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6阅读
  • 1回复

霍邑湄河天逊祠概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大俊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 本帖被 thinfo 从 宗支源流 移动到本区(2015-11-20)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余大俊
离线美好人生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5-11-22
霍邑湄河天逊祠概述 K_-S`-eH  
gW^0A)5  
__i))2  
祠堂,又称家庙,是供奉和祭祀祖先,教育后代,敦亲睦族的场所,是宗族事务的象征,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建造祠堂是世家豪族的特权。 .e|\Bf0P  
寻根溯源,元正元年间,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即史称大槐树移民)我良公裔孙昌后公,字天逊,(亦称天巽)举家自江西瓦宵坝(一说婺源),迁至六霍湄河,开基创业,其间数十年后返回祖籍,因念六霍湄河之山清水秀,适合余姓发展繁衍,复反迁湄河,元弘治年间,昌后公之曾孙-----从权,从道二公正式入籍皖省霍邑,,其户名为“天逊”,其时霍邑西南八乡皆属“天逊”之籍贯。 LT:8/&\  
余氏自入籍六霍湄河,经历代先祖不懈之努力,家道昌盛,人丁兴旺,在六霍享誉极高,于大清康熙四十五年,选址六霍西镇闻家店,始建余氏宗祠,正殿三进三天井,两侧分别六间包厢两天井,正殿戏台阁楼,精美彩绘,雕梁画栋,飞檐挑壁,气势恢宏,青砖黛瓦,迎门风水墙,高大巍峨,由于当时余氏富庶,家族文化繁荣,祠堂梁柱等用料考究,建造祠堂时将雕刻,彩绘,装饰艺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尽显徽派建筑艺术之风格。因祠堂乃为祭奠我进山始祖昌后公,故用昌后公之字-----“天逊”为祠堂之名。 *a'I  
“天逊祠”建成之后,除家族祭祀庆典之外,被辟为“天逊”小学,可见耕读世家乃我余氏无愧之称号,及至一九二零年,燕溪和闻家店即有马列主义小组,我“天逊小学”就成为大别山革命火种的发源地和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一九二九年,共产党领导六霍起义,与“天逊祠”毗邻的同是余氏所建的“东岳庙”即是暴动总指挥部,起义成功后“天逊祠”即成为五星县革命委员会,半年后迁址燕溪,“天逊祠”即改为“列宁小学”,(即红军第二小学),红军退却,北上抗日,“天逊祠”因被国民党恨之入骨,而惨遭焚毁,自此余湄河余氏数年无祭祀祖先之场所,自一九三六年间,荫公房景由公等集资仓促重建,故而略显简陋,但自此恢复了“天逊小学”,全国解放后,重建“红军小学”。 41c4Xj?'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百废俱兴,因其“天逊祠”在大革命中的独特地位,“天逊祠”被作为红色文物,被国家保护,并发还余氏家族,“天逊祠”既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基地,又是受国家保护的革命文物,更是余氏家族的祭奠先祖,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的神圣殿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