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3阅读
  • 2回复

余氏:源发新安郡  今汇合兴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524808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余氏源发新安郡 今汇合兴堂
余姓是黄帝的后代,余姓人口数全国排名第五十一位。余氏的郡望主要有下邳郡、吴兴郡(江苏)、新安郡(安徽、江西、浙江之间)。周武王姬发,有个儿子叫叔虞,封于唐,史称唐叔虞(成语“桐叶封弟”即出于此);唐叔虞之子封于晋,称晋侯。晋哀公有个儿子叫由余,是个医生。由余曾因逃离战乱,避居西戎,任西戎官员。秦穆公时,西戎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珍玩,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说中原治国,依靠诗书礼乐法度。由余说:礼乐法度只能实现小的太平,其君主骄奢淫逸,依仗法度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怨恨君上。上下相互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礼乐法度有什么好啊。如果在位者以仁德之心来对待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就像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才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听了这番话,秦穆公认为由余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想留住他,不让他回国,并从宫中派一个最美的女乐师来侍奉他,。一年后,由余回国,备受西戎怀疑。于是由余归顺了秦国。秦穆公聘由余为宰相,采纳由余的策略,灭掉了西戎十二个小国。此后,秦国日益强大,成了西方霸主。穆公西扩,给了秦国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若干年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余之子彦叔任秦始皇直殿典客,曾进言始皇,修筑长城不如修筑人心,被始皇处罚;由余因惧怕秦始皇继续迫害,遂隐居山林,并遗嘱后代不要读书。他的子孙以祖之名作姓,一部分姓由,一部分姓余。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余氏(除元朝安庆守将余阙后裔),均以由余为远祖。
余姓得姓于秦,因此,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凤翔咸阳一带。战国末年,余俊为韩相,徙居泗州。秦汉时,由余后裔一支迁居浙江;一支迁居陕州(河南三门峡陕县);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望族。史书称“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唐朝后,余氏逐渐形成了新安、下邳、吴兴,三大郡望。潜、岳、太余姓均是新安余姓的支系,是宁国公余寅戈的后裔。
唐朝时,余氏有了重大发展。新安余姓原姓“由”。唐贞观元年,由泳在顺天门向唐太宗献状,请求改“由”为“余”,得到了唐太宗的批准。唐玄宗时余钦任太常博士,徙家至新安。唐宪宗元和年间,余庸官居翰林院编修,徙家休宁。其子余寅戈及后代世居休宁。余戭,名渊海,生于唐朝咸通五年,曾任镇江节度使,韶州丞,封宁国公。余戭后裔望于休宁,因此新安余氏以休宁县为发祥地。余戭前妻生二子(遂、霖),后妻生三子(从,字韶仲,;良,字宁仲;兖,字杭仲),皆在宋朝为官。
余戭长子余从,字韶仲,又名源清,官名太高;宋朝天圣二年进士,知制诰,因替范仲淹说情,遭贬职,后升任工部尚书。余从由歙县迁居广东省曲江县定居。其五、六代孙余中、余复,父子状元,名垂青史。宋天圣二年,曲江余靖举进士,官居两广安抚使,谥号“襄公”;裔孙余克臣居江西新建,任江西提举。其子余荫迁居抚州临川官田;裔孙余干为官清廉政声卓著。明朝,远孙余明徙居潜山县水吼镇黄龛村,号【忠宣堂】
余戭次子余良,字宁仲,又名源泉,初任分宁县宰,宋真宗时任礼部尚书,宋仁宗时任刑部尚书。五代时,因为天下大乱,余良由新安歙县仙季坊(一说休宁县),徙家至江西南昌分宁县(一说修水县)长茅地。长茅遂成为余氏的又一吉祥宝地。余良二十四世孙余尚美,世居陕西,其十二代孙余茂叔,迁居太湖县北庄(今岳西县)【双峰堂】。余宣教任舒城县教谕,定居太湖县中古坊(今岳西县白帽镇)【宣教堂】。余良二十世孙余珣,宋朝时避金军入侵,徙居英山县金圭河传经堂】。余良二十四世孙余四十官居元朝总辖,其六子分迁湖北大冶,潜山槎水河,金寨黄梅河,潜山余河,岳西银河,岳西来榜羊家河。四五六裔合为【三合堂】。
余戭三子余兖,字杭仲,又名源浪,官名武高;由歙县迁居杭州钱塘县定居,其远孙余煌明朝天启年间状元,余丁嘉庆年间探花。江西鄱阳湖,余兖二十四世孙余贵升,任舒州教谕,定居岳西县菖蒲镇溪沸滩【世德堂】
潜、岳、太六支余姓,因为同出一源,公元一九八七年,六支合修族谱,名“合兴堂”。合兴堂《余氏家史》“源流序”对其六个分支如此记载:……宁仲廿世孙宋末大夫珣公,避金乱迁英,卜居金圭河,瓜瓞绵绵,人丁昌炽。元顺帝间,朝纲腐败,义军四起,二十四世孙总辖官四十,惟六子真六负父骸,居皖岳西羊家河,长迁湖北大冶,次居潜山槎水河,三定金寨黄梅河,四徙潜山余河,五移岳西银河,遇河则居,人遍天下,誉满天下,蛟龙凤起,虎榜鳌头。杭仲二十四世孙贵二升公,由舒州教谕,避乱徙菖蒲,文光牛斗,人杰地灵。忠宣公余阙,子明定,后定居黄龛,已传二十七世。尚美公原本宁仲二十四世孙,在陕传十二世,至茂叔公迁居太湖北庄。宣教公为宋淳熙乙酉科举人,籍居鄱阳,司铎舒城,后爱司空名胜,卜居于中古坊,其曾孙俊明公生子十,长、二、三、四、五、六与十皆远迁;唯七公谷城,八公谷章,九公谷丰聚居一处。簪缨继起,富贵迭兴。至此,六合堂兴。
余氏有堂联为:四世封公三学士;两朝拜相七尚书
此联典出南昌分宁余氏,分宁余氏在宋朝十分辉煌,余良之孙余侃一门三太守,四世孙余奭四代五尚书,三台照翰墨,四谏振门庭。“四谏”,指宋仁宗天圣年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四位谏臣,备受皇帝器重。余靖曾三次出使契丹,后官至工部尚书。
【三合堂】
潜岳余姓多尊余四十为迁潜始祖。宋理宗时,余泳24世孙,饶州余伦之子余四十,在宋朝为官,职司捕盗。宋度宗时(元世祖忽必烈时),蒙古人占据中原,以元代宋。面对强敌,余四十表面归顺了元朝,元封其为带兵总辖,驻守湖北黄州。 但是,蒙古人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将汉人视为下等人,如果杀死一个汉人,只须赔上一头驴子。汉族人民无法生存,于是余四十为民而战,在黄州起兵反元。(余姓研究者也有同样观点)。
总辖余四十为“五支”(余真一去湖北大冶,后失去联系)余氏迁潜始祖。余四十是余伦之子,世居饶州,宋理宗时官居总辖,专司捕盗,后起兵抗元。宋祥景炎二年与元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齐秉节战于黄州,因援绝立孤战败,被斩于阵,为宋室尽忠而殁。这一历史《元史。齐秉节传》记载为:“ 齐秉节,字子度,滨州蒲台人。父圭,从严实攻归德、庐州,有功,授无棣县尹,摄征行千户,后兼总管,镇枣阳。……至元三年(1266年),告老,举秉节自代。……十四年(1277年),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
现有史籍可对余四十抗元被杀作旁证:七月(1276年),文天祥以同都督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月,文天祥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关。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二大将,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宋军获雩都、赣州胜利,又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众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转战至广州。湖北黄州属于江淮之间,余四十当于此时复叛抗元。
合兴堂《余氏家史》 “源流序”称:……元顺帝间,朝纲腐败,义军四起,二十四世孙元总辖官四十,惟六子真六负父骸居皖岳西羊家河……”此语称余四十为元末人。笔者认为《余氏家史》与《元史》记载的时间有矛盾。
元朝有两个“至元”年号,第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64——1294年;第二个是元顺帝至元1335——1340。二者相差60余氏年。《余氏家史》“源流序”称“明季兵燹纷纭,谱牒大部已成灰烬。”余氏后代是否因为族谱毁去,靠回忆将两个“至元”时间混淆了。如果反元的“总辖余四十”时间在忽必烈的至元年间,那么“家史”就与《元史》完全吻合了。
又有《余氏家史》“六股伯照公支下十三世公贵显”文称:“义公长子,字二怀,号三河,生万历庚戌年九月初四日……”万历庚戌年为1610年,距总辖余四十起兵抗元的宋景炎二年(1277年)相隔333年。按照人口繁衍平均26年一代计算,333年繁衍13代(以余四十计应为14代),十分合理。如以《元史》记载为依据,余四十也应当是宋末元初人。
《余氏家史》称余四十为余总辖,笔者认为不妥;因为他本在宋朝为官,后来降元是策略,是权宜之计,最终反元,并战至“援绝立孤”,为元将所杀。这证明他是一个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如果称其为“余总辖”反而是辱没了他高尚的名节。如称“余将军”,则是对他忠于宋朝的一种颂扬。
余四十娶汪氏、金氏二位夫人,生有六子: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余将军兵败后,为逃避元朝廷追杀,他的六个公子潜逃到距黄州不远的大别山区。兄弟六人背负着父亲的骨骸,逃到安徽与湖北交界的深山中隐居,将父亲安葬在今岳西县上清羊角河(又称余河)虎形山。后兄弟六人以余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各自立家创业。余真一逃至安徽、湖北接壤的罗源山西麓定居,死后葬于西河(据考,在岳西县朱屋庙黄沙岭下),裔发湖北罗田、大冶。余真二逃往潜山县槎水河,裔发官庄,民国安徽省代省长余宜密是其后裔;余真三逃往霍山县黄梅河,裔发霍山、金寨。余真四逃往潜山县城南余家河(今余井),后裔发展于潜山、桐城、怀宁数县,一支迁居水吼岭,再迁岳西县天堂镇。余真五逃往太湖县司空山下银河,裔发河图、店前镇、白帽镇、太湖县;其一支后裔迁居岳西县天堂镇东山村、老街。小弟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
余四十墓地——羊角河余家宕虎形山。虎形山远依多支尖,遥望桃园寨,下临清溪,有九井缸、七女潭水碧似玉,有狮山护左,象山拱右。当年的余家宕荆棘丛生,虎啸猿啼,一片荒凉。余真六就在这里破草开荒,擗茅建舍,过着隐居生活。余真六后裔由余家宕迁居天堂朱屋庙。清末,在朱屋庙建有余氏享堂;其中六房余伯照支下余贵显后裔,迁居响肠镇上浒漕。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为迁潜始祖,以余真一兄弟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谱。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坟茔相对的山麓修建总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为“三合堂”,并合修宗谱《余氏家史》。
【宣教堂】
太湖县银河(今岳西县店前镇)余氏称“宣教堂”,是江西饶州府乐平县余彦八之孙——余宣教的后代。再向前则有唐昭宗时宁国公余戭,字渊海。余戭次子余良,字宁仲,又名源泉;宋真宗时,余良初任分宁县宰,后任礼部尚书,宋仁宗时任刑部尚书。五代时,因天下大乱,余良由新安歙县仙季坊(一说休宁县),徙家至江西南昌分宁县(一说修水县)长茅地。长茅遂成为余氏的又一吉祥宝地。余良后裔有二支迁居太湖县北乡(今岳西县店前镇、白帽镇、河图镇)。一支是陕西余尚美十二代孙余茂叔,迁居太湖县北庄(今岳西县)。另一支,世居江西鄱阳,余良21世余彦八之孙余宣教,卜居太湖县中古坊(白帽镇)。
从余戭至余宣教23代世系如下:余戭(三子)——次子良(五子)——幼子升——侃(五子)——幼子迁(五子)——幼子爱(二子)——长子慇——暹——弼——艮——补(四子)——长子文希——玉祥(三子)——次子景元——芝兰——德隆(二子)——次子敬二(四子)——长子子晋(二子)——长子维三——贵一(二子)——次子宗四(子彦六、彦八)——彦八(子阙、梁、琏、珣)——阙(宣教、世贵)——宣教【余宣教至余谷章世系——壹武(子珍镇、珍铣、珍铎)——珍镇(子俊明、俊杰)——俊明(生十子,七谷城,八谷章,九谷丰)——谷章(子吴斌、吴珏、吴秦)】
《余氏宗谱。宣教堂》“源流记”记载:“我族系出由余,春秋时,秦穆公西戎获其臣由余,以为上卿。其后支子以字为氏,赐姓为余。……在周时有若余瑞者,流水高山,琴结知音之慕;在宋时余靖以文学显,为庆历谏士,官至大司空,卒谥忠襄;又有余安行者,做春秋新传,自号不月老人;其在元时,余忠宣公著绩,安庆城陷尽节,至今庙貌不朽;则有及明士英为兵部尚书,总理军务;于珊为四川兵备,仿唐魏征故事上下渐疏,切中时事,上嘉纳之,事载府志。……始祖宣教公为宋淳熙乙酉科举人,籍居鄱阳,司铎舒城,因乱隐居,爱熙湖司空之名胜,卜居于后部中古坊;其曾孙俊明公生十子:长、二、三、四、五、六与十皆远迁,七公谷城,八公谷章,九公谷丰皆聚居一处。九公早入泮宫,高尚其志,除诗书弦诵外,置礼乱于不闻。唯七公、八公登元进士,明初剿寇有功,膺相公之职。”
余良21世孙——余彦八世居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生有四子(阙,梁、琏、珣)。宋末元初,鄱阳湖畔九江、饶州一带兵荒马乱,余彦八的四个儿子同时迁居大别山区:长子余阙随子宣教迁居太湖县景宁乡司空山北麓银河(今岳西县店前镇,生二子:壹武、世贵,世贵迁江西安远县浮槎乡);次子余梁居霍山县茅滩河;三子余琏迁居湖北罗田县深水河;四子余珣居英山县金圭河,余珣长子佺士迁回江西;次子任士三子:江、淮、汉。
余阙之子余宣教,字德成,号六二,生于宋高宗三十二年,南宋淳熙乙酉科举人,任庐州舒城县教谕,敕封文林郎。因金军南下,余宣教卸职后有家难归,遂隐居太湖县司空山下中古坊(今岳西县白帽镇)。余宣教是余良23世孙,长子余壹武,任南宋平江(苏州)司,敕授文林郎。壹武生三子:珍镇、珍铣、珍铎。(珍铣、珍铎后裔迁居蕲州、庐州、合肥等地)。长子余珍镇生二子(俊明、俊杰)。
余阙四世孙余俊明,生于宋度宗八年(1273年),元朝进士,授银青光禄大夫,赠兵部尚书。余俊明生下十个儿子,一、二、三、四、五、六子后裔迁至麻城、潜山、浙江、桐城、湖北大冶、第十子迁英山。七子余谷城,八子余谷章,九子余谷丰,三人留居太湖县后部北乡(今岳西县)。今太湖、岳西余氏共尊余宣教为一世祖,号“宣教堂”。
七子余谷城,字仁洪,元统甲戍科(1334年)左榜二甲进士,秩正七品;生子吴友、吴珌,后裔世居白帽余家河;
九子余谷丰,字仁玖,不乐仕途,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闲生活;生子吴我、吴珣、吴予,世居太湖县望天乡余家山。
八子余谷章,字仁德,元至正五年(1345年)左榜二甲武进士,秩正七品,授中州州判。元朝末期,官府黑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余氏兄弟双双挂印辞官。因为余谷章人好心善,人们尊称他为余八相公。
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后,陈的残部“四大金刚”率领三千多人马逃到大别山,占据司空山及周边地区,残害百姓。“四大金刚”人称“四大精怪”,他们想请余谷章入伙。余谷章抱着水牛洗澡,将竹子连根拔起,用碓臼当碗送茶,吓走了黄、绿二怪。为了彻底消灭土匪,余家兄弟变卖家当,招募民团;最后智取司空寨,诛杀了四大金刚。
余谷章为民除害的事迹传到南京,朱元璋下诏,要其进京封官。在金銮殿上,余谷章出口成章。朱元璋问他家人口、经济、居住情况。他答:两只盐船江中走,家里常常吃蛋,筛锣吃饭,有48个天井,千根玉柱。朱元璋听后误以为他是地方豪强,遂赐毒酒为其饯行。后来余谷章酒毒发作,一路上留下了踮脚河(店前河)、麻瘫河、停尸岭(亭子岭)、白帽等地名。
事后,朝廷朝廷差人暗访,发现“余谷章家境十分贫寒,没有桌子,在一只破筛箩上吃饭,家里靠两只鸭子下蛋换盐,住三间破草房,有48个窟窿。”朱元璋后悔莫及,遂追封其为相国公,光禄大夫,敕授枢密院,赐半幅銮驾,并敕建庙宇,四时祭祀。又诰封其赫、崔、吴三位妻子为一品夫人;封其长子吴斌为光禄大夫,袭相国公;封其兄弟余谷城、余仁玖为光禄大夫。余谷城后裔为其修建了七相公庙。乾隆年间,大水冲毁祠堂,余谷城塑像被冲走百里,立于沙洲,后被人发现,送还。
余谷章有三儿一女。他死后,长子余吴斌迁居陕西省;次子余吴珏世居白帽镇余珏畈(今双畈);三子余吴秦寄养于太湖县黄姓姑母家。吴秦,字宝一,是余谷章续配崔氏所生。当初,余谷章带领着小儿子吴秦一道上京,途中吴秦突然腹痛。路过妹丈黄解家时,将其留在黄家。吴秦由姑母抚养成人。黄家无子,为报姑母养育之恩,其子余保一遂改姓黄。其子孙为“余黄”复姓,生姓黄,死姓余,世代参与余姓修谱。今吴秦后裔千余,分布于太湖县之江塘、徐桥、城关镇,以及江西九江、浮梁等地。
关于“宣教堂”、“忠宣堂”的余阙,此处须考证几个问题。
1合兴堂《余氏家史》“源流序”载:忠宣公余阙,子明定,后定居黄龛。
2宣教堂族谱记载:余彦八长子“余阙”,宋末人,隐居太湖县银河。
3余俊明第五子名“仁阙”。“余氏历代世系”记载:一三十世俊明珍镇公长子。(注:公生于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9月12日,殁于元至正确性年,公元1361年2月19日时)子十:仁勉、仁体、仁元、仁陛、仁阙、仁慈、仁洪、仁德、仁玖、仁和。
4宣教堂《余氏宗谱》“历史名人” 有“仁阙” 条,曰:俊明第五子仁阙,字谷兰,号廷心,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辛丑二月初七日午时,元进士,官淮南江北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忠丘公,谥忠烈。……后数年奉命守安庆,……元至正十八年春,陈友谅合诸寇来攻,群盗蚁集,……城陷,公知事不可为,遂引剑自刎,坠清水塘中。夫人蒋氏率妾妇子女俱赴井死,……后明祖嘉公之忠,诏建庙,岁时致祀……
5《余氏家史》载“忠宣堂”新安朱熹书序 “忠宣堂原序选刊”称:“我(宋)朝讳靖居韶州曲江县,寅戈公曾孙庆之长子也。天圣二年举进士中拔萃,始尉赣江,次宰新建,列四谏,拜尚书,经制两广安抚使柱国,谥号‘襄公’。…… 子三:伯庄、仲荀、叔英,通贵显。惟长孙克臣留居新建,仕至江西提举。……(后裔)荫迁居抚州临川官田……余干皆有治声。……”
6《元史。余阙传》:余阙,字廷心,一字正心,唐兀氏,世居河西(甘肃武威)。父沙刺藏卜,官庐州,遂为庐州合肥人。母尹氏,梦异人至,而生阙。少孤,授徒养母。元统元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拜监察御史,出为湖广省左右司郎中,迁翰林待制,出佥浙东廉访司事。……十二年,江淮盗起,阙权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论功,累擢同知副元帅、都元帅,赐上尊及黄金束带。  ……十六年,池州贼赵普胜为攻,连战却之。……十七年,普胜挟青军,两道来攻,相拒月余,围始解。十月,陈友谅自上游直抵小孤山,伯颜力战四昼夜,败还安庆。友谅追至山口镇,遂薄城下,阙昼夜捍之。……十二月,普胜复攻东门,阙矢贯左目,昏瞀不知人事,将士卫阙还。……十八年春正月,普胜军东门,友谅军西门,饶州贼军南门,群贼蚊附,战舰蔽江而下。友谅攻西门急,阙自当之,分遣部将督三门之兵。阙身先士卒,斩首无算,而阙亦身被十余创。俄城中火起,阙知城已陷,乃引刀自刎,坠濠西清水塘而死,年五十六。妻蒋氏、妾耶律氏、女安安,皆赴井死。子德臣,年十八,通经史大义,亦溺水死。甥福童战死。侄婿李宗可,蕲州人,为义兵元帅,手刃妻子自刎死。 卒赠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忠宣’。……  明太祖复为阙立庙于忠节坊,命有司至祭焉。
由上述六个证据可以推论:
其一,黄龛之祖的余阙与《元史》余阙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家境,不同行为的两个人。根据黄龛余氏“忠宣堂”族谱所传宋朝朱熹写的序, 忠宣堂人是余靖的后裔,其远孙余明徙居潜山县水吼镇黄龛村。《余氏家史》“源流序”与“忠宣堂原序选刊”明显矛盾。第一,余阙称忠宣公在元末,朱熹写序在宋朝;第二,如果宋朝就有忠宣堂,一定与元朝余阙毫无关系。
其二,宣教堂《余氏宗谱》俊明第五子“仁阙”与《元史》所载“余阙”的事迹描述当为同一人。但是,《元史。余阙传》与《余氏宗谱》“仁阙” 条矛盾颇大。此“仁阙”,非彼“余阙”。安庆守将余阙原姓唐兀氏,世居河西,父名沙刺藏卜,不是汉人,本不姓余,是改姓“余”的;他受过元、明两朝追封,《元史》记载清楚。且与《余氏家史》“源流序” “其曾孙俊明公生子十,长、二、三、四、五、六与十皆远迁,失考。”完全不符。既然“远迁,失考”,又何来“名人传记”呢?如此名人史料,不可嫁接更改。
另补证:余阙之父,元朝大臣沙喇臧卜,祖籍武威,西夏党项羌族后裔,元朝末年在安徽做官,遂落籍庐州湖滨镇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6-10-28
一看就是被收编了
离线余夕水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6-12-19
余中、余复,父子状元,与历史不符。 fDEu%fUYZ  
余中,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状元。 CndgfOF  
余复,福建宁德(蕉城区)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 X*9N[#wu6  
余中1073年状元及第,应该在30岁左右,到1152年余复岀生,二人相差一百多岁,不可能是父子关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