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2回复

《梅湖余氏四本堂续修谱序》释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09-08
— 本帖被 thinfo 从 宗支源流 移动到本区(2014-09-08) —
                                                                                      《梅湖余氏四本堂续修谱序》释义 /=m9s  
5o| !f  
F|Dz]ar  
     2013年10月,宁波东钱湖梅湖村村后的大幅稻田已被填埋,据悉,此地已被东钱湖管委会列为工业区,整个村落将搬迁移民。至此,建村千余年梅湖村,走入中国每天消失的300个村落之行列,算是走到了尽头。
梅湖村原来的位置不错,村东是金童山,山上有林,靠山有山田,边上都是农田,村南朝东钱湖支湖梅湖,村西是一列长长的底丘,形如黄瓜,土名叫黄瓜山,村北是大幅的田野,如今,金童山被开采,岩体怪石嶙峋,犬牙交错,整日烟尘弥漫;村南填湖造农场,又发展工业;村西黄瓜山一带成了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凭票入内;村北如图所见,已成工业用地,沃土填了废石塘碴。一个好好的村子,在工业化和权力棒下,子孙逃散,彻底玩完。
?>.g;3E$  
让时光倒转,话说乾隆癸巳年,即公元1773年,离梅湖余氏上次修谱已经过去了75年,经过康乾盛世,梅湖余氏有了很大的发展,梅湖的族老们请余光裘先生来续修宗谱。余光裘先生是明代内阁大臣、大学士余有丁(谥号文敏)的后裔,世居城里,想必在当时颇有名望。余光裘答应修谱,于次年5月将谱修成并作序文。
sIRrEea  
RpXs3=9  
JNFT6T)T15  
《梅湖余氏四本堂续修谱序》释义
[ lzy &To  
    我余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由余公,以王父(由余公后被封王)的名字作为姓氏,传到四明始祖七府君(余觐),他是福建长乐人,宋真宗时任象山县尉,后定居定海县。七府君娶程氏为妻,生信道公余翊,余翊的弟弟余靖,宋庆历年间与尹洙、欧阳修一起上书皇帝救范仲淹而同被贬谪,在当时称为“四贤”。余靖逝世后,谥号为襄。
    信道公后代三九府君(余涤),生四子炳、烨、焕、烓。三九府君祠堂记有: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这就是“四本堂”的由来。
    余炳生子伸,次子天锡,谥号忠惠公,三子天任,谥号忠襄公,都是南宋理宗朝代重要的大臣。忠襄公余天任生再五府君余晦,就是宋史上记载的四川制置使。余晦第六代有名字叫五妹的,就是今天梅湖余氏的始祖。
    余烓号六八府君,生百十五府君叫余天衢,传到第十一代即为我的祖先明代大学士余文敏(余有丁,谥号文敏)。这是我与梅湖余氏分派递传的序列。
    梅湖余氏的旧谱为康熙37年(1698)所修,仅记载了本支所出,而其他各支都不叙及,并且有不少谬误。乾隆癸巳年(1773),梅湖族老再茂、允元、上钦、上佩、燦英、燦文对我说,我们本房谱系修辑已经很久,而今余氏日渐繁盛,后来出生的都未入谱,如果现在不续修,以后年高而有德的人去世后,后人都不知道祖先是谁了。
    我推说自己没有才智难当此任却推辞不了,修谱事重我有些感言要说。我年青时曾藏有宗谱一册,此谱记载了四明余氏始祖七府君以下分支,在慈溪的,聚居于岐山(今属鄞州高桥镇)、马鞍山;在定海的,聚居于小尖岙(今北蝉乡小展岙);在奉化县的,聚居在白杜一带,都是同宗,而本郡的明代布政公余麟,榜眼公余本也都出自七府君余觐宗派。不久前,有一个同姓却不同宗的余氏人士,憎恨我宗谱不借给他看,居然偷窃并藏匿了这册宗谱。如今,我想要修梅湖的宗谱,茫茫世系各支已不可查,所以不敢妄写。幸好我祖父留园公手录了三九府君余涤以上的情况,谥号和世次都很详细,这样可以纠正梅湖旧谱的谬误。但其他各支我仍不改妄写。
    从开始定居梅湖的五妹公以下,凡现在适宜入谱的余氏,这次也详细记录他们的世次、年寿、生卒、葬所、所娶某氏、所生几子。因此,五妹公下的三大房之后裔就很清楚了。
    啊!列祖有灵使一度匿失的宗谱得以重现,我们宗派的其他各支固然昭若日星,倘若遭遇不幸就看不到了,所以后世贤者,要把这宗谱珍藏好,并记叙以往,补充以后的发展,这样做,又未必不是今后溯本寻源的重要辅助之一呢!
岁月倏忽,转眼到了咸丰八年(1858),距上次修谱又整整过去了84年,梅湖余氏又要修谱了。有江苏同里的董景荧先生在梅湖余如伦家里教书,大家便聘请他为梅湖余氏修谱。因为时间过了八十多年,许多生卒不详,幸好有余君赞、余君圣两位族人平常记录族人生卒娶葬事宜,录成草谱,才得以顺利衔接到上次宗谱。
值得一提的是,至第三次修谱期间,梅湖的祠堂已于乾隆末年咸丰初年修成,尊定海余涤公家祠“四本堂”为堂号。
梅湖“四本堂”在梅湖村之北,护村河之外,于上世纪80年前后拆毁,改建生产队仓库,存世不过130余年。据村人回忆,四本堂有大门,有戏台,有大殿,有高高的旗杆,画龙雕梁,气势不凡,祠堂有对联曰:“一门三及第,六部四尚书”、“昌国家声远,梅湖世泽长”,另有一副为“母子同荣,名留青史”,戏台柱对为“方寸地万里江山,顷刻间千古事业”。
我的父亲曾就读于“四本堂”,也就是民国时期,祠堂曾办过小学(私塾)。当我小的时候,祠堂还没有拆毁,里面放着生产队的农具、粮草之类,我们常常偷偷爬进去玩捉迷藏。不久后,有外姓人当村里书记,加上那个时候历史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就把祠堂拆了,在原址造了砖混结构的仓库。据梅湖的族人说,祠堂用的木料都很好,事后亦不知去向。
咸丰年间的余如伦,曾亲自为刚落成不久的祠堂写过一篇文章,即《梅湖余氏四本堂记》,希望它能存万年而不朽,看到如今这副样子,当怨痛不已!
*%N7QyO`I  
《梅湖余氏四本堂记》释义
pl#o!j(i  
    我族一直没有自己的宗祠,全靠父亲的堂兄允则,我的堂兄燦英、孔华、孔振、彩章各位发起,以居住梅湖的余氏每户按照男女人口的多少来捐钱粮,打算积存起来直至宽裕。不久,建造祠堂的公钱就充足了。祠堂选址在山家桥一侧,建造自乾隆年间开始,造好后尚有余钱,就购置了一些产业,其收益作为公资,用于祭祀等支出。
    唉!祖祠本来就是祖上神灵所凭依的地方,若非大家尽心尽力而为,怎么能看到今天宗庙巍峨高大的样子,并让祖上神灵无怨无痛。先辈有开创,后人当保其归宿,宗祠不必像鸟革翚飞那般华丽堂皇,如果能看到有坍塌就及时维修,有裂缝贯风就及时修补,更有松竹繁盛,这样,就可以历存永久而不朽也!
写于咸丰8年(1858)农历5 余如伦郑重记叙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3条评分威望+30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加分鼓勵!!! 2014-09-12
余雄彬 威望 +5 感谢整理族谱资料! 2014-09-10
thinfo 威望 +20 感谢分享谱序 2014-09-08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9-09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09-12
感謝分享,加分鼓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