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4阅读
  • 0回复

彝族余氏一门五诗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8-02-03
【作者】 一泓   ;>DHD*3X  
%4,xx'`  
【出版日期】1995-04-15 {=3B)+N  
JT04vm4  
【刊名】贵州文史天地 W"Z#Fs{n8  
1fY>>*oP  
赤水河两岸的川黔两省邻境地带,在明朝时属于四3;1永宁宣抚司辖地,宣抚使着氏乃彝族扯勒部的后在。明洪武中期宣抚使奢阿聂车,妻奢苏袭职。她重视儒学教化,曾向朝廷上言:“欲化顽俗,须修文教。请生皆秀僚,朝廷所设训导官,言语不通,难以教诲。岸生李球,文品兼优,并指夷语,乞即接为训导官,庶有实济”。奢苏是在明初就向朝廷正式提出要进行“双语教学”的肇始者,朝廷采纳她的建议,下诏从之。奢苏又广立义学,重视教育。当时的赤水河两岸人文颇盛,如赤水陈迪,天颁了五进士,朱谦,天须甲申进土,皆历官御史,有直声。永宁宣抚使信境内的夷僚全民,接受德家汉学的教育,因明初奢苏的倡导即已文教大开。此后历代沿袭,直至明末改土归流,伴随流官政治统治的巩固,移民屯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科举也在这片地区推广开来。在先进汉文化的熏陶下,一批彝族知识份子也在成长。其中,如清代的余氏一门五诗人,都留有诗集文集传世,在彝族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就是典型的一例。分别介绍如下: A d/($v5+  
Q ]"jD#F  
余家驹 字白奄(1801-1850),享年五十岁。其先世即永宁宣抚使奢氏。自天启年间奢崇明反明失败,奢氏后即改汉姓余、杨、苏、李、禄、张六姓,隐避川黔边界。余家驹系贵州省毕节县今大屯彝族乡人,其故居已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大屯白族土司庄园”。家驹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成人,科举贡生后即归隐林泉待亲,著述多未刊而道兵赶,只留下《时园诗草》二卷行世,其中不少佳作被收入地方志中。他的诗内容广泛。由于作者长期世居川滇黔三省毗邻的乌蒙山区,自然景观气象万千,无不发乎吟咏,录入《时园诗草》者百首之多,因此,山水诗是其诗作的一大特点。且具有明显的雄浑险奇,气势磅席的特色。如《登鹰座山》、《青依山》、《入茫部山中》、《登最高山》、《上以开河山》、《登高望云海》、《瀑布》、《发戛岔河》、《探乳硐》、《崖梯》、《水潦河》等,堪称杰作。乌蒙山区居住着彝、苗等少数民族,有着浓郁古朴的民族文化习俗,在诗作中也多有反映。如《蛮刀》、《听吹木叶》、《闻口琴)、《苗人》、《听读夷书》、《乐隆山》、《挞龙洞人》、《落太赫山》、《道傍翁》等,再现了当时的民俗,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此外,作者抱读经史,工诗善画,还写有许多吟史咏物,凭吊古今,臧否人物.寓意褒贬的诗,不落俗套而独树一帜,时人评论其诗“沉雄浩荡,不名一家,当其上下千古所依傍。奇情决论,破空而出,山川景物,无不另开生面。其气魄固足雄压一切,而语带烟霞,不染尘氛,又如姑射仙人,遗世独立。”其子余珍及侄余昭,自幼在其教诲之下,也有诗集问世。 d`Oe_<  
T#@{G,N  
余珍 字子儒,号宝斋,一号海山,又号坡生,彝名龙灼(1825-1864)享年四十岁。他自幼受其父家驹教诲,聪慧敏悟,擅长书法绘画。据载:“其书法楷同颜柳,草类怀素,尤工率窝,字具龙跳之势;画拟云林,萧疏谈远,旁及花卉、虫马、人物,皆极超妙,秦蜀滇黔求书画者,日祛其门。”当初,余珍也曾想登科显赫,既遇时艰,社舍动荡,于是改文习武。后来,被授予都司。因坚墨清野有功,法接武翼都尉,袭大屯上千总之职。曾著有《四余诗草》传世。有人问他何谓“四余”?他回答称:“居家处事之余,读书作画之余,栽花养鱼之余,纵谈游览之余”。《四余诗草》共辑录诗作百首,其中如《大方城怀古》、《层台驿》、《水西道中》、《禽言诗六首》等被录入地方志艺文类,在当时即已广为流传。 &tj0M.-  
FaY_ 0G;y  
余昭 字子懋,号德斋,一号大山,彝名龙补(1827-1890)生于四11省叙水县今水潦彝族乡,1890卒于贵州省毕节县今大电彝族乡,享年六十四岁,他自幼丧父,受伯父家驹钟爱,携赴大屯授受家学,成年后,赴名场科举.曾受钦赐花翎直隶州知州,为后科知府。著有《叙永厅志稿》四卷(未竟)、《土司源流考》一卷、《有我轩赋稿》二卷、《德斋杂着》一卷、《大山诗草》三卷。 uE`r/=4  
《大山诗草》共辑录志诗351首,内容所涉广泛。作者生平足迹遍及滇川黔毗邻乌蒙山区,举凡名山大川、雄关险隘、危崖幽硐、寺林禅观、楼台古迹、民俗风情、自然景色、风霜雨雪,无不寄情寓性,发乎于诗。读其诗犹如引人神游乌蒙山区,给人以攀高峰、涉深渊、探云海、彻山风之融、其代表作如《镇西隘口》、《登雪山关》、《行夜郎道中》、《芒部途次》、《法硌古》、《小蓬壶》、《见镰刀隘舟人在河图坝借舟记以诗》、《水江住宅》等等,地方志书中多有辑录。此外,作者还联腴经史、哲理诗论,仍有所得便借此用诗言志,读之既可知作者造诣的坚实基础,也可看出诗人受议文化的赅山江养。余昭在《便作》一诗中自述;“无意作诗人,诗亦仍然作。”他主张写诗“言必真性增,精气纸上著”,并要勤于“改诗如换骨,九转丹方烁”.他主张既不拘泥于迭择和受形式的约束,又不因袭模仿前人,力求诗意创新。因此,当时诗林中人称他的诗“气则雄浑,笔则刚健”、“其大气磅四,依笔劲技,超出坛流,非可以章句绳者。” ^"x<)@X  
L^FcS\r;  
安履贞 字月仙,一字廉娘(1824-1880),余昭的夫人。生于贵州省境内的咸宁州奢渣(在今赫章县境),卒于水潦故宅,享年五十六岁。履贞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成人,其兄安展泰,字阶平,博学多才,履贞早年受阶平的教诲,自幼便有机会接触汉文化的熏陶,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工诗能文。但因家世多难,历尽坎坷,”十七杨家难,兄弟遭冤奇。十八家被毁,兄逃母爱马。时复债欲绝,谋欲诉丹锡。”由于家道横祸,她几次决心殉身申诉,后因屈从母命未果.其行为被后人次誉为继本西奢香之后的乌撤奇女。她十九岁时与余昭成婚,夫妇二人琴瑟甚笃,互相抵砸,时相唱和,诗文益增其美。安履贞的待明白如话,直抒胸臆,不假雕琢而更显得感情真挚。并于谈中见奇,平中赋以新意,其代表作如《恩归》、《中秋夜作》、《梦先兄阶平)、《伤心词)等,其中思亲吊弟伤女之作,字字血泪,感人肺腑。她的诗稿由余昭编辑刻印《团灵阁遗草》一卷传世。自明清以来,贵州诗坛甚为活跃,然女诗人甚少,少数民族中的女诗人更可谓凤毛吸角,彝族女诗人安居贞自当居于其中的位使者。咸丰元年(i851)豫章八十老人烧雁鸣,于乌撤阿克山田书院,为《国灵阁道单》作序称:“其诗教多得于阶平,而成于今汉大山先生。然亦不多作,作亦不肯示人。盖深自韬晦,而不欲以才显。仆所获见而录存者,多思亲吊弟之作。阶平以家难,流离倾覆,迄于伦亡。姑于母家,有沧桑之感,发乎情之所不得已也。”又说:“且黔疆文教初开,间才于男子尚不多得,况妇人乎?有开必先,异口数此邦才女,必先屈指廉姑,即论德媛,亦当首及。”对安居贞人品诗文的评论,十分中肯。安履贞晚年,对膝下诸孙亲加教诲,课读最严。其子余一仪,字速初。“泊于荣利,幼传词章家学,亦精举于业,一试不中,即弃去不复。偶成吟咏,不自收拾,存集者《百尺楼诗草》三卷”,惜已遗佚难觅。在请孙之中,尤以余若浪为后起之秀,著有《体雅堂诗集》十四卷传世,在近代贵州的诗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声誉。 ?#BV+#(  
I9 &lO/c0  
余若泉 字达父(1869—1934),享年六十四岁。原籍四I;I叙永县水涂乡人,因过继伯父余象仪为同,进入籍贵州省毕节县大屯乡。幼随其父受家塾教育,及长与同里周秦园务业进士葛子惠门下,勤研经史子集,并习诗词因章,至老孜孜不倦。青年时期科举省式未中,又因其兄若煌被四);D督军赵尔丰抓入狱中,抄没家产,乃挑侄样辉(健光)、祥诉(景炎)及子祥桐,于1906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和佛法律大学.一边求学,一边支持侄辈反清革命活动。五年学成归国,京师秋试中举,旋了母化.返归故里。武昌起义后,以张百皎、周秦国为首的贵州省自治学社亦领导起义成功,余若综被选为立法议员。当滇军人黔之时,并和周恭寿被推为临时正副主席,致函质询率领滇军入警的将领唐维尧,后被呈控为“自治社成员”的罪名,和周恭寿一同破除名,被迫离省避祸,流落上海,与彝族安健在上海创办《斯民报》,宣传民主法制,鞭挞复辟帝制和军间统治。又在北京法政学校执教,并开办律师事务所,仗义直言,耻附权贵。以后返回贵州,出任过大理分院刑庭庭长、省政府名誉顾问,为时不久,病故贵阳,迁葬于毕节故里,其墓地已被列为毕节县重点保护文物。 !D:Jbt@R<n  
余若洪生平著述不少,有《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蜂国拾尘录》二卷、《且兰考》四卷、《以难堂诗集》十四卷,其中诗集共辑录古诗599首,创作时间为1885年至1931年,是作者生前精选其生平创作的部分诗稿。余若跑曾两次编印自己的诗集。第一次是清末时所收集选编的早期诗作,并在日本留学时精装刊印,分赠诸如己留存。这部诗稿有清本川南学者万慎(斐臣)于光绪乙巳年(1905)孟夏在叙水为他撰写的《成雅堂诗集序》,也有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于宣统元年(1909)六月,在日本东京金地院增舍为《以难堂诗集》题序。借此版本现已佚失无觅。作者第二次编印《用稚堂诗集》是在晚年,全集分十四卷,包括晚年的诗作,这个版本为石印本,增加有民国五年著名学者柳治因题的《以推堂诗集叙》,清末状元、滇中宿而袁褒谷的题诗:“乡风郑子巢经集,古债庄生盗烧篇。金碧湖山诗渲染,知君不负彩云天。”“犹记燕都未筑时,枣花香写碧帝诗。衰年双鬓一征啸,北地高图南总持”。《十本雅堂诗集》反映了余若俱亲身经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和忧国忧民、感时抚事的心底呼声。“其诗才高妙,典雅豪健,可称一代名家”。在诗集中还保存有作者挽吊辛亥革命志士刘道一、陈英土、余健光等诗篇,有与近代名人苏曼殊、黄侃、平刚、安健,以及日本友人承并未原、永巨石壕、家原梦周、静冈村松研堂等的唱和诗篇,这些都是研究近代史和彝族文化的可贵文献。 TH4\HY9qa?  
星移斗转,人世沧桑,余氏一门五诗人,早已长眠青山白云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政策得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分重视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余氏的后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余宏模先生.长年爬山涉水,深入赤水河两岸彝村山寨寻访,终于将从民间收藏到的余若洪(以雅堂诗集》十四卷,以及余家驹(时国诗草》二卷、余珍《四余诗草》一卷、余昭《大山诗草》三卷、安尼贞《园灵阔道草》一卷,分别整理注释出版,公诸问世,重睹天日。尚有余一仪《百尺接待草》三卷,正在寻访之中。 2*2:-o cl$  
|^( M{  
在历史上,彝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学和知识分子,遗留有大批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山文文献。同时,对族又是一个善于学习别的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自明清以来,在汉族先进文化的索问下,一批本民族的知识分子,汉学也有相当高的造诣,留下不少诗集、文集.有待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发掘、抢救、整理、研究,用以充实民族文化、文学遗产宝库,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光大。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