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7阅读
  • 1回复

韩国姓氏来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5-08-17
!Y*O0_  
zANsv9R~  
B3p79 j  
相传是始于三千一百年前周武王灭殷时,殷商贤者箕子带同5000不愿意当周朝臣民的商朝人东来避难抵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其四十八代后孙韩奇鲜于等创三氏姓。 5>-~!Mg1  
{m" I-VF  
<-HWs@8#  
同时,随同箕子东来之康侯、景如松、琴应、南宫修、鲁启等各成为抗氏、经氏、秦氏、南宫、鲁氏的始祖。 ooj^Z%9P  
K*5Ij]j&  
3A3WD+[L  
其后,后汉光武帝四年(新罗儒理王五年),后汉儒臣黄洛与丘大林将军出使交趾,在赴交趾国途中,船行至东海遇风浪,漂流至朝鲜平海丑山港,不得已,在该处定居下来,此为韩国黄氏和丘氏的始祖。此黄、丘二姓为箕子以后,最初来韩国的姓氏。 +XAM2uN5_.  
Lt {&v ^y  
nr%P11U\c  
此后至西元九三五年新罗灭亡之时为止,总计有四十余姓氏来韩。 uP1]EA  
k!!d2y6  
=!=DISPo  
唐高宗五年(新罗武烈王七年),唐苏定方率援军进攻百济时,时任中郎将之李茂于战争结束后并未返唐,定居新罗,新罗王封其为延安伯。因此,其后孙便以李茂为始祖,即以延安为其本贯。延安李氏人口达十二万六千余人,为韩国姓氏中大姓,高丽、朝鲜朝时人才辈出,为一名门大家。 +[#^c3x2  
, 1il&  
Olr'n% }  
唐玄宗时,金忠以按廉使赴日本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朝鲜盈德地方,后居于该地并定居新罗,景德王赐姓为南氏。南氏人口亦有二十一万人三千余人,属大姓之一,历史上亦人才辈出,为一名门大族。 ZU5;w  
kj`h{Wc[)  
(o!i9)  
唐宪宗二年(新罗哀庄王八年),东来的李瑗三个儿子枝春、叶春、花春于景文王四年,因讨伐倭寇有功,受赐姓为安氏,名字亦各自改为邦俊、邦杰、邦侠。邦俊受封为竹山君,邦杰为广州君,其后孙们即将本贯据于竹山、广州。邦杰的十三世孙向(裕)于高丽忠烈王十二年以儒学提举随忠烈王入元,笔抄朱子全书归来,为韩国最初研究朱子学之学者。 B &)wJG  
+\Je B/F  
8b $e)  
白姓:韩国白氏始祖的宇经原为苏州人,唐朝时为仕,官至吏部尚书,后为奸人所陷逃亡至新罗,新罗宣德王宠之,援以左仆射司空兼大司徒之官爵。目前白氏人口约有三十万人,历史上白氏人物辈出,亦为一名门大族。 #a!qJeWm0  
nb(Od,L  
\C`2z]V%  
张姓:韩国张氏始祖贞弼原为浙江省人,新罗贞圣王六年随其父来韩,十八岁时随正使赴唐,文科及第,官至吏部尚书,后又返回朝鲜,于高丽太祖十三年于与金宣平、权幸等,以退甄宣军之功,成为高丽开国之功臣。 z?(QM:  
S{JBV@@tC  
7G23D  
禹姓:韩国禹氏始祖玄,高丽显宗五年文科及第,官至门下侍中平章事。其八世孙倬,文科及第,官至成均祭酒,程子之学最初自中国传来之时,无人能晓,倬仅费时一月即通晓之,并以之教导后进,此为韩国理学之蒿矢。倬对经史、易学亦深通晓,世人皆称之为易东先生。 =T|m#*{.L  
]]|vQA^  
E=l^&[dIl  
刘姓:韩国刘氏始祖荃,为汉高祖刘邦之四十世孙,宋朝时官至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高丽文宗三十六年来韩。荃精通九经、百家书,穷天文、地理,不出仕,专心为义成后进而努力。目前刘氏人口约有二十万人,历史上人才辈出,亦为名门大族。 f_ UwIP  
CM+/.y T  
m/NXifi8l  
青海李氏及朱氏:南宋忠臣岳飞五子莲为避秦桧之延祸,东渡来韩。其六世孙李元开助李成桂建立朝鲜,策录开国一等功臣,封为青海君,此为青海李氏之始祖。宋宁宗十七年,朱熹之曾孙潜率子余庆、婿具存裕来韩,此为韩国朱氏之始祖。其婿具存裕为韩国具氏之始祖。潜之孙悦,忠烈王时官至一品职之知都兼议事府,受封为绫城君。与朱熹之曾孙潜同为中国名门后裔。 u$mp%d8  
}G 1hB#j  
Z+C&?K  
来韩定居之其他姓氏兹列举如下: bd3q207>  
firiYL"=44  
I07_o"3>qr  
诸氏:新罗兴德王时,诸葛亮的二十世孙公巡东渡来韩定居,公巡十三世孙的泓与滢将复姓诸葛分宗为诸与葛,泓为诸氏,滢与诸氏,各为其始祖。 f 7j9'k  
} OAH/BW  
#"aL M6Cfs  
新罗贞圣王二年,孟子四十世孙承训为翰林院五经博士,据经典为传播儒学来韩,后定居新罗。其后孙思诚为朝鲜初期有名之政丞,其清廉自持为朝鲜朝之代表。 dE|luN~  
@2)ImgK[  
M[,G#GO  
孔子的五十四世孙昭为元朝之翰林学士,陪侍恭 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定居朝鲜。其孙俯与郑梦周、李墙等相交,诗文超卓,书法直追王羲之自成一家,当代名士之碑文皆出自其手。 9EKc{1 z  
L64cCP*  
,Frdi>7 ~  
程氏:宋程颐(伊川)之十四世孙思祖,元顺帝时为御尉校丞,陪侍恭悠王妃鲁国公主来韩,后定居朝鲜,官至殿中侍御史,为韩国程氏之始祖。 <.B^\X$  
UV8K$n<  
(GI]Uyn  
董氏:汉武帝时之大儒董仲舒的五十一代孙承宣,恭悠王十七年以接慰使前来高丽,后未返国定居高丽,成为广川董氏之始祖。另承宣之弟印宣的曾孙越,于明孝宗一年以皇帝登极诏使来韩,返国后将其遍历韩国名胜古迹之见闻,载于朝鲜赋中刊行。其七代孙一元于丁酉两乱时,以提督参战,立下大战功凯旋而归,与同时参战之二子大顺、昌顺定居朝鲜。其后孙称印宣为一世祖,以广川为本贯,形成广川董氏之一支。 ZP^7`q)6  
k=):>}  
+F3`?6UXz  
明氏:元顺帝二十三年,大夏国立于成都,明玉珍在位三年即驾崩,其子升继承王位,洪武四年,隆明次年(恭悠王二十一年)率陈理等男女二十七人东来定居高丽,与尹熙宗之女结婚居于开城,与李成桂为围棋棋友,关系至为密切。相传后日李成桂登基时,升母彭氏制献龙袍衰衣,李太祖大受感动。此为朝鲜衰衣制度之蒿矢。其后,太宗封之为华蜀君,下赐忠烈世录。 KL\]1YX  
mtn+bV R%  
<OC|z3na_  
左氏:元镇压了济洲高丽三别抄武士的最后抵抗,于元宗十四年六月在济洲设置耽罗总管府,作为征伐日本的前哨基地。元朝军士见济洲为天然之牧草地,两年后便于此地开设了牧场,引进蒙古的战马饲养,并派遣春秋战国时代著速左传之作者左丘明的六十七代孙亨苏为牧马场的监牧官,此为韩国左氏的始祖。其后孙有一段期间以其先人世居地的中国青州(山东省)为本贯,一九二二年随着朝鲜户籍令的制定,因韩国无青州之地名,为整顿户籍,改同音之清州为本贯。左氏二代祖自又为明医,时值王后重病百药无效,闻自以神医,召至宫内治王后之疾,自以调配灵药令王后服下,不数日即愈,王钦服其神术,下赐自以以所居一圆之地。十四代孙时佑为韩末儒学者,任济州乡校训长作育许多后生。 Om=*b#k  
n%YG)5;  
ST[+k  
其他二十余姓氏:朝鲜朝时历经壬辰、丁酉两乱和丙子胡乱有二十余姓氏来定居,此些姓氏视其定居之理由分别为: Ud8*yB  
Y?>us  
/NDuAjp[@  
一、壬辰、丁酉两乱时,参加明朝援军前来的将兵各因各人情事不返国而定居朝鲜:如苏州贾氏、广州董氏、杜陵杜氏、浙江徐氏、浙江施氏、浙江刘氏、浙江张氏、颖阳千氏、秋溪秋氏、浙江彭氏、浙江片氏、全州扈氏、晋阳化氏等皆属此类。 }&mFpc  
FTg4i\Wp  
&PAgab2$  
二、参加明朝援军返国之将兵后孙,当明朝为清所灭时,纷纷走避往其先人曾立下战功的朝鲜并定居之:如上谷麻氏、海州石氏、浙江柴氏、陇西李氏、广东陈氏等均属此类。 ,t]qe  
X}5aE4K/  
Q#i^<WUpg  
三、明末以使臣身份前来朝鲜便定居下来者:如巴陵楚氏、巴陵胡氏等属于此类。 I'[hvp  
'%m0@5|hCD  
N&0MA  
四、丙子胡乱时作为人质押往潘阳的凤林大君,当其返国时陪从来朝鲜而定居者:如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属于此。 >Ufjmm${  
!7g E  
(Jw[}&+  
有一特别值得记述之事,就是有关壬辰倭乱时想当总司令身份率军来朝鲜的李松将军与时任兵部尚书的石星及李如松副将参战的秋水镜之故事。李如松将军于壬辰年末率军渡鸭绿江直逼平壤城,与倭军相战半年,终收复倭军占领之平壤城,并乘胜追击,于收复汉阳后返国。李如松停留朝鲜时遇琴氏夫人,生下子夫忠,其后孙世居巨济岛,其亦于此。明亡时,李如松之孙应祖避难来朝鲜,其后孙世居江原道淮阳地方。李如松之么弟如梅亦与其兄参战后返国,其孙成龙与表兄弟之应祖避难来朝鲜,其后孙世居忠清南道舒川之地。朝鲜王朝实录里记载:李如松将军返国时,将自己之宝剑赠予琴氏夫人,然目前不传于子孙间。李如松的五代祖英,原为朝鲜星州李氏,犯重罪走避中国,其后孙在中国立下战功,位及于高官,后归化中国,本贯亦改为陇西。李如松曾向朝鲜官员言及此事。 壬辰倭乱时,兵部尚书石星之夫人柳氏,为石星任礼部侍郎时所再娶之夫人。柳氏夫人年轻时,双亲不幸罹疾去逝,独生女之柳氏无力将父母安葬于浙江故乡,不得已只得委身青楼卖身。柳氏卖身时偶遇朝鲜译官洪纯彦,蒙其好意代为赎身,并得将双亲下葬浙江故乡。柳氏念念不忘洪译官之恩德,既使在成为礼部侍郎石星之夫人之后,犹积极地寻觅恩人,时洪纯彦率辨诬使一行前来,为回报其恩德,柳氏向礼部侍郎的丈夫亲述洪纯彦救赎之恩。因此,使臣一行因柳氏之助圆满达成其目的,使臣一行之功得以光国功臣策录,洪纯彦亦以二等功臣获策录,同时受封为唐城君。其后,洪纯彦在壬辰倭乱时,于派遣数万援兵来朝鲜协助收复平壤城与汉阳之事上,亦扮演了决定性之角色。后来石星因丁酉两乱投狱殉国,柳氏夫人二子东来朝鲜海州定居,柳氏死于该地,其二子往南走避,其后孙世居领南地方,本贯即以当初定居之海州为之。 {tE/Jv $  
f$E66yG  
6Upg\(  
秋氏:南宋高宗时,位及门下侍中之秋磕于高丽仁宗时东来韩国,定居于咸兴,是为秋氏之始祖。其孙嫡,自幼精于文章书法,博通百家,官及民部尚书艺文馆大提学,忠烈王三十一年任国学教授时,为使文字启蒙之幼儿有一学习古典之门书,在各种经书和诸子百家诗赋中,取其易懂又具深意的两百六十个字,分成十九篇编成明心宝鉴。此书成为日后数百年间初学者之道义教本,李栗谷数次详议此书,并为之作序与跋文,西山大师亦熟读此书数遍,并将之录至自己之著书儒家 鉴中。目前在大邱市郊花园面所在地之秋适祠堂的仁兴院中,尚保存著明心宝鉴木刻版一百六十余枚。秋适之孙濡,于朱元章初建明朝之际,即恭悠王十二年前往中国协助朱元章,成为开国功臣,并将其祖父所作之明心宝鉴传至中国。濡之五代孙水镜,于壬辰倭乱时任李如松之副将,与长男蔗、次男荻同时参战。树立战功,被封为完山府院君,定居于全州。丁酉两乱时,三男菊、四男芝、五男蔺随麻贵将军来朝鲜,于全州遇其父兄,终战后与父兄定居于全州。其后孙们即以全州为本贯并世居全州。 K)qbd~<\  
'3o0J\cz  
O#7ldF(  
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西元一六三六年即仁祖十四年,清入侵朝鲜,朝鲜战败,清以朝鲜王子为人质,将凤林大君押往潘阳,历八年,在西元一六四四年即仁祖二十二年,始让其返国。当时于潘阳的九名明朝遗臣陪从凤林大君逃来朝鲜,此谓之九义士。此九义士中,有五名士的子孙绝后,只有四名义士之子孙得继香烟,是为济南王氏、琅琊郑氏、临驹冯氏、杭州黄氏等。 |4Ix2GD  
dW7dMx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zsy9339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5-08-19
世居广东中山  靖公三十二代传孙 《风采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