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77阅读
  • 4回复

房县传奇药铺“余永美协记” --余正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修啸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gK@ R3p  
     余正德:(1860-1926),字福田,余永美协记大药房创始人。祖籍郧县黄龙镇,16岁只身到房县,从师学医。一生积德,生有两子六女。 05 P#gs`<  
    余延龄:(1885-1942),字鹤仙,余正德大儿子,余永美协记第二代传人。深得父亲医学真传,著名中医,喜吟诗作画,著有“中药单方临床效应”一书,解放初期被人盗去。 Un [olp  
    余锦春:(1930-1994),余永美协记第三代传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解放后,将药店合并为公私合营的“联合诊所”。   1(S0hm[ov  
5k%Gj T  
Y[_{tS#u  
    在房县城关,提起“余永美协记”药店,老人们几乎都能讲上几段故事:余老板跑帮发大财、民国初年掏钱解救乡民……“余记”创始人余正德,在当地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富贾一方;他大兴善事,远近闻名…… 5Q)hl.<{o7  
  □余策星 T\ixS-%^  
  “余永美协记”是房县大西关余正德开创的药房铺号。坐落在昔日汉阳同乡会左侧(现天明小学上首),该号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到1953年公私联营止,历时68年,为房县解放前的大药房之一。它以经营中草药为主,兼售遵古炮制的各种膏、丹、丸、散和聘请专医门诊治病。鼎盛时拥有学徒32名,会堂看病先生多达7人。学徒期满回家开业的计有河南淅川杨汉山、李同春,谷城的郭家斋,竹山县的陶希胜、魏莫昆、徐华昆等六人。其中以竹山南关“金顺美”号的徐华昆独负盛名,青胜于蓝。 Ge'[AhA  
  织布匠遇命中贵人 uPe&i5YR  
  余正德原籍郧阳人,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殁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少时家境贫寒,目不识丁。十六岁时,只身到房县谋生。先在大西关黄家学织布,他个小,上机够不着踏板,还得垫两块厚木块板方可操作。其报酬是每月一匹土布,3年时间共积存土布36匹,生活渐趋安定。 Zqo  
  余正德的命运在遇到“贵人”徐永信后发生了变化。一次机会,余正德结识了药店店主徐永信。徐永信见余正德忠厚老实,逗人喜爱,便收他为徒。余正德在徐家药店学会了切、铡、炮制中药的方法,爱上此业。 AVn?86ri  
  余正德勤奋好学,并不甘心只当一个制药的学徒。他自忖若将来自营或当看病先生,不识字怎么办?于是他拜徐家请的一位姓黄的老先生为师傅,开始学认字。他观察到黄老先生爱吸水烟,就每天把白铜水烟袋擦洗得光洁锃亮,装上好烟丝给黄老先生送去。每次送烟时,总要把柜上的药单带上,请黄老先生将药单上的字教给他认。黄老先生见余正德殷情,又虚心好学,就耐心教他。由于勤奋,不久他便掌握了党参、黄连、红花……等上千种药名的写法和用法。 "YC5viX  
  学会了识字,下一步就计划学习看病。坐诊先生的医术,是自己谋生的本领,怎么肯轻易就传授给外人呢?余正德留下心来,将徐先生开的汤头处方牢记于心。他观察发现,徐先生常看《本草纲目》、《验方选集》等医书。他也买来一页页地细读,系统学习。余正德求知心切,徐先生被他的态度感动,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他,使他很快掌握了中医诊病的要领。一有机会,徐先生就让余正德为人把脉治疗,自己在一旁指导。实践中见效快的药方,他还手录一本《临床效应》传世。 2|6E{o  
  余正德凭着自己的努力,创下了一个奇迹。他在药店打工5年,年仅25岁(光绪十一年,1885年)就当上了“徐善堂”的坐堂医生。事有凑巧,就在这年冬天,徐永信因事他迁,便将药店作价售与余正德。当时余正德虽已薄有积蓄,也难以付其半数。徐一则迁移事急,二则念余相帮多年,笃诚可嘉,旧情至厚,遂免其所欠。 #F|q->2`o  
  经营有方富贾一方 n_ 3g  
  余正德接手徐家药房之后,如鱼得水,于光绪十一年三月(1885年)另立字号挂出了自己的招牌“余永美协记”。这时除自己当先生外,另请两位先生(雷道轩、付家兴)会堂诊病。每日天未明,他便和徒弟一起打扫铺面,并亲自买回早点供先生食用,以此博得先生合力,生意日兴。 dmB _`R  
  余正德因受“徐善堂”之传授,在经营上以信誉取胜,不掺杂使假,童叟无欺,顾客往来不绝。此外,他还大行慈善之事,但为了药房生意不致亏损,采取“穷人看病,富人出钱”的方法来弥补(就是对穷人少收钱,对有钱人多收钱的办法)。针对房县药材多的特点,他大量收购药材和黑、白木耳等山货,再对外出售。据说,他每半年就要亲带四十副挑子下河口、汉口出售,回来再带一批货。他带回的货物,除了一些南北地道的名贵药草,如红参、洋参等一些细药外,还批量购进京广杂货,如洋布、洋火、洋油之类应时货物回来批发给别人,于中牟利。这样不到3年,余正德就发了大财,亲手置下田产五十亩,一跃而富。 G5oBe6\C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有一在外做官的房县知名书画家袁肇岳于上海置下了家产,欲卖原宅(现在的天明学校),举家迁沪。因袁肇岳这幢房子位居西关闹市,且屋宇高大宽敞,又临街有铺面,对余来讲,确属发展生意的难得之所。所以,他便托人说合,以四十亩水田的价格将其买下。余得手后,如虎添翼,马上将其修葺一新,竖起“余永美协记药店”大字招牌。同时还开设了山货铺和杂货店,其气派名望大非昔比。由此他在经营上更加精细认真。如该店配制的“天王补心丹”、“雷击散”、“八宝珍珠散”、“观音救苦膏”等,价廉质优,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一十传,十传百,致四方游医和两竹(竹山、竹溪)、川、陕跑药帮生意的均慕名而来。经营之规格与兴隆之快捷为同行所不及,成为城关药业的领衔大户。 ["u:_2!4P  
  送钱给土匪救乡民 2Wx~+@1y  
  为了扩大生意,广辟财源,余正德凭着良好的社会信誉开始发行“铺票”如同现金(即加盖有“余永美协记”铺号和余正德私印的银票)在市场使用,使有限的资金起到更大的作用,可谓家财富足一方。余正德在经营生意的同时,还大兴慈善事业。他在家中西跨院正厅中挂起了“福善堂”的牌子,凡南来北往的乞丐均可在此得到施舍。遇有春荒,或水、旱天灾时,余正德当街设场施粥,以解民饥。故时人称“余永美协记”为积善人家,因此时人皆称他为“余善人”,流传很久。 n40&4n  
  民国五年(1916年)7月12日,四川土匪贺老九率1000余人号称“靖国军”进驻房县县城(据1991年版《房县志》)。贺老九带兵驻扎房县期间,鸣锣布告:限官民3天内拿出1万大洋劳军,否则放火烧遍全城。当时地方政府要员、商贾富户纷纷逃离。余正德开有药铺,家中住着病人,无法逃难。一般民众无钱可交,心急如焚,遂齐聚余家商量对策。余正德一则惧匪兵犯狠无情,二则念众人之厄,遂慷慨解囊,拿出950块现洋,给贺送去,恳宽限期。次年(1917年元月13日),“奉鄂军”一部在房县与贺部火拼,贺部不支,仓皇而逃。事后,全城无论贫富均感余正德大义捐款,解救民困。于是层层为余正德荐请上司旌表其德。民国八年(1919年),由襄阳府派员送余正德“勇于为善”金匾一块。由此,余之善迹声蜚鄂西北,望重于房陵。他有六女二男,均请私塾教授,长子名鹤仙,次子名文仙均承祖业,有令名。余正德辞世后,兄弟二人各铺字号仍沿用“余永美协记”直到房县解放后。
存大体统  扶正纲常  行仁讲义  家国永昌
离线dragon111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11-11
余氏先贤的事迹是激励我辈的最好精神力量。
离线余学贤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11-19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4-12-22
房县传奇药铺“余永美协记”
来源:十堰晚报       加入时间:2012-7-8 8:48:52      
房县西关老街上,“余永美协记”药店曾经风光无限。
余永美协记大药房的后门,全县唯一的凉亭,属二层楼房建筑。余延龄常常约会房县书画名人,在此楼上吟诗、饮酒、作画,命名此楼为“邀月楼”。
余正德:(1860-1926),字福田,余永美协记大药房创始人。祖籍郧县黄龙镇,16岁只身到房县,从师学医。一生积德,生有两子六女。
余延龄:(1885-1942),字鹤仙,余正德大儿子,余永美协记第二代传人。深得父亲医学真传,著名中医,喜吟诗作画,著有“中药单方临床效应”一书,解放初期被人盗去。
余锦春:(1930-1994),余永美协记第三代传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解放后,将药店合并为公私合营的“联合诊所”。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闲云野鹤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6-11-14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