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9阅读
  • 16回复

传为成吉斯汗后裔的西南铁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辩(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dogeeg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6-21
— 本帖被 thinfo 从 铁改余探考 移动到本区(2012-12-03) —
作者:札齐斯钦 \1D~4Gz6}  
BZEY^G  
dluNA(Xc-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氏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高力士、马世雯、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胡昭曦、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但世系未能澄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云贵川渝及安徽等地多种余俞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vj45b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谥曰显宗皇帝……原系大元朝武国城第七渡生长人氏……”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本东路之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巧家《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 ……”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 “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H\j?  
    《元史》中东路蒙古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上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乱,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洪雅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x@]w sj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健……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贵州《余氏总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将元顺帝误作元太祖,后来又误作朱洪武,辗转传抄,横多错置。该段记载是非常有涵义的。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粉碎,这正与该谱的记载神似。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元末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谐音改姓余或俞、于。对此西昌姜坡《俞氏宗谱》中也有一段记载:“祖公四十无子,虔心斋戒,遇一癞僧乞食,屡以酒食酬之,得其指穴,葬母吉地……僧曰汝祖德浩大,上帝命吾渡汝,奈无缘耳,汝今虽无天仙之分,犹享可地钟之灵,当得九子一女,官可至四太守五尚书,他日若见此坟上独长黄茅草,汝家当有大难,可易族改姓,然只可字不同不可音不同……”这一记载亦很有隐义,发人深思。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 X}p#9^%N  
    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西南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对西南铁改余氏族源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严肃态度,不能任意杜撰,部分地区余氏族人将铁改余氏归入元世祖忽必烈幼子铁蔑赤或其长孙晋王甘麻喇项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玉里伯牙吾氏当算皇亲国戚。这大概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rZ 9bz}K  
说明数点: 'IBs/9=ZC  
1.“不花”二字在蒙语中译为健牛,蒙古人多有以公牛为名者,但无此为官衔者,《元史》中也无此例援。 i0{pm q  
2.内蒙古元太祖的后人都改姓包或鲍、宝,源自于博儿济吉特之博字,奇渥温(乞颜)则改姓齐,都不姓余,也不姓铁。元朝政府曾有禁令禁止蒙古、色目人仿汉俗,铁木见既为皇室成员更不可能以汉俗用铁字为姓。元朝皇室本身不姓铁,《元史》中也无皇室成员改姓铁的记录,则改铁为余无从谈起。显系后人按照汉族的文化传统附会而来。 vmJ1-<G4*  
 云南地区之世系即可看出其显系按照汉人字派来杜撰。 B<DvH"+$  
<8Nh dCO6  
  《铁改余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铁龙、铁虎;孙木真、木耳、木见等。 $5r[YdnY<  
~/Aw[>_;  
  《余姓历代宗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见等。 '[I_Iu#,  
iOPv % [  
  《铁改为余》,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V;L^q?v !  
-LzHCO/7(  
  《余氏家谱宗支》,始祖元代铁世义,子铁龙、铁虎;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iN0pYqY*  
M<r' j $g  
  《余氏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犍等。 x6* {@J&5*  
@L { x;  
  《余姓宗谱序》,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犍等. r7c(/P^$G  
24:;vcb  
  《铁改余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键等。 8js5/G+  
0AY23/  
  《余氏重修宗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键等。 j?i Ur2  
/u<lh. hPW  
  《余氏族谱》,始祖元代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健等。 ?1xBhKq  
(ivV[  
  《余氏宗谱》,始祖元代铁木真。 "6~pTHT  
7$z")JB  
  《云南省宣威县铁改余氏宗谱》,始祖铁木真——拖雷——铁世义(即忽必烈)——铁龙(即真金皇太子)、铁虎(宰相)——铁木见(九子一女)等。 #-'=)l}i1A  
j$Vv'on  
  《余氏宗谱》,始祖铁世义;子子琳、子高;孙木真、木耳、木建等。 ~{n_rKYV  
3.一些铁改余族谱称“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于朔漠,初号蒙古……”这是对的。奇渥温即乞颜,为蒙古尼伦部和迭儿列斤部的始祖,铁木真是尼伦部后裔。而燕铁木儿是迭儿列斤部的后裔。 Gnl6>/L,  
4.青神余氏修谱最早,影响最大,后世其它地方的铁改余族谱多受其影响,辗转传抄遭成很多共同的错误。四川学者李绍明早就指出他看到的铁改余族谱源出一本,其结构、内容大同小异,一些糟稗内容的神话也是共同的。青神余子俊的坟在四川夹江,他官至尚书,其父名祥,官至吏部郎中。《明史》中无其世系,不知四川夹江文管所中有其墓志铭否? zek\AQN  
5.四川泸沽湖么梭人中有一支甘麻喇的后代,其世系清楚,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铁蔑赤就更荒唐了其早年即死,哪有后人?拉施特著《史集》曾查看过蒙古汗国的金册即家谱,所以比《元史》完备,但没有铁木见及九子记载。 hEl)BRJ  
6.铁改余族谱中的叙事诗按蒙古人的传统就是最早口耳传承的家谱,一般是较真实的。其祖上为宰相家,元末避红巾之乱改姓为余当有一定根据。 Fz?ON1\  
7.关于秀一公的后人,现在有几支,安徽、江苏、四川的称改来姓了俞,又重庆、江西的说改来姓了余。按重庆的可能是铁改余某公的后人,但不是秀一公的后人,各地的铁改余经常搞错祖先的排行。江西的就未必是铁改余了。其宗谱称秀一公入川后又回江南是侍奉南必氏太后祖母(元世祖妻),则荒诞离奇。既已亡命入川岂又能重回虎口?江西的余氏很多都是金兵南下时从河南迁入的,后世迁云贵后始附会铁改余之说。白寿彝《中国通史.元时期(下).燕铁木耳传》中称燕铁木儿指使中书省臣上书要求将其祖土土哈在安丰等处封地转赐与他。由此可知土土哈有封地在江南安丰,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序言称:“吾原籍江南风阳府安丰县(在今寿县境内,元末被红巾之乱后明初洪武二年废),洪武25年祖通渊受钦命来建(今西昌)……子孙世袭昭毅将军建昌都指挥……”又《明史.俞通海传》中称:“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子三人,通海、通源、渊。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濠人”指濠州人,与安丰同属元代安丰路,明称风阳府。与土土哈之封地吻合。又西昌姜坡《俞氏宗谱》称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受寨中人盘诘历由,乃假河间大族俞氏为族籍,冒称俞氏后人更名俞廷玉。按金花姐史有其人,大概在至正12年死于反元斗争,其后部属结水寨于巢湖,称彭祖寨,又称金花姐水寨。则九子十进士之庐州分手实为至正13年,而俞廷玉最早在至正13年始出现于元末政治舞台,这在史书中可以查到。“元末,盗起汝、颍”则指红巾大起义,《明史》中都是如此写法。因此铁改余的祖先既经历过宫廷斗争后来又被红巾之乱,这是先后都经历过的事,故其始终存在两种逃难的说法。这两件事都很大,在其族谱中不能没有反映。俞通海(其妻于氏)、俞通源、俞通渊的墓志铭在史书中和南京市博物馆都能查到,虽为明朝政府所拟定,仍有不少和铁改余有关联的痕迹。云南省宣威市余庆珊、余庆元等人1998年编修的黄金家族《铁改余氏家谱》第一卷“家谱中涉及的地名、人物考证”一节称云南陆良县有一大支俞通海后裔,但不知到铁改余这回事,其族谱中也自称祖上是汉族。按《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卒,年三十八岁,无子,弟通源嗣其官。”其它史料和各地俞氏谱均作如上记载。云南陆良县那一大支俞通海后裔不知其所出。1981年,四川西昌姜坡12名俞姓老人联名上书有关部门,要求恢复其蒙古族族籍,称其祖上是铁木真、铁木耳两兄弟,是铁夹(家)余的后裔,由此拉开了铁改余认祖归宗的序幕。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2-01
离线余良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6-21
阅·
祖上乾隆三十年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浮桥头迁至浙江处州府云和县元和乡八都西滩头。
余氏家族QQ群:32988111
我的腾讯:http://t.qq.com/yuliangbiao
我的字辈:士文陈有,章作贤良,昌荣明邦,永世必长
我的QQ:35116966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17
著名诗人流沙河——余勋坦应是西南铁改余蒙古裔的汉族人
流沙河小传 "QiUuD=  
原名余勋坦。汉族,蒙古裔。一九三一年生于成都。四岁迁返今青白江区城厢镇槐树街老家,当时此镇是金堂县城。幼学古文,做文言文,习书大字。十六岁来成都读省成中高二十三班,转爱新文学。十七岁始发表习作。一九四九年秋入川大农化系,立志从文。一九五○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一九五二年调四川省文联,先任创作员,后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一九五七年划右派分子,留成都做多种劳役,劳馀攻读古籍。一九六六年押回老家,锯木六年,钉箱六年。监管劳役共二十年,至一九七八年五月才摘右派帽子,任金堂县文化馆馆员。一九七九年春复出发表诗作,秋被改正结论,不算右派,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一九八五年起专职写作,直到六十五岁退休。退休后亦写写,兼卖字。作品出版二十五种,如下。 {p2%4  
短篇小说《窗》一九五六年 《锯齿啮痕录》一九八八年 'i`;Frmg  
诗集《农村夜曲》一九五六年 《台湾十二中年诗人》一九八八年 xNm<` Y?  
诗集《告别火星》一九五七年 诗集《独唱》一九八九年 1miTE4;?  
译中篇小说《混血儿》一九八二年 《庄子现代版》一九九二年 H"n"Q:Yp  
《流沙河诗集》一九八二年 《Y先生语录》一九九四年 pX2 Ki^)]  
诗集《游踪》一九八三年 《南窗笑笑录》一九九五年 -M(:z  
诗集《故园别》一九八三年 《流沙河随笔》一九九五年 &&t4G}*  
《台湾诗人十二家》一九八三年 《流沙河诗话》一九九五年 BWQ (>Z"  
《隔海说诗》一九八四年 《流沙河短文》二○○一年 l tQ:c  
《写诗十二课》一九八五年 《书鱼知小》二○○三年 FIW*N r  
《十二象》一九八七年 《老成都》二○○四年 18|H  
《余光中100首》一九八八年 《画说庄子》二○○五年 Xhi9\wteYw  
《流沙河近作》二○○六年 8l)^#"ySA  

离线871001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7-25
很多地方  都有这个的 rwv_ RN  
我觉得 可信
乜許莪吥是王孓,
但莪會給伱厷紸般哋圉湢。
                    尐魚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8-17
我也转贴一篇网上关于“铁改余”的探讨文章,请留意后面的点评文章。 %a\!|/;6  
来源:http://club.qingdaonews.com/show_plain.php?topic_id=3807371&board_id=1 )T2V< 3l  
7I\qEr57  
| R\PQ/)  
由神话中构建,历史上的铁改余现象 lk/T| 0])  
r1pj-   
  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初稿(转自东方民族网) /2s=;tA1  
   u4eA++ eT  
   HGiO}|q :  
  文章内容: 3P, ul*e  
   z*oe ho  
   要说铁改余氏,我们先以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余泽鸿谈起。余泽鸿(1903.2—1935.12),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人,1921年秋考入泸州川南师范学校,在校长恽代英的影响下参加革命。1924年7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5年春加入中国.,成为上海大学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5月转移到武汉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秘书长,1929年任.中央秘书长,成为.早期领导人之一。1931年随.中央从上海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1934年随红军长征,在1935年2月红军长征到达川南后,余和400多名红军指战员被留下成立.川南特别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以牵制敌人力量掩护主力红军长征。7月纵队更名为.川滇黔边区游击队纵队,余任.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和纵队政委。其后部队屡有胜利,队伍壮大到1200多人,敌人深为震惊,称余为“川南各县心腹之隐忧”“确系共党的中坚分子”,于是敌人发动了川滇黔会剿,纵队连续失利,1935年12月余泽鸿转移到江安县碗厂坡,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I{~Pcq  
   FN+x<VXo(  
   余泽鸿是.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么他是什么民族呢?以前的各种书籍和杂志都说他是汉族,连家乡的新编《长宁县志》等都是这样说。但据笔者对《川滇黔边区铁改余姓总谱》、《长宁梅硐余氏族谱》等的考察来看:余泽鸿具有蒙古族血统,也可以把他看成广义的蒙古族。而且在今川滇黔渝边区居住约有100万余姓子孙也都是蒙古族,他们都由铁改成余姓。 XJSI/jpa@  
   w/49O;rV  
   据《余氏总谱》记载:余姓的始祖为大名鼎鼎的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铁木真在宋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在斡难河畔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成吉思汗的子孙辈开始横扫亚欧大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蒙元,是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元世祖于1279年灭南宋后统一中国。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后,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铁木见(忽必烈幼子铁蔑赤之子)为南平王,驻宁河南江北行省(蒙元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由此可知:铁木见是忽必烈之孙,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铁木见到河南后,渐从汉俗以铁为姓。铁木见共有九子一女,分别名为铁秀一、铁秀二、铁秀三、铁秀四、铁根五、铁根六、铁根七、铁根八、铁根九、铁根十(其女婿),这九子一女婿即是铁改余姓的始祖。 t 3l-]  
   QJH((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南一带爆发反抗蒙元残暴统治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经过十几年的斗争,蒙元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当时铁氏九子一婿都在河南江北一带围剿红巾军,失败后聚集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以观后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攻入元大都,元顺帝逃往漠北。铁氏九子一婿由于北归路被切断,为避灭门之祸九子一婿及家属、随从等三百八十多人仓惶南逃,行至肥河边因同行目标太大,便决定改姓换名各自逃命,这时忽见河中鱼跃,大家便相约改铁为余姓,含有蒙元余留、剩余,又取鱼字谐音之意。其中铁根六更名为余垣,余垣即是余泽鸿的远祖。在满清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一批铁改余姓的蒙古族子孙也随之进入四川,余垣的十四世孙余万灵在清康熙初年移居四川省长宁县梅硐。由于当时战乱后地广人稀,铁改余姓人丁日益兴旺,逐渐向周边一些县份迁移,余万灵定居梅硐后议定以“万化朝德子,文正永世新,绍先开天运,光宗耀仕庭”20个字为余姓字辈,余泽鸿的字辈名字(谱名)叫余世恩,由此可见余泽鸿是余万灵的九世孙,也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七世孙。 0Yo(pW,k  
   /EvnwYQy  
   笔者曾先后查阅了长宁、珙县、兴文、高县、筠连、叙永和云南省镇雄、宣威及贵州省威宁、毕节及四川青神、威远、犍为、西昌、富顺、大邑等余姓家谱和《镇雄县志》,发觉这一带的余姓均为铁改余姓,均自称为铁木见的九子一女婿之后。但各种版本又互有出入,如有的说是遭朝内奸臣陷害被迫南逃;有的把分手地点记载成四川泸州(估计是“庐”“泸”同音之误),有的记载成黄河边;有的还加入了些神话如说是玉皇大帝相救派神鱼驮铁氏子弟过河故改姓余(鱼)。应该说前面《四川长宁梅硐余氏族谱》中的记载是经笔者反复比较、推敲后认为是一个较符合实际的版本。改姓的历史心理积淀,长期保存在铁改余姓的子孙中,据《镇雄县志》载:镇雄余铁二姓不得通婚,而且余姓如有十兄弟必改一姓铁,以纪念九子一婿改姓余。川滇黔渝边区各县的铁改余姓家谱虽记载各有出入,但有三个共同点:一是自认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二是承认是由铁姓改为的余姓,不同于其他汉族的余姓。三是各谱中都无明初将领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俞姓是秀一公支系的记载,故玉里伯牙吾氏应是他们的祖系,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是俞通海等人的祖上。在川滇黔渝边区的余氏宗祠,一般者以“光前须显十进士,裕后还朝五尚书目(正殿即神龛对联)”及“问族一门四太守,寻宗六部五尚书(中殿)”作为堂联,这里面含相传铁氏兄弟在蒙元历任高官的典故。并供有铁木见的牌位,上面写着:“皇元太师南平王铁公讳木见祖公之神位”,与其他汉族余姓所供的神位、堂联明显不同。 ~a ]R7X7  
   aYmN' POi  
   1997年初,川滇黔渝边区的铁改余姓子孙本着爱祖国、爱家乡,搞清历史源流的思想,成立了“中国铁改余姓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推举云南宣威的余少凯任主任,四川西昌的王文芝女士任总顾问。第一次公开承认了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共收集到了各地珍藏的家谱36本,并参阅了《元史》、《明史》、《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等史籍文献,并先后请教了元史专家周青树、方龄贵教授,蒙古语言学家陈乃雄教授,云南民族研究所马世雯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参事室荣盛主任及成吉思汗胞弟合撒儿二十九世孙那楚格等人,目前该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正在编纂中。相信其问世后将对研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源流、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川滇黔渝边区的100万铁改余姓子孙是否会恢复其蒙古族身份,那就有待其于铁改余姓的子孙的愿望及更多的民族、民俗学专家、学者对此的的调查了解了。同时我们强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证据确凿,不容任何人否定。他们既不是蒙元党项羌人余阙的后裔,也不该和西昌姜坡的俞姓(玉里伯牙吾氏)混淆。  m1#,B<6  
   +\GuZ5`  
   yyv<MSU8  
  ----------------------------------------------------------------------------- d-ML[^G  
   四川老汉自称成吉思汗后裔 全族隐居山村600年 oFDJwOJ'Bj  
  2004年05月19日 11:02 nK>D& S_!  
   p8X$yv  
    中新网5月19日电 四川乐山余家湾20来户人家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所藏《余氏家谱》记载了其先人逃亡四川并改姓的经历 dx)v`.%V  
   yoVN|5  
    华西都市报报道,近日,家住乐山市犍为县同兴乡余家湾的76岁老人余海奎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他和住在余家湾的20来户人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 QV*W#K\7q  
   -FW'i10\2+  
    犍为余姓百年族谱揭开神秘身世 S+M:{<AR  
   !k0t (.  
   xyaU!E*  
    蒙元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36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但居住在犍为的余姓居民却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后裔,那他们为何改姓余呢? O\[Td  
   2apQ4)6#[H  
    余海奎老人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是从一本编撰于两百年前的《余氏族谱》上发现自己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后代的。据其介绍,在犍为县境内有着手抄、木刻等多种版本的《余氏家谱》,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P,F)*kh  
   Q =cbHDB  
    记者见到了犍为县长期研究《余氏家谱》的余元富先生。余元富告知,他很小的时候就涉猎家谱,原来的家谱因故失落大半,现在他珍藏的仅是原来的很小一部分。他进行了30多年调查研究,走访了内蒙古、贵州等地,逐渐把完整的家谱了解清楚。余说,这本编撰于满清年间的家谱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蒙元到他们如何逃亡到四川的这段历史。其中所记载的历史秩事、祖训族规、服饰礼仪等,对研究元史及历史变迁有重要价值。 \`:LPe  
   ?.&?4*u  
    逃避追杀隐姓埋名散落四川民间 ky5gU[  
   q'p>__Ox  
    据余元富讲述,犍为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蒙元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红巾军。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其中一支到了今天的犍为县。 L u?)Rya  
   m%?b"kxL[  
    认亲凭证兄妹十人泸州凤锦桥留诗 X@7K#@5  
   6uH1dsD  
    据介绍,铁木健九子一女一起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蒙元皇族,十人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这十句诗是:“本事蒙元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JXBI~  
   8@a|~\3-  
    “诗作好后,十人便各自分散,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几百年不曾相见”。余元富说,在这600多年里,为了防止诛杀,铁木健后人在民间一直隐姓埋名,兄妹十人的后代都没有会过面。直到他在近三十年修谱工作中,根据祖先遗留诗句,在犍为发现了无数铁木后裔,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PQlaivA  
   ^Y:Q%?uB/  
    永红村支部书记袁成发介绍,余家湾现住有19户人家,人口在90人以上,绝大多数都姓余。虽然他们都自称为蒙古族后代,但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毫无差异,身份证上民族归属也是“汉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共同生活,现在的余家人原有的蒙古族生活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只是从他们这里的人耿直、刚烈的性格上,似乎还能见到一丝蒙古人的影子。 p3eJFg$  
   6]}Xi:I  
    纪念先祖重要日子穿上蒙古族服装 8&=+Mw  
   EtH)E)  
    与祖先一脉相承,余家人或多或少仍保留着一些痕迹。余家湾和周边余姓人家自古以来就有不过中秋节的习惯。根据祖训,余家人每年清明时节必须要为祖先和亲人上坟。余元富说,为了纪念成吉思汗,他的家中一直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每天都要在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面前注目几分钟。在一些重要日子,他们全家人都会穿上蒙古族服装走上街头。他还说,他的身份证从20年前就改为蒙古族了。 LE Y Y{G?  
   Dg#Ab8  
    历史学家《家谱》真实性还需研究确认 " I@Z:[=2  
   7@vc Qv kC  
    就犍为居住的余氏家族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一事,记者采访了乐山师范学院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的杨炳昆教授。杨教授认为,这种事完全有可能。他说,蒙元靠武力征服天下,统治基础并不牢固。为了巩固统治,蒙古贵族分散驻扎各地。元末明初时,蒙元统治者败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国各地留下蒙古贵族后裔。至于《余氏家谱》,还需要详细查看并参考有关史籍,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i*Y/q-N|  
   2uWzcy ?F  
    □相关链接 "eQ96^'J  
   igz:ek`  
    铁改余姓这段秘史曾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2003年,四川省铁改余姓蒙研会筹备组经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四川省历史学会批准,于2003年3月27日在宜宾市召开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蒙古族历史和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引经据典,证明铁改余姓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余氏家族各支系的代表也出示了珍藏的各种《余氏家谱》版本、祖先的墓铭志等各种重要历史物证。(涂劲军) ^@)/VfVg  
   Y=3Y~  
   r 'jVF'w  
   编辑:赵莉 '*3+'>   
   Lp ]d4"L;3  
   u khI#:[  
  --------------------------------------------------------------------------- Y,(eu*Za  
   全国第一部官修民谱在沾益问世  Uero!+_  
   |nt J+  
   OC>" +  
  主编:光波 副主编:增明 傅加 编辑:俊翔 宛红 · [2004-7-14 23:14:06] F}01ikXDb'  
   Sej$x)Q\t  
    【新华网讯】盛世修谱,传承文脉。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发行会上获悉:《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的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官修民谱问世。 Zh(f2urKV  
   W.67, 0m$  
  此书由云南省志谱办和相关的17个党政部门、学术单位组成工作委员会,共同对沾益铁改余氏的家族史进行数年的调查研究、考察甄别而编修的。此举在我国历史上尚无先例。据记载,我国历朝历代各个不同时期,官方只对皇帝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官、大臣的家族给予编修家谱,民间的家谱是族人自发形成的连续记载,官方只对其进行收藏保存。此书的问世,无疑开创了我国官修民谱的先河。 B\=&v8  
   AjlG_F  
  此书涉及400多年历史传承、族谱、碑文等识别考证,工作委员会的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去伪存真,基本理清了一个县域范围内余姓族源、族属、世系、字辈的相互关系。同时拭清了覆盖在沾益余姓族籍上的尘封,中华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及其后人,就在珠江源头。专家考察确认,沾益铁改余氏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第二十世孙余自德、余自祥、余化龙的子孙后代,于十七世纪初的明朝晚期先后从四川成都府、贵州贵阳府、昭通镇雄、江西省抚州等地迁徙进入沾益境内,发展至今已有1300多户5300多人。 ~clWG-i  
   hW},%  
  这本族谱完善了祖训道德规范,提倡以德立家兴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云南蒙古族增添了新的篇章,给各地蒙古族撰编族谱开了一个好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完) OS9v.pz  
   -12v/an]L7  
   qQ_B[?+W  
  (罗冰雯 缪应晓) LH_2oJ\  
   s=nds"J  
   4|e#b(!  
  ------------------------------------------------------------------------------ /{U{smtdFl  
   m\>x_:sE  
   .3&m:P8zV  
   成吉思汗后裔隐居双流 Q.\>+4]1&&  
   J$Q-1fjj  
   g)9/z  
   m&q;.|W  
  NEWS.SOHU.COM  2004年11月02日05:22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fw[J  
   *LRGfk+h  
  搭乘新闻直通车,订阅精彩新闻 b{rmxtx  
   o^?{j*)g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n@Ag`}  
   q UnFEg  
    (记者余宰贵 钟辉)近日,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正在热播时,双流县煎茶镇尖山村3组71岁的村民余朝元突然捅开了一个惊天秘密:成吉思汗铁木真是尖山村余姓族人的先 {yHfE,  
  祖! 2M?lgh4"  
   lt4jnV2"a  
   wIF ":'  
    记者获悉此事后,昨日专程赶到余朝元家探秘。余大爷取出一本裹着好几层塑料袋和油纸的古书,小心翼翼地展开。记者看到,古书绢制的封皮已经破损,内部纸张已变脆发黄;除了页角略显模糊,字迹仍清晰可见。 yU"G|Ex  
   jtv Q<4  
    翻开这本《余氏族谱》,只见残破的扉页上有乾隆五十年的字样,正文第一页介绍祖先渊源:“元之先本胡地蒙古部下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孙世袭爵,至十世孙其势愈大,名曰铁木真……”族谱内还记载了余姓先祖铁木“九子十进士”等事件。铁木就是铁木真的后代,元末任东路蒙古元帅。 :XSc#H4  
   N[bN"'U/1  
    余朝元大爷说,元顺帝时,太师伯颜说他们家族暗中鼓动红巾军造反,元顺帝轻信谣言,欲灭铁木一家。铁木的儿子余秀一闻讯后,“遂逃出朝门”。他们取家族玉里伯牙吾氏“玉”字的谐音更姓为余或俞,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这在《百家姓》中都有记载,统称为铁改余氏。 $ bNe0  
   !rg0U<bO!  
    村上老一辈的余朝仙、余朝清、余朝兴几兄弟也表示,小时家里也藏有这样的族谱。村民们还提到,村上以前有余氏祠堂,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 4AOS}@~W  
   mN{ajf)@  
    记者将这本《余氏族谱》送到了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缪永舒从纸张的年代对族谱进行了考证,确认纸张的年代应该在清中后期以前。接着,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又对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查证,结论是内容与史实基本吻合。由此确认了居住在双流的这些余姓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42$AaS  
   l5';?>!s  
   :Q ?J}N  
   'Z2N{65  
   +< \cd9  
   aI{@]hCo  
   |g\.5IM#W  
  ---------------------------------------------------------------------------- K~Au?\{  
   M,\|V3s  
   评点:此西南“铁改余”姓中可能有少数蒙古族后裔,但绝大多数都是汉族人。但既使是蒙古族后裔的那一部分“铁改余”姓其宗谱所载内容也多与史实不符,冒认自诬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铁木健” 、“九子十进士”是许多“铁改余”姓宗谱中都记载的人物。“铁木健”和“九子十进士”其人其事成为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关键链条。 t66f 7AR  
   z<[.MH`ln  
   西南“铁改余”《余氏宗谱》(巴綦铜南2002年版)记载:“铁木健,元世祖忽必烈曾孙,系显宗甘麻刺四子。生于1286-1351年,享年65岁,被元世祖封为南平王,被成宗皇帝铁穆耳加封为东路不花元帅,后升任宰辅,主管征调军事。在朝为官历经八帝,长达四十年之久。”官职之大,位居宰辅,地位显赫,八代元老,出身皇家。就此而言,蒙元名臣重臣功臣非他莫属,定会留下浓重的史笔。然而在研究《元史》、《中国通史》蒙元卷等资料中,没有发现“铁木健”的任何踪迹,“铁木健”的主要内容严重缺乏史据。一是《显宗本纪》曰“甘麻刺有三子,长子梁王松山,次子泰定帝也孙铁木耳,三次子湘宁王迭里哥儿不花。”没有四子“铁木健”之记载。二是《成宗帝本纪》中没有“铁木健”的相关记载,成宗皇帝在位十四年从未封他臣为元帅之职。三是《世祖本纪》中也没有“铁木健”被封为南平王(两平王)之记载。元世祖忽必烈1260即位到1294年去世,“铁木健”(1286年生)最大才8岁,何功何德被封为王呢?据《元史》“诸王表”记载,整个蒙元只有秃刺、秃鲁两人先后被封为南平王。秃鲁是元世祖至元九年(1269)被封的,在此以后就没有封南平王的记载,没有两平王的封号。四是“铁木健”升任宰辅,封为太师之说无据。宰辅,位居百官之首,按蒙元官制应在中书省右丞相之列,据《元史》“三公表”“宰相表”考证,没有“铁木健”之记载。故推定“铁木健”属子虚乌有。 +wz`_i)!  
   v[, v{5b  
   “九子十进士”“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入为什么说也是瞎说呢?整个蒙元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科举.,主要原因是蒙元一直处于征战动乱不稳定的状态,急需的是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另一方面,蒙古人从落后的游牧民奴隶制社会一下转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统治阶层的蒙古人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适应突如奇来的社会变革,相对于军事人才来说,对治理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无论是从思想上、认识上准备是不充分的。到了蒙元仁宗皇庆三年才提出实行科举考试.,延佑三年三月(1317)才开始实施。据记载从1317年始至顺帝至正二十年三月(1361)止,断断续续共进行了十三次科举考试。按其规定每三年一考,分蒙、汉两榜,两榜所考的内容有别,考试的程序是先由各州县推选年满25岁以上的举人进行考试,再举行省试,然后进行廷试。参加廷试后第一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及第,其余及第者分别给予不同的官职。蒙古人、色目人及第者从官优汉人、南人一等。蒙元最多的一次廷试进士才一百多人,一般在六七十人左右。从《余氏宗谱》记载“九子一婿”的年龄看,最长者秀一公1310年生,也只能参加1335年以后的科举考试。据记载1335年后的考试仅有1343.3、 1345.3、 1349.3、 1352.3、 1361.3等5次考试。 “九子一婿”要在这五次考试中几乎每次两人及第进士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不言而语的,这是其一。倘若真有其人其事,且出自皇室之家岂有不昭诰天下之理。然而,《元史》的赐进士及第榜中未曾有铁姓人氏,也未曾有对“九子十进士” 的褒奖记录。一个连“一妇产三子”“一茎长几穗”的事都要记录的《元史》,是不可能把一个家庭有“九子十人中进士”的大事给遗漏了的。这是其二。“九子一婿”如果出身豪门,皇族之后,还需要象汉人和蒙古色目人一般百姓那样走“十年寒窗”科举人仕吗?这是其三。再者,“九子一婿”身居尚书、太守、侍郎要职天各一方,不可能聚到一起逃亡,即便是在交通、通讯发达的现在,在较短的时间里逃聚到一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外,蒙元的官制没有“太守”这一官职。前所引文《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初稿》称“铁木见”是铁蔑赤之子,忽必烈之孙。而忽必烈之子铁蔑赤,据《元史》记载早亡没有后人。“铁木见”也不可能是他的儿子?2004年12月,东方民族网论坛上有一位“老余”在其《读铁改余家谱感言》一文中,为了能够证明家谱里记录的事件的权威性,居然把余子俊与宋濂当作老乡,并同时同朝为官。真是漏洞百出,牵强附会。又蒙元皇室本姓奇渥温.包尔之斤氏,根本不姓玉里伯牙吾氏,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对双流的这些余姓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查证,不知是如何确认了“居住在双流的这些余姓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的。此外尚有“铁改余”姓“的先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祖皇帝)为一代祖,元太祖的四子拖雷(追尊为睿宗皇帝)为二代祖,睿宗的四子忽必烈(元世祖皇帝)为三代祖,元世祖皇帝的二子铁真金(追尊为裕宗皇帝)为四代祖,裕宗皇帝的四子铁木健(南平王)为五代祖”的说法。然而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真金只有三子,并无第四子铁木健(南平王)?又《元史》《后妃表》及《后妃列传》中根本就没有潘氏这个人! RRI>bh]  
   f`u5\!}=!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所谓“西南铁改余姓是成吉思汗后裔”的说服纯属于某些别有用心人士的臆造!其目的就是要分裂汉族!部分专家、学者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华余姓基本有三种来源;第一,出自夏禹的儿子,本姓姒。这是传说中的故事。第二,出自春秋的由余,秦穆公的宰相,佐秦成为西方的霸王。所以后代以余为姓,现在已经2600年的历史。始在甘肃。陕西一带,后来又来到江苏和安徽一带,成为南方的大族。第三,也是夏禹少康氏的后代,传到越王勾涨的第六代孙,被封为守欧余山之阳,以余为姓,在今天的绍兴一带。余姓的历史几千年,现在总共才五百三十多万人口。而今天“西南铁改余”姓一家人的后代就有一百多万,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有一百多万“铁改余”姓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能让人相信吗?!中国的人口也不是这样膨胀来的!“西南铁改余”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背后是否有什么力量在推动,目前还搞不清楚。但1981年以后的民族政策为这种族源的臆造提供了获利的空间,相当一部分人积极寻找成为少数民族的所谓历史依据,这是许多谎言产生的动因!即使“西南铁改余”姓中真有一部分人是蒙元蒙古族后裔,但蒙元距今六百多年,若我们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他们融合在汉族中也已经二十多代了,根据斯大林的民族识别理论还能再算是蒙古人吗?汉族其实只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它由无数个民族融和而成。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融合入汉族这个大海,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普遍现象,同时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西南铁改余”现象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现在的民族政策有问题!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身上仅有1/2、1/4、1/100,甚至没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都争着加入少数民族籍?而且他们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更甚于他们身上的汉族血统,有些人甚至以身上有汉族血统为耻。其实,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很多都是汉族和其他民族混血的,但是基本上那些混血的都加入了少数民族中。根据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甚至远祖是不是少数民族来决定后代该不该享受优惠照顾的民族的政策,不但是赤裸裸的血统论,也是时时刻刻地提醒各民族人士别忘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别忘了自己跟其他人是不同的民族,人为地固定、甚至扩大了民族隔阂!有隔阂,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有民族意识,就不可避免的考虑自己民族的利益,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民族摩擦和民族冲突!在外国,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政府和土著在疯狂歧视华人,看看97年的印尼反华事件吧。在国内一些少数民族也认为他们的地位高汉人一筹等,他们无疑也看不起汉人,连我们自己同是汉族的台湾的汉人也在贬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都会认为自己是劣等的,《狼图腾》一书不是正在兜售这种观点吗?所以中国民族政策的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做到各民族的平等和自由,努力发展经济,而不是给予小恩小惠拉拢人心!于此此我们再来反思“西南铁改余现象”,若汉族中的各个姓氏也都拿出一些是是而非的依据来,打着“认祖归宗无罪”的旗号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要恢复成少数民族,那么汉民族的瓦解也就指日可待!而云南省的部分党政部门参与“官修民谱”又是否妥当?难道仅仅因为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就应该这么做吗?同时这种做法实际上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误导作用。我忝蒙元史爱好者之列,不揣浅陋,决意向世人剖析“西南铁改余----汉族自我瓦解现象”,虚度几个寒暑春秋,心有余而力不足,意在抛砖引玉,厚望智者明教。笔者所知甚浅,则该文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读者、专家予以斧正。 ^i`3cCFB<  
   #"o6OEy$A#  
   3Y1TQ;i,wQ  
2[8fFo>  
^B<PD]  
kH>vD = q>  
※ 来源: club.qingdaonews.com 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B7Ki @)  
@wYQLZ  
:>tF_6  
-------------------------------------------------------------------------------- 4hsPbUx9  
  2楼 mcbfaa 发表于: 2007-10-28 12:44:42 :c~9>GCE&  
回复:【mcbfaa】 IKMs Y5i  
xE G+%Uk{  
    成吉思汗是否为西南余氏的老祖宗,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有关家谱和多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其关键问题:“铁木见”到底是谁?先说长寿的窝阔台,他是西北窝阔台汗国的可汗,本人及子孙不可能到南方;二说长寿的旭烈乌,他是西北伊儿汗国的可汗,本人及子孙也不可能到南方;再说云南的铁篾赤,他是忽必烈第十一子,历史和专家学者都肯定他早逝无子;四说贵州遵义地区“成宗封其同父异母弟为南平王”,历史和学者都证实成宗只有三个兄弟,并无同父异母弟铁木见;五说成都地区提供的所谓青神谱说的图鲁(音译),史上确有图鲁为南平王,但所处时间、地点、年代与“铁木见”的差异太大,连大多数余氏也不敢认同他是“铁木见”;六说贵州去年出版的《成吉思汗后裔余氏谱》摘录的一个独有的谱说,即太子真金就是“铁木见”,“铁木见”就是太子真金。这个说法若是公布,岂不又让一些人笑掉大牙。还有其他的说法我就不再列举,都是站不住脚的。所有的说法都站不住脚,我们又当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就说在元皇室世系上正史有遗漏,那么封号、封地等问题又是如何考证的又如何解答。 u|_LR5S!j  
S 0R8'Y  
9_J!s  
4B:\  
tIi!* u  
]iz_w`I\  
※ 来源: club.qingdaonews.com 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K?h[.`}  
*fxep08B  
_N>wzkJ  
-------------------------------------------------------------------------------- /`7 IK  
  3楼 mcbfaa 发表于: 2007-10-28 12:45:12 4ggVj*{v  
回复:【mcbfaa】 _Ct}%-,4  
R19'| TJ  
这个事件有4大疑点需要思考。 mBw2  
1:蒙古自成吉思汗起,成吉思汗家族被誉为蒙古的黄金家族,如此尊贵的家族会有人流落南方,这就很值得人怀疑。元朝末年虽然政权衰败,但在起义刚开始的时候还属于强势地位,即使到了后期,也依然不能说弱。原因在于元最后一个皇帝带着家眷从容的退回了蒙古草原。这样的撤退会有黄金家族的人流落南方?这看似不太可能……(当然也不排除其可能性)这只是一点! ,3G$`  
2:清朝建立以后,满蒙是一家。那时候余姓家族为什么不认祖归宗呢?而又甘心当一个被压迫的汉人?那时候的蒙古人可是高人一等的啊…… w0#% AK  
家谱一说,更是汉人的故事,不在评论之列了。 &(lMm)  
3:真正的成吉思汗嫡传现在就在内蒙古!他们姓“齐”“包”。 ~ wfoK7T}  
作为蒙古最后形成的一个部!“鄂尔多斯部”他们是由成吉思汗的幼子托雷带领着蒙古贵族中的贵族形成的!现在这里都没人谈论什么贵族或皇族了…… %0NLRfp  
而远在内蒙以外的南方很多人却还不辞辛苦的忙碌着……意外! x*:n4FZ7b  
目的何在!? G=vN;e_$_b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人为了对付计划生育而变成“改族”。现在的“改族”还在壮大,不过已经由单枪匹马的改,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伙型改。   6(:)otz  
4:“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 fwRGT|":B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没见姓铁的,只见姓余(鱼)的”。这个故事的基础是“繁体的铁字为金字旁,铁氏隐姓金部余一角,即为余。”看完这个解释总给人以一种似成相识的感觉吧?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中(汉),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没落家族、亡国大夫为躲避敌人的追杀,把自己姓氏笔划加几笔或减几笔,从而成为一个其他姓氏的真实事件确有发生过。(如“同”氏的先祖为“司马氏”等等)。 OdO{xG G@  
但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汉族之中,发生在蒙古族是否可信呢? r Z pbu>S  
`$H7KIG  
! &y  
eDuX"/kHA  
我们先来了解下成吉思汗的姓名,据史料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姓孛耳只斤氏。那么他的姓就是“孛耳只斤”。全名应该叫“孛耳只斤.铁木真”。所以有人如果以汉族的习惯,把铁木真误以为姓“铁”、成吉思汗说成姓“成”。这笑话就闹大了…… v<j2L"bj  
但这么大的笑话就发生在以成吉思汗嫡传自称的“余”姓人身上!他们还忘了一点,“铁木真”是蒙古语的音译,所以“铁”还可以写为其他的同音字比如:帖、贴、萜……等等。而这些字他们为什么没想到呢去拆呢? yz2(_@R  
由此看来“余”氏家族对成吉思汗的了解只是局限于中国的历史书中,因为那里记载的成吉思汗只有“铁木真”这一种写法。可惜还没看仔细……,把姓氏“孛耳只斤”还给丢了。 EVWA\RO'\  
于是结合了历代没落家族增减姓氏笔划的手法,把自己的余姓勉强联系到了铁字上。而对于“孛耳只斤”这个姓却不闻不问了……。 L+Eu d  
如果余姓先祖真的是蒙古王族,“孛耳只斤”这个姓怎么可能轻易丢弃?就说改姓也应该从“孛耳只斤”这几字中改,这样是不是比较合理呢?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谢您分享的资料! 2013-02-25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8-17
连蒙古学者都说铁改余不是铁木真后裔,是钦察人。元史也写得明明白白了。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就是看不懂?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8-18
昨天在QQ群聊天,就有个“铁改余”的兄弟说他们有些人已经在“恢复”铁姓,我跟他说,你要改为“铁”姓,这不能叫“恢复”,只能叫“改”,他问我为什么,我当时汗了好多下:自己祖宗姓什么都不知道。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txyxsyj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8-18
引用第5楼兰花斋主人于2008-08-17 22:54发表的  :连蒙古学者都说铁改余不是铁木真后裔,是钦察人。元史也写得明明白白了。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就是看不懂?
EzpwGNfz}  
i6PE6> 1/  
铁改余的问题很复杂,还没有哪个专家学者能下结论。你说的这个人不是什么蒙古学者,最多算得上对铁改余问题有兴趣,他的结论只是一家之言。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8-22
我想蒙古族的余姓兄弟称自己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是出于一种自豪感,就像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一样,并不一定代表自己就一定出自炎黄二系。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太过苛责追究
离线871001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8-23
反正我不是 铁改余的  不过蒙古的铁改余不是说有可能是 成吉思汗的子孙吗 O~nBz):2  
  怎么现在又都说不是的了
乜許莪吥是王孓,
但莪會給伱厷紸般哋圉湢。
                    尐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