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69阅读
  • 16回复

江西九江武宁县余氏宗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豪情刀客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1-05
回 5楼(兰花斋主人) 的帖子
兰花斋主人:应该是良公的祠堂吧,可惜没有图片 (2008-05-31 23:01) 
&u/T,jy`  
良公祠堂在修水黄沙镇瑶村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8-23
离我老家很近,改天看看。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8-26
沒能看到照片,可惜了!!!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12-18
探访洞口余氏宗祠 E>>@X^ =  
3H"bivK  
兰淼松 陈华新 1 ? be  
>F7v'-*{  
9?W!E_  
6[wAX  
NABVU0}   
sUl/9VKl  
y?Vsp<  
    余氏宗祠坐落在武宁县石渡乡洞口老街中心,东西向,长39米,宽18米,高10米,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它兴建于清朝咸丰十一(公元1861)年,是该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曾于1972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ZDffR: An  
F,F1Axf  
    祠堂四方檐头略为向外伸出,青灰色小长砖垒成进出错落有致的斗拱予以承接,有力又美观。檐头下是一圈尺许宽的白色长条,中间描画青藤,寓意宗族子孙绵延、万古长春。大门上方,“余氏宗祠”四个赫然醒目的大字写在带凸沿的白色长框中。门两边各竖一块较厚的青石板当护栏,再两边,又各立一个带沿的“双龙戏珠”雕花大石鼓,甚是气派。 ^R;Qa#=2  
#@qd.,]2  
    宗祠一进三重。第一重是戏台,是全族人的娱乐中心。逢年过节或哪家操办喜事,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戏台离地2米多,高个子几乎触手可及,由十多根刻有对联的长短青石柱支撑。两侧上下层各有6间小房和2个楼梯间,上层小房是演员化妆室和道具室。三方台沿的横木枋上雕刻着如“桃园结义”等戏文,人物景致无不栩栩如生。戏台正面两根长石柱上刻有“雅颂有遗音,荡我扬宗功祖德;衣冠存古道,观他演孝子忠臣”的应景对联,再两旁石柱的对联则是“洞见古人真面目,口传历代大文章”,既应景,又以“洞口”二字冠名。台顶是个凹面藻井,上面有5只青蝙蝠围着个金色大“寿”字的彩绘,这“五福捧寿”喻为“福寿双全”的含义。三方木条斗拱撑起两角凌空欲飞的翘檐,屋脊上插着避雷针的葫芦状瓷瓶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 )2lzPK t  
~:Pu Kx  
    戏台前面是个可容百余人、地面嵌着小麻石图案的正方形大天井。再上一级台阶,就是宗祠的第二重——正厅。这里,青石柱更多更高更大,长的8米多,与比水桶还粗的画有彩图的横梁相接,短的也有3米余。可以想象,在当年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从外面运来这么多石柱是多么的艰辛!所有的石柱都刻有各种对联(有的三方都有),而且连柱下或方或圆的石墩都刻有花鸟。长石柱下方还刻有捐柱者的房分和人名(据余氏人说,只有子孙多的人才有捐柱的资格和殊荣)。石柱之间用宽厚的杉木板当墙,把正厅隔成中央大厅(兼过道)和几间议事、办公房。大厅的板壁上刻有“汉高祖斩白蛇”等99个历史故事,这简直是个历史木刻画廊!办公议事房中的陈设一应俱全,古色古香,颇为考究。 +#$(>6Zu"{  
6<%W 8m\  
    正厅后又有一个长形小天井,过后就到了宗祠第三重,也是最神圣的地方——香火堂。香火堂最里面墙上有一幅大壁画,被两幅红帐幔半掩着。靠墙边一只精雕细刻四脚黑漆大神案上,有一只梯状大龛台,从上到下按辈份摆放着许多黑漆金字的祖宗灵牌。案前的长桌上则放着一只大铜香炉、两只高烛台。再前面的石柱上刻有对联和“八仙朝圣”图。每逢祭祖之时,这里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鞭炮震天,族长领着全族男丁庄重肃穆地三跪九叩,怀念先辈,祈求庇护。 (K"8kQLY  
N3C 8%  
    香火堂的两边各有一个丈宽的方形小天井,既可排水又可通风采光。从香火堂两侧的楼梯间上到宗祠的第二层,一间间的厢房多得像旅馆客店。这些房间和两个大天井两侧的游廊可把戏台串连起来,不论从戏台还是从香火堂上要楼,都能绕祠一圈。楼上楼下的房间全都是雕花木门和花格子木窗,美轮美奂。而房间的天花板上则都是色彩鲜艳的花鸟绘画,如同在看画展,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d7O\p(M1  
fxR}a,a  
    与他姓宗祠相比较,余氏祠堂具有“四多一小一巧”的特色。“四多”其一是石柱多,全祠共58根;其二是对联多,共约80余幅;其三是雕刻和彩绘多(石刻和木刻不下400幅,彩绘有200余幅);其四是房间多,上下两层共计36间。“一小”是砖缝小,仅2毫米宽。“一巧”是结构布局巧:祠内所有屋檐之水都流入天井的暗道里,有“肥水不外流”之意。上层全是木材而下层大部是石材(有寸木不沾地之说)。房廊连一体,字画相辉映。 9S _N*wC.  
+ISXyGu  
    洞口余氏宗祠不仅外貌肃穆庄重气派,而且内观设计精巧,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和独具特色,确确实实是武宁县一座罕见的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C}Hx;f6  
p]7Gj &a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11-07 16:13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3-11-07
余氏宗祠     CwV1~@{-  
K 7x,>  
座落在武宁县石渡乡洞口街北端,北距县城30公里。前临街心,后濒田野,视野开阔。余氏宗祠建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该屋坐东南朝西北。外体长方形,纵长39米,横宽18米,高10米,总面积802平方米。砖木结构,四墙青砖平砌,除前部戏台外,后重屋顶为民房式,封火山墙。门前有抱鼓石一对。内进三重,依次为戏台、中厅和神堂。戏台为飞双檐,台之左右,顺山墙筑两排酒楼,楼下每边置厢房六间,边沿均浮雕《三国演义》人物画,门窗隔扇,细镂杂花。从戏台过大天井,便进入中厅,此厅为宴集,谈议所在。厅脊高10.2米,顶架台梁式。堂中两柱纵向间相距6米。一厅堂成一大开间。前后檐之梁柱均雕有镂空龙凤雀替,正梁画有八卦图,额上刻有人物山水。由中厅过两侧小天井,便是神堂。神堂为供神所在,其柱位之列置,甚是特殊,正中檐柱和两旁檐柱成弧形内弯,连长11米,便于大型神龛的装置。余氏宗祠之独异处,在于用石料特多。全祠共有方形立柱56根,均由长石琢成。柱高4.2~5米,面宽31~33厘米。柱础有鼓形和方形两种,高为50厘米,均有浮雕。石柱上镌有楹联。祠内地面全用卵石铺设,并镶嵌菊花图案。大小五个天井均以麻石铺设,光洁平整。若大之建筑凡近土之处,全垫之以石,无寸木落地。不仅宏伟、美观,更有助于坚固、耐久。余氏宗祠整体布局严谨,用料考究,建造精良,工艺完美。而经140余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完好无损。1984年4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Q]p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3-11-07
武宁县地面文物——余氏宗祠 ,x+_/kqx  
]`D(/l'  
来源:九江市廉洁服务网 发布时间:2013-5-27 录入:武宁县文广新局   g~L1e5C]z  
VA _O0y2  
Xu1l6jr_  
位石渡乡洞口镇北端,始建于清代咸丰辛酉(1861)年。祠堂坐东南朝西北,前临街心,侧靠民房,砖木结构,进深39米,横宽18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四墙封闭式,祠内大小天井五个即旧日所谓“四水归堂”。祠内一进三重,分别为戏台,中厅和神堂。 blZiz2F  
DytOS}/^9  
祠堂墙脚全用四层长条石奠基。戏台下地面则按菊花图案嵌以卵石。大小天井全部铺以平整,光洁的麻石,整个祠内有长条石柱56根,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楹联,1—4面不等到,柱位不同,联意亦别。神堂两侧的两根石柱上刻人物,下镌诗句,内容为《八仙过海》。戏台对联为“洞见古人真面目,口传历代大文章”,这幅藏头联,点出了“洞口”的地名。这些石柱30厘米见方,除字刻图刻之外,又环字缀以星点,柱沿镶以花边,且用磨石打光,更显得古香古色,堂皇富丽。 Y2Mti- \  
Ep}KIBBO  
祠内的木雕装饰,也遍及每根木梁和木柱,厅堂前后檐的梁柱间,有镂雕的九龙,彩凤、狮子、麒麟挂落,自戏台前沿至厢房的梁柱,也浮雕着“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各处的格扇,门楣均雕以细密的花草。高大宽敞,装饰讲究的戏台全用木头建起,上为两层四角飞檐顶,台上雕梁画栋,施以彩绘。但可惜的是因年久失修已开始腐烂。 G'( %8\  
~(B\X?v  
据传,建造余氏宗祠曾轰动我县修河以南,凡余姓均捐款集资,其盛名和建造之工堪为我县祠堂之首。 J p .wg  
GI$t8{M  
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以武政(1984)02号通告,列余氏宗祠为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已毁) Ms(;B*  
dv%gmUUf}k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3-11-07
武宁余氏宗祠石柱镌刻楹联不胜枚举 (P`{0^O"}  
{k?Y :  
时间:2012-10-25 09:35 来源:江西晨报                   晨报记者 刘霞 责任编辑∶时珍   Q=PaTh   
  •      82J0t}:U  
        木材,是一种取材容易、加工较为简便的材料,广泛用于房屋建筑当中。中国是最早应用木结构的国家之一,现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不少使用木结构建造。余氏宗祠是武宁县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但是却由于风雨侵蚀等原因逐步衰败。
    i6`8yw  
    戏台现仅存石柱。
    y\0^c5}  
    V'K$:9^x[8  
    uhc0,V;S  
    武宁县第一批文保单位 3gabk/  
        武宁县文管所所长严允告诉记者,余氏宗祠位于九江武宁县石渡乡洞口村,始建于清咸丰十一辛酉年(1861年)。 ^ _+ks/  
        地处武宁县城西南部的石渡乡,距县城23公里,现下辖石渡、安乐、官田、洞口、新峰、丰年、盘溪、柳山8个行政村。石渡乡对外交通较为发达,修河水运横贯东西,古时候曾为武宁县的交通中转小镇。 s}z,{Y$-t  
        严允说,武宁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4月24日发布通告,将余氏宗祠在内的十六处文物为武宁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oya<C6pR  
        坐东南朝西北的余氏宗祠,位于村子的北端。武宁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用“前临街心,后濒田野,侧连民房”便可概括余氏宗祠的地理位置。 OT *W]f  
        根据早期的资料记载,余氏宗祠为木质结构,面宽18米,进深39米,占地面积802平方米,总体呈长方形。 X^.r@tT  
    /uyQ>Y*-\Y  
    整体布局紧凑 3+$O#>  
        “近畔田地平展,水港横斜;稍远看山环围,层峰叠翠。街之西侧,有乡村小公路,北接官田县道。”这是一位网友笔下的余氏宗祠,其将余氏宗祠便捷的交通与幽静的环境以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来。 l|fd,  
        记者通过村民了解到,余氏宗祠四周环境较为幽静,风水较好,因而选择在此处建造村中的祠堂。 y(S0 2v>l  
        武宁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汤洛阳告诉记者,余氏宗祠整体布局紧凑。在大门之上,原有门冠,现已经损毁。大门的两侧,置抱鼓石。四周为平砌的青砖外墙,内部为一进三重,由里而外依次为神堂、中厅和戏台。 8)tyn'~i  
        据悉,除前部戏台外,中间有大小不同的五个天井,四周的盖瓦从不同方位向内倾斜,使水流相对集中,形成“四水归堂”。 T*ic?!  
    >I!(CM":s$  
    戏台雕梁画栋 B)|s.Ez  
        记者了解到,余氏宗祠当中的戏台建造十分精致。祠堂内的墙脚全用四层长条石奠基,在戏台下方的地面则按菊花图案嵌以卵石,显得十分别致。 M@K[i*e  
        戏台的屋顶为钻尖式,旁为飞檐。在戏台当中有不少木质雕刻,图案颇多变化,如台顶处的木梁之上、头拱之间均装饰着雕刻精细的木雕图案,可谓雕梁画栋。 Sce9R?II  
        装饰讲究的戏台全用木头建起,上为两层四角飞檐顶,下侧的戏台面积虽不大,却可向两侧拓展。 dWUu3  
        汤洛阳表示,虽然戏台上雕梁画栋,并施有彩绘,但可惜因年久失修已经损毁。 O(d'8`8  
    vKt_z@{{L  
    独特设计保护木结构 Pla EI p  
        由戏台过大天井,登两旁台阶三级,可进入中厅。据了解,余氏宗祠以厅堂的阶沿为界,可分成上下两截,高度相差一米左右。 !jbjrzv9  
        中厅高10.2米,梁架由长而短,逐层上收,减轻了木结构的压力。当中的立柱较少,使得两根立柱之间的纵向间距达六米,一厅堂成一大开间。 Qi61(lK  
        从中厅过两侧的小天井,就到了神堂。神堂的后壁,为供奉祖先牌位所在地。据了解,神堂和中厅的立柱齐整排列,均靠向中心,两边墙体和立柱之间的空距达三米,有利于对中部木结构的保护。 8\9EDgT  
        余氏宗祠的中厅、神堂都曾用于民居。当地村民回忆,在1967年到1983年之间,余氏宗祠还改作国家粮库,之后便空置下来。 y)}aySQK^  
    #O WSy'Qnt  
    木雕、石刻相得益彰 EHZSM5hu  
        余氏宗祠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的石料较多。除墙脚用青石奠基二至四层不等外,自戏台下至中厅、神堂,其地面全按菊花形状嵌以卵石。 qAS^5|(b[  
        内部的五个天井,多铺以光洁平整的麻石。祠堂中有五十六根立柱,多置于方形长石之上。据了解,在古代的祠堂,凡是靠近地面的立柱,多铺垫基石,无寸木落地。这样不仅显得建筑较为宏伟、美观,更有助于建筑的坚固、耐久。 q*O KA5  
        汤洛阳说,在余氏宗祠的木雕装饰,遍及每根木梁和木柱,厅堂前后檐的梁柱间。雕刻中,有镂雕的九龙、彩凤、狮子、麒麟等,还有雕刻的《三国演义》等人物故事(文革时期损毁较为严重)。中厅前后檐的梁柱间,都有门楣雕以细密的花草、人物画等。 F?=u:  
    >$DqG$D  
    石柱多镌刻楹联 F0Hbklr  
        记者了解到,余氏宗祠的石柱镌刻,多以楹联为主。由于石柱的位置、大小不同,镌刻的楹联意思也不相同。 0,/x#  
        例如,戏台前沿之对联为“洞见古人真面目,口传历代大文章”,这两联之首一字,点出“洞口”地名,全联隐括鉴古励今的戏曲大义,为当地传诵一时之名联佳作。还有“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这一楹联,上联典指北宋曲江人余靖,以直谏著名;下联“长茅”为地名,处于修水、武宁两县间。 TpgBS4q  
        中厅为村民宴客、谈议所在地,其楹联内容则多歌功先人,缅怀祖德。例如“忠孝有家声,端启长茅,仙人早赐科名表;功勋垂国史,支分古艾,后辈宜居礼部宗”、“燕翼谋深怀旧德;龙光恩远启新安”等,整个中厅楹联三十二副,大多类似。 3;NRW+  
    ak `)>  
    难挡风雨侵蚀 T;@>O^  
        据传,建造余氏宗祠曾轰动武宁县地区,凡余姓人士均捐款集资,其盛名和建造之工堪为武宁县祠堂之首。 <q\) o_tH  
        记者了解到,由于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余氏宗祠受到较大的损坏,内部的木结构建筑多数已损毁。 \F~Cbj+'Nu  
        现在保存完好的便是外墙,在墙的顶部还能隐约看出,沿边有小砖砌的斗拱花饰。汤洛阳告诉记者,余氏宗祠的外墙为砖石垒建而成,因而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至今保留完好。 on?/tHys  
e"#D){k#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11-08 09:22重新编辑 ]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