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3阅读
  • 0回复

三明境域姓氏族谱初探--余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9-18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没有姓氏统计这项内容)统计,三明市共有459个姓氏。这些姓氏绝大多数是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原望族,因战乱流徙或随军南来入明定居,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姓氏自然十分重视自己的发展历史,修谱续宗历来被后裔子孙认为是族中的大事。《三元林氏族谱》开宗明义就写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虽体制不同,而要其所以记往事,以示来兹者,则无异矣。家有谱,可以序昭穆,可以别尊卑,而正名分。”《三元李氏族谱》写明“族有谱,可以辩昭穆,明亲疏,崇礼义,厚风俗,所关大民矣。”《三元邓氏家谱》在续修前言中也写道:“先哲有言,国莫重于史,家莫重于谱。续修家谱。记载前辈的创业伟绩,勉励后人奋进,引导社会进步,培育我族后辈子孙,知礼明义,崇尚文明;促进爱国家,爱民族之美德。若勿视续修史志,正如祖辈所言: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剑沙黄氏家谱》甚至提出:“族以谱存,谱赖人存”的观点。可见民间历来十分重视族谱的修编工作。                                                                                                  -)X{n?i  
VQ2Fnb4  
民间修谱虽起源于秦汉,但却盛于晋至唐。我们所见到的三明境域的几部族谱,最早的编纂记录大都是在这一时间。《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晋宁康二年(374年)右将军会稽内事史兼理节度机务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邓氏族谱撰写“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可见,那时已有民间修谱。《三元林氏族谱》的“林氏世纪源流”是在唐贞观六年(631年)四月由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写;“林氏宗谱原序”则在同年由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林蕴撰写。至宋代,民间修谱已较普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始修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的建宁《芦田黄氏族谱》,始修于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并由进士谢德夫作序的建宁《绥安谢氏宗谱》和始修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建宁《刘氏族谱》等。明至清,民间修谱已蔚然成风。三明境域现存的族谱大都始修于此时。始修于明代的有建宁《邓氏族谱》(明嘉靖年间)、《三元李氏族谱》(明万历年间)、建宁《江氏家谱》(明万历年间)等。始修于清代的有梅列列西《吴氏族谱》、梅列徐碧《庄氏族谱》、《剑沙黄氏家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三明境内的绝大部分族谱都进行过重修和续修。新修族谱对旧谱序、祖产山场、祖坟图、列祖像、仕宦录、牌坊祭祠、列祖传记、各房子孙名录等都作了实录和补充。 c )03Ms4 D  
aRX  
汉族姓氏进入三明境域最早的是在东汉末至两晋。东汉末,有管姓迁入三明境域;晋太熙元年(290年),有从山西滔分迁入宁化石壁的邓姓,东晋时期,有从河南迁入宁化石壁的邱(丘)姓和从江西兴国迁入宁化石壁的钟姓等,显然都缘于客家迁陟之故。《闽林开族千年谱》说:东晋泰宁三年(325年),林禄奉诏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是为闽林姓始祖。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任将乐令。其生九子散居闽地,为林姓进入三明境域的始祖。虽然“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宋路振《九国志》)有存疑(据谭其骧先生考证认为,当时门阀制度盛行,名门望族南迁之后携着家奴乡民聚集在一起,往往要建立侨置州郡,而闽中并无侨置州郡之设),但少数中原士族与一般平民百姓为逃避战乱,辗转入闽,甚至进入闽西北的三明境域是完全可能的。三明境域族谱屡有这方面的记录。如宁化县水茜《下邳郡余氏族谱》载:汉代,珠杰公籍居徐州;东汉永和元年(136年)徙居浙江余杭。珠杰有四子,长子文广,其四世孙永华于景耀四年(261年)迁入闽之延平。明溪县雪峰《梅溪陈氏族谱》载:始祖珍,汉太丘长实之第六子;传子湛有,永嘉元年(307年)自固始入闽;传十一世迈,居泉州;明嘉靖年间(1522~1560年)迁德化;传至第十四代迁明溪。再者,宁化县石碧村客家祖地的形成也是证明。罗香林先生研究的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他说,“仕宦的人家,多避难大江南北,当时口号曰‘渡江’,又曰‘衣冠避难’,而一般平民则多成群奔窜…… 青徐诸州流人,则多集于今日江苏南部,旋复沿太湖流域徙于今日浙江及福建的北部。”福建省方言专家李如龙教授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点,他说:“闽北方言是福建境内最早形成的方言,应该说它在六朝时期就形成了。它的一些古老的方言特点是其他闽方言所没有的。……又来母字读S声母(如聋、篮、磷、笠、雷、箩等)则见于闽北各县及将乐、邵武、永安等地,闽东、闽南极少发现。”但是,中原汉人真正大规模进入闽地却是在唐代。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中州颖川人玉钤卫左郎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统兵3600人入闽征讨“獠蛮啸聚”。其后,陈政母亲和兄弟又带领58姓军校前来增援,镇守漳浦的官兵及家属达8000多人。至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家父子扫平“啸乱”,拓地千里后,请置漳州。陈氏四代镇守漳州百年之久,戍闽的官佐也都落籍当地,“ 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陈元光《候夜行师七唱》)于是,便出现了“相访朝和夕,浑忘越与秦。功成在炎域,事定有闲身。词赋聊酬和,才名任隐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丁儒《归闲诗二十韵》)的景象。但是,这次汉人入闽主要活动区域在漳浦一带,很少直接涉及三明境域。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刺史王绪领光、寿两州人马(共36个汉族姓氏)经粤北、潮阳绕道进入闽南。王绪因行为不端,军纪败坏而被杀后,王潮、王审知兄弟俩取而代之,统兵攻占福州,平定建州、汀州,据有全闽。乾宁四年(897年),王潮被唐昭宗封为琅邪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翌年,王潮死后,由王审知继任;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封为闽王。王审知治闽,“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故有“昭武立国,宾至如归,唐衣冠卿士跋涉来奔”之说。闽中人口骤增,据《太平寰宇记》载:北宋初年,闽中31个县总户数达46.7万多户,较之唐元和年间的人口低谷翻了6倍。随着人口的增加,三明境域的行政区划也不断扩大。唐代初期设五个州的建置,24个县;王审知治闽期间,增设两州(将乐为镛州、延平为镡州)、六县。三明境域在原有将乐、沙县的基础上,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黄连县(今宁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设尤溪县。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又升归化、永安两场为县(今泰宁、建宁两县)。地方官员的出任无非两个径途:一是由朝廷派任。如唐谏议大夫杨齐,被贬为建安令,原欲北还受阻,被迫落籍闽地,为杨氏入闽始祖;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江明为邵武路归化镇监,驻守今泰宁城关,成了江氏入闽始祖。二是由随陈、王两氏入闽将佐充任。如邓光布于唐乾符元年(874年)为崇安镇将驻守沙县,其两子分别为建州、剑州将军。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左仆射邹勇夫统重兵驻守归化镇。他们的后裔都散居三明境域。三明境域主要姓氏最早入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避难”。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国运日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唐末至五代近100年的时间更是战乱不已,北方五国并立,南方十国争雄,大江南北到处战火纷飞。倒是闽中之地相对安静。于是,闽中便成了中原衣冠士族和平民百姓避难的好地方。如徐寅的六世祖徐务在天宝八年(749年)避难入闽,其次子徐玖徙建安(见徐寅撰写的《徐氏唐入莆原序》)。理学家杨时在为翁行简作墓志铭时也说:翁氏“其先京兆人,唐末避地,子孙散居七闽。” 4Hk6b09  
x:qr\Rz  
三明汉族姓氏族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同姓氏大都是同祖同源。据新编《宁化县志》载:宁化县邓氏来源于两支;一是西晋太熙元年(290年),由山西省滔分迁入宁化石壁,后播迁于广东省梅县松口一带;(见广东省梅县《邓氏族谱》)另一支则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河南省深水迁入宁化县安远邓家。(见宁化县安远硝坊《邓氏族谱》)虽然年代相隔甚远,但都以“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逐以国为姓,南阳为郡。”明溪县王姓的传入也有三个经途:一是据清咸丰四年第四次重修的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太原郡王氏“自秦时翦公生贲匕;贲匕生二子,长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为蕃衍,自是蔓延编播天下。”至宋初,其后裔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时期,王氏一后裔“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见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居焉,为明溪鼻祖。”二是据《宁化客家姓氏源流》、《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载:太原王氏尊王极为一世,周朝时居岐阳;其四世居冀州真定;九世王安甫居太原;三十四世入闽居建瓯,挚居泉州。三是据宁化县《安远杜家王氏族谱》载:西汉时,王乔的后裔居浙江省昌化;北宋天圣年间(1023~1932年)迁居杭州,数代后徙邵武禾坪,播迁宁化安远。尽管入明时间不同,迁出地也不同,但王氏出源都在太原。三明境域的陈氏入闽时间有四:一是西晋时陈熙入闽为建安守将(今闽北一带);其后裔散居将乐、邵武一带。从邵武迁入建宁县桂阳、里源的陈氏都是陈熙后裔。二是唐总章二年(669年),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带兵入闽征剿“獠蛮啸聚”。陈氏四代守漳,历百年之久,其后裔散居福建各地,永安、三明、明溪、清流陈氏多为这一支。三是唐光启元年(885年),陈政留守光州的后裔随王绪入闽。四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中宰陈雍从河南迁居江苏吴兴,后入闽居永安贡川。(见明溪县胡坊《陈氏族谱》)三明境域陈氏虽然入明时间上差异很大,但都是出源于颖川。这种情况在三明的姓氏中比比皆是,如张氏出源清河,李氏出源陇西,邱氏出源天水,杨氏出源宏农……  许多地方的同一姓氏不仅同源,而且是同祖同根。三明林姓都尊林禄为入闽始祖,而且大部分林姓出于九牧一支,如三明市区陈大长岭茂村林姓属九牧二房,列西龙岗林姓属九牧八房,三元区南坑、黄沙、蓬坑林姓属九牧六房。三明黄姓都尊黄峭山为入闽始祖。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修的《剑沙黄氏家谱》“黄氏源流考”载:“亦越锡公由江夏迁福建邵武禾坪中城堡鹳薮树下,生子曰峭山。”黄峭山娶三个妻子,每个妻子各生七子。黄峭山感到人丁过旺,难以支持,于是各房留一长子侍奉,其余儿子分於各方,并作诗劝勉曰:“骏马行行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吴境,身健他乡即故乡;旦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苍昊垂庥庇,二九男儿总炽昌。”因此,黄峭山的后裔遍及三明境域各地。1995年续修的三元《李氏族谱》载:由明朝云南按察使司副使田琯撰写的“重修家谱原序”说,“宋代,观其衍姓入闽,乃唐渊公第二十太子封江王元祥公是也。此其闽中诸李所自出,即为三元之李所自也欤。”“厥后,黄巢入寇,而尚昊公始徙於古尤溪之皇历,……三十三公乔居三元,而三元之李乃其寿公所衍之派,此其皇历之李所自分,即闽中诸李所自分欤。” sYW[O"oNi  
R>*g\}9Zh3  
统观三明族谱,同样也存在许多谬误之处。一是与全国各地族谱一样多有“装饰与炫耀”的毛病。如《宁化客家姓氏源流》、宁化县《安远中正太原王氏族谱》在叙述其源流时说:以王极为一世,其迁徙线路是一世极周朝居岐阳;四世忠,居冀州真定;九世安甫,居太原;三十四世清,入闽建瓯,挚居泉州;九十二世远仁庆(太师)居福州,生子二,长潮(节度使),次审知(闽王)。按此推算,王氏三十四世入闽至九十三世王潮、王审知已相隔五十九代,每代按二十年估算,王氏入闽已有1180年的历史,可谓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福建土籍人了。可是,按《旧五代史&S226;僭伪传》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唐广明中(880~881年),黄巢犯关,江淮盗贼蜂起。有贼帅王绪者自称将军,陷固始县。审知兄潮时为县佐,绪署为军正。”王氏兄弟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氏是无疑的;王氏兄弟随王绪入闽也是毫无疑议的。王绪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如果按上叙两谱所说王氏先人入闽应为公元前295年的战国时期,那时的闽地还是“东越蛇种也”的荒凉之地,何来中原汉人?安远王氏又怎么会是王潮、王审知的后人呢?二是各谱在记叙徙迁时间上也多有难圆其说,自相矛盾的地方。如《三元邓氏家谱》说:邓光布“偕八姓随节度使王绪入闽,后王审知为闽越节度使,举为崇安镇将。”王绪入闽时间,《闽国史事编年&S226;王潮篇》说的十分清楚,即“中和五年(885年)正月,随绪入闽。”王审知为节度使的时间应是“潮既卒,自为留后。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受朝命留后。十月,授本军节度使。”(见《闽国史事编年&S226;王审知篇》)按《三元邓氏家谱》的记载,邓光布入闽应是885年,为崇安镇将是898年。可是据新编《沙县县志》载:邓光布于唐乾符元年(874年)为崇安镇将,乾符五年(878年)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中流箭而亡。邓光布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间,范文瀾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确切地提供了黄巢起义军在福建的活动时间,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个问题。《中国通史简编》载:黄巢起义军公元878年入江西境,“攻浙东,自衢州至建州,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夺得福州。”邓光布与起义军作战时间应该是878年。如果是这样,邓光布入闽应早于王审知,更不可能王审知举其为崇安镇将。“灵卫侯南津公传”说:邓光布“唐僖宗时(875~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绪入闽;初任福州侯官县,续为崇安镇将,后为剑州路将军”,更是不可能。唐代,建制设州和郡,元代才有路的建制。三是叙述源流时序上的错误也非常普遍。如宁化县《安远杜家王氏族谱》载:西汉时乔公,裔孙居浙江昌化。天圣间迁杭州,再传到泉公,徙邵武禾坪。至宋开宝元年,有纪立、有立兄弟始移宁化安远。天圣年间即为1023~1032年,开宝元年即为公元968年,徙迁时序上完全倒置。又如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正第九子名君瑞公,生于北宋景德二年,后于北宋至和年间游于八闽邵武地。世代簪缨履盛持盈之戒,于是遍阅风土,北宋景德年间从邵武迄汀宁,至柳杨时(今明溪县盖洋)萝葡坪,是其山清水秀,遂于此而居焉,为明溪鼻祖。景德年间即为公元1004~1007年,至和年间即为公元1054~1056年,又何来至和年间游八闽邵武地,景德年间从邵迄汀宁呢?明溪雪峰《渤海郡欧阳氏族谱》载:晋福兴间(223年),五姓云扰,欧阳诠跟元帝入闽晋江。且不说,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福兴”这个年号,公元223年应是三国魏黄初四年;而魏元帝是从公元260年算起,公元265年魏亡。造成这些谬误的原因,或许是历史悠久,有些史料难辩真伪,有些时间也无从考证;或许是修编的人缺乏相关知识,无法认真考究;或许是当时出于某种目的,有意无意混淆史实,这些都给族谱的研究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应用时务必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分析和考究。 dhW<p 5  
YN^T$,*  
(注:此文与陈盛美先生合作,载于《三明与客家》一书) 0Z,{s158L  
xorTL8  
;R!*I%  
4>YU8/Rw  
links: http://linziyun.blog.hexun.com/2528563_d.html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