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68阅读
  • 0回复

我的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景龙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6-02-12
5P{PBd}glp  
UzZzt$Kw  
LRNgpjE}  
这曾是镇里最大的宅子,这里曾经富贵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末落;这个大宅子曾热闹了近百年,却因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潮流而逐渐解散; x;d*?69f]  
它见证了两个时代的变迁,是中国许许多多农村的一个缩影; v5J% p4  
两侧及顶部的木条提示我们,这里曾是木头时代的宅子。图为宅子大门。 :oRR1k  
进门后便有这么一个露天的屋顶。用于通光通风。 05_aL` &eb  
宅子门前便是以前的大街。如今来看,仅能称为巷子。 lP$bxUNt  
2010年农历正月初五,本家兄长钟火60大寿在厅堂摆喜酒,许多人回来祝贺,多年也难一见的亲人聚在了一起。这个沉寂的宅子也热闹了起来,似乎能看到它曾经的兴旺。 }O=QXIF5  
10几张八仙桌排排座,炉灶被抬到了户外,大饭蒸飘出来的饭香飘到很远很远,邻里的人们都来帮忙,筹备喜酒的一切一切。也趁此时机,我拜访了族里现在年岁最老的长者——坦清,也就是当日寿星的父亲。坦清已有80多岁高龄,和我父亲同辈,因其是重阳节出生,所以我从小称其为“阳伯伯”。 v2X>%  
谈起家族以往的兴盛和热闹,“阳伯伯”眼里都会放出光芒;而后来家族的末落、生活的苦难、人们的解散又令其唏嘘不已。 (sX=#<B%  
本族目前年岁最老的长者——坦清为我讲述了家族及宅子以往的故事。 "M e)'  
解放前:富贵 sfLH[Q?  
阳伯伯告诉我,我们的宅子在民国时期就已建好,是我太爷爷“榕华”同其哥哥(阳伯伯的爷爷)联手建造。“榕华”因看痘麻的医术高明得名“华先生”,当时在江西省小有名气,县里乃至省里的官员还被轿子抬到此处看病。(注:华先生还有一个弟弟,资料不详)小有名气的“华先生”积累了不少财富,和其兄长盖了这个宅子,共4大栋房子。加上厅堂这个总面积大概有多少平米呢?我没测量过,但从占地面积而言,应该有如今中型房地产项目那么大。 j+B+>r ^  
宅子的后面便是泸溪河,镇里的大河,最终流向信江河、灌入赣江。 XQI. z7F  
宅子的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前朝大街、后临江河。前门就是大街的中段,大家称为中街,为当时最繁华的地段;后临江河,也就是泸溪河。辛弃疾有首词《清平乐》赞美泸溪河和古镇:“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词中写泸溪河奔流而下,冲破青山阻碍的气势,并借桥上所见,抒发他不忘国家兴亡的情怀,“十里盘盘”形象描绘上泸地形。 A\{dq:  
而河的对岸则是一排排山峰。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享尽闹市繁华,也拥着山水之宁静,可谓是风水宝地。在那时,这是镇里最大最有气派的宅子。 #9HQW:On  
家族宗谱。 Jptzc:~B  
家族的历史已至少追溯到清朝顺治年代。 8#NI`s*  
据阳伯伯讲述,这个家族历史已经相当长了,原是一位给皇帝当差的官员被贬至此(历史有记载,在明朝时期,江西尚是一个相当乱的地方,不得志或犯错的官员则会被贬至此),后来生了十三个儿子。也就是现在镇里大家习惯说的十三公房,我家处于第八公房,但这位八公我该称为什么爷爷,就不清楚了。余姓在镇里也是第一大姓,陈姓为第二大姓。镇里还有余家祠堂,自然是镇里最大的祠堂,为牌匾题字的是时任国民党一官员的本族。 al{;]>W  
阳伯伯也拿出了我们第八公房的宗谱,从上面记载的祖辈来看,已追溯到乾隆、雍正、康熙甚至是顺治时代。也就是说,有第八公房至今就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j/I^\Ms  
这是街对面的一处老房子。如果本族宅子保存较好的话,要比这个更大的多。 %cy]dEL7  
1950-1965:末落俗语有云:富不过三代。从太爷爷富过后,其子辈的幸福时光没能维持太久。 4Ji6B)B  
华先生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我应该叫大爷爷)是务农的;二儿子在邻县铅山做县长秘书;四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在镇里的政府做干事;三儿子似也是为国民党卖命,但从解放初期的眼光来看,除了大儿子的身份清白以外,其他三个儿子都不是良民,可以说是反革命的。共产党解放了中国,也解放了这个位于赣东北部的古镇。华先生三个儿子的时代也因此结束了,三儿子不想每日担惊受怕而吊死在附近的牛圈,四儿子逃到铅山后又被抓回就近枪毙,二儿子也是因政治问题被枪决。 kpxWi=y  
我们从小在书本、影视剧中获得的教育是,为共产党效力、解放老百姓才是荣幸。如果当初几位爷爷跟随共产党打天下,或许他们的子孙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至此,家族开始衰落。爷爷被枪毙时,父亲3岁,奶奶改嫁,六七岁的三姑去做了别人的童养媳,12岁的二伯给生产队放牛。而父亲在13岁念完小学后开始给继父学篾匠,大年三十还没从福建回来,奶奶则站在门口一直念叨父亲的名字,生怕他的继父把其卖了。 (X!?#)fyn  
从比我年长的那些人口中得知,家族里其他人命运也比我父亲命运好不到哪去,甚或更艰难。因为其他兄弟为国民党卖命,大爷爷的后代也受了牵连,其大孙子钟英(已逝)在六七十年代时考飞行员因政治问题未能通过,后来在县里的商业局任职。 mkJC *45  
翻开宗谱近几代人名看,除了有一家的两个儿子留学海外,其他人多仅记载出生年月和姓名,没有什么光鲜事迹。 #LP38 wE  
1965-1997年:穷却热闹的岁月大家的生活日益窘迫。赶上文化大革命,许多家庭无米下锅,甚至吃糠、野菜。而在我记事起,也就是1985年到1988年的样子,家里的生活也不算好,餐桌上几日难见荤油,除了青菜还是青菜。影视剧里常有这种场面。 XynDo^+ru  
^TC<_]7  
这个春节赶上本家兄长60大寿,宅子里又聚集了些族人。 }sbh|#  
遇上有人摆喜酒,族人的男男女女便都主动来帮忙,筹备喜酒的一切事务。 g;N)K3\2  
穷,但家族人却很多,整个大宅子里也是相当热闹。据长者回忆,小孩们便抢着在院子里摆竹床乘凉,而冬日里挨家窜门也相当热闹。逢年过节需要祭祀时,饭菜还没好,就会有人从宅门前到门后巡回呼喊,“大家赶紧了,祭祀快开始了。”而小孩们便热闹的跟着跑去厅堂,数数有多少家准备齐了、自家都准备了多少菜。看看这个宅子有多兴旺,在大厅堂摆放祭祀饭菜的八仙桌能连着放八九桌,够三四十户人家,大家统一在一起放鞭炮,拜祖宗,保佑新一年生儿子、会读书、发大财,香火的烟能熏的让你流泪。 );8Nj zX1  
当日还赶上了来滚小龙灯的人。 0nz=whS{  
而春节正月初一到元宵的这期间,镇里还要“滚龙灯”,家族里便要出男劳力帮忙。而小孩们还会用稻草扎的龙灯挨家挨户讨头彩。本人小时见过也参与过,甚是热闹,最后分下来,每个小孩还能挣到两元钱。 p};B*[ki  
赶上清明,家族人的一些人还成群结队一起上山扫墓。保佑会读书,这是一种期望。但宅子里的人念书的经历普遍较段,镇里中学教学一般,加上没钱,许多孩子念完小学、或者中学毕业后便不再升学。也有长者讲述,有部分家庭生有小孩,懂事也会读书,但小学没毕业却因病死亡了。 d0@&2hO  
这个时期家族里穷但不缺乏人气。子子孙孙,华先生和其兄长的香火已相当旺盛。从华先生的辈分为“榕”,往下依次则是“辉、坦、钟、正、泽”,而今香火也即将由“泽”字辈往下繁衍。 R)p+#F(s  
1995年至今:解散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由于江西的地理位置不靠沿海,经济赶不上江浙粤,古镇的人们开始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 \ O*8%  
和镇里其他人一样,族里的中青年开始外出打工,温州、义乌等多数人前往的地点。据从温州回来的人们讲述,当地还传有一条“上泸街”,也就是说那条街的人们多来自上泸。他们在当地做的活有开馆子,或在鞋、袜、打火机厂等以卖劳力的活。改革开放年代后,正月过完元宵,中青年便成群结队外出,到快过年的前一两个月返乡,或者农忙季节也会有少部分人回来收割。外出打工者的年龄小到12-3岁,大到50岁。而在家里留守的多是老人或者幼儿。 v/W\k.?q/  
随着人口和家庭数量的增加,宅子里的人们必须增加自家房子面积,或就地重建加高,或到宅子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安置新房,曾经富贵一时的宅子变的零零散散,不少家庭也开始迁出,赚到一点钱的人们则干脆定居在异乡。 3WOm`<  
宅子已相当破旧。 jH 4,-  
宅子已相当破旧,期间夹杂着后面搭建的平房。 L7\ rx w  
宅子已相当破旧,期间夹杂着后面搭建的平房。 ,KT[ }P7  
而留在老宅子里的是堆砌在地上的瓦罐,年代久远的柱子则多半倚靠在红砖砌成的水泥墙上。也就是如今看到的院子,非现代又非古代。子子孙孙繁衍,便要分家,宅子未能得到保护,如果整个镇和宅子都能得到保护的话,想必如今这里也能成为一个旅游的胜地。随着大家的迁出,整个厅堂的祭祀规模也渐渐标小,原先有八九张桌子的减至3桌而已,也就是不到十户的人家。难怪和孩提时的伙伴在一起聊天时会感叹,长大了过年一点也不好玩。如今过年是人气不旺、在外做好饭菜便开始吃,少了祭祀、等待的乐趣。 s)gUvS\  
后记:修复? <)D)j[  
除了“前朝大街,后临江河”的地理位置不变,宅子已经相当破败,岁月的变迁也令其沧桑不已。听阳伯伯说,去年,在外较有出息的那几个人,爷爷的外甥(曾在区医校担任老师)和大爷爷的长孙钟英等回到老家,愿意出点钱,也希望大家一起出钱出力,将这个老厅堂修复,不期望恢复以往的四大栋房子,至少能让祖辈们的灵位有地方摆,逢年过节时能把蜡烛点上,香火复燃,祭祀时的饭菜不被雨淋。但钟英大哥不幸病逝。修复厅堂一事未见进展。 'Gr}<B$A3  
族里的人们谈话时了解到,现在有人在浙江开了个小厂,也有人开了汽车修理店,也有人在外打工,或者在家里做点小生意,有人小发达了,也有人想恢复原子的老面貌,但肯定是困难重重,已建好的房子怎么办?没有资金又怎么办?但愿能有人发展的更好,又有威望,把厅堂修好,不求恢复原貌,但求有一个让子孙认祖的地方,就足矣! SxAZ2|/-  
余氏子孙-钟斌记于寅虎正月十二。 g>@T5&1q*  
   uR;m<wPH,f  
宅子现在的局部图。 T@Q,1^?i  
后来盖的一些小房子也开始破损。 V|v KYEFry  
黄土筑造的瓦房多建于1980年代。 bL6, fUS  
我家门前。我3岁开始在这个老房子里住,一直到10几岁。 B&bQvdp  
河对岸的一个小庙宇。 i_[nW  
今年春节有点冷,但已是春天,河对岸的田野已长出了绿芽。新一年的希望开始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