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3阅读
  • 5回复

[散文]鄂城寻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国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Xrhhx  
    鄂城,即东鄂之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山水清秀,气候宜人。鄂城,也是鄂省古城,区位优越,物产富饶,交通便捷,前景辉煌。作为鄂州市的主城区和市政府所在地的鄂城,其根又在何处? %~5Q^3$O  
   “东鄂城东安乐宫,李花练绚玉玲珑。画图长喜平芜绿,不觉身归罨画中。”(薛季宣《樊山春望》)鄂城的前身是鄂城县,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武昌县改称寿昌县”,因与浙江省寿昌县重名,1914年改为鄂城县鄂城县的前身是吴王孙权于221年改鄂县的武昌县,“武昌县”的名称用了1692年。武昌曾经作为东吴的帝都和陪都,兴盛繁华了将近60年。即便在东晋时期,武昌作为军事重镇,繁华的余光仍然闪烁在历史的天空。到了晚唐,由于战事频仍,武昌县城逐渐破败。武昌诗僧栖一的《武昌怀古》诗中说道:“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描绘了武昌县城荒凉的景象,也抒发了无比伤感的情怀。 ~|9LWp_  
    按籍披图,穿越时空。武昌县的前面,还有鄂县、鄂郡、鄂邑、鄂侯、鄂王、鄂国等等带有“鄂”字标签的一大串古老的名称。 iFCH$!  
    深秋时节,天高地旷,野菊初开。我们鄂城区地名普查办一行四人,与作为向导和讲解员的大冶市金牛镇文化馆副馆长陈建军一道,来到鄂王城城址所在地金牛镇鄂王城村胡彦贵湾,开启颇不平常的寻根之旅。鄂王城城址原属武昌县、鄂城县,从19551113日起,由于行政区划变更,连同金牛镇一道,划属大冶县(今大冶市)管辖。此刻,我们徜徉在鄂王城城址的“小东门”门口,查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王城城址”石碑感叹一番后,沿着东城墙遗址向南走去,来到“大东门”边上。据说,那高出附近地面5米左右的红褐色土堆就是古代土夯的一段城墙遗址,呈梯形状,上宽7米左右,底宽27米左右。为了看个究竟,我们走下斜坡,来到一条宽约15米的平底壕沟。据小陈介绍,“大东门”是鄂王城的主城门,原是进出城门的主要通道,东去两百余米,就是比古城更为悠久的高河港了。去年,他参与了这里的文物发掘工作,在地下两米多的土层中,发掘出了许多陶瓷的残片和瓦片之类的遗存,还发现了当年车轮碾过的辙印。他说,现在踩在脚下的,是已经回填后的土层。 <u?hdwW \  
    走进古城门遗址,就像走进了古老的鄂王城。走在村湾公路上,走过居民们的房屋,就像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虽履平地,但心情并不轻松。真没想到,如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却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西周末期开始修建的鄂王城,曾经是鄂王熊红的王都,楚国的国都和别都,鄂侯和鄂君的封邑,鄂县的县邑,多少王宫贵族,市井人家,曾在这里劳作生存,繁衍生息,直到战国末年,秦人一炬,可怜焦土!说着,想着,小陈引导我们来到一处高地。这里是鄂王城的西城墙,也是这一带的制高点,像是当年的烽火台。站在台上,放眼望去,古城概貌,一览无余。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墙外,护城河环绕着四周,南城墙处有一座水门,蜿蜒向东,与高河港相连,可以想象当年鄂君启带领鄂邑船队经湖通江的繁忙景象。然而,这一切都消失在绵延不断的战火中,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中。武昌县令薛季宣在他的《鄂城篇》和《鄂墟赋》中分别描写了南宋时鄂王城破败的景象:“鄂王城阙烟苍苍,鄂王宫殿波茫茫。”“亳殷丰镐已丘墟,荆蛮兴废将焉如。”“有邑无民,荒城已芜。”古城已毁,令人唏嘘。站在高台上,小陈手指城址南部说,那里有一道今人修筑的水渠,水渠下面有丰富的遗存文物,以后发掘出来,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呢。2900年过去了,事实上,与鄂城相关的地名虽然几经更改,但文脉不断,鄂城的根在鄂王城。 7=.VqC^  
    告别鄂王城城址,踏上归途。车过长港大街,日已偏西,绿水青山,跃入眼帘。忽然想起明代南赣巡抚余玉节的诗句:“徙倚夕阳凌绝顶,鄂城灯火半轮红。”美哉,鄂城! b2=Q~=Wc  
    遥望鄂城,远山近水,秋意正浓。 YaZt+WA  
离线余国民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7-12-15
1 \+?,c\x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余国民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7-12-15
2 a"0B?3*r46  
<ICZ"F`S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余国民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7-12-15
3 bFSlf5*H  
x ;Gz6|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12-23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国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12-26
回 余策忠 的帖子
余策忠:[表情]  [表情]  [表情]  (2017-12-23 08:48) 
VG*=)8{  
谢谢宗亲关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