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8阅读
  • 0回复

余氏世系辨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禾人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6Rmdf>a  
遍观余氏宗谱,对远古世系(北宋前)各有其说。除四川铁改余外,多认同禹裔说。禹裔说从世系传承顺序又有多种说法。主要分为由余派和勾践派。从大禹到由余又有多种版本。由余派主要为长茅良公系(大禹——由余公——余钦——良公——余靖),一般为江西西部、湖南、广东地的宗谱。和萝蔓端(开说)公系(大禹——廷宾公——由余公——瞻公——蝉公——余钦——端公——六派),一般为安徽、江苏、福建、浙江部分。晋国派(大禹——晋文公——由余——余钦),主要在江西西面。勾践派(勾践——无疆——居股——瞻公——蝉公——余钦——端公——六派)主要为浙江淳安、开化。但分析这些家谱,普遍存在这些疑问: l@ (:Q!Sk  
一、从我看到的余氏宗谱最早署名作序的为横山《临淮余氏宗谱》中万顷公于显德三年(955年)所作的序。余万顷历史上确有其人:五代时睦州人,事钱俶为武林检校,吴越纳土后迁侍御史,改授户部尚书。其他现存所有家谱应该都是在北宋景德年间修编,较早的谱序如《蓝田余氏统宗世谱》中仲烨公的谱序成文时间为宋景德四年(1007)。良公派家谱最早有欧阳修、范仲淹作序,也应该在北宋仁宗年间了。有的宗谱煞有介事说祖上有心,想方设法保留家谱,躲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可能仅仅是后人的杜撰。无文字记载,单凭先人记忆要列清近百代的世系几乎不可能。现代人不凭家谱,能理清上五代世系就是很难的事了。因此可以说余氏尚没有发现一本家谱是唐代以前的或抄取唐代以前的文字记载。 -Tn%O|#K  
二、大多余氏家谱远古世系所列人名,除由余、余齐(齐民)、余钦、余靖等外,虽载是显官达宦,但也无史志可查。各谱各表,有些细细推敲,结合历史,很难自圆其说。 wm_rU]  
三、代数多为不一,一般世系为二十七年左右为一世,大禹始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合理应该为一百四十代左右。绍兴《姒氏宗谱》载到清末民初为一百四十一代。而按《蓝田余氏统宗世谱》推算,才一百一十多代。将近为四十年一代。特别是大禹到仁瞻公东渡(公元190年),二千二百多年才五十四世,明显不合情理。 N/--6)5~0  
四、由余为秦穆公时代(公无前621年)的人,当时在中国西部地区,下邳在江苏北部,时属楚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30年,期间为390年。《蓝田余氏统宗世谱》所载,从由余公起到仁瞻公南渡三十二代,世居下邳,好象不大可能。至于从由余公到廷宾公才五代,廷宾公在汉武帝时任中郞将(公元前129年)将近五百年才五代,更是显得不大合理。 z^z`{B  
遍观众谱,我倾向于勾践说,其理由为: #sDb611}#  
一、勾践说有志可依,《史纪》《吴越春秋》《八闽通志》中对越国、瓯越国、闽越国及其国君皆有记载,其世系代数也比较符合实际。 =:]v~Ehq  
二、查到《唐刑部员外郎会稽余公(余从周)夫人河南方氏合葬墓志铭》:秦昭襄封勾践之后为顾余侯,侯之季子因命受氏。这到也为勾践说提供了佐证。 7GWOJ^)  
、史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繇王居股杀余善降武帝,封东成侯,迁其民于江淮间。下邳应在江淮邻近地区,余氏先祖从福建内迁到江淮地区然后再迁徙到下邳应该可以成立。(汉元封元年(110)闰月癸卯,武帝以故东粤繇王斩东粤王余善功,封居股为万户,侯于东城。东城侯国属九江郡。东城侯国立国20年,征和三年(90),坐立太子举兵谋反罪腰斩,东城侯国除为东城县。东城侯国国都在今安徽定远县藕塘镇故朱马乡下马铺) ]bY]YNt{7]  
、余氏为居股之后还是余善之后:居股杀余善后封为东成侯,东成位于现江西九江。居股不久坐卫太子举兵事,腰斩。余善虽举事失败,被居股所杀,但也曾封王称帝,福建锦城百姓也曾建东越王庙纪念。余善史载未曾灭门,其后人也应该随族人迁往江淮一带。族人心目中余善形象应该好于居股,其后人很可能以余善名字首字为姓,亦有劫后余生之味。自无余封于越至无疆败于楚被杀皆称名或字,未用其姓,后人有以大禹本姓姒为姓。历代闽越王《史记》中言为驺姓,驺本意不驯服的马,为秦始皇所赐,颇有污辱之意。秦灭后,岂能以此为姓呢。自无疆兵败之后,后裔分居各地,发现有多姓称为越王之后,除本姓姒外,还有如欧阳、区、顾、梅、骆,说明无疆之后勾践后裔姓氏还在发生分化,余善后人以余为姓很有可能。有谱载为无餘去食为姓,或勾践自称为余都未名有牵强附会之嫌。余善后人迁江淮后,鉴于当时的情况,只属编户,汉制迁民不能离开迁籍,能生存繁衍已属不易,断不可能受到封赏和重用了,需要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才可能会有达士显宦,因此余姓可能始自汉朝,自汉至南北朝将近五百年未见有余氏记载,亦有可能。 *8/Xh)B;  
、余姓史书上最早人物记载为南北朝南朝宋晋陵(今常州)人余齐民,为一县之书吏,只是以孝而见之于史书。为显宦者为唐朝余钦(唐朝开元年间十八学士之一),五代余万顷。因此余氏真正作为姓氏不会很早。余氏是从北宋余靖公起才成为望族,余氏人物才屡见史册。 % hvK;B?Y|  
、从蓝田余氏统宗世谱和淳安系列余氏宗谱来分析,应该是蓝田成谱早,淳安谱是感觉蓝田谱存在缺陷,特别是仁瞻公以上远古世系,完全没有史料可证及因此是从当时所有的史册中去寻究余氏世系。到明朝,遂安余氏人文蔚起,儒洪余濯、余复、余国桢,松林(宋京、赤川口)余思宽、余乾亨、余乾贞等考取进士,入朝为官,与江西、浙江等余氏朝廷为官者交流,留心有关余氏史籍,并身体力行,对余氏旧谱进行考证,发起了统宗统谱活动,摒弃了由余后裔说,确定为夏禹后裔说,摒弃东汉、西晋徙遂说,统一为唐余大康迁遂说。两谱从大禹到仁瞻公完全不同,而从仁瞻公到端(开)公有部分一致,特别是从略(宏略)公到端公较为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余氏始作宗谱为北宋时期,当时是根据先人的传说加工而成,因此有几个节点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大禹始祖、仁瞻公南渡、禅公迁遂安、讽公改姓、光大公(原显)迁珠水社、钦公(又载为大泳公)复姓、六公(镇、远、永、周、同、纳)分居。 5UO+c( T  
冢斜余氏宗谱》世系析: +ovK~K $A  
一、冢斜余氏明州始祖洪公生于宝元二年(1038),迁冢斜始祖子陵公是成人后才到冢斜,按其曾孙永潮公出生日(1454年)推算,应该是在冢斜娶妻生子,出生时间为1381年前后,二者相差343年,只有八代,正常应该为123代,以明州前人推算,光之公应该是出生于1120年,1150年到潘坊坞,到子陵公为261年,只隔四代,明显不合理,应该是潘坊坞无家谱记载,代数有差,此疑元福公在冢斜第一次修谱中(1765年)已提及:又细查潘彭坞居住历二百年之久,其代数未及五世,其间恐有遗失,须再查他谱始不误耳。从光之公到子陵公应该为十代之差,现只有四代之差,遗失了五到六代。推测是在槐公和庆元公之间。明州当时可能有谱,可惜我们现在无从查到。槐公明州谱可能有记载,庆公为先人所述,其上无文字记载,就难以推述了, qul#)HI  
二、从《冢斜余代宗谱》外纪系图看,修谱时参阅了《蓝田余代统宗世谱》和明州的余氏宗谱。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蓝田余氏统宗世谱》原谱,但明州谱无法看到。对照蓝田谱,发现接宗有差。安公所接称公为仲烨公之子,文穷公之孙,顒公曾孙,匡应公远孙。查蓝田谱,安公为匡应公(子达、逢、顒、崇)——达公——熙公——仲寻公——安公。《休宁余氏族谱》记载更为清楚。 $2?AJ/2r$b  
三、明州谱有载曾有后裔迁奉化余家坝,但查余家坝谱(《金峨余氏宗谱》)其先世迁自余姚桐湖。苍南金乡余氏谱载祖上来自鄞西望春乡(洪公迁住地),但其外纪系图参照长茅良公说。 7upko9d/  
四、查宁波地区余氏家谱,端公后裔庆公亦迁自遂县,卜居余姚山乡(可能为四明山区),晚年迁桐湖,后裔分迁奉化、舟山等地。因此宁波余氏也出自于萝蔓世家,也为六派之后。 ,=P&{38\q  
五、潘坊坞村原有余家弄,其边上湖塘、柯桥、齐贤、东浦、安昌现有多支余氏家族,《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载,有厚社余氏和东浦余氏。但这两处余氏之谱现无处可查。现绍兴可查余氏宗谱除冢斜外,尚有《会稽余氏支谱》(余煌一族)、《咸欢河沿余氏家谱》(来自诸暨)。 , ~O>8VbF  
 ?<EzILM  
?,>3uD#  
现对冢斜余氏外系图(其实也是蓝田余氏统宗世系)余氏世系试以重拟: k&ci5MpN  
第一代:轩辕,既黄帝,卒于公元前2599年,一般公认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 Zv;nY7B  
第二代:昌意,黄帝嫘祖 '~D4%WKT  
第三代: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人文始祖之一。 >1j#XA8  
第四代:鲧曾 .q9Sg8G  
第五代:鲧祖 5Z>a}s_i  
第六代:鲧父 [bhKL5l  
第七代:鲧,崇伯之位。曾奉尧命治水,因筑堤堵水,九年未治平,被舜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杀死在羽山。 L7rgkxI7k*  
第八代:禹 I3Vu/&8f|  
大禹为始祖世系: *K/K97  
第一代:禹,禹帝生于丁亥年(公元前2314年)六月初六,卒于癸未年(公元前2198年)八月(此明显只能为传说,古时不可能活到一百多岁)。蓝田谱推算为公元前2302年,禹里祭禹断为公元前2125年, L`nW&; w'  
第二代:启,2070年建立夏朝 spa :5]B  
第三代:太康、仲康(后羿摄国,立太康弟仲康为王) vMz|'-rm$  
第四代:相(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被浇所杀,妻缗生遗腹子少康。 8eB,$;i  
第五代:少康(少康中兴,公元前1972——1912)封庶子无余于越 q1rj!7  
第六代:无余,字罕,公元前1917年,都秦余望南,即兰亭花街。 r?DCR\Jq  
第七代:丕诚 9QU\J0c/  
第八代:宗元 gAqK/9;  
第九代:绍圣 |^1g*f y?  
第十代代:毅正 XZ%[;[  
第十一代:子诚 C+' -TLeu  
第十二代:娄(玉)与桀同时代,为桀叔辈(前1652——1600),姒氏宗谱载此后,到四十世后,等同编户,未载。 1 *' /B  
第十三代:俶,衰落,前1598迁都埤中(诸暨店口) 6:(s8e  
第十四代:枋 _. 9 5>`  
第十五代:菪 2-@)'6"n  
第十代:潜 I/w;4!+)  
代:户(屙) =6U5^+|d  
第十八代:厉 ]r#b:W\  
第十九代:皓 <n,QSy#  
第二十代:僮 :|9vMM^$  
二十一代:浑谆 6:wk=#w  
二十二代:仲庚 Aa_@&e  
二十三代:太辛 wlP3 XF?  
二十四代:咸享 3Qd/X&P  
二十五代:寀(迁都大都,诸暨枫桥) kSiyMDY-  
二十六代:浤 N {{MMIq  
二十七代:天表 eI"pRH*f  
二十八代:诃 Dqo#+_v  
二十九代:加佑 c_ncx|dUs  
第三十代:子升(昇) ,x1OQ jtY  
三十一代:纲 MG=8`J-`  
三十二代:汝稷 e`b#,=  
三十三代:洽 .B<Bqr@?8  
三十四代:汜(杞) nl 'MWP  
三十五代:少连 WtZI1`\qe  
三十六代:骝 \X&8EW  
三十七代: g=4^u*  
三十八代:鲤 )%Fwfb  
三十九代:必高 u|t l@_  
第四十代:无壬(公元前620)在位前649——591,迁都嶕岘(义乌稠城),于越中兴 WuU wd#e  
四十一代:无鐔(公元前590——565 lcZ.}   
四十二代:夫镡(公元前564——538 `RnWh9  
四十三代:允常(公元前538——497 OtqFI!ns  
四十四代:勾践,公元前496——464,公元前490前迁都平阳,前490年迁都绍兴城,前468年,迁都琅琊(山东诸城) u)0I$Tc"  
四十五代:鹿郢(与夷、与赐、硕与、鼫与)(前464——459 \2s`mCY  
四十六代:不寿(伯寿)(前458——449 &|>~7(  
四十七代:朱勾(翁、州勾)(前448——412)杀父自立。 , Z"<-%3  
四十八代:翳(授、不光)、豫,(前411——376),前378年,迁都姑苏,前379年,被杀,越乱。 9wWBE<}>u  
四十九代:诸咎(前375)、无余(之侯)、无强(无颛)、无疆:越王翳被诸咎杀害。越国人杀死诸咎。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之侯弟无颛(前360——343为越王。无颛迁都会稽,前343年,传位弟无疆(前342——333),征楚而亡。 3 ~v 17  
7PY$=L48A  
第五十代:错枝(诸咎子,前374——373)、玉(前333——306,退守闽)、蹄(欧阳氏之祖) n"(!v7YNp  
五十一代:尊(叔敬)(前267——306 ukWn@q*  
五十二代:亲(婴父)(前259——306 /'/I^ab  
五十三代:恒(前258——243 7j]v_2S`  
五十四代:朝(前242——232 ;5Sdx5`_  
五十五代:睦(前232——214 /DYyl/  
五十六代:无诸(前202——192,前202为闽越王) ~66xO9s  
五十七代:獏(前192——176 ht3.e[%'b  
五十八代:成(前176——163)、繇(君丑,前193,为无诸孙)) 8t-GsjHb  
五十九代:甲(前163——155)、郢(155——135)、余善(前135——110)、居股(前112年居股轼余善,迁闽越人于江淮)余善杀兄郢,汉武帝以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故立丑为越繇王,余善不服,自杀郢后便"威行国中",民众多已归附之,便自立为王。汉廷为避免再次用兵,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 Zi!Ta"}8  
第六十代:寅(福建有白马三郎传说,为郢之子)。此后无统一记载,推断此后为余善后裔,至仁瞻公渡江,为300年,大致为十代而璜瑭谱古世系从余善至仁瞻公有二十五代,显然杜撰。 瑶坡谱则为十七代。 HgI!q<)  
有谱提及余宣、余是、余辅、余顼、余需等人 JfY*#({y  
第七十代:仁瞻(初平元年190年渡江居丹阳,也有谱记迁泗水),生147年。禅公为其五世孙,世系表述不一。 jlEz]@ i  
七十一代:名未定 'M90Yia  
七十二代:名未定 -%K!Ra\W  
七十三代:名未定 *{o7G  a  
七十四代:名未定 " qI99e  
蓝田谱:纯(文、子文)——美——法——蝉。定阳谱:文——备——相——应——蝉。瑶坡谱:备——相——应——文——蝉。青嶂谱:文——选——清——蝉。象山谱:永麟——元会——枝挺——义和——蝉。璜瑭谱:永麟公——元会公——枝挺公——义和公——蝉公 v* ;d  
*Ak.KBg  
98m|&7  
七十五代:蝉,仁瞻公五代孙,生太始辛卯(271年),避石勒乱(307年)迁遂安。青嶂谱为迁许州。 8v:{BHX  
璜瑭谱七十五代至八十七代为:蝉公——德润公——绍松公——灿公——壤公——銮公——湘公——炤公——璧公——矩公——濬公——栢公——宏略公。蝉公南迁至宏略公为闰州刺史计258年,应有十代左右,璜瑭代数上比较符合实际。 4s\spvJ  
七十六代:肇 99m2aT()  
七十七代:讽有说为蝉公侄,有记太宁元年323奉敕改佘) GW2\YU^{  
七十八代;德润 tDByOml8Ix  
七十九代:鉷 > mGH4{H  
第八十代:大韶 /-=fWtA  
八十一代:旭 K+g[E<x\=  
八十二代:寿 U>5^:%3  
八十三代:不明 n. %QWhUB  
八十四代:不明 }~FX!F#oU  
八十五代:不明  *7m lH  
八十六代:原显,字光大,迁珠水社。565 \S}/2]* 1  
八十七代:宏略:隋开皇(581年)为闰州刺史,云林谱载迁京口,为江南始祖 F)3+IuY  
八十八代:敬让(589611——614 0R x#Fm  
八十九代:文昌(613 WjD885Xo  
第九十代:世玉(632 x&B&lFmo 8  
九十一代:钦(651)史载开元中(718)任修学学士,有谱载迁蓝田 NuZ2,<~9  
九十二代:庆仁(庆善)(683年) xGs}hVlZiC  
九十三代:文康(大康)有谱载自京口迁武强,为萝蔓始祖。 ki1(b]rf  
九十四:汝玉(汝渊)唐开成三年(837)作余氏流传记。 <':h/ d  
九十五代:日辉 zx@!8Z  
九十六代: 居实(青嶂谱) z'l$;9(y  
九十七代:义明 I Q_6DF  
九十八代:端(开、瑶)(860)年,故居毁于黄巢乱,六子分析。长子余镇迁万年乡木连社次子余远投平坦社,后迁江西新安。三子余永,仕后唐为金吾大将军(正二品)。徙居连理乡外坦社,其长子余延英仕闽为泉州刺史,居任所,是为闽人;其次子余延俊,其孙余元谅迁居开化青嶂;其三子余延侃迁居开化金溪,后分迁遂安,成为璜瑭支派)。瑶公四子余昕(名周)迁遂安丰厚里;五子余鼓(名同,生子以礼、以仁、以义),迁遂安;六子余陆(名纳)任饶州鄱阳县令,其孙余达(鐩),任建阳县令,遂居任所。六派传承众说不一,但六派之说比较一致,甚至有佘氏宗谱也有此一说。 BU -;P  
九十九代:鹄(端公五子,又名同)。蓝田也领五子同公为祖,和儒洪派冲突。从看到的各地宗谱看,长房镇公无载,但开化大溪边余氏宗祠书“大宗伯第”,有谱称大房之祖为大宗伯,大溪边余氏可能为镇公之后。三房永公,六房纳公没有争议。四子也没有后载。如余万顷序确为本人所书,则更有说服力(自称为端公曾孙)。那么蓝田可能为四子之后。 @a 9.s  
第一百代:珙(南唐时期937——975 !Yof%%m$;  
一百一代:匡应 Y` }X5(A@  
一百二代:达 <::lfPP  
一百三代:熙 4iAF<|6s  
一百四代:仲寻(同辈仲烨公作记1007年) <,CrE5Pl  
一百五代:安 =~ Uhr6Q  
一百六代:服 F! =l r  
一百七代:几 uw\@~ ,d  
一百八代:会 3en 9TB  
一百九代:天佑 f3O6&1D  
一百十代:森 #I=EYl=Vvi  
百十一代:洪,生于宝元二年(1038),卒于建炎四年(1130),避难于明州城西(1127),鄞县望春乡。 f=^xU P  
百十二代:英,生嘉佑五年(1060),寿七十八。 W{;Qi&^ca  
百十三代:舜恩,生于绍圣四年(1097 `N\ ^JAGW  
百十四代:诚(谱载卒于淳熙三年1176+年,寿83,推算生于1094年,明显有误,其弟生于正和五年1115年) /V,xSK9.&  
百十五代:光之(同辈从弟生于建炎三年1130年,为诚公三子,推算生于1130年前) m4m-JD|v  
百十六代:槐 &m3-][ !n  
百十七代:不明 {($bz T7c  
百十八代:不明 w Q[|D2;  
百十九代:不明  J#` 7!  
百二十代:不明 ]\yB,  
百二十一代:不明 [<=RsD_q~  
百二十二代:不明 ~ n<|f  
百二十三代:庆元 k1D7=&i  
百二十四代:亨一 gp9O%g3'  
百二十五代:子陵(冢斜余氏始祖)推算遗失六代。1401年迁冢斜。 :fmV||Q  
如是,则现冢斜晋字辈为大禹第141代,益字辈为142代,萃字辈为143代。 xd3mAf  
冢斜始祖起已繁衍二十二代,即大禹后146代,平均 每代为28年,也接近姒氏宗谱代数。 TJNE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