡有60%的农户养冷水塘鱼,年产量4万斤。婺源“四色”特产中的荷包红鱼,发源地就在沱川理坑。 @23?II$=@  
沱川素有“书乡”美誉,几百年来科甲连绵,人才辈出。先后有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科举进士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文人学士92人。沱川古建筑比较集中,保存完好,理坑村有“尚书第”、“天官上卿府第”、“司马第”、“官厅”、“云溪别墅”、“九世同居楼”、“花厅”、“大夫第”、“小姐楼”等一大批官厅府第,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堪称“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民俗文化村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正在开展对该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拓展项目。据统计,乡内有6处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坑村5处,篁村一处),此外,境内十里花溪、溪头瀑布群、篁村罗汉松、篁村古群与风光、金岗岭红豆杉群、月岭古驿道等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旖旎幽雅,名木古树遍布村野,“泉水叮咚响,山风扑面来”,苍翠欲滴的盎然生机构成了生态优美的特有魅力,给人一种回到大自然的感觉,令游客流连忘返,使旅游成为全乡前景十分看好的新兴产业。由于古文化配与自然资源的靓彩纷呈,近年来又受到了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的青睐,据统计目前已有40多所全国知名美术院校在此挂牌,全国大学生写生实习基地的名副其实让美丽神奇的沱川又披上了现代文明的灵动面纱。 fw&cv9X(IU  
沱川乡竭诚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对此,乡党委设立了招商办公室,制定“亲商、富商、安商”等优惠政策。一是符合当地资源开发的项目,只要资料齐全,营业执照,相关证照等办理一律由招商办跟踪服务,并实行“四定”制度,既定挂钩乡领导、定责任人、定企业联络员。二是推出“低租赁”、“低转让”措施,即只要能增加税收政策收,原乡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实行就低不就高租赁、转让。三是规定全乡各部门,各单位在解决投资商的生产生活困难上大开“绿灯”,客商需要的就是我们服务的,确保投资商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Yt!o Hn  
沱川有着丰富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为树立旅游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发动广大干部、有志之士等捐资捐款,对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沱鄣公路进行了全面拓宽改造后并对沱川理坑至双河口段(6公里)实施了水泥面硬化,对双河口至浙源沱口段(7.5公里)实施了沥青路面硬化,使沱川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极大地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在对内交通上,为使沱川整体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会受到交通“瓶颈”的二次制约,尽快让乡内河西至溪头线上这些风光古建式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别具特色众多的自然资源得到进一步有效地整合与开发,促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今年底乡党委、政府启动了河西至溪头的公路改造,目前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路基改造任务,至此,沱川经济发展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紧接着,乡党委、政府积极筹资实施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在乡政府所在地建立多个垃圾点和垃圾中转站,配备了长期清洁工,并通过村规民约形式将公共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固定下来。同时,配合乡所在地集镇建设安装路灯20盏,照明总长达到1.5公里,每到傍晚,华灯齐放,使古老的乡村着实有了几分城市的感觉。在进乡3公里长的公路两旁栽种绿化树近千棵,使乡容乡貌焕然一新。 G1 K@Ir<  
现在的沱川,人心思上,各业兴旺,经济提速,乡村变样,呈现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沱川乡余氏历代科举进士名录(16人) >rhqhmh;W"  
余道潜    字希隐,号东窗。婺源余氏始祖,政和戊戌(1118年) N,bH@Q.Ci  
余宾兴    宣和甲辰(1124年) 1Y:JGon  
余  赫     绍兴乙卯(1135年) |jI|} ,I  
余康义    绍兴乙卯(1135年) \zJb}NbnT  
余  豳      绍兴乙卯(1135年) 3dx.%~c  
余宜卿    淳熙甲辰(1184年) gXj3=N(l  
余千能    嘉定癸未(1223年) 6T5\zInd  
余   棐    字子忱,号率峰,嘉靖丙戊(1526年) rMoz+{1A  
余一龙    字汝化,嘉靖乙丑(1565年) !S'!oinV  
余懋学    字行之,隆庆戊辰(1568年) x9o(q`N  
余启元    字伯贞,号大鄣,万历甲戊(1574年) 5`6U:MDq  
余懋衡    字持国,号少原,万历壬辰(1592年) _ mgu r  
余懋孳    字舜仲,万历甲辰(1604年) R"{P#U,HNO  
余自怡    字士可,崇祯戊辰(1628年) O<J<)_W)  
余  鉴    字涵辉,号镜糊,同治戊辰(1868年) 4,&f#=Y  
余文蔚    字莪村,光绪庚辰(1880年) ltv ~Kh  
~"Su2{"8B  
原文http://home.51.com/fxywy/diary/item/10003159.html(有补白)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4-09-12
婺源县境北部边陲理坑村,古称“理源”,为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mn_C  
yXA]E.K!  
  《沱川余氏宗谱·奠居》记:元末明初,婺源沱川余氏第十世孙余景阳,因其父余元启 “以明经历职池州路判,曾小筑书院于理源”,故而“出居理源”建村。此后,村落“丁财渐旺,人文顿开”、“书香不绝,宦简联芳”。 Zx,a j  
z(beT e  
  确实如此,在明代晚期整个徽州雅言文化都趋于衰落的时候,理坑村却出了几位很有名望的硕儒、大官,以后文风文运历数百年而不衰,不仅有余懋学(户部右侍郎,卒赠工部尚书)、余懋衡 (吏部尚书)、余懋孳(礼科给事中)等京官,而且有余世儒(台州知州)、余自怡(广州知府)、余昌棱(广信同知,代理府事)等地方大员,还有余罃 (广昌知县)、余怀悌(武康知县)、余善(归化知县)等父母官,由是理坑声誉鹊起,以致这个至今不过千人的小小山村,留存有“尚书第”、“大夫第”、“司马第”、“天官上卿”府和“官厅”等明清官邸。正是它们给了理坑特殊的历史意义,并以其建筑的直观可视性,向世人昭示着宗族昔日的荣耀,展示着理坑往日的辉煌,使得探访古奥者叹赏不已。 P C  
 ?ik6kWI  
  下面,让我们来敲一敲官厅驾睦堂的门钹吧! zgHF-KEV  
理坑村中,离村门最近的官邸是称为“官厅”的“驾睦堂”,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系广州知府余自怡奉旨敕建。 +Pm }_"GU  
=9vmRh? 8  
  据 《婺源县志·名臣》记载:余自怡,字士可,号鲁瞻。从小受业于余懋衡,天启辛酉(1621年)中应天乡试举人第103名。崇祯戊辰(1628年)第进士后,初授湖广湘阴知县;因政绩显,辛未(1631年)召为户部广东司主事。期间,因与户部尚书假赋税之意见不和,降调九江征税官。事毕,迁为副都御史,督象房草场。皇帝阅其绩,赐串钱,表“旌异”。戊寅(1638年),改调广州知府。 “广、珠贝地也。怡身先俭素,吏民翕然改观。清冤抑,绝请托,严武备,饬文治,……政声藉甚。会当入觐,士民遮道乞留,诏以循良优叙。己卯(1639年)因积劳致疾,卒于官。祀于学宫。 ”所著有《经书疑义》、《三教测》、《三才蠡测》、《鲁瞻文集》、《星槎集》、《浔关杂咏》行世。 Gu136XiX  
awa$o  
  余自怡故居驾睦堂,坐西朝东,院门临进入村落的主巷。高大轩昂的贴墙青砖门楼,作四柱三间“五凤楼”式,墙面贴“富贵万字”砖;门楼顶端飞檐翘角,鳌鱼悬脊。中央上下枋之间雕 “双龙戏珠”图案,顶层中间镶嵌 “圣旨”石匾。院门内的一面有木披檐,上覆盖青瓦,檐下有四组木质斗拱,上下枋之间仿华带牌隐刻“圣旨”两字,枋下又有青砖仿木单拱。前院为长方形天井式合院,青石板铺地。值得说明的是,驾睦堂的“五凤楼”式门楼,最早原为皇宫的建筑形式。其特征是顶脊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五凤楼共有10个翼角,成五对展翅,就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所以称为“五凤楼”。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就有五凤楼。后梁朱温即位,罗绍威取魏地良材建五凤楼。周翰说,五凤楼高百丈,在半空之中,五凤翘翼,所以命名。由于五凤楼高大巍峨,建造工艺极其复杂,非能工巧匠不能建,而且又耗费金钱,故这种建筑形式宋代以后很少见。但是在徽州,人们为了寻求那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凤凰丰富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不过不再有楼,只存顶的形式,而且是用于祠堂门楼的建造,像驾睦堂这样用于宅居的,就非常少见了。 s"\o6r ,  
        驾睦堂正屋大门朝北。屋内两进,二楼,前后均五间。正厅四周重檐,檐下有斗拱,三面回廊,轩廊木质卷棚,深天井,青砖铺地(俗称“金砖铺地”)。厅内左右两边设厢房,方柱雕础。横梁为冬瓜梁,中部微微起拱,如同一弯新月平卧,通体显得异常恢宏。梁两端雕圆形花纹,雀替装饰深雕的灵芝花纹。二楼的楼梯从右侧上,楼上为“走马楼”。走马楼,系古代匠师为充分发挥楼上的活动功能,在宅居结构空间艺术上的独具匠心处理。其处理方法一是在楼上沿天井一周,采用挑头梁向天井内延伸两尺左右,挑梁上立多边棱形柱支撑屋沿游沿木,以此形式来加宽阁道的尺度;同时,阁道采用回廊穿通的形式,用“穿堂过厅”的做法增大空间。二是阁道靠天井一面装有隔扇,使之冬可避风保暖,夏季四窗洞开则清凉飒爽。也有的做成“半廊”,即在柱间设半截栏杆,或装置精巧玲珑的鹅颈扶手“飞来椅”,由于另一边是墙垣,故形成一虚一实的空间,显得活泼有趣。三是楼厅不用天花板夹层,而是顺其屋面空间让梁枋外露,这样,虽楼上层高度比楼下层高度要低,但因楼上接近天井天空,所以显得较为宽敞,让人丝毫不觉有闭塞之感。追溯这一传统营造法的构成,主要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江南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潮湿,为防止山区潮湿瘴疠之气,昔时把楼上作为日常休憩之所。又因徽派建筑的形成,是由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建筑演变而来,古徽人属“土著山越”遗民,早有住楼阁的遗俗,所以人们一直把楼上建成宽敞的活动场所。 ,*@6NK,.  
W:16qbK  
  宅居后进的地势比正厅高出两步,天井阔大坑深。在宅居正厅的右面还有余屋,余屋三进一天井,外部墙面与正屋为一整体;这部分原为佣人劳作、栖身的场所,整幢余屋仅有两座小门与正屋相通,主仆尊卑分明。 sx0:g?F3j  
-*EK-j  
  驾睦堂整个建筑体,面宽23.15米,深18.40米,高8.5米,占地面积426平方米。其建筑规模和规格在婺源农村极为少见,称得上独一无二。 >K9uwUi|b]  
$Y4;Xe=  
?q <"!U|e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4-09-12
e\k=T}  
    婺源作为朱熹故里,当地人的忠孝观念极强,民谚云:“只领儿孙挂纸钱,不领儿孙拜年”,举家外迁的商贾、仕宦可以在外过春节,但清明是一定要派男丁返乡扫墓的。 S,lJ&Rsu  
  除了坟祭,婺源当地还流传有祠祭的风俗。祠祭是婺源乡村中最隆重的祭祀礼。沱川乡余氏宗祠“始基甲第”的清明祭祖,这一活动由来已久,起于元,盛于明清,衰于民国末年。民国时期,余氏宗祠的清明祭祖活动,由当时村中十八名理事轮流“当值”。祠祭从清明日开始,持续五六天才告结束,而准备工作则需在一个月前着手,如准备祭品、装饰整个祠堂内部(俗称“满厅”)所需布匹的租借、人员调配、起草祭文等等,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满厅”所需布匹,除村中留存保管的红、绿、蓝等五彩绸布外,更多的白绸布(约一百匹)则需向大布庄的老板租借。民国初期到中期,他们向清华老街上最大布店老板汪怡泰租借,后来改向乐平布老板租借。 q+3Z3v  
  清明前一天,村中十八名理事共同协作,派专人把整座祠堂内部所有墙壁、木柱等全用白绸布蒙住,不得露出一星半点;梁柱、匾额等处均须结上大朵彩绸花;摆放桌椅和香案,安置香炉,整座祠堂内装扮一新,如皇宫般繁华绮丽,光彩照人。至此,准备工作暂告一段落。“满厅”后有专人把守,不准外姓人、村中妇女和儿童入祠堂观赏或嬉戏。 WHqp7NPl  
  万事俱备,就等祭祖。在民国初期和中期,余氏宗祠祭祖在清明当天天未亮时即开始进行,民国后期改在白天进行。举行祭祖仪式时,整个村族内男丁都要参加,但妇女不得参加祭奠。而拜祠堂时,须年满十六岁者方能入祠。 A0cC)bd&  
  祠祭仪式纷繁复杂,鸣炮、奏乐、上香都十分讲究,接下来还要跪读祭文,向历代宗祖奉献饭羹、献帛、献酒、献胙肉、献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仪式结束后还要鸣炮。祭礼结束后,将胙肉按每户男丁数分割好,送与参祭代表带回。另外每丁派发丁饼两个,丁饼系事先向糕点店定制,饼上印宗祠名。祭祖后分到的胙肉,俗称“香肉”,各家在做晚饭时须用“香肉”,蒸菜蒸肉献宗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4-09-13
 婺源沱川一带的余姓人很多,当地人众口一词来自桐城。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村名取自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意。篁村余姓以后又分支迁彰村,彰村又分支迁理坑,所以沱川余姓三村均根系北宋安徽桐城。余道潜后裔在明清年间出了不少达官贵人,其中较出名的有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工部尚书的余懋学等,今天这里还保留有司马第、天官上卿第、尚书第、大夫第等,无一不昭示着这支桐城后裔的繁盛与尊贵。 L6./b;  
`E+)e?z  
此谱来自家族网,东窗公即余道潜。 nDu f<mw  
[ 此帖被廣德堂余成在2014-09-13 00:25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五龙山庄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4-09-13
所谓的进士名录不正确,沱川余氏名登金榜自率峰先生余棐前辈始,其往上之人均非沱川余氏,这点国家图书馆藏《沱川余氏家乘》可以证明。呵呵
新安名族婺源沱川余氏
离线五龙山庄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4-09-15
接着张謇序之后的是主修光绪本宗谱的余家鼎书写的沱川余氏四世祖诚公撰写的序文。诚公撰写的序文后署:皇宋淳熙十二年仲冬望日四世孙诚再拜谨序。淳熙十二年当指公元1185年,这年是乙巳年。后面又有一书款: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冬十月东窗公二十六世孙家鼎谨书,其左有两印,一为家鼎大利,白文;一为乡贤循吏之孙,朱文。乡贤循吏当指余龙光,即余家鼎的祖父。有关余龙光,参见鄙人博客。东窗公即希隐公。很有意思的是两个落款同是乙巳年,仅仅是巧合?印文图片博客有,不重发。 A^7!:^%K  
后面接着的是旧序,共二十五篇。家传旧谱旧序第一页遗失。有关旧序和往后的历修宗谱先正已在博客中说了,这里就不再讲了。 @C)O[&Sk  
旧序之后是凡例,共二十条。 h"VQFqQy  
第一条:本宗世谱自宋朝散端仲公纂修余氏家谱始,厥后踵修者代不乏人。如前明直方堂家谱,国朝孝友堂家谱及黼山先达余氏家乘均堪依据,尊桐庐府君为一世祖,不敢远及,以诬宗祊。 E/cA6*E[.<  
注:第一条中说到的几种宗谱,宋代修的谱牒,我没看到。直方堂修的家谱,也不存世。只有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的《沱川余氏世纪》中录有部分。但《沱川余氏世纪》是个手抄本,不是刻本。有关此谱我在博客中已说了,本网站中也有他的照片。大家可以看看,我就不重叙了。 Wd4fIegk  
国朝孝友堂家谱也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在沱川看见了,虽然只有一本即第一册稿本,而且破损严重。很是珍贵了。黼山先达即前面说到的余龙光,余龙光修的家乘,在国家图书馆,只有两册,有朱笔点校。仅存仕进篇。 j&E4|g (  
光绪本宗谱舍弃希隐公之前世系,以始迁祖希隐公为一世祖。保留了初阳公到希隐公世系,题为始祖自出之祖,余成宗亲发的图片就是,他只提供了正面,背面没有拍到。 -Hzn7L  
不知余成宗亲的图片来源,可否提供。呵呵 oR}ir  
新安名族婺源沱川余氏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4-09-15
回 17楼(五龙山庄) 的帖子
五龙山庄:接着张謇序之后的是主修光绪本宗谱的余家鼎书写的沱川余氏四世祖诚公撰写的序文。诚公撰写的序文后署:皇宋淳熙十二年仲冬望日四世孙诚再拜谨序。淳熙十二年当指公元1185年,这年是乙巳年 .. (2014-09-15 22:06) 
~z aV.3#  
http://imyu.cn/read.php?tid=37614&page=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远威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4-09-16
        从严谨的角度来说,科举人物的划分应该是以其生、居地为主来进行,而不能因为他是某一脉分支,就作为迁居前的家族人物来引用,这样只会造成更多争论。当然,从整个余氏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 }iC~B}  
        所以比较赞同的是沱川余氏名登科进士应始自余棐先辈。同时也希望大家引用的现代学者论文和网络博文的时候,要多进行区分,不要人云亦云、留人纷争。期望中国余氏家族在专题研究方面有长足发展。
1条评分威望+1
五龙山庄 威望 +1 支持 2014-09-17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