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2阅读
  • 2回复

[杂论]武昌柳诗话之十四(共5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国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9-07-24
yK"U:X  
                        苏子遗亭 a(d'iAU8^  
                       ·熊桴 1swh7  
d cPh @3  
                  五百年前苏子游,青山白水想风流。 \Qu~iB(Y  
         孤亭遥隔金莲夜,两赋争传赤壁秋。 sGMC$%e}  
         绿柳红蕖曾击楫,沙汀渔火漫停舟。 cO)GiWE  
         乾坤胜地容迁客,应笑浮云自卷收。 r;upJbSX  
    熊桴(1507—1569),明湖广武昌(今鄂州)人。字元乘,号镜湖居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出任太仓知州,御倭寇有功,升苏松兵备佥事,击海寇,屡报捷。后因功晋秩正二品,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带病迎击海寇,卒于军中。朝廷以其平寇有功,赞其“以死勤事”,追封为副都御史,赠兵部左侍郎。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于县东五里处,并在其当年读书之西山青龙岗建造“伏虎楼”,以作纪念。说起“伏虎楼”的“伏虎”二字,颇有一些来历。据记载,熊桴自幼刻苦好学,不计寒暑。一天傍晚,熊桴在吴王避暑宫读书时,稍觉疲乏,推开宫门,只见一只猛虎蹲在门外,尖牙似铁,正虎视眈眈。熊桴大声吼道:“我钟山川之灵,当捐躯报国,岂可为你这恶兽充饥!”猛虎听到熊桴的吼声,贴耳曳尾而去。 &[R&@l Y  
    熊桴不仅是一员安邦定国的名将,也是一位舞文弄墨的文人,在征战频仍戎马倥偬之余,写下了大量诗文,著有《诗选》《镜湖集》《水陆事宜》《乡约》等书。故乡武昌的山水名胜和风物人情,经常被熊桴作为写作的题材,本诗即为一例。苏子遗亭,即九曲亭,原在西山九曲岭道旁,苏轼于废亭基上扩建,故名。原亭后废,后人将亭移至古灵泉寺不远处。诗人登上九曲亭,自然想到了苏轼,想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诗中抒发了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本诗在写作技法上别具一格,突破了先景后情的惯例,而是由远及近,由虚到实。五百年前,苏轼被贬黄州,踏浪南来,多次畅游西山,还扩建了九曲亭;至今武昌的山山水水还不时地回想起苏轼留下了的风流余韵。这里,将“青山白水”赋予人的情感,一个“想”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总起下文。苏轼被贬黄州的五个年头里,上百次来到武昌,留下多少事迹和墨宝,现在一一“想”来,该从何说起?诗人用极为简练的手法,聚焦于“孤亭两赋”。站在九曲亭上,首先,诗人想到了苏轼当年的辉煌。金莲夜,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召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这里用苏轼曾经在朝受宠的事例同后来受贬谪的遭遇作对比。其次,诗人想到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前、后《赤壁赋》。两赋一出,洛阳纸贵,赤壁之名,传遍天下。站在九曲亭上,环顾山下,抔湖樊口,有翠绿的官柳、粉红的荷花,曾经在这一带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如今的江滩上、长江边,渔火点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击楫,原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这里,含有诗人保卫祖国东南海疆战斗历程的感怀。结尾再提苏轼,回归题旨。武昌西山天底下这方风景绝佳之地,敞开胸怀,容纳了苏轼这位贬官;苏轼也为武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五百年过去了,真应该放声大笑,天上的浮云,还像从前那样,舒卷自如。有道是,乌云遮不住太阳,这“浮云”的意象,蕴含丰富,韵味无穷。 XRP/E_4  
诗中以“想”字开头,以“笑”收尾,苏子、迁客,遥相呼应,结构谨严圆融。 0e:KiUr  
                                                 4sNM#]%|  
                        苏子遗亭 )bPNL$O  
                           明·何以让 d@8_?G}  
xv4nYm9  
                      君是眉山客,黄州几度游。 0A5xG&  
                      涓涓江水逝,漠漠暮烟收。 2R<1  ^  
                      明月圆依旧,洞箫响未休。 nU`vj`K   
                      星悬试剑石,露滴散花洲。 g\ <Lb  
                      眺望南亭上,徘徊古寺头。 mN@0lfk;  
                      东方风邈邈,箬谷草悠悠。 Ge(r6"%7  
                      世路蜉蝣态,人生蟋蟀秋。 $5il]D`  
                      怜君成两赋,为我破千愁。 I>9rfmmTI  
                      陶柳忘兴废,吴台尽土丘。 8MW|CM4Q  
                      文章那有用,凭贯斗和牛。 W]6Y buP:  
    何以让,生卒年不详,字师仁,号环斗,四川雅安人,举人出生,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武昌知县。 %9Ulgs8=  
苏轼游西山,登吴王岘,发现有座废亭,经考证,知是三国孙权遗迹,于是亲自捐资,扩地重建,因此地为九曲岭,山路曲折,并取“羊肠九曲”之义,命名为“九曲亭”。此亭原在西山樊口一侧,苏轼的弟弟苏辙有《九曲亭记》记其事。风雨侵蚀,若干年后亭废。据《寿昌乘·古迹》篇记载,大约南宋时在灵泉寺不远处易地重建,称之为“怀苏亭”。清张之洞重修,仍称“九曲亭”。后世为纪念苏轼,名苏子遗亭,为武昌八景之一。 < >f12pu  
    此诗以“九曲亭”为立足点,以“苏子”游黄州、武昌(今鄂州)西山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两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抒发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前八句,主要是写苏轼的黄州之游和西山之游。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北宋元丰三年(1081),谪居黄州,寄情山水,泛舟赤壁。五百年了,缓缓流淌的江水,不舍昼夜,无语东流;寂静无声的晚烟,渐渐消散,收起烟幕。然而,当年苏轼曾泛舟的赤壁一带,江上的明月依旧高悬;客人吹响的洞箫似乎余音袅袅,还未散去。西山之上,闪烁的星星依旧悬挂在天空,照耀着吴王试剑石;晶莹的露水还洒在吴王散花洲上。明月、洞箫,苏轼《赤壁赋》中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及“客有吹洞箫者”等名句。试剑石,在西山中峰剑石山之巅,据《舆地纪胜》记载:“试剑石在樊山上,其石中断,相传为吴王试剑于此。”散花洲,即吴王散花滩,在城北江边。相传孙权曾于此地迎接赤壁大捷胜利归来的吴军将士,并向他们散花祝捷,故名。从“眺望南亭上”到结尾,即景抒情。诗人从眼前吹来的遥远不凡的东风,箬谷里从容自在的青草,想到了世路人生真如草木昆虫一样,生命是何其短暂,而大自然确是永恒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虽然不能增加其长度,但是可以增加其宽度与厚度。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在遭受人生挫折的时候,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作,为我们拂去了人生的忧愁。陶公柳依然绿绿葱葱,似乎忘记了朝代的更迭与衰败,当年吴王台却成了一堆土丘。苏轼的那些名噪一时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用处,可是那文章的光芒直射到斗宿和牛宿二星。诗人以“吴台”反衬“陶柳”,对自然,对人生,对生命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抒发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D5AKOM!`  
    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其特点是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句法、韵律与律诗一样严格,押韵也要求用平声韵,每联都押,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wW!*"z  
                                                                                                  hnE@+(d=qJ  
LX*T<|c`'  
                           游九曲亭 &a48DCZ  
                          ·成始终 tQ=U22&7  
~>#=$#V   
                  天畔孤峰紫翠重,寺门曲蹬白云封。 oSy[/Y44a  
                  老僧愤说前朝事,内翰曾留谪宦踪。 %&z9^}Vd[  
                  落日长江添客恨,野梅官柳为谁容。 v*3ezf\  
                  不堪明发齐安驿,目断西山万树松。 ^pZ(^  
    成始终(1403—1463),字敬之,号澹庵,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属江苏)人,明正统四年(1439)登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监察御史,因在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土木堡兵败皇帝被俘的事变中,督兵紫荆关有功而擢升湖广按察佥事、四川提督军务等职,时评其在任“决狱无滞”。后因个性耿直得罪上峰,而辞官回归故里。回到家乡无锡后,在城南结庐而居,以读书自娱,好为诗,近体尤工,有《澹轩集》行世。 c9f~^}jNb  
    这首诗是作者在湖广按察佥事任上视察武昌(今鄂州)西山游古灵泉寺、九曲亭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西山的景象,抒发了对九曲亭的建造者苏轼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武昌西山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来到西山,远望西山主峰,在夕阳的余晖中,一重重紫中带翠的山岭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古灵泉寺山门前一级级曲折而上石台阶笼罩着一团团白云。这是一幅西山积翠图。古灵泉寺位于剑石峰东面的山谷中,青龙、白虎两山夹峙,经年草木葱茏,清流蜿蜒其间。首联写景,在自然景观中烘托出人文景观,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颔联写了两个人,一是寺里的老僧,正在愤愤不平地说着前朝的故事。一个“愤”字,表明这位老僧所说的不是一般世俗中的琐事,而是前朝的比如战火频仍、毁佛毁寺之类的大事。二是九曲亭的建造者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渡江南来,在樊口饮潘生酒,登西山,在古灵泉寺食东坡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迹。内翰,指苏轼。苏轼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召为翰林承旨。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即起草皇帝直接发出的机密文件。北宋设翰林院,其首席为翰林学士,称为翰林承旨,因出入宫廷,故称为“内翰”。诗中写的这两个人物,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一个承“寺”而来,必写“老僧”;一个承“亭”而来,必写内翰苏轼。这样,便将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颈联转而由远及近,继续写景。放眼望去,落日余晖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长江依旧滚滚东流,只是平添了一腔恨意;那清香四溢的野梅,青翠欲滴的官柳,你们为谁开放,为谁打扮?这里的“恨”字,下得很重,知人论世,揣摩得之,既有羁旅之愁,离别之恨,更多的应该包含有宦海浮沉的人生之感。诗人将古代武昌两大风物“野梅”“官柳”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创造。诗的结尾,抒发了对武昌西山的不舍之情。意思是说,真不忍心明天就从齐安驿出发,看不尽西山的那千万棵松树。齐安,地名,在湖北麻城的西南部;驿,驿站,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王安石《题齐安驿》诗:“日净山水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展现了齐安驿春天的山川景物和蓬勃生机,值得一读。 YSv\T '3  
    这首诗承、转两联在作法上颇有新意,第二联承上句和题目而来,分写“寺”内所闻和“亭”中所思,思路清晰。第三联转而写景,景中有情,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最后以景结情,令人回味再三。 JH<q7Y6!y  
                                               Eiz\Nb  
R.> /%o  
                          夜饮刘子寻园中 wm@1jLjrQ  
                            ·阎尔梅 yUEUIPL  
Ak>RLD25_  
                  墙围花竹一城低,城外丹楼画不齐。 i,* DWD+  
                  高楼有声江在枕,远村如绣水穿畦。 %&e5i  
                  矶头新雨青鳊上,峰齿孤云白雉啼。 ng<|lsZd  
                  中夜读书多怪遇,帷灯射出乙仙黎。 qYbod+UX  
                  松云一坞北城隈,古址新装结构才。 R,6?1Z:J  
                  亭柳自如吴苑发,池莲疑出晋僧栽。 &=_YL  
                  峰环烟罨岁时变,径曲花深按月开。 i,b>&V/Y$  
                  雨不停声人不睡,邻家犹作管弦猜。 &8~U&g6C  
    阎尔梅(1603—1678),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故又号白耷山人。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明末时参加复社,是其中的重要人物。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于是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阎尔梅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 ! =|{  
    清顺治初年,阎尔梅专程到武昌(今鄂州)访问几位朋友,此行所写的十余首诗歌,不仅记载了他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形象地表现了武昌人民的生活情景,比如《自武昌寄余两石(国柱)》《孟传是西山招饮》《题峒山招隐寺》《樊湖曲》等。离开武昌后,阎尔梅渡江北去,来到黄州,还写诗怀想江南,怀念武昌。这首诗便是如此。一个雨不停声的夜晚,诗人在刘子寻的园中饮酒,触景生情,想到了江南的山水风光,想到了武昌的名胜风物,抒发了对古城武昌的思念之情。原诗有一段自注云:“刘子寻,黄冈人。白雉为武昌第一高山,在城南五十里。西门柳为吴时旧径,寒溪寺在武昌城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诗的前四句,从夜饮园中周围的环境写起,渲染气氛。城墙旁边,栽花种竹;城墙之外,红楼如画。高楼有声,长江作枕;远村如绣,河水穿畦。苏轼初到黄州时,有诗赞道:“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样的画面,阎尔梅也一样见过。不仅如此,更具田园风光。正是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诗人由近及远,虚实结合,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画面一,江波鱼跃。赤壁矶头,一场新雨过后,几条青色的鳊鱼正在水中跳跃;要是在黄州对岸的樊口,那就是著名的武昌鱼了。画面二,白雉啼鸣。远望武昌西山,山峰如齿,山头上有一片孤云;再往南望去,夜幕中的白雉山隐隐约约,此刻,仿佛听到了白雉鸟的叫声。画面三,夜读遇怪。夜半读书,恍惚之中,好像看见一个怪物;帷帐之外,灯光闪烁,这个怪物穿着黑色的衣服,像是传说中的乙仙。这个画面写出了夜读时的一种幻觉,富于想象,给本诗增添了浪漫的色彩。画面四,官柳自如。在旧时的吴王城外,官柳青青,随春而发,舒展自如。画面五,寒溪古莲。寒溪塘里,莲花盛开,好像是晋代的高僧慧远栽种的。武昌西山之景,五幅典型画面之外,诗人还作了一番概貌描写。有松云掩映的北城,有新近装修的古迹,有烟雾环绕的山峰,有开满鲜花的曲径。雨还在滴滴哒哒地下着,颇有节奏,诗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邻居家还以为这边在弹奏音乐呢。 ^Z\1z!{R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后来到了浠水,还依然怀念武昌,他在《登巴河文昌楼远眺二首》中写道:“阁外斜阳看不尽,西山绝顶一林松。”“江皋绿野稻田新,白雉峰连五卦畯。”诗中写到了西山、白雉山、五卦山,诗人对武昌山水怀有的这份感情,多么真挚感人,难能可贵。 Y}e$5  
                                             TLO-$>h  
                          拜丁孝子墓  UIhB  
                           清·柯茂枝 +F4xCz7f  
&eg]8kV  
                   葛仙栖憩烟霞里,聱叟嬉戏水石间。 [(UQQa=+  
                   一例寓公传此地,输君长占好山河。 ^VoQGP/cl  
                   避地携家海之居,重来不为武昌鱼。 PvKe|In(  
                   风尘满眼沧桑改,五柳依依处士庐。 >TK`s@jdSV  
    柯茂枝,生卒年不详,字根臣,清武昌人。任松滋教谕、黄安教谕,曾主讲寿昌书院。柯茂枝的诗歌较为著名的是《寒溪寺老桂并序》,据考证,该诗作于清咸丰八年(1858),据此可知,柯茂枝生活在清朝末年。有《求放心斋诗古文词》一书行世。 ,>"1'i&@  
《元孝子丁鹤年墓碑文》是柯茂枝的一篇著名散文,记叙了丁鹤年为父母安葬的孝行,可以与本诗参读。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武昌人,回族诗人。清光绪版《武昌县志》载:“元丁鹤年墓在县西寒溪寺后,明楚昭王曾遣人祭之。通判尹觉作《里社崇贤记》,且为其筑茔域。碑云:丁孝子墓。”咸丰年间,丁鹤年“墓前树拔土圮,展拜无所”,王孝凤、刘星台及柯茂枝等同好之人为其重修墓表,柯茂枝写了一文一诗,以纪念丁鹤年。 Lf7iOW9U3  
    这是一首古体诗,抒发了作者对丁鹤年墓地的赞美和对丁鹤年的怀念之情。前四句,运用烘托的手法,赞美了丁鹤年的墓地。葛仙人葛洪在烟雾和云霞里停留休息,云游四海,但居无定所。元结喜欢在山水胜景中无忧无虑轻松自如地游玩,那不过是隐居之地。葛仙,指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鄂州市区南部有葛山,因葛洪而得名。聱叟,是唐代道家学者、诗人元结的别号。元结自称浪士,为官后人呼为漫郎。后客居樊口,左右皆渔者,少长相戏,呼为“聱叟”。还有那些许许多多曾经到西山游玩或者在西山短期居住过的人们,他们都比不上你丁鹤年,你长久地安眠在这里,占据着这么好的一方风水宝地。一例,一律。寓公,原指失去了爵位或丧失了封地的王公贵族寄居他乡之后的一种别称,明清时期成了某些心志高远的人隐居的代名词。诗中以曾客居武昌(今鄂州)并且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葛洪、元结和那些来武昌西山游玩者为例,来衬托丁鹤年。对于武昌西山来讲,这些人都是匆匆过客,而丁鹤年则不同:幼时落籍武昌,年青时就读南湖书院,后来为父母筑庐守孝,晚年隐居南湖,死后葬在西山这么个好地方,在诗人看来,丁鹤年与武昌真有不解之缘。后两句“避地携家海之居,重来不为武昌鱼”,概括地追忆丁鹤年生平经历。元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丁鹤年的生母冯氏逃散,他侍奉嫡母逃奔江苏、浙江,后在镇海寄居僧舍,执教谋生。在镇海听说父墓被毁,生母病故,悲痛不已。社会安定后,还家武昌,为其父重择墓地,择吉迁葬,又寻母墓,重新安葬。重来不为武昌鱼,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最后,回到现实,回扣题旨。风尘满眼,岁月不居,回首往事,沧海桑田。然而,五柳先生陶渊明在樊口西山留下的踪迹还在,特别是那著名的官柳,袅袅依依,更加青翠;而丁鹤年南湖隐居的草庐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处士,指不入仕途的读书人,这里指丁鹤年。庐,简陋的房屋。在这里,五柳先生的遗迹,对于丁鹤年和丁鹤年的墓地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烘托。 5M*q{kX)  
    全诗以丁鹤年墓为中心,将葛洪、元结、陶渊明的事迹和遗迹组合在一起,既有发散思维的特点,又有效地烘托了丁鹤年墓地,深化了诗的主旨。 .r]n<  
                                           zKgW9j<(  
1gH5#_ ?  
离线余辅台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9-08-26
好久未登录,重见余家宗亲很高兴。 A$1pMG~as  
贵名作《武昌枊诗话》,已选写14篇,鄙人才转载一半=7篇。真对不起! 'OF)`5sj  
今后,将继续转载。学习、欣赏,谢谢!
离线余国民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9-08-26
回 余辅台 的帖子
余辅台:好久未登录,重见余家宗亲很高兴。贵名作《武昌枊诗话》,已选写14篇,鄙人才转载一半=7篇。真对不起!今后,将继续转载。学习、欣赏,谢谢! (2019-08-26 09:44) 
u' r ;-|7  
谢谢宗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