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23阅读
  • 13回复

老生三杰--余三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4-11
— 本帖被 washington 执行合并操作(2012-09-18) —
+tg${3ti_  
~Ij/vyB_  
  余三胜(1802—1866)又名开龙,河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徽班进京,汉调北上,皮黄交融,徽汉合流,吸收昆曲、弋腔、秦腔艺术成分而形成京剧。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八十寿辰祝寿演出,拉开了京剧历史的帷幕。一般认为,从1790年至1840年前后第一代京剧演员走向成熟,是京剧的孕育和形成时期。第一代京剧演员以老生最为出色,余三胜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uXUuA/O5-  
SXJjagAoML  
  余三胜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都门杂咏》有诗云:“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在《李陵碑》里唱打断二黄反调被观众成为“顿挫抑扬”、 “缠绵悱恻”、“前古未有”的绝响。此外《琼林宴》的二黄也是余的拿手。他的后学者谭鑫培在唱腔中有大部分是继承他的创造。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齐如山的《国剧艺术汇考》中有一段很有趣味的记载。书中说:“余三胜初到北方,也是领一班人同来,约有十余人,都没学过昆曲,念字多夹杂湖北土音,在咸丰、同治年间,北平戏界对这一派颇轻视。从前传流着讥讽这派的笑话很多,兹只举大家都知道的一事如下:一次有人对余三胜说,您昨天有一个字念错了。他说我拉个字又错了。问者说,您这个字就错了。盖讥其把那字念成拉字了。” e6{E(=R[M  
>/%XP_q%`e  
  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因他有文化,喜看演义、小说,对于剧种的情节和人物有所体会,所以在他晚年登台的时候,有临时状况时镇定自若,随机应变得特点。如有一次贴演《四郎探母》,余三胜饰演杨延辉,青衣胡喜禄饰演铁镜公主。胡因故迟到误场,余三胜出场后值得把戏放慢,临时将西皮慢板“我好比……”引伸到几十句之多,直等到胡喜禄扮演好戏可以出场了,他才转到“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那段二六唱腔上去。台下不但不觉得余三胜这大段唱冗长、厌烦,反而感到余三胜又有新的创造。余在京剧生行的应功上既向安工老生(京剧中以唱为主的老生角色)方向钻研,又向衰派老生(京剧中以做工为主的老生角色) 方向钻研。因而形成了唱做俱佳的新流派。他的长靠戏讲究功架圆润,程长庚则重肃穆。程不演戴白髯口近于“外”的戏,余则不但演黄忠、杨继业,还能演不勾脸的《沙陀国》的李克用,而为谭鑫培演《珠帘寨》所宗法。余三胜的靠把戏功架,譬之书法是行书、楷书,而程长庚则是隶属、篆书,程方而余圆。天津第一代泥塑艺人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刘备泥塑一座,形神兼备,被誉为“活余三胜”,张明山由此名气大振。余三胜生前没有留下别的图像资料,后人通过这座泥塑的照片,才得以领略余三胜的风貌。 mC(YO y  
NB.'>Sar  
  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5a (#  
1O,8=,K2a  
  上余家湾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山脚下的一个山坡上,距罗田县城东北40余公里。余三胜的祖辈居住在这个村子里,他出生时,家里只有两间土砖房,遗址就在余直夫家门前的坡下,现已无旧居留存下来的遗迹。后来全家搬到九资河镇的严家湾。余三胜小时家境贫寒,父母靠乞讨为生,他则在外拍渔鼓筒子(当地一种民间乐器),加入了乡间戏班。有一次在一个叫台子湾的地方演出,当地一个姓杨的富人点了两曲戏,余三胜在前一个戏里演公主,卸装时忘了摘掉金镯子,就接着演后一个戏里讨饭的黄梅姑娘,惹得姓杨的大怒,拿马鞭抽打他,不给戏班演出费,强令戏班开除他,余三胜由此离开罗田浪迹江湖。余三胜在北京被嘉庆皇帝点了“戏状元”后,他的一个族人受这个姓杨的欺凌,族人为此赴京,在旅馆住了数月才见到他,他为族人付清了住店的钱,答应帮族人伸冤,让族人在京城又住了几个月。不久,省里的差人到当地办理这件案子,姓杨的非常害怕,吞金自尽。余三胜在京城成名后,将父母和弟弟接到北京,从此没有回过罗田,与家乡也少有联系。余直夫老人说,有一年余叔岩来武汉唱戏,他的伯父当时在汉口做生意,在戏园里看到余叔岩写的寻亲启事,上写道:祖父余三胜,小小余三胜(余叔岩艺名),有上堡(九资河一带的地名)的家门,请到某某旅店相会。当地还流传着余三胜当“戏状元”的传说。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故乡也在罗田县大别山南麓,余三胜故乡有座七娘山,乡谚曰:“天子非天子,七娘是戏娘”,说的是徐寿辉最终未成为“真命天子”,反倒是七娘山出了个“戏状元”。相传,余三胜进宫唱戏唱得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口封他为“戏状元”,并说:“会戏余三胜,能文匡一清。”将他与当地有名文士并列合观。《余氏宗谱》七修本,此谱记载了余三胜从祖父到儿子余紫云的情况。 Vu E$-)&)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2-04-12 14:04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1-11
老生三杰--余三胜
余三胜(1802年-1866年),本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县人,为清中期重要的京剧演员,在清道光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称为“老生三杰”、“三鼎甲”。 P?P.QK  
B.~] 7H5"(  
nb<oo:^  
履历 !jSgpIp  
余三胜早年出生于湖北的汉调戏班,原为末角演员,在道光初年进入北京改,改唱老生,大受欢迎。他在演唱声腔方面,以汉调的皮簧以及徽调的二簧为基础,并吸收了昆曲、秦腔的特色,为当时初形成的北京京剧的腔调,带入更丰富的内涵,他并努力使汉调唱腔与北京当地的语言调合融贯,也因此得以大受欢迎。 A~<!@`NjB  
-GHd]7n  
余三胜擅长的剧目,以及唱作兼重者较多,如《定军山》的黄忠、《鱼肠剑》的伍员、《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捉放曹》的陈宫,《乌盆记》的刘世昌等。除了上述唱腔上的特色外,当时人对他特别讲究表情动作以及舞台经验的丰富都很称许。 Ro"'f7(v.  
OWT%XUW=  
余三胜对京剧的影响,不仅在唱念上的奠基,他也对当时唱老生者产生重大影响,同治时期著名的老生张奎官、刘和坤均为其弟子。而下一代的谭鑫培也受到他的影响。 Z${eDl6i  
3]mprX'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为京剧旦角演员,孙子余叔岩为清末民初著名老生。 n-l_PhPQ`  
tO:JB&vO2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2-18
余氏近代名人--余三胜
 余氏近代名人--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人,(1802—1866)本名开龙,字启云,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l[$GOLeS  
F(ydqgH~a  
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改唱老生,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 MrHJ)x"hy  
8)1q,[:M  
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 6 H P 66B  
tVAo o-%  
 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Q&]|W Xv  
D5c 8sB  
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或称《当锏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 余三胜腹笥渊博,上演剧目非常丰富,其他如《沙陀国》、《让成都》、《阳平关》、《伐东吴》、《白帝城》、《磐河战》、《太平桥》、《空城计》、《金水桥》、《金沙滩》、《盗宗卷》、《黄金台》、《状元谱》、《造白袍》、《取帅印》、《桑园会》、《五彩舆》、《南阳关》、《黄鹤楼》等,为后人所效仿传唱。 &RZO\ZT  
=6dAF"b)  
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 xkDK5&V  
}"TQ\v$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2-18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2-19
我还没有看到<余氏宗谱》七修本,我这里只有八修本和九修本,有空我去查看一下。 JYNn zgd  
YL*FjpVW  
《上余家湾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山脚下的一个山坡上,距罗田县城东北40余公里》,这段话应该为距罗田县城东北70余公里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4-12
H '5zl^8I  
[EPRBK`=  
余三胜 -{L 7%j|R  
meB9 :w[m  
l;z+E_sQ  
  • 简介
  • 作品
|&S^L}V.C  
&_QD1 TT  
2sBYy 8.r  
*bcemH8f  
`sdbo](76  
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人,(1802—1866)本名开龙,字启云,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改唱老生,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艺术特色 yaC_r-%U&  
    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noWwX  
代表剧目  vO;:~  
    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或称《当锏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 余三胜腹笥渊博,上演剧目非常丰富,其他如《沙陀国》、《让成都》、《阳平关》、《伐东吴》、《白帝城》、《磐河战》、《太平桥》、《空城计》、《金水桥》、《金沙滩》、《盗宗卷》、《黄金台》、《状元谱》、《造白袍》、《取帅印》、《桑园会》、《五彩舆》、《南阳关》、《黄鹤楼》等,为后人所效仿传唱。艺术影响 r)w]~)8  
    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 P^/e!%UgC  
后嗣演员 =-uk7uZM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w`Z@|A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5-11
余三胜(1802年-1866年),本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县人,为清中期重要的京剧演员,在清道光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称为“老生三杰”、“三鼎甲”。 CbRl/ 68HY  
FBK6{rLMc  
[编辑] 履历 DadlCEZv  
余三胜早年出生于湖北的汉调戏班,原为末角演员,在道光初年进入北京,改唱老生,大受欢迎。他在演唱声腔方面,以汉调的皮簧以及徽调的二簧为基础,并吸收了昆曲、秦腔的特色,为当时刚刚形成的北京京剧的腔调带入更丰富的内涵,他还努力使汉调唱腔与北京当地的语言调合融贯,也因此得以大受欢迎。 a?9Ka!O4s  
mH} 1Zy  
余三胜擅长的剧目,以及唱作兼重者较多,如《定军山》的黄忠、《鱼肠剑》的伍员、《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捉放曹》的陈宫,《乌盆记》的刘世昌等。除了上述唱腔上的特色外,当时人对他特别讲究表情动作以及舞台经验的丰富都很称许。 I_@XHhyVZ  
}M9L,O*^   
余三胜对京剧的影响,不仅在唱念上的奠基,他也对当时唱老生者产生重大影响,同治时期著名的老生张奎官、刘和坤均为其弟子。而下一代的谭鑫培也受到他的影响。 _[.3I1kG  
6muZE1sn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为京剧旦角演员,孙子余叔岩为清末民初著名老生。 5rpTR  
J@c)SK%2h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5-16
余三胜   4c*?9r@  
aoh"<I%]>4  
!giL~}j(R  
    清著名京剧演员。湖北罗田人,一说安徽潜山人。演老生。出身汉班,道光时由湖北到京师,加入徽班,隶春台班。在徽、汉合流形成京剧过程中,对老生唱腔多有创造。擅演《定军山》、《卖马》、《李陵碑》等剧。同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为京剧老生三杰。同治中叶卒。   _Jc[`2Uv_c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6-15
三下罗田:寻找余三胜
作者沈虹光简介:沈虹光,女,汉族,国家一级编剧,《戏剧之家》杂志社顾问。曾任湖北省话剧院名誉院长,湖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人大常委。2005年任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2007年兼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wldv^n hM  
   作品多次被拍摄电影或在全国上演,并获优秀剧本奖、优秀影片奖,中央电视台星光杯奖,中央电视台飞天奖,文化部戏剧创作文华奖,四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1991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女杰之一。 e :(7$jo  
6 V{Sf9V|  
[Dr'  
CD}::7$  
                                                     三下罗田为的是寻找余三胜 -;NGS )RM  
52X[ {  
5&59IA%S  
JWZG)I]r  
余三胜是谁?说起来有点远。他是清代著名的京剧老生,进宫给皇上唱过戏的人。他的孙子近一点,那就是“余派”的开宗之人余叔岩。 -!o*A>N  
    为什么要寻找他呢?说来话长。 P 2-^j)  
    讲述当年的寻找,方光诚先生起身,从书架上抽出1983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翻到“余三胜”条目那一页指给我看。在“湖北罗田人”后面,紧跟着一个括弧,里面的文字是:“一说安徽怀宁人”。方先生点着书页说:“这是百科全书啊!连百科全书都不确定,你说要不要搞清楚!” 6 zyxGJ(  
    《余三胜——谭鑫培之先驱》,是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的论著,也引称:“余为安徽人,其父行商也,土著于北京,遂生三胜”。日本学者揣度这说法“应有相当之根据”,因为它来自“深知剧界派别”的“北京有数之评论家”的著作《伶史》。 +56N}MAs  
    投入《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纂工作的王俊和方光诚,已经查阅了不少资料,知道“为安徽人”的说法影响不小。所以没去罗田之前先去外地,第一站就是安徽。 .1{:Q1"S  
    面对湖北的访客,安徽人不说什么,意味深长地浅笑着,拿出《皖伶谱》让两位湖北人自己看。白纸黑字,安徽早期的艺人中,就有余三胜。 V;pR w`  
    那一年,王俊已近耳顺,在小青年眼中已是老太太。方光诚也逾不惑。安徽之行却让他们像年轻人似的冲动起来。书生本色,强学求真,既然编志修史,就要弄明白史实的真相,诚实地不偏不倚地描绘历史的轮廓。他们下决心要找到证据! CMhl*dH  
    证据在哪儿?有“一说安徽怀宁”,更多的“说”指向“湖北罗田”。 ltWEA  
    日本东京大学馆藏一石印本伶人专集《余叔岩》,由夏至秦,以余为氏地数下来,到宋嘉熙年间迁徙罗田,又传至25世就是余叔岩的祖父,“同光须生泰斗”余三胜了。专集刊印于1917年,距余三胜更近,有可信度。但专集作者的材料是来自哪里呢?必须找到直接材料,找到“铁证”。应该有家谱。家谱到哪里找,只有去罗田。 XWq`MwC9  
    冲动归冲动,工作还是要理智地推进。《戏曲志》需要调研的材料很多,两位先生去罗田还有一个任务,调查鄂东包括麻城、浠水、英山那一带的地方戏曲,当然也包括罗田。 I]@QhCm0  
    只是寻找余三胜的难度大,大别山南麓,高山丘陵,河流交错,2144平方公里,从何下手? *w#^`yeo  
    王俊对大别山不算陌生,40年代参加新四军五师就在大别山活动。她是有心人,行军打仗的间隙,她就了解过当地的民间艺术,汉剧、楚剧、花鼓戏,还有罗田和麻城老百姓喜欢唱的“东腔”,她都能说个一二。如果余三胜真是罗田人,以他的天赋灵气,这些民间小调他定是无师自通。 c)j60y   
    只是故人无声,莽莽山林,这位将近200年前的人藏在哪儿? ([ jm=[E^  
    谈到这里,方光诚先生难掩激动:“我们下了决心,一定要找,找不到也要找!” SpO%nZ";g8  
    “找不到也要找”有些不通,不讲理的样子。方先生说这话,是表示他与王俊老师的决心。他是搞音乐声腔的,文史部分更多听从王俊老师。默契的合作让他感到非常愉快。他敬佩王俊的锲而不舍,王俊老师说要调查,就一定要查! iBPIj;,  
    为什么一定要查?余三胜就这么重要吗? %jo,Gv  
    两位先生不是做生意的,也不是地方官员,没有政绩考核的经济指标压身,更没有“打名人牌”招商引资的经济目的。他们是20后30后的老书生,受过传统教育,做学问不虚妄,不大而化之,懂得一些支微末节的意义。绵绵长河不断,所有的人和事都会有前因后果,还有旁枝斜蔓。“宗谭而自成一派”的余叔岩在戏曲史上创造了一道精美绝伦的风景,这创造者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让人感兴趣。他有“小小余三胜”艺名,那么,这个“大大的”余三胜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FrsXLUY  
    罗田人热情地接待了两位先生。问到余三胜,罗田人却面面相觑。将近200年前的一个唱戏的,有人依稀听说,更多人茫然不知。农业小县,春种秋收,结束“浩劫”不几年,要吃饭要穿衣要发展,事情纷沓,一个唱戏的古人跟现实生计有什么关系呢?干部们还要往乡下跑,还要处理一些扯皮的麻烦,突然问到唱戏的余三胜,他脑筋不能急转弯,频道也调不过来。 &s8vmUt  
    但罗田人聪明,明白过来了就知道分量。稍一商议,回两位先生道,罗田确有余氏,多分布在县北。大山区,有时走半天都碰不到一个人。没有本地人带领还可能迷路。两位先生请先回,容我们做好准备,找一个熟悉情况的人陪同,届时电邀,再来。 *kt|CXxAS8  
    王俊与方光诚大喜。第一次下罗田,这是没有收获的收获。 v =_Ds<6n  
    罗田人讲信用,不久,果然来了电话。来吧,带路的人找好了! mwMcAUD]2  
    带路人是谁呢?罗田凤山人蒋敷德。 l(pP*2  
    王俊与方光诚又乘公共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罗田,与蒋敷德见了面。 m f\tMik<  
    这是一位罗田通。小个子,不修边幅,爱开玩笑,一肚子地方掌故。 |&MO us#v  
    蒋先生知不知道余三胜呢?方光城记忆模糊。但记得罗田的同志都很热情。听省里同志说起余三胜,说到“老生三杰”,京剧史上的贡献,还培养了一代宗师余叔岩,等等,罗田人都感到荣耀。 cK,&huk  
    第二天,罗田通蒋敷德就带着王俊和方光诚出发了。 [1l OGck[  
    请出蒋敷德为王俊和方光诚带路,说明罗田人对寻找余三胜的重视。 ' ,1[rWyc  
    蒋敷德,出身罗田大户,据称往日县城半条街都是蒋家的。蒋先生做过《民国日报》记者,文化高,见识广。擅长艺文,解放后曾任文工团团长,继任文化馆馆长。80年代初,黄冈地区整理修复“文革”破坏的文史,出版《黄州简史》以应急。各县分头执笔,罗田部分的执笔人就是蒋先生。后又编纂罗田《地名志》。《罗田文史资料辑》中也常有他的文章,风物掌故如数家珍。一些虚构色彩很浓的民间传说经他描绘也有声有色,就像他在现场一样。作为有名的民主人士,他担任了文教局副局长,离休后专修文史,发起过“凤山诗社”,坊间戏称“罗田三个半知识分子”,他算一个。 oT!i}TW?o  
    有他协助,二下罗田志在必得。 "[sr0'g:  
    首先划定了余姓的分布范围。根据第一次下罗田得到的提示,也是蒋敷德先生的判断,缩小了包围圈,将寻找集中到了县北。 XaaR>HljJ  
    其次是蒋先生对县北的熟悉。县北多山,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连绵起伏,1729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也在这里。大约太高了,云雾缭绕,天堂山也叫多云山。这里有北宋名刹广化寺的斑斑遗迹,有元末起义农民徐寿辉的造反传说,醉心文史的蒋先生在这一带流连调查,写过多篇考析文章。乡情地理谙熟,寻找余三胜更增添了信心。 ?jsgBol  
    然而迈步寻找,还是辛苦。 &"=O!t2  
    前面说过,王、方二位先生都不是年轻人了,一路进山,也不知道需要几天,洗漱用具、换洗衣物都得随身携带。那时代的录音机也不袖珍,转头似的又大又沉,防备无电还要带上十几节大号电池。年轻一点,又是男同志的方先生自动当力夫。但远路无轻担,方先生也累。坐路边石头上歇一歇,山风吹来,开始好畅快,过一会儿,被汗水浸湿了的后背就感到了凉意。 N+vsQ!Qz  
    蒋先生是本地人,好一点。可他已离休,也是老人了。 /2cn`dR,  
    好在那个年代的人都有历练,吃过苦。寻找余三胜,是他们愿意做的事情,精神愉快就不怕苦。 s6DPb_,  
    蜿蜒入山,边走边问。果然山大人稀,一天半天也不过走得一两个村子。大村几十户,小村才几户,都叫余家垸。人家也不会坐在家中等您来询问,去了还要找人。山里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很随意,说“一会儿”,可能是半天;说“里把路”,可能是一架山。喊人的人可能泥牛入海就没了音讯。可能回来了,但两手空空。带回一人,也未必能解答悬疑。答非所问,错进错出的事情经常发生。 V"T5<HA9  
    蒋先生也挠头了。他不是怕自己麻烦,是怕耽误了省里两位专家,他不过意。这天他发话了。他说这事太不好搞了。这样,你们先回去,我再给你们找个人,找好了通知你们。 <.ZD.u  
    二下罗田就这样结束。 id)J;!^;J  
    第三次去罗田,蒋先生找的人来了。 JHuA}f{2&  
    令人意外的是,这并不是一个乡土文人,而是一位老民工,名字灵秀,叫肖波清。 (\4YBaGd  
    为什么请一位民工呢?蒋先生动了脑筋的。肖师傅是农民,常年参加县里的水利工程,水库堤坝修到哪儿,就跑到哪儿,打交道的人多,信息也多,只言片语道听途说,问什么都知道。 T^g i^{  
    方先生说,这个老民工非常关键。 zomg$@j  
    关键人物却也不是一马平川探囊取物,也要边走边问。但老民工心里有数,路径清晰,曲折时也不彷徨,箭头所指,正是同光须生泰斗余三胜的故乡——七娘山。 @9g!5dcT  
    传说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下凡洗澡,误了返回天宫的时辰,只得在人间落籍。大女在某处,二女在某山。顾名思义,七娘山就是七女落籍的地方。 f.RwV+lq  
    余三胜进宫唱《四郎探母》,嘉庆皇帝看得高兴,口封“戏状元”,还有喜报送回罗田。当地百姓认为七娘山风水好,徐寿辉红巾军起义失败,天子没做成,应验在余三胜做成了“戏状元”,乡里流传“假天子,真戏子”,“天子非天子,七娘是戏娘”的民谚。 uvA2`%T/  
    方、王二位高兴,付了老民工酬劳,谢了他,请他回去了。 C7!=LiK}  
    接手的是村干部,知道是余家的大事,很帮忙,带着方、王二位一户户查寻,最终锁定了一户人家。 _p| KaT``  
    余家谱系辈分为:“……良、善、开、科、第、敦、本、世、泽、长……” ^Y^5 @ x=  
    村里人说,余三胜的爷爷是“良”字辈,父亲是“善”字辈。 ;W!hl<``d*  
只是口说无凭。口耳之间错讹多了。还得找到家谱。 <PQ[N[SU  
    锁定的这户人家,是“世”字辈。 pl.=u0 *  
    村干部介绍,“文革”中清理“四旧”曾有人来抄家,家谱是主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出来的。 }u~r.=  
    方、王二位先生进门,亲切地问好。说明来意后,期待着主人的回答。  \4&FW|mx  
    主人却不回答。一问,二问,终是不开口。不说有,也不说没有。 :=%`\\  
    村干部使眼色,让方、王二位先生先撤,自己留下来做做工作。 [u`9R<>c"U  
    方、王二位撤了。 N%`Eq@5  
    村干部单独做了一番工作,告诉主人,这是余家的大事,你一定要支持。 oNBYJ]t  
    再去,主人还是不开口。 -%)8=  
    方、王二位苦口婆心,讲余三胜在京剧史上的贡献,北京如何重视,查清楚了也是余家的光荣。等等。 NYZI;P1DA  
    主人仍不回话。 <ba+7CK] w  
    村干部着急,只好又使眼色让两位先生撤。 j!<RY>u  
    两位先生只好退出去。 H"> }y D  
    三下罗田难道也要空手而返吗? D>Ph))QI  
    无奈地退出余家后,方光诚和王俊两位先生来到公社。县城是回不去了,太远,也没有车。村干部留了个话,到底有没有家谱他还在打探。寻找余三胜,三下罗田,一步步地走到门口了,胡麻胡麻,还是没有开门。也许东西已经被毁?心中忐忑着,等着。 j8gi/07l  
    村干部终于来了。很神秘,凑近方光诚说:“晚上去,你一个人去,如果晚上不出事,就成了。” {CR'Z0  
    这什么意思呢?先不管。晚上,方光诚一个人去了。 o$DJL11E  
    从主人闪烁其词地与村干部的对话中,方光诚揣测,主人是害怕把影响搞大了。在这个大山里,来一个生人都是件大事,邻舍的眼睛都瞄着。调查走了好几家,家谱在哪一 fX2PteA0qX  
家还没有揭盖子。“文革”戴高帽搞斗争的印象还没淡忘,家谱还是不是“四旧”,要不要批判,都还含糊。乡下人很谨慎。 *xOrt)D=  
    晚上,坐在堂屋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不说家谱。再晚些打哈欠了。就说不早了,路不好走,就歇这里吧。这是装佯,好像不是来调查,是晚了回不去了。 If_S_A c  
    方先生也听话,在猪圈和灶屋之间搁了块门板,蜷缩着睡了一夜。 ^KJIT3J(#  
    早上起来等主人说家谱。 +cVnF&@$  
    主人却说:“该回去过早了吧?这是请方光诚回公社的意思。 +)fl9>Mb  
    方先生已经无话可说。他性温和,即使是做学问,探求真相,锲而不舍,也不想把别人逼得太紧。换个人,可能就是另一个做法。《中国戏曲志·湖北卷》可是国家重点项目,属于基础性建设,“上纲上线”现成的。换了霸气的干部,拍桌打椅的都有。方先生做不出来。愣了一会儿,还是灰头土脸的走了。 Osdw\NNH~M  
    忽然,背后的主人悄悄地追了一句:“我等一下来。” 1v4(  
    一句话又燃起了希望。回到公社告诉王俊先生,两人怀着希望地等待着。 #is:6Z,OEU  
    太阳老高了,还不见人影。莫不是诓我们的吧?方光诚想。 5B? >.4R  
    上午10点多了,王俊先生也急了。也许真的没戏了。 KFd"JtPg  
    蓦地,门外人影一晃。好像是他。赶紧追出去。果然是的。 s45Y8!c  
    说是来了一会儿,没看见干部,不敢进来。 "| <\\HR  
    方、王二位殷勤地请那人进来,坐下,倒水,眼巴巴地看着他。 ]}cai1  
    他开口了,两个条件:1,写证明,证明他的贡献;2,复印一份。 F+_4Q  
    方、王一口答应,还增加了一条:奖金。 +n]U3b  
    那人终于从怀里掏出一卷东西,展开,黑字:“余氏宗谱”。 |*7uF<ink6  
    王俊手快,一把抓过来——是民国年间印的,7修本第9卷。余三胜的爷爷,父母,兄弟、子女,都有。比想象的更加详细,怎样从汉口到北京,父母分别于何时故世,何时合葬,葬哪里。余三胜和弟弟何时娶妻生子——余三胜是“开”字辈,谱名开龙,嘉庆壬戊(1802)生,同治丙寅(1866)卒。安葬地点谱上都有——“葬直隶天津卫大筲子口”。具体到这个程度,简直难以置信。 N G1]!Vz5  
    于是去天津查证。居然真有一墓地,叫“稍直口”。“文革”被封的大门尚未打开,王、方找到一老太太,其丈夫生前就是守墓人。老太太说,这是一块义地,许多北京有名的艺人都葬在这里。解放前,梅兰芳、马连良等还常来祭扫查看。 SG8H~]CO)  
    王、方大喜过望,全都对上了!谱上是“筲子口”而不是“稍直口”,应是方言转换时的讹音。 sf]y\_zU  
    这才报告北京。反响强烈,称为重大发现,而余氏家谱也将入戏曲博物馆,归为珍品并成为日后相关研究的材料。 _$By c(.c  
    “海底捞针,没想到真的捞着了!”方先生回述20年前的经历,不胜感慨。 C8y 3T/G  
    方光诚老师的讲述引得我也去了一趟罗田。 (^Xp\dyZL  
    当年方、王三下罗田,还没有直达班车。长途汽车颠颠簸簸,要经过鄂州再转到浠水,抵达罗田已近傍晚。而现在,车出武汉上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BG"~yyKA  
    从罗田城区到七娘山还要一个小时,抬眼看,满眼是山。 i)\`"&.j>N  
    国家投资的“村村通”工程让山里人受惠,水泥路,不宽,从干道延伸出去,就像筋络似地通向了一个个村落,村民可以开着拖拉机和农用车“突突突”地出入。只是错车要小心,路窄,弯多,容易出事。 tsU.c"^n  
    余氏老宅还不通车,下车后要爬一段土路。 ?{$Q'c_I  
    老宅已经垮塌,颓朽的门内是杂乱的荒草,砖木堆中有一根稍粗的梁柱,两头都烂了,只依稀残留着斑驳的红漆,想象当年或许还有些气派。有人说,这是余三胜成名后捎钱回来修的,有人说这不是老宅,是祠堂。 X\hD 4r"  
    一位“本”字辈余姓老人介绍,余三胜家贫,跑出去唱戏,入戏班。他聪明,经常能“顶角”。一次在杨姓财主家唱,他先顶皇姑,后顶黄梅逃荒的大姐。换装不及,唱皇姑时手上戴的戒指没有摘下来。杨财主发火,逃荒的还戴戒指呀?至于杨财主因此殴打余三胜,赶走戏班子,我怀疑是借题发挥,想赖戏钱。可是戏班子也迁怒于余三胜,将余逐出。老人说,余三胜就这样去了北京。 $.cNY+  k  
    老人已88岁。脸型略长,隆鼻,大眼,让我联想到天津泥人张亲塑的余三胜像,还有余叔岩的写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七娘山余氏一脉,大约都有些相似吧。 B>t$Z5Q^X  
    老人还说到余三胜带钱回来托本家修祖坟。本家挪用买地,只给老祖宗修了一块小牌子。方言土音重,有一段我听不懂。听不懂就跑神,留意起方言土音里好多字的读法: _+%-WFS|  
    “说”,不是“shuo",而是“shuai”,近似“甩”; e\k=T}  
    “余”,不是“yu”,而是“ru”,近似“如”; LCRreIIgZ  
    “胜”不是“sheng”,而是“shen”,近似“渗”,等等,不一而足。 zVZZdG~8  
    耳熟,像京剧的韵白。不知余三胜是不是把方言土音也带到了北京,带进了京剧。 /P5w}n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化厅)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9-17
余三勝
余三勝(1802年-1866年),本名開龍,字啟雲,湖北羅田縣人,為清中期重要的京劇演員,在清道光年間,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被稱為「老生三傑」、「三鼎甲」。 +wXrQV  
yQ}$G ,x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