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84阅读
  • 2回复

清流县嵩溪镇—高地余氏家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旗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高地其实是由两个村庄组成,既余坊和阳坊,余坊村民姓余,阳坊村民姓阳,两村合计近二千人口,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访余坊的古建筑“余氏家庙”。事先得到消息的余坊村支书余爱民、村委会主任余根春早已在村口等候,他们是我们此行的向导和义务讲解员。
“余氏家庙”位于村东,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六年仲春,座东西、朝西南,上、下厅,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三开间,四周人工渠道呈腰形环绕。面前视界开阔,数千亩肥沃的稻田铺展在山巅,平坦得一眼就就能望到田野的尽头。走近宗祠,一对保存完好的抱鼓石、两根残缺的石桅杆默然而立,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远古的故事。进入宗祠内部,光线极好,左右厢房及室内陈设一目了然,这主要得益于上、下厅之间两个天井的自然采光。神龛主体部分以磁砖贴面,这使新修的宗祠增添了不少现代生活的痕迹,上方“荐馨堂”三字亦为今人用金粉书写张贴。大门左侧后,一个造型精美、做工精致的凤鸾静静地呆在角落,上面布满灰尘,从破损的骨架看得出,村民已不再使用它来参与庙会等各项民俗活动。
“银盆架上架金盆”,这句话是余氏族人用来形容高地这片丰腴之地的赞誉之词。余氏自宋由将乐迁入高地开疆定居至今已逾千年,其子孙繁衍三十余代,事业发达,人丁兴旺,古有任宋陕西团练观察副使的念九公,今有余新开等多人任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就物产而言,当地出产的“高地米”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米”,如今,它以其优良的品质、柔软舒适的口感、晶莹剔透的外表,享誉八闽内外,并成为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主食。
余氏发家有一个朴实的传说。相传,余氏祖先二十六郎公早年为阳家长工,专门给东家放鸭,并且每天每只鸭子要交上一个鸭蛋。二十六郎公勤劳厚道的品格感动了上苍,便令他放的鸭子每天生两个蛋,这样除去交给东家的“租金”,还能净赚一半,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位风水先生长年住在阳家,为阳家看风水、行地理,二十六郎公待人特别重感情,常常煮鸭蛋给风水先生吃,风水先生被他的真诚打动,把一个常人不知的秘密告诉了他,要他在村口的竹林盖个竹橑居住。竹林就是现在“余氏家庙”所处的位置,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二十六郎公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在竹林盖了座简易竹橑作为居所。如风水先生所言,余氏从此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不但建起了余坊村,子孙还遍及宁化、泉州、江西等地。后人有感于祖先动人的创业史,在祠堂正中屋柱撰联以示感恩,对联为:率子孙於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於百代报德报恩。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余氏家庙”的一次惨烈战斗,使这座古老的祠堂再次被载入清流老区的革命斗争史。据老红军梁香娇老人回忆:1934年农历5月,她和县工会的一位同志(清流西门人)到嵩溪高地开展工作,连同嵩溪工作团一行共十六人,刚走到村口的祠堂就遭到“童子兵”的伏击(注:“童子兵”是当地一个闲散的民间武装组织),工作队员们边打边撤,终因寡不敌众,十五位同志壮烈牺牲。梁香娇老人从死人堆里爬出后被童子兵抓获,受尽酷刑,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和红军的秘密。当地一位老人与童子兵熟悉,为她说情,把她救下,并且收留了她,而后卖给一位挑货郎当的商贩为妻,梁香娇老人成为工作团唯一的幸存者。在余坊村支书余爱民的指点下,我们真的寻到了密布在宗祠风火墙上的星星点点的弹孔,这些青砖黛瓦又一次承载了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注:梁香娇,又名梁金珍,江西永丰人,曾任清流县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
心口相传于民间的故事感人至深,山巅上的村庄悠闲而惬意。时近中午,阳光温婉地照耀着这片远离尘世喧嚣的土地,洁净的空气、清澈的山泉在山地田园间缓缓流动,润泽着人们朴实纯洁的心灵。高地依旧是生活的净土。
ALp|fZ\vp  
离线余策旗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12-18
Re:清流县嵩溪镇—余坊肃庵公祠
嵩溪镇高地余坊村中部,肃庵公祠精美的建筑艺术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以及高超的手工建造水平。 fsUZG6  
I"2*}v|  
公祠座东朝西,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间。还未进入祠堂,肃庵公祠厚实、大气的围墙就已经震撼人心。数十米长的围墙顶部,清一色暗红的花岗岩压顶,大致估算,条石的长和宽分别达1.2米和0.4米。岩石被雕琢成山脊状,粗细均匀,线条流畅,排列整齐有序,足见雕工技艺之娴熟。每块岩石的重量应该在二百公斤左右,需要四个壮汉才能抬起,搬上二米多高围墙顶端更是一件费力的事。由此看来,祠堂供奉的先祖决非平庸之辈。  Jju^4  
=&roL7ps  
绕过围墙,一个威武壮观的门楼展现在眼前。门楼为三重檐,镂雕,双手托鼎,图案装饰有极强的立体感,可谓匠心独具。其余壁画为浮雕,分上、中、下三层,上为牡丹绽放,中为状元及第,下为麒麟献瑞,两侧则为八仙过海,各式花草、人物巧借典故、形态逼真。整个画面浑然一体,镂雕和浮雕相得益彰,布局和工艺水准堪称杰作。建造者精心的策划、巧妙的安排,寓意深长,令人回味无穷。门牌上,“肃庵公祠”四字,落笔雄浑、笔力苍劲,足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Y@2yV(m)o  
X \qG WpN%  
进入主厅,尤如重温一段久远的岁月。前、后厅,两进三开间,穿斗抬梁、砖木结构,这是显著的清代建筑风格。神龛牌位上,余氏“十一世祖克奉公”端居中位,上方书写在红纸上的“春祀秋尝”横联,清楚地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敬意和希冀。两侧立柱上张贴对联一幅,内容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流长。”这幅对联更加体现了后人对祖先的诚意。神龛下,一块掉了颜色的匾额已令人感觉到它悠久的历史。匾额所书为“永锡尔类”,繁体字,两边小字尚可依稀辩认出几个,右为“乾隆癸口口口口义日”,左为“志口公口口口孙立。” gvoYyO#cm  
d VyT`  
       紧邻肃庵公祠左侧,“靖庵公祠”相依而立,祠堂内被祀奉者为克奉公之弟。两座公祠建筑风格类似,只是后者的门楼在高度和雕饰方面比前者稍逊,应该是对长兄的尊重吧,由此可见兄弟手足之情的可贵。 :r9<wbr)k0  
S9d Xkd  
走出宗祠,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历史的烟云已渐行渐远,但高地余氏子孙一直箫承着祖先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把余氏精神愈加发扬光大。 8~ u/gM  
+P%k@w#<Z  
离线余德兴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4-12-24
把余氏精神愈加发扬光大。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4-12-25 11:12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