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0阅读
  • 0回复

[杂论]武昌柳诗话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国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7-04-04
                   登武昌岸望 l4KbTKm7  
[![ G7H%f  
                  南朝陈代•阴铿 sK&,):"]R  
%k2FPmA6  
`XW*kxpm  
          游人试历览,旧迹已丘墟。 $w)~xE5;  
o>F*Itr{  
          巴水萦非字,楚山断类书。 "ZT.k5Z  
J R$r!hX  
          荒城高仞落,古柳细条疏。 rC BfD  
,a0pAj  
          烟芜遂若此,当不为能居。 so+4B1$)q  
\?Mf_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陈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今湖北荆州)。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其擅长五言诗,为当时所重。梁时曾为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后始任始兴王录事参军,后因徐陵推荐,陈文帝常召之预宴赋诗,累迁晋陵(今常州)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阴铿诗歌的艺术风格与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有集三卷行于世。 S&(^<gwl  
:!Ig- +W  
    阴铿的诗歌以写景见长,特别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江陵洞庭、武昌一带的长江风物,本诗便是这样。据史书记载,梁大宝元年(550年)、二年(551年),梁军与侯景叛军在武昌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夺,武昌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侯景乱后,诗人四处奔波流离,此时顺流而下,来到武昌。这首诗是诗人在战后登临武昌江岸所作。作为三国以来江南的军事重镇,诗人看到武昌城如此破败的景象,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抒发了无限的怅惘和悲凉之情。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与所感,景中有情。游人弃舟上岸,放眼望去,过去的繁华闹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到此一游,不胜今昔之感。这里的“游人”既是泛指,也包括诗人自己。三、四两句写景,描绘了“巴水”“楚山”的山水奇景。巴水,这里指从巴山丛中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你看,奔腾的江水萦绕在田畴和城墙边上,不像是文字;连绵的武昌诸山陡峭挺拔,倒像是重重叠起的书册。“非”与“类”,先否定,再肯定,一反一正;用“字”和“书”这两个比喻性的意象,来描写“水”与“山”,想象奇特,造语惊人。五、六两句继续写景,高高的千仞小城,此时已经颓圮,显得极为寥落;赫赫有名的纤纤官柳,此时也已衰微,显得非常萧疏。自晋代以来,“陶公古柳”便是武昌的一张名片,享誉南北,而今却也衰败稀疏,难觅其踪了。这便是战争带来的结果。这里,选用“荒城”“古柳”两个带冷色调的意象,给人一种无限荒芜苍凉之感。最后两句,由景及情,兴发观感,如此荒芜破败的武昌城,真是不宜居住的,直抒不能居此的慨叹。 g%a|q~)  
4woO;Gm  
    在中国诗由古入律的发展过程中,阴铿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这首诗虽平仄不尽合律,但已有不少律句,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经接近成熟的五言律诗,实开唐人近体诗之先河。连大诗人杜甫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云“李侯(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其对唐代诗歌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阴铿将山水描写与奔波流离相结合,开拓了山水诗的写作空间,融入了羁旅愁思,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风质朴自然,清丽流畅,沉郁苍凉,一洗齐梁以来的浓艳铅华之气。 yGj.)$1},@  
'91".c,3?  
"D][e'  
8VQ 24r  
       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 )92r{%N  
o "z@&G" ^  
          怅然怀古,和依本韵 nFRsc'VT  
!CUoHTmB  
              唐•刘禹锡 x=Hndx^  
3oy~=  
             一辞温室树,几见武昌柳。 +}xaQc:0|  
             荀谢年何少,韦平望已久。 Jc6R{C  
             种松夹石道,纡组临沙阜。 .;7> y7$*  
             目览帝王州,心存股肱守。 "&.S&=FlI  
             叶动惊彩翰,波澄见赪首。 hr05L<?H  
             晋宋齐梁都,千山万江口。 3r+.N  
             烟散隋宫出,涛来海门吼。 cvd\/pG)  
             风俗太伯馀,衣冠永嘉后。 `Z"Q^  
             江长天作限,山固壤无朽。 q$(5Vd:  
             自古称佳丽,非贤谁奄有。 3DgsI7-F  
             八元邦族盛,万石门风厚。 ($w@Z/;  
             天柱揭东溟,文星照北斗。 HB+|WW t>  
             高亭一骋望,举酒共为寿。 2d%}- nw  
             因赋咏怀诗,远寄同心友。 <f@"HG l  
             禁中晨夜直,江左东西偶。 -HSs^dP`  
             将手握兵符,儒腰盘贵绶。 n1 6 `y}  
             颁条风有自,立事言无苟。 jZ`;Cy\<B  
             农野闻让耕,军人不使酒。 `w I/0  
             用材当构厦,知道宁窥牖。 !EUan  
             谁谓青云高,鹏飞终背负。 .EM`.  
][}0#'/mV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和韵诗。浙西李大夫,指李德裕,曾任浙西观察使,一度入朝为相。李德裕时任润州(今镇江)刺史,忠于职守,作出过许多受人称赞的业绩。当时,李德裕写有《晚下北固山喜径松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 诗,诗中有“多景悬窗牖”句,即为后来多景楼命名之所本。所谓“和依本韵”,是说刘禹锡的和诗是依照李德裕原诗的韵脚而展开的,李德裕的原诗现已不存。看得出,在本诗中,刘禹锡对李德裕这位曾被李商隐称为“万古之良相”的晚唐重臣,颇多赞美之情。 U9b?i$  
q6YXM  
    开始四句,诗人一连运用四个典故,含蓄地流露出对李德裕的期望与仰慕之情。温室树,据《汉书•孔光传》记载,“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中树何木也?’光默不应。”后泛指宫廷中的花木,这里指帝京。武昌柳,即陶公柳。“一辞”,“几见”,概述李德裕离开京城,来到江南的行程。荀谢,指东晋的荀羡和谢安,少有大志。韦平,西汉韦贤、韦玄成与平当、平晏父子的并称。韦、平父子相继为相,世所推重。这里以“荀谢”“韦平”比拟李德裕,充满期望之情。从“种松夹石道”到“文星照北斗”,不仅描写润州一带的地理形势,还叙述其风俗人情。长满松树的山岗,夹着石砌的山路;迂回曲折的小路,沙石积成的小山。这里,用一“松”字扣题。帝王州,指帝王居住的地方,也指京都。谢眺有诗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说的正是金陵到润州的景象。晋宋齐梁,六朝形胜,千山万江,风光依旧。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立吴国。永嘉,西晋永嘉五年 (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这里,运用“太伯”和“永嘉”  两个典故,表明润州一带,自古民风淳厚,而今江山依旧,文采风流,在诗人看来,李德裕其贤自然可钦可赞。从“高亭一骋望”到结尾,用境内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故实,以比李德裕执政有方,进一步表达对李德裕的赞美之情。“颁条风有自,立事言无苟。农野闻让耕,军人不使酒。”这几句诗,对李德裕更是推崇备至。让耕,犹言“让畔”,即让出田界,给别人耕种,属仁德之人所为。最后,“谁谓青云高,鹏飞终背负。”以物喻人,充满期待之情。 N F)~W#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叙事抒情,多用典故,显得典雅庄重,学养深厚。 |:8bNm5[  
mI74x3 [  
,VO2a mI  
~"A+G4jl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 |i++0BU  
x7O-Y~[2  
              唐•李商隐 !qG7V:6  
vN;mP d~g  
             闻驻行春旆,中途赏物华。 #\=FO>  
             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 u?C#4  
             嵇鹤元无对,荀龙不在夸。 z4N*b"QF  
             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 7'Mm205\  
            兴欲倾燕馆,欢终到习家。 %KLpig  
             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 -qGa]a  
             楼迥波窥锦,窗虚日弄纱。 A6thXs2  
             锁门金了鸟,展障玉鸦叉。 r8RoE`/T  
            舞妙从兼楚,歌能莫杂巴。 2GDD!w#!j  
             必投潘岳果,谁掺祢衡挝。 9w7n1k.  
             刻烛当时忝,传杯此夕赊。 WvY? +JXJ  
             可怜漳浦卧,愁绪独如麻。  R[D{|K@"  
<eWf<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人,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语)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5-FVp fb  
    李诗喜用典故,本诗的最大特点便在于此。有一次,李商隐因在病中,未能参加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特地写了这首五言排律寄上,表达诗人对河东公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未能躬逢盛宴的遗憾与愁绪。全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开头八句,一个“闻”字,点明题旨,写河东公出行赏春的情景。“武昌柳”纤细柔美,“洛阳花”灿烂亮丽,两个典故,两个意象,形成绝妙的对偶。嵇鹤,是说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嵇绍,人言若野鹤之在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超群出众。荀龙,是说东汉荀淑,有子八人,时人谓之“八龙”。运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赞赏河东公的才能。而“沧海月”的典故,对于李商隐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感情。诗人在著名的《锦瑟》诗中,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可见,诗人对“沧海月”这一意象,一方面于其高旷洁净十分爱赏,另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第二层为中间十四句,写想象中的河东公酒会的盛况。燕馆,指宴饮的馆子。习家,即习家边,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侧帽,语出《北史•独孤信传》。一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要在宵禁之前赶回家,由于马骑得太快,头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个样子,大感惊艳,觉得非常潇洒。第二天起,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男人。后被引用为风雅自赏的意思。了鸟,即屈戌。鸦叉,则是悬挑画障的叉竿。诗乃借此“金了鸟”与“玉鸦叉”为对,这是酒宴间的展障观画,与曲江大会时的情景正好相同。潘岳果:西汉潘岳,又名潘安,任河阳县令,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把水果往潘安的车子里丢,都将车装满了。祢衡挝,用祢衡挝鼓渔阳的典故,用以咏鼓乐,也指文人狂放不羁。这一层,写酒会的热闹情景,楚舞巴歌,觥筹交错,人物兼美,欢饮达旦。第三层为最后两句,写诗人孤独的愁绪,与酒会的欢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V2wb%;q  
9sYMSc~Bm  
      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XIF)Q=<>  
vdc\R?  
          唐•刘长卿 B|C2lu  
L>Fa^jq5  
      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 UGV+/zxIM  
      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 kTOzSiq  
      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 u}macKJmp\  
      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 E Nh l&J  
      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 l<58A7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 Bu~]ey1  
      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 |6sp/38#p  
      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 \kL 3.W_  
      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 aFX=C >M  
      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 > PRFWO  
    刘长卿(约709 — 约785),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集》。 z% ?+AM)P  
 ?Jm^<  
    “孙权故城”,即古代吴王城、武昌(今鄂州)城,点明地点。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如题所示,诗中兼有怀古和送别两层意思。第一层为前十二句,怀念孙权。自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群雄奋起,军阀割据,孙权继承父兄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孙氏政权也被风吹雨打去。作为曾经雄峙长江之滨的东吴帝都的武昌城,还有什么呢?这里的“上下武昌城”,是指位于上流的武昌郡(军)和位于下游的武昌县城。接下来,诗人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概写武昌城的几度兴衰。古代,像吴王台、凤凰台、钓鱼台、凤鸣寺等等亭台寺庙,何等辉煌壮丽;而今,变成了废墟。江南一带,历经战乱,本来繁华富庶的武昌,变得破败萧条。然后,展开具体的描写,将镜头移向寥落的几户人家,聚焦颇有名气几株陶公疏柳。可是,那赫赫的威名,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遗忘了,只剩下稀疏的山林和昏暗的水泽。丛生的春草中,隐约有一条小路,郊野的柴门掩映在夕阳中。这一层,景物是暗淡的,情感是悲凉的。第二层为最后四句,送别友人。恰恰在这个时候,诗人在江边送别一位朋友,而朋友去的方向又恰恰是金陵(也称“建业”,今南京)东吴故城那座令人伤感的城市。朋友离开楚地,渐行渐远,诗人站在江边,遥望孤帆,想象朋友要路过的九江湓浦口和目的地金陵,目光所系,伫立良久。人自伤心水自流,青山万里送行舟。这与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如出一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景其情,何其相似。“行人已何在?”只能面对浩瀚的江水,挥一挥手而已。“惆怅”二字,直抒胸臆,“不能归”可见其情难堪;“孤帆没云久”,以景结情,一个“久”字,余音绕梁,绵绵不断,令人回味无穷。 RLjc&WhzXu  
gV's=cQ  
    纵观全诗,一线穿珠,怀古送别,两层意思,在悲凉的情绪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BN#h[#B{  
Xx~Bp+  
8b& /k8i:  
Hk3sI-XkA  
                  武昌西山诗 0 1rK8jX  
v0{i0%d,?  
                   宋•苏轼 Tx# Mn~xD  
b{&)6M)zo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j3V -LnA  
            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S9y}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Cyvf5|bL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j</: WRA`]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X&`t{Id?6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 +I|vzz`ZVr  
            浪翁醉处今尚在,石臼杯饮无樽罍。 Ow,w$0(D  
            尔来古意谁复嗣,公有妙语留山隈。 ",; H`V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烧苍苔。 / zPO  
            当时想望不可见,玉堂正对金銮开。 V U3upy<  
            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催。 hRhe& ,v  
            江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N?kG`[  
            山人帐空猿鹤怨,江湖水生鸿雁来。 W^l-Y %a/o  
            请公作诗寄父老,往和万壑松风哀。 Yc?*dUV  
/a4{?? #e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再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0\P1; ak%  
?6WY:Zec@  
    此诗是诗人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在汴京与曾为武昌县令的邓圣求在玉堂值夜班时所作,一时和者三十余人。据诗前小序所云,苏轼谪居黄州时,常往来武昌西山溪水间,此诗乃因“偶话旧事”而发。全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前十二句,忆往昔西山之游。开篇比喻,诗人嗜酒,将“春江”比作葡萄酒,碧波荡漾,别开生面,渡江南来,喜不自胜。然后推出著名的“官柳”,绿丝依依,掩映在大江岸边,构成一幅色泽浓郁的画面。再续以“春酒”,点缀以“野梅”,这画面衬托下的西山,自然是美上加美,诗人早已陶醉其中了。诗人一路走来,过“武昌”,往“樊口”,上“西山”,游“九曲岭”,到“吴王台”,来“解剑亭”,对武昌西山的风物如数家珍,时而“风驾两腋”,时而“褰衣独到”,游兴正浓,忽然“中原北望”,惟见黄埃蔽日。此情此景,令人不禁联想起崔颢的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流露出诗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情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第二层为中间十句,叙写邓圣求的墨迹,引发诗人的感慨。浪翁,为唐代诗人元结(字次山)的别号。元结曾隐居西山,见一石洼,修之以藏酒,县令孟士源名之为“抔樽”,亦名“洼尊”,即诗中形容的“石臼”。元结为此写了《抔樽铭》,铭文末段云:“时俗浇狡,日益伪薄,谁能抔饮,共守淳朴。”“共守淳朴”,即诗人称道的“古意”。邓圣求曾作《元次山洼尊铭》,刻之崖石,诗人盛赞其嗣承古意,中有“妙语”,又引“好事”者除“草棘”,断“野火”,以护“苍苔”这一细节,说明武昌人民对邓圣求墨迹的珍护。其叙事文辞雅洁,真切感人。接下来,抒发感慨。当其时,诗人谪居黄州,而邓圣求已贵为翰林,故“想望不可见”,而今他们同朝为官,并且同堂当值,椽烛高烧,联床话旧,不免生出些人事变迁、仕途浮沉之感。第三层为最后六句,希望邓圣求作诗以续旧缘,寄托了对武昌西山的无限眷恋之情。正当诗人与邓圣求“话旧”正酣,忽然,晓梦惊断,玉锁鸣雷,西山之游,原是“南柯一梦”,照应开篇的“忆”字,针线颇密。西山猿鹤之生怨望,正因为“山人”去而不返。然而,诗人此去情非得已。所幸“江湖水生”,“鸿雁”南来,可凭鱼书雁帛,遥寄故人对名山的系念之情。这是诗人在无以自解之时,聊以自慰,也是对邓圣求的勉励。“松风哀”和“猿鹤怨”一样,反衬出诗人对武昌西山的无限眷恋之情,笔曲而婉,辞雅而切,情深而真。                           SwMc pNo  
$>LQ6|XRu  
4.t-i5  
N~'c_l  
=UWI9M*sz  
F:S}w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