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3阅读
  • 3回复

蓝田(杉洋)古文化概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5-31
— 本帖被 thinfo 从 宗支源流 移动到本区(2008-07-07) —
    杉洋,昔称蓝田、三阳。因杉洋肇基拓主余氏始祖曾三次迁徒,第一次由下邳郡(今江苏地界)迁江西鄱阳,第二次从彼迁闽北建阳,第三次迁居此地,便以三阳名之。后以“遍地多杉木”而易名杉洋,又称杉关。它位于古田县东隅,处在宁德、罗源、屏南、闽侯(市)县交界要地。宋代属青田乡安乐里,元至明代属青田乡三十六都,清末属大东乡三十六都。古时,这里群峰复嶂,山高地坦,沃野茂林,清溪碧涧,冬寒夏爽,春秋和煦,野生动植物繁多,自然环境宜人。这里,殷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但地荒人稀。先秦至唐初,土著闽越族人僻在一隅,依峒为居,“因地卑而丘塍之”,艰难“锄芜敷甾”,开拓农业生产。 t\PSB  
~0o>B$xJ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一方文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古田建县。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和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古老的余氏、李氏望族南迁的入闽始祖,先后“卜居杉洋”,披荆斩棘,开辟家园;其后,彭氏、林氏始祖分别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迁徙境内,四姓流裔合族而居,遂成村落。至清末全村千余户,人口万余。余,李氏望族肇基杉洋,带来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中原文化和新兴的江南丈化,迅即促进了这块蛮荒土地的经济开发,“水耕火耨绕山田”,“高低陇亩事耕锄”,并有造曲酿酒、制茶榨油和筑窑制陶、烧制砖瓦等手工副业。 [jxh$}?P  
<u1`o`|-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繁衍和家族兴旺,尊儒尚祖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宗规族训,蔚然成俗,书院、寺观、宗祠、亭台楼阁等建筑文化崛然而盛。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李氏世祖在村南舍田创凤林功德寺,并于其中设李氏宗祠。五代后(约公元955年)余氏世祖在村北建蓝田书院。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余氏世祖建蝉林寺于村北狮岩山麓,内设徽宗御书“大檀越主尚书堂”的余氏宗祠。时寺院既是僧人佛地,又兼作祭祀宗祖场所。两寺祠在村郊南北交相辉映,几经毁修而垂千古。今蝉林祠和凤林祠均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彭、林氏世祖亦先后于元朝和清道光癸卯年(公元1843年)在村郊建彭氏祖祠和林氏宗祠。至此,一村四大宗祠并峙,一展宗祠文化风貌。 J l{My^I5  
.81 ~ K[  
    为缅怀先祖世泽功德,营造祖墓成为村民族人世代盛举。分布于杉洋境内外的祖墓有唐余氏始祖承务郎余焕墓、唐李氏始祖状元李诲墓,后唐余氏五世祖吏部尚书余褐墓、后唐彭氏祖行军使彭官墓,宋古邑首位进士李蕤墓,清居庸关总兵李夔隆墓,清民族英雄、浙江定海直隶厅同知林朝聘墓,元、明僧人墓等300余座,此外,还有朱文公遗迹碑、(后)唐行军使彭官墓道碑、唐故状元观察使李公之墓碣等碑碣70余方,摩崖石刻10余处。凤林祠旁还有矗立着7条宋代的大石柱和3尊造于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大石槽。 |+JC'b?,  
e~9g~k]s  
    古民宅建于唐代余、李始祖肇基杉洋之时。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和家族兴替,杉洋古民宅建筑逐代变更发展。明代之前的古民宅无考,至今尚存的明清时期百年以上古民宅有200多座,其建筑舒阔深广,造型考究独特,装饰古雅精美。明弘治年间,建有周长七百余丈供防卫之用的城垣。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英国传教士在杉洋下池弄还建有教堂,民国初年建有大东一带最大的天一堂;同时还建有供诸姓村民集会、观戏之用的乡约堂。 S)'&+HamI  
\.GA" _y  
    村边蓝田溪(又称龙舞溪)沿城穿野蜿蜒南下,宛若环绕纱帽型古宅村落的冠带,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南长地坑鸳鸯溪在山岭溪中段,是我国南方罕见的鸳鸯栖息地。而村北处敖江上游的蓝田溪之源的三井龙潭瀑布,犹如三条巨练,“欻若飞电来,隐若白虹起”。还有那万亩白溪莽原,天苍野茫,给古老的山村增添了天籁的灵气神韵。 Po.by~|  
,w=u?  
    杉洋古民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务稼穑”,“鄙朴勤力”。岁时农事多祭神祈愿之举,婚丧喜庆重礼仪节文,衣食住行求俭用顺达。祭祖、神诞、祈雨、盘诗、游台阁、练拳术等习俗世代相传。取诸土生土长的物品特制的风味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JL<<EPC  
0,8RA_Ca}  
    杉洋古丈化历史悠久,发端于殷周以来的闽越族先民,拓展于唐五代南迁的余、李、彭诸汉人望族先祖,兴盛于宋明清时期的朱熹、李侗等理学家的“先贤过化”。宋代以来,杉洋尊儒重教之风相延,“家贫亦业儒”、“人文崇孝弟”的族规祖训,代代传承。 l&m Y}k  
64<*\z_  
    杉洋自建村以来,人才辈出,代有英贤。唐有余氏始祖、承务郎余焕弃官诣蓝田,披棘创业,为杉洋肇基拓主;李氏始祖福建观察使、状元及第李诲为大唐皇室嫡孙。五代有彭氏二世祖行军使彭官威震入闽,永贞令余仁椿首创蓝田书院,还有余璀为南唐左拾遗,以善唐律,著名于时。宋有全县首位登进士第李蕤,满腹经纶状元余复以及余氏一族四相辅。明有道人李景晞淡名利,玄机,著书立言十万言。清有李斌善诗文,结诗社,日极一时盛事;民族英雄林朝聘“英夷犯顺,单骑退敌”,忠勇可嘉;书法家李方莲,其书法神似王右军,为人所宝。自宋至清杉洋仅余、李裔孙登进土者达90人,余、李、彭、林四姓子孙仕外官宦200多人。 =+[` 9  
q]s_hWWv  
    蓝田杉洋,这个僻在县隅的千年古村,其灿烂古文化诚然令人美不胜收,引人回思遐想。 =8"xQ>D62  
YOA)paq+  
links: http://www.cph.com.cn/GTJieSh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746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5-31
李扬强与蓝田古文化
    古田县杉洋村古称“蓝田”,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奇特村落。蓝田溪从村边缓缓流过,为敖江之源。据史料记载,欧阳修、王安石等唐宋大家与蓝田名士有过深交,朱熹曾流寓这里并设书院讲学。杉洋生态环境独特,历史底蕴深厚,贤达甚多,历来是古田的文化重镇。清华大学张小军教授被它丰厚的文化遗存所吸引,专程来此作田野考察,撰有《蓝田》和《福建杉洋碑铭》等专著。李扬强先生的《蓝田古文化》是又一部全面展示杉洋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化的力作。 8(L6I%k*  
$g/h=w@  
  李扬强先生1941年出生于杉洋。196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古田一中担任语文教师,桃李数千,多有建树。二十多年前,笔者有幸在他门下学习两年。先生为人儒雅谦和,讲课疏密有度,善于启发引导,极富感染力,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先生后兼任县政协副主席,主编新编的《古田县志》、《古田年鉴》、《古田一中校志》等,共几百万言。 tBX71d T  
7R# }AQ   
  这本18万字的《蓝田古文化》,详细记述了杉洋村从唐代到清末(部分内容延至现代)的自然环境、村落姓氏、乡杰寓贤、古迹名胜、民俗宗教、诗文杂记等,全方位透视了杉洋古文化悠久之渊源,深厚之底蕴,以及世代相承的传统。该书不仅内容丰富详实,而且文笔行云流水,编排清晰有序,加之所附的100余帧珍贵之照片,十多幅书法名家之精品,更增添了本书的书香墨韵。本书不愧为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化教材。 vu#ZLq  
j-.Y!$a%6  
  在我看来,李先生是一个以挽救和弘扬乡土文化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他多年来痴迷于乡土文化的研究,对故乡蓝田灿烂悠久的文化积淀更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书中那张摄于1946年的杉洋古村照片,先生珍藏了半个多世纪。在荒诞的“文革”岁月,先生因害怕引来麻烦,将一部珍藏多年的族谱烧毁,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悔痛,也成为他立志保护乡土文化的动力。他感动于张小军等学者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僻远山村进行多年的田野考察,感到作为本乡本土的文化人,更有责任和义务为乡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尽一份力。他深切希望家乡的文化不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毁坏,同时也盼望、期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蓝田能够列入省级乃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使传统文化能够古为今用,不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迷失方向。随着年岁的增长,先生对整理蓝田古文化的热情越来越浓烈。 p@[ fZj  
P,F eF'J^  
  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先生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1992年先生受聘主编《古田县志》。此后几年,他遍阅历代方志,从中接触到大量有关杉洋的文史资料。他有意识地对这些资料进行摘录、梳理、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先生又花了几年时间,展开对杉洋余、李、彭、林四大姓氏族谱的研究。按当地风俗,族谱外人是不能随便看的,但由于先生是本乡人,各姓保管族谱的人都很支持,有的甚至把藏族谱卧室的钥匙交给他。因为族谱不能借出,也无法复印,看到有用的资料,就只能一字一字地抄录。经先生翻阅过的族谱,总计不下300万字。 DUh\x>^  
_l"nwEs  
  此外,走访、察看、收集口碑资料也是先生积累资料的重要途径。比如,为了摸清有价值的古宅民居的状况,先生在乡亲的带领下,连续跑了几星期,看过百余座老屋,采访了百余位老人,才写成“古迹”中有关“古宅民居”的内容。10多年的心血付出,终于凝聚成这部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深厚学术风格的书籍。 e<[ ] W4"A  
VCJOWU EO1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急速的变迁中。强劲的世风不仅改变着乡村的外貌,而且改变着其温良敦厚的品格。那些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但有谁能否认,它们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延续着民族的精神,奠定了我们文化的根基。《蓝田古文化》表面上描述的是一村一地的文化遗骸,但先生真正的立意却是其中的“精神”。比如,他把“古迹”看作是古文化的精华,用了很大的篇幅,为的是阐明古迹的毁坏是“人为的大缺憾,历史的大遗憾”。古迹的恢复与重修则是文化的觉醒和世代的传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对古迹加以刻意的保护。同样,先生把“人物”看作是文化的灵魂,作为另一个重点加以阐述,为的是说明育人环境、家族背景、先贤传道、村落经济、祖训家教等是人才成因的综合因素。这就使得《蓝田古文化》不仅有了传统方志学的意义,而且有了学理研究的价值,同时对现实也有重要的启示。这也是先生写作本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NzTF2ve(  
c+ByEP4EG  
.Y"F3 R  
杉洋村全景 0;=- x"  
4+s6cQ]S`  
  G\TO ]c  
TlRc8r|  
links: http://www.cph.com.cn/GTJieSh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756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07
古田县杉洋古镇蝉林祠(福建)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因方言语系相同的原因,古田隶属福州十邑,十邑中许多族姓的祖先1000多年前南迁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世代相传。为了保持族姓凝聚力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族谱和祠堂的修建就显得十分重要,福州十邑的祠堂文化因此发展繁盛,名祠众多,古田县杉洋历史悠久,各氏族祠堂文化传承在十邑中可以著称。杉洋古镇原有余、李、林、彭、谢几大祠堂。现在尚存四大祠堂。 h*k V@Dc  
o utJ/~9;  
  余氏蝉林祠就是其中佼佼者。蝉林祠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年),祠堂奉祀余氏入闽五世祖余褐。祠堂坐落于镇北三公里的狮岩山麓,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四进殿落,恢宏壮观,现为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十邑名祠之一。祠内文物琳琅,奇花异草,保存的宋至道二年(996年)至今经十二次重修的余氏族谱,弥足珍贵。 <+oh\y16  
ub-3/T  
    禅林祠世代簪缨,人才蔚起,子孙遍及八闽及海外,自唐至清代,孕育了余靖、余深两位宰相,余复状元及250多位登科名士,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个研究历史沿革、人文科学,民俗传统,地理建筑的宝贵资源,值得重视保护。 H5}61JC/z  
h;gc5"mG  
links: http://ningde.mofcom.gov.cn/aarticle/gaikuang/200511/20051100699394.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6-29
      
余大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