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2阅读
  • 11回复

“铁改余”源自何处?【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dogee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6-21
— 本帖被 thinfo 从 铁改余探考 移动到本区(2012-12-03) —
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 +Csb8  
铁改余“九子十进士”考证之重要发现 <SNr\/aCRi  
                                         cP?GRMX@}  
Nr*l3Z>LD  
2005年,鄙人(铁木鱼)整理了一篇文章《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该文完全是整理前人的成果,没有任何原创。因为参考的原始资料系依据历史的合理推断,所以大部分结论我是认同的。 &oMEz 0  
G u`xJ  
在此之前,由于信息的不通畅,口口相传的以讹传讹,所以几乎所有家中有铁改余家谱的人都认为,铁改余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kqeEm {I  
j& 7>ph  
感谢互联网,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对历史真相的研究中来。根据不断发掘出来的证据,我们力图去尽量接近真相,虽然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真实。 {gzQ/|}#z-  
Sd6O?&(  
《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了便于阅读,我对重要人物都标识了颜色,所以很容易看出众多转载引用均出自我的文章。 #f(a,,Uu'  
<7y/)b@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完整的阅读了全文。以致于赞同的人,反对的人,嘲笑的人都能从中找出部分段落,来支持自己观点。 .J-k^+-  
6KGT?d  
总结一下,对于铁改余,基本上有以下不同派别: ox SSEs  
| K|AUI  
A类观点:承认铁改余,但是认为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子孙,是蒙古族后裔。持A类观点的积极人士还推动了将民族改回为蒙古族的活动。 1!1,{\9%  
f IV"U  
B类观点:承认铁改余,但是认为铁改余是不花铁木儿为代表的钦察玉里伯牙吾氏子孙。关于钦察人,追踪到更早以前也属于蒙古族,但是从元代以后钦察人已经和蒙古贵族明显区隔。 g Nz  
DzhLb8k  
C类观点:反对铁改余,认为铁改余没有历史依据,属于余氏后人的自我美化。所有元史中,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C类观点尤其攻击一家九个儿子出了十名进士这么重大的事件,居然在描写详细之极的元史中没有记载,而且朝廷居然没有表彰。持C类观点的积极人士认为,A类观点人群的改回蒙古族活动,是很危险的,是在制造汉族分裂。 pKXSJ"Xo  
W+u@UJi  
D类观点:不支持不反对,持中立态度,但是个别人也参与冷嘲热讽。 q h bagw~  
/E/6(c  
总结网络评论,A类观点人群和C类观点人群的论战最激烈,已经发展到谩骂和人身攻击。A类观点的积极人士,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宗,对B类观点人群也不放过,责难加痛骂。 W\Il@Je;  
tM@%EO  
本文力图从中立客观的角度去探讨铁改余现象,认为A类观点和B类都有其合理的地方。问题出在以偏概全。 有人认为所有铁改余都是成吉思汗后代,有人认为铁改余都是钦察玉里伯牙吾氏子孙。历史是相当复杂的,一个家族不可能涵盖所有铁改余。铁改余是元代末期统治阶层逃避打击,改名换姓隐身民间的特有现象。所有统治阶层都在这么做,只不过铁改余的分手诗句和九子十进士太多出现于民间族谱,导致了最多争议。 {uwPP2YD,  
%>nAPO+e  
为了深入研究铁改余,我从最受争议的“九子十进士”入手,研究元代科举和元代进士状况。终于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这完全感谢互联网,让我们知道,台湾人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也在积极研究元代的各种历史现象,即使对于铁改余这样的争议课题,也提供了历史记录支持。 aIT0t0.  
z__{6"^  
这个重要发现就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萧启庆 于2000年6月发表于汉学研究第18 卷第1 期的《元代蒙古色目进士背景的分析》[见:http://imyu.cn/read.php?tid=35106] 。萧教授旁征博引于众多中外元史典籍,统计了元代可考察的所有进士名单,分析它们的家族背景,以至于通婚状况,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 5a6d3u/  
\Ogs]4   
请认真阅读以下片段,然后我会讨论铁改余。(黑体部分均引自相关书籍文章) P2>_qyX  
,o2x,I  
元廷為永保蒙古人的統治權,乃制定族群等級制度,賦予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等四大族群不同的權利和義務。蒙古、色目是征服族群與準征服族群,享受種種優待,而漢人、南人則為被征服族群,備受歧視。自家族仕宦經歷言之,多達八成的蒙古、色目進士出身於官宦家族,而來自布衣之家者不過二成。 1jK2*y  
4d`f?8vS  
蒙古、色目雖然人口甚少,在科舉中卻享有與漢人、南人相等的配額。據規定,科舉之鄉試在全國17 處舉行,各處皆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大族群配以一定錄取名額,全國共錄取鄉貢進士300 人,四大族群各75 人。經會試、廷試後,錄取進士100 人,左右榜各50 人,右榜取蒙古、色目進士各25 人,左榜取漢人、南人進士各25 人。充分反映蒙古、色目為備受優遇的兩個族群。元代科舉共錄取進士1,139 人,蒙古、色目進士約近500 人。 }P!:0w3  
aE]RVyG@L  
元代的科舉中,蒙古、色目官宦家庭佔有甚大優勢。 官宦家庭子弟登第者之比率遠高於布衣子弟。高級文官而漢化較早的家庭顯然獲利最大,造成父子叔姪聯翩登第的現象。 9D5v0Qi  
_y[B/C,q  
(什么是色目人,我稍微解释一下。色目人就是追随蒙古人打天下的西域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回回、维兀尔、钦察、吐蕃等等――笔者注) q\s>Oe6$  
OK,从上面可以看出,元代的科举是极其不平等的。人数超级少的蒙古和色目人,和人数超多的汉人和南人(南方的汉人)拥有同等人数的进士。 KjV1->r#  
P1qnU  
我们要特别注意,即使是蒙古色目人进士,八成比例也被官宦家族获得。在首都进行的会试、廷试后录用的蒙古色目进士人数为500人。但是在达官显贵特别能走后门的地方上,乡贡进士人数多达1500多人。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后面还会提及。 *]S&V'Di  
t%s(xz#1  
因此,如此不公正的进士录用过程,自然出现了“父子叔姪联翩登第的現象”。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九子十进士也有了存在的可能。而且大家都知道这种父子叔姪联翩登第并不稀奇,是“潜规则”,并非真本事,所以当世之人习以为常,见惯不怪,朝廷也不必表彰,史书也不必记载了。当这种社会背景不存在时,后人自然无法知道当时的潜规则,自然会严重怀疑十子九进士的真实性。 p ^I#9(PT  
Ap(>mUs!i  
当然,即使有九子十进士的存在土壤,也不一定就真有。我们要是把九子十进士的名字列他几个出来,就可信多了。 rV/! VJ6x  
$0 ~_)$i :  
有些遗憾,即使萧教授这么认真研究,也只列出了廷试选出的500人中的240人,地方的乡贡进士更不用讲了。 hRktvO)K  
JN<u4\e{-&  
而且,萧教授指出“欽察則遊牧於南俄欽察草原(Desht-iQipchag)─ 裏海、黑海之北,烏拉爾河與頓河之間...原有文化不高,與中原殊乏淵源。而且徙入中原的人士大多編入軍旅,因而漢化程度不高,產生進士甚少。”萧教授研究的240人蒙古色目进士中,钦察进士只有一位。 qJJ~#W)  
!-|{B3"6  
结果似乎让人失望,但就是这唯一的有历史记录的廷试进士,给我的考证带来了进展。这个人叫孛颜忽都。我们来看看他的背景: }woNI  
} |? W  
孛顏忽都,欽察族玉耳別里伯牙吾台氏,泰定4 年(1327)進士。其家出身軍伍,早期不算顯赫。曾祖忽都思,位不過管軍百戶,祖和尚襲父職,從平宋,官至浙西提刑按察使。父千奴承襲父職。武宗即位之際,有定策功,拜平章政事,商議樞密院事,地位極高。孛顏忽都為千奴之第五子,由於其四位兄長皆已出任御史、萬戶等職,孛顏忽都乃以科舉進身。 ,=t}|!jx  
<.c#l':  
可见,虽然仅孛颜忽都为廷试进士。但是这一家人可非寻常人家。“其四位兄長皆已出任御史、萬戶等职”。  当然我们不知道孛颜忽都一家是否九个兄弟一个妹妹,但是孛颜忽都五兄弟都有可能是进士。可以明确的是,孛颜忽都是廷试进士。其他几位可能是乡贡进士。为什么这么讲? %b3s|o3An  
|7E1yu  
钦察玉里伯牙吾氏号称“第一色目显贵家族”。这是国内史学家张沛之《元代土土哈家族探研》的结论。所以欽察玉里伯牙吾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由来已久,科举特权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 {);<2]o| 6  
20k@!BNq  
欽察族中之唯一進士孛顏忽都之家原為軍人,但其父千奴已士人化,延祐5 年(1318年)自中書平章政事之高位致仕後,創建歷山書院,延名師教其子弟。 LIMPWw g  
z(_#C s  
可见,正是孛颜忽都之父千奴创办了历山书院,得以在文化水平低下的钦察贵族中,形成少有的书香门第。有此书香门第,加上家族超级特权,在自身熟悉的地方(譬如其祖宗封地或者近亲官僚管辖地)科举上占用科举名额,拿几个“乡贡进士”的文凭,不是难事。足以说明,钦察人只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都很容易获得一个乡贡进士学历。何况前千奴开的历山书院并非徒有虚名,不是至少出了一个廷考进士孛颜忽都吗? dhmZ3~cW>  
-k"5GUc|  
利用历山书院的教育,利用钦察贵族的特权,千奴在亲生儿子和旁系子弟中培养十个进士,应该不是难事。 K&>+<bJ_  
z~O:w'(g  
因此九子十进士,千奴家可能至少占了五位。而且有可能只占五位。因为从十进士代号中可以看出,其中五位叫“秀一秀二秀三秀四秀五” 另五位叫“根一根二根三根四根五”。 Y>2kOE  
QO(P_az3mg  
通过以上描述,九子十进士在历史上的存在真实性,比以前具体翔实了很多。当然,我只是说极有可能是这样的。如果有人还是怀疑,或许今后我们能找出更多的证据。譬如,到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曾经为官从政的县志地方志里查找一下,确认千奴的几个儿子及其他近亲子弟真实姓名,是否为乡贡进士。 y ZR\(\?<  
2qxede  
根据以上描述,大家或许发现,如果孛颜忽都位列十进士,那么十进士均为不花铁木儿之子的说法,就不对了。参照历史事实,我更倾向十进士分手是钦察贵族的元末家族聚会。最有可能的是,既有不花铁木儿的后人,也有千奴之子,以及其他钦察贵族。 EQ> ]~  
UUaC@Rs2  
下面,我将继续介绍十进士分手那两年发生的事情。来看几个时间。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1335年。孛颜忽都为1327年进士。“红巾反乱”是1351年,十进士分手是在1353年。 <9jN4hV  
U9eb&nd  
第一次南方流亡,是朝廷不敢对钦察人全面剿灭,而是采取逐步放逐的方式让其离开权力中心。所以从1335到1353年,虽然最显赫燕铁木儿一家被清洗,但是其他钦察贵族仍在各地各部门任职。从1351年开始,红巾军起义后,形势对钦察贵族甚至蒙古贵族,都完全不一样了。这次将是致命的打击。最先感知到这一趋势的,非孛颜忽都莫属。 akB+4?+s)  
z)&ZoSXWc  
以下文字主要出自中华技术学院共同科副教授陳德馨《從趙雍《駿馬圖》看畫馬圖在元代社會網絡中的運作》(本文同样可以从google搜索下载 网址是: ?3|jB?:k  
i_M0P12  
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ü³N¥v¬ã¨s/200309/02.pdf)。 uA~T.b\  
O{w'i|  
进士出身的郑州知州孛颜忽都,在考绩中“治行第一”………….紅巾之亂起於江南時,孛颜忽都正任職江浙省宣政院判。他勇於任事的人格特質,在楊維楨簡短的記載中,顯得相當耀眼。因此, 若說趙雍此時所繪成的《駿馬圖》,是為正準備平滅紅巾之亂的孛顏忽都而作,似乎相當合理。當江南紅巾亂事初起時,趙雍為總制江南平亂任務的孛顏忽都描繪此圖,以畫中揩癢馬的寓意推崇孛顏忽都將身披戰袍,消滅亂賊, 規復社會秩序。這樣的畫作當然投合孛顏忽都的心意,所以他不但將此畫懸於高堂, 而且還向劉庸與王國器等人展示,求他們在畫上題跋,藉以增益《駿馬圖》的文化意涵。而劉、王兩人對孛顏忽都武運昌隆的期許,及亂事平定後歸牧林下的祝禱,既是契合畫主心願的社交語言,也是他們內心真正的期望。 Z/~7N9?m(  
/_.1f|{B  
因此,孛颜忽都走在了平定红巾军的第一线。孛颜忽都无疑是钦察贵族在1335到1353年之间的代表人物。 t`oH7)nut  
tVFydN~  
下面这一段是我的推断,不来自任何典籍: u/>+cT6}  
MR`lF-|a|  
因为钦察贵族的失势,被朝廷(特别是那个专权的伯颜)推向了平定红巾军起义的前线。十进士既是至亲,又是历山书院同学,为官后往来也不会少。孛颜忽都等十进士判断时局,身处朝廷和红巾军的双重夹击中,凶多吉少;同时觉得元朝气数已尽,新王朝对钦察贵族的清洗将十倍于伯颜的迫害。于是他们约定在庐州聚会,商定家族的西部逃亡和家谱安排。 rf=ndjrH  
SL ) ope  
至此,我对九子十进士的考证和推断到此结束。仅代表一家之言,仅为抛砖引玉之论,欢迎质疑和板砖,反对谩骂和攻击。 8 LH\a.>  
@:%p#$V  
最后还有几点补充: c]1\88  
Iy8fN"I9D  
1)本文事实上还是没有非常确切的结论。主要是进一步肯定了九子十进士及其逃亡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可以确认九子十进士故事最早发生于元末钦察贵族。但是九子十进士具体是哪些人,仍然是一个悬念,有待更多考证。至于蒙古贵族中出现一门几进士,然后号称“九子十进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元朝蒙古贵族和色目贵族中,叫铁木儿的不计其数,加之蒙古贵族也有一门几进士的可能,所以九子十进士的故事也能勉强用于解释蒙古铁木儿贵族的逃亡。只不过,不像钦察后人很容易从历史记录中找到依据,蒙古铁木儿贵族后人很难从历史记录中找到相关证据。 ONU,R\jMb-  
W:hg*0z-*  
2)我个人认为,铁改余有部分依然是成吉思汗后裔。钦察贵族铁改余之后,和他们密切往来的蒙古贵族稍后也走向隐姓埋名之路。蒙古和色目贵族中叫铁木尔的数目极多,在元史中有记载的就不下百名。既然不花铁木尔可以铁改余,那么蒙古贵族的铁木尔也可以改姓余。当然,蒙古贵族铁改余的不会很多。钦察人举族聚会改姓余,交代分手诗句,是一次相当有计划有预谋的家族大隐身,以至于后代的家谱序言大都相同。 3]wV 1<K  
r<9G}9  
有一种说法,为了区分长幼尊卑,正方秀一公改为姓俞,九个弟弟改姓余,其余族人部属改姓于。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我觉得,只有相当忠厚的族人部属会改姓于。大多数族人部属为了面子,在分手后都会改姓余的。所以今天铁改余远远超过铁改俞和铁改于。 V ah&)&n  
U ljWBd  
3)九子十进士及其逃亡故事确实是一件漂亮的隐身外衣,逃亡的钦察贵族披上它成功隐匿,逃亡的蒙古铁木儿贵族穿上了,后来的部分西南余姓汉人也穿上了。漂亮外衣的里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留给后人无数疑惑。西南余姓汉人穿上“铁改余”外衣,只能叫“伪铁改余”。我家里也有铁改余的家谱,我觉得自己的家族也可能属于“伪铁改余”。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铁改余历史背景的强烈探索兴趣。我觉得搞清楚某个余姓家庭的家族世系的重要性,要小于对整个铁改余历史背景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我只研究整个铁改余的历史,不会去管自己属于何门何宗。因为从前人留给我们的之言片语中,要理清某位余姓个体的来龙去脉,还要找到确切的证据来说服他人,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个工作将留给后人。若干年后,当中国所有人的DNA数据库建立起来时,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OuMj%I  
7#+>1 "\  
4)我认为孛颜忽都是钦察族西部逃亡的重要谋划者,他安排了直系旁系后人参加逃亡,而他自己可能没有参加逃亡。因为有这样一个历史记录:孛颜忽都的同年进士、元代文学家杨维桢( 1 29 6 -1 3 70 )为孛颜忽都写了《孛元卿墓铭》。所以孛颜忽都直接参加逃亡的可能性极小。参加西部逃亡的钦察贵族中,不花铁木儿的后人不在少数,所以才会有很多铁改余家谱中都提到“东路蒙古元帅” “铁木见” “不花” 等文字。更多钦察贵族的铁改余家谱将不花铁木儿列为宗室祖先,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和燕铁木儿 撒敦 唐其势的专权祸国走向反面相比,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的形象最为正面伟大。 FxdWJ|rN9D  
@p%WFNR0  
前文已经提到,铁木见是铁木儿的错写,我推测这可能是故意错写的,铁木儿太像少数民族名字,铁木见像汉族民族。还有人进一步把铁木见演化为“铁木健”,这样更加汉化,隐藏的更深。我们读史就会发现,改朝换代中出现了太多的种族清洗,所以钦察人和蒙古铁木儿贵族的这种隐身,是一种相当明智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 T6nc/|Ot  
\OE,(9T2P.  
5)关于分手诗显得那么不地道,那么口语化那么简单,怎么能是十进士之作品?我们必须看到,大多数钦察人仍然是军人出身,习汉语不多。如果分手诗句写的太文学化太深奥,怎么能让汉语水平普遍很低的钦察人记住?所以写的通俗易懂一些,更适合世代口口相传而不遗忘。 kca#ssN  
ov\+&=IRG  
6)非常希望有人能将张沛之先生的《元代土土哈家族探研》的全文发到网上,我还没有查到该文的全文内容。欢迎更多的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kgP6'`}E[  
-unQ 4G  
7)2007年7月-8月,我将从北京出发,进行一次考察旅游。目的地就是钦察玉里伯牙吾氏的家族祭祀地――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正蓝旗 羊群庙乡 奎树沟地区的的四座大型建筑基址。当然,也会去附近的元上都遗址拜访。有兴趣同游的钦察后人,欢迎和我联系。这只是一次考察旅游,不带任何其他目的。 [L=M=;{4  
lUIh0%O  
铁木鱼2007年3月25日写于北京蓝旗营东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6-21
所有余氏要抱着客观、正确的心态来看待这种历史现象,毕竟历史上某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铁改余也属于正常的,真相需要广大历史爱好者共同去研究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dogeeg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6-21
对啊,大禹就是少数民族,余由也是少数名族的后代!  大禹是这次地震汶川——北川的羌族人
离线余佳龙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6-22
我相信铁改余这个事实,但是,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我不敢下结论。
QQ:519731138  电话:13198005588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6-22
引用第2楼dogeeg于2008-06-21 12:24发表的  :对啊,大禹就是少数民族,余由也是少数名族的后代!  大禹是这次地震汶川——北川的羌族人
Me? I8:/  
由余不是余由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6-22
少数民族一词只是相对于现代而言,古时没有少数民族的叫法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佳龙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6-23
寻找相同字辈
抵鼎发国光, L#a!fd  
洪氏文朝刚。 <aaT,J8%[  
永远长富贵, @UdF6 :T  
程德正忠芳!
Z~94<*LEp  
;(}~m&p  
家谱记载和长辈口传曾经在:余家坡、马安山、石鼓凼、高石坎、石板坡花房子、出示丰、龙新寺、泸洲等地名居住过,另有一房人搬到了高峰寺。 ^vSSG5  :  
29Gel  
如果有知道这些字辈请告诉我,谢谢! oKz! Xu%Hl  
余佳龙    电话:13330709417
QQ:519731138  电话:13198005588
离线由广帅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1-22
大禹就是少数民族,余由也是少数名族的后代!  大禹是这次地震汶川——北川的羌族人 (igB'S5wf  
a\,V>}e  
&KI|qtQ;  
CHO_3QIz  
先祖由余是晋人,并非少数名族,请不要以讹传讹.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2-05
我的家谱,就是这一版本,但我认为带有“社谡”这一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之臣”全译应为“社谡之臣”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12-20
我谱中有诗”木耳阳关转南京,偶遇夏王新登基;圣主提携丞相职,兄弟聚集受皇恩。”不知圣主是不是指“夏王明玉珍”要是是的话十进士可能是随明玉珍到四川的,木耳是长房之后,可能被发往边地,从阳关转四川本要顺江而下回南京,但遇到了“九子十进士”。夏王有个丞相姓刘,是元朝的进士,可能认识九子十进士的(同是进士嘛),可能带木耳去见了“明玉珍”也给了丞相职,但“木耳”是不是“万胜”呢?网上能查的“明玉珍”的丞相只“万胜”和“刘”姓丞相。我很想请楼主分析一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