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7阅读
  • 0回复

传承余氏家风美德,弘扬红色文化经典——天逊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大俊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7-06-06
— 本帖被 thinfo 从 班派字辈 移动到本区(2017-06-06) —
元末正元年间,当朝政府为了均衡全国人口,发动了大规模的大槐树移民,余氏先祖从权公从道公兄弟当时自江西瓦宵壩插草为标来到霍邑湄河落户,生活了两代因恋故土,回到江西,有感到霍邑山清水秀,复回归霍邑湄河开基立业。 }YW0?-G.$  
3G9"La,b  
因余氏先祖,勤劳朴实,重耕读,兴茶叶,善营药材,故而家道昌盛,人丁兴旺,祖先和睦乡党,乐善好施,深得地方政府推崇,故祖先被当朝政府命名为“天逊”余氏家族繁衍至清朝初年三百年间,已有人口一万余人,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零三年)经家族宗长共议,报清朝政府批准,选址霍山西镇燕子河文家店建祠,祠堂名为“天逊祠”。 TU&6\]yF_  
T=35?   
余氏先祖自古重视文化,天逊祠建成后不仅作为家族祭祀活动之场所,还被辟为“天逊私塾”因为祠堂已经有田产一万余石课,凡余氏子孙入学皆可免费,因祖上宽容厚道,后来余氏亲戚,周围邻居的子弟都可进入天逊私塾,期间出过余德秀、余德磬这样的清朝翰林,其他姓氏在天逊私塾读书的也出过很多能人干才。 !`q*{Ojx  
";E Mu(IXb  
及至一九一一年孙中山领导国人推翻了清朝政府,余氏先祖与时俱进,将天逊私塾改为“天逊小学”学生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书,还学习算术,历史等自然学科,所以在偏僻的山乡及早就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早在一九一九年天逊小学与燕溪小学就有了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天逊小学的对面,余氏先祖建造的东岳庙,也渐渐地有佛教场所变成了红色火种的发源地,……(未完待续)
余大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