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24阅读
  • 1回复

光明余氏播迁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9-26
2005 年农历八月初七日,将乐县和泰宁、建宁、顺昌、永安、明溪、清流、宁化、连城等余氏聚居村都派人到光明乡光明村余氏宗祠祭祖和扫墓,参加这项活动 1024 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余氏之后到光明村扫墓祭祖?这要从余氏的源头说起。 sWp{Y.  
*iPs4Es-  
据 《 史记、秦本纪 》 载,余姓源自由余的名字。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叫由余的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族为官。戎王听说秦穆有贤德,便派由余出使秦国,观察虚实。在交谈中,秦穆发现由余才华过人,就用计谋,使由余投奔秦国。由余受到秦穆的重用,任秦国上卿。秦穆三十七年(公元前 623 年) , “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由余因此名声大震,其子孙以此为荣耀,并以他的名字为姓。余姓由此形成。 )lQN)! .)  
])+Sc"g4k  
东汉顺帝元年( l 36 年),由余后裔余珠杰居下邳郡(今江苏省睢宁县),官拜平虏将军,并被加封东骑将军。珠杰的裔孙余祯因有功被封新安(今安徽省歙县)侯,其后裔就有下邳、新安两郡望。 U p_>y>x  
5}<.1ab3V  
汉朝以后,余祯的部分后裔徙迁蜀瓘口峨眉州(今四川省峨眉山市)。唐广明元年( 8 80 年)起,峨眉州的余氏后裔为避战乱,逃徙饶州(今江西省上饶市)、抚州(今江西省临川市)、盯江建昌路(今江西省南城县)。南宋时期,余祯的后裔余师忠从南城县丰源里经建宁县辗转迁入将乐县光明团下墟村(今光明村)定居,成为将乐余氏的开基祖。 N;e;4,_ n  
Rh!L'? C  
余师忠,字志朝。他重孙余德庆娶妻生七个儿子: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后来,德庆七个儿子和他的长孙、次孙、三孙共 10 房,除四二留居光明外,其余房派相继迁播他地。 , LCH2r  
\W3+VG2cA  
四一及其后代称祖房派。他们的迁居地有:安仁乡余坑村、上际村、伍宿村良坊自然村,水南镇三班、溪南、新兴、渡头等村和金华、银华社区。明代,水南余罗安的后裔余金受始迁湖管都(今漠源乡湖管村)。 6^7)GCq [  
,\.YJD>z  
四二及其子孙为德房派。明代起,他的部分裔孙相继迁移的居住地是:光明乡永吉村各坑、坑头自然村,葛布村阳坊自然村,界源村界源和里阳厝源、外阳厝源自然村,渠许村洋源、源头、黄岚、半岭等自然村,万安镇吴厝地村,黄潭镇洋泊村;外迁地有顺昌县余墩村,泰宁县梅口镇西元村,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和桂林乡余家坊村。 a7QlU=\  
;`X`c  
四三及其后裔属宗房派。其徙迁地有南口乡东坑村大坪垄、余山坊等自然村。 Mq rt-VPh  
}w|=c >'_}  
四四及其裔孙称功房派。他们的移居地为古镛镇桃村勘头、溪口自然村,洋坊村上洋坊、下洋坊、长坑等自然村,光明乡禊俚村禊俚、东坑自然村,南口乡蛟湖村余布自然村,黄潭镇将溪村邹洲、坑塘自然村和大坪村,古镛镇张公村当溪自然村,万全乡常安村常溪自然村。 I1eb31<  
^*$WZMMJ1  
四五及其子孙属远房派。先后徙迁顺昌县漠武村、元坑村、东溪村、红星村、郑坊村、新元村,泰宁县下渠乡上渠村、南会村。 yKX:Z4I/  
J8`1V `$  
四六及其后代为儿房派。相继迁居黄潭镇黄潭村、上峰村上峰、下峰、西溪等自然村,源俚村,大言村串坑自然村;万全乡常源村,万全村金坑自然村,漠源乡漠源村。 3RTB~K8:{  
RN cI]oJ  
四七及其裔孙为孙房派。先后徙迁白莲镇白莲村沙洲、余家自然村,龙栖山余家坪和将乐县城。外迁地有:明溪县盖阳、湄溪等 32 个村,沙县竹溪坊村,永安上坪九龙村,清流县清口、塘背、嵩溪、嵩口、高地、余坊、老寨、黄柏洋等村,宁化县廖家坪、下渡、半溪、水茜、武层等村,连城县姑田、冯口、上余、下余等村。 (>)+;$Dr,\  
b{yH4)O  
四八及其后代为世房派。他们徙迁县外的居住地有:泰宁县新桥乡上际村、上坪村,梅口乡梅口村,大布乡显口村溪江边自然村、际头村,大田乡及泰宁县城;建宁县溪源乡水源村、深溪村、武调村。 YA/H;707l  
*I;Mp  
四九及其子孙称泽房派。他们的播迁地有:白莲镇村头村村头、小溪、寺边等自然村,小王村营华自然村;明溪县盖阳镇白叶村,胡坊乡下坊村、宗溪村、鳌坑村,枫溪乡枫溪村、华山村。 p lz=G}Y  
}!J/ 9WKgU  
四十及其其后裔为长房派。他们的播迁地有:余坊乡余坊村,隆兴村,周厝村,朱岭头村里岚、外岚等自然村,余源村;高唐镇班州村,高唐村,常口村;大源乡大源村水尾自然村,西田村,将王坑村吴坊自然村,长甲村;万安镇万安村、孙坊村、坊头村、高坊村、良坊村;泰宁县朱口镇余家岭村、石网村。 X  f'  
}~0{1&  
目前,将乐县余氏居住地有 13 个乡镇 68 个自然村和 5 个社区,总人口 6053 人。从将乐县光明村迁到周边 10 个县(市)的余师忠后裔居住地有 77 个自然村。 2[bR6 T89  
fh5^Gd~  
为使各地的余师忠后裔不忘其祖宗及发祥地,光明村余氏牵头,于南宋祥兴二年( 1279 年)捐资建光明“余氏宗祠”。该祠有上、中、下三厅和两个天井,厅两侧对称厢房 10 。后几经修葺,仅清嘉庆二年( 1797 年)重修就耗资 2000 余元。解放后,一度改为粮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光明街扩建,这座祠堂中、下厅拆除,仅剩上厅。 1991 年 10 月至 1992 年底,对剩下的祠堂重修,至今完好。 E '6 z7m.  
q=i,'.nS  
光明村余氏宗祠落成时,经各聚居村余氏长老商定,每年农历八月初七(余师忠病逝的忌日)到这座祠堂祭祖,并为余师忠及其儿子余经略、孙子余鸠、重孙余德庆等前四代祖宗扫墓。这些年八月初七,余师忠的后裔到发祥地光明村寻根祭祖的人多起来了。 2005 年八月初七,到光明村祭祖扫墓的余氏是历年人数最多的一次。 $F==n4)  
,\">ovV33  
光明余氏于明代初年编修余氏宗谱,清代和民国时期续修 3 次,最后一次续修是 2003 年。该族谱的世系录中,把余师忠在各地的后裔都收录进谱。胡管、余坊、余源等余氏聚居村均修有本房派的族谱。 ^<H#dkECG  
s!zr>N"  
将乐的余师忠后裔大都乐善好施。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年),龙荫都(现白莲镇村头村和龙栖山一带)余元胜捐款建起龙龟桥。明成化五年( 1469 年)至明弘治四年( 1492 年),余盛先后捐资建竹舟村的万全桥和张源村的永兴桥、横山完桥。他两人的善举被载人明代 《 将乐县志 》 。解放后,县内余氏弘扬良好的家德家风,涌现不少好人好事。 .~/;v~bL  
sRI=TE]s  
明至清代,将乐余氏任七品以上官职者 7 名,还出了余重谟、余思复等多才多艺的文人。余泰是明代将乐水南人,明成化十六年( 1480 年)中举。他任广东兴宁县知县时,对民间诉诸官府 10 余年都未了结的积案进行查访和裁决,很快处理完毕。他还考证宋朝兴宁县令颜蓘和主薄徐千以身殉职的史实,收录县志,兴建祠堂,亲率百姓祭祀。该县县学生员薛绪、王天兴被人诬告入狱。余泰知情后蝎力为他们申辩,终使两人获释。晚年,余泰卸任回故里,闭门不出,享年 72 岁。他著有 《 春庵集 》 。将乐县人余重漠集书、画、诗、棋于一身,是明朝著名艺术家。他的书法尊崇苏轼、朱熹,擅长飞白,大者如盖;楷书亦精,似祝枝山、陈白沙;墨迹流传国内,人们争相收藏。他的墨竹画尤其精妙,造诣很深。重谟还喜欢咏诗,善于奕棋。余思复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 年),是将乐县余源村人。他少年勤奋学习,成人后以诗文自娱。江西桐城钱饮光、宁都魏永叔、福建宁化县李元仲看重他的才学。魏永叔称赞余“其诗甚古,奇崛不驯之气,皆出之卒然,自是古人佳处”。清康熙八年( 1669 年),他云游全国各地。在京城,御史笪重光欣赏他的诗文,召见他。京诚名士施闰章、王时敏与他相会,“皆恨相见晚”。王时敏之子王史藻作诗赞誉他。余思复的书法造诣也很深,风格与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武相似,讲求笔致墨韵,风格清润。“于率易中得秀色”。他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留下不少书法作品。许多古刹名寺邀他书写联牌、匾额或条幅。此外,他乐于助人,而且总是“金尽乃己”。他病逝故乡,享年 80 岁。遗作有 《 中邨逸稿 》 、 《 吴游草 》 、《 山居集 》 等。 :Y&W)V-  
gj(l&F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将乐余氏有 3 名英烈为国捐躯。解放 57 年中,将乐余氏任处、科级干部 33 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 6 名,获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3 人。 CpJXLc3_d5  
t`/RcAwA  
links: http://www.kejiaqin.com/xscg/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38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3-01-06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1-06
感謝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