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7阅读
  • 22回复

【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治平四年〉】——欧阳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8-21
【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治平四年〉】 aNz%vbh\  
欧阳修集    卷二十三 !}%giF$-  
b({2|R  
        始兴(百度国学原文为“始与”估计是广东的地名,今改之)襄公既葬于曲江之明年,其子仲荀走于亳以来告曰:“余氏世为闽人,五代之际,逃乱于韶。自曾、高以来,晦迹嘉遁,至于博士府君,始有禄仕,而襄公继之以大。曲江僻在岭表,自始兴张文献公有声于唐为贤相,至公复出为宋名臣。盖余氏徙韶,历四世始有显仕,而曲江寂寥三百年,然后再有闻人。惟公位登天台,正秩三品,遂有爵土,开国乡州,以继美前哲,而为韶人荣,至于褒恤赠谥,始终之宠盛矣。盖褒有诏,恤有物,赠有诰,而谥行、考功有议有状,合而志之,以閟诸幽有铭,可谓备矣。惟是螭首龟趺,揭于墓隧,以表见于后世而昭示其子孙者,宜有辞而阙焉,敢以为请。”
7hc(]8eP  
谨按: z"-Urd^O  
        余氏,韶州曲江人。曾祖讳某,祖讳某,皆不仕。父讳某,太常博士,累赠太常少卿。公讳靖,字安道。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治平元年,自广朝京师,六月癸亥,以疾薨于金陵。天子恻然,辍视朝一日,赙以粟帛,赠刑部尚书,谥曰襄。明年七月某甲子,返葬于曲江之龙归乡成山之原。 ]PFc8qv{  
        公为人质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暨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天圣二年举进士,为赣县尉,书判拔萃,改将作监丞、知新建县,再迁秘书丞,刊校三史,充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范公仲淹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谏官、御史不敢言,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徙泰州。已而天子感悟,亟复用范公,而因之以被斥者皆召还,惟公以便亲乞知英州,迁太常博士。丁母忧,服除,遂还为集贤校理,同判太常礼院。景祐、庆历之间,天下怠于久安,吏习因循,多失职。及赵元昊以夏叛,师出久无功,县官财屈而民重困。天子赫然,思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已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谏官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公感激奋励,遇事辄言,无所回避,奸谀权幸屏息畏之,其补益多矣,然亦不胜其怨嫉也。庆历四年,元昊纳誓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且告师期,请止毋与和。朝廷患之:欲听,重绝夏人而兵不得息;不听,生事北边。议未决。公独以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挠我尔,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是岁,以本官知制诰、史馆修撰。而契丹卒自攻元昊,明年,使来告捷,又以公往报。坐习虏语,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以事,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公怡然还乡里,阖门谢宾客,绝人事,凡六年。天子每思之,欲用者数矣,大臣有不喜者,第迁光录少卿于家,又以为某卫将军、寿州兵马钤辖,辞不拜。皇祐三年祀明堂,覃恩迁卫尉卿。明年,知虔州,丁父忧去官。而蛮贼侬智高陷邕州,连破岭南州县,围广州。乃即庐中起公为秘书监、知潭州,即日疾驰,在道改知桂州、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公奏曰:“贼在东而徙臣西,非臣志也。”天子嘉之,即诏公经制广东、西贼盗。乃趋广州,而智高复西走邕州。自智高初起,交趾请出兵助讨贼,诏不许。公以谓智高,交趾叛者,宜听出兵,毋沮其善意。累疏论之,不报。至是,公曰:“邕州与交趾接境,今不纳,必忿而反助智高。”乃以便宜趣交趾会兵,又募侬、黄诸姓酋豪,皆縻以职,与之誓约,使听节制。或疑其不可用,公曰:“使不与智高合,足矣。”及智高入邕州,遂无外援。既而宣抚使狄青会公兵,败贼于归仁,智高走入海,邕州平。公请复终丧,不许。诸将班师,以智高尚在,请留公广西,委以后事。迁给事中,谏官、御史列疏言公功多而赏薄,再迁尚书工部侍郎。公留广西逾年,抚缉完复,岭海肃然。又遣人入特磨,袭取智高母及其弟一人。俘于京师,斩之。拜集贤院学士,久之,徙知潭州,又徒青州,再迁吏部侍郎。嘉祐五年,交趾寇邕州,杀五巡检。天子以谓恩信著于岭外而为交趾所畏者,公也,驿召以为广西体量安抚使,悉发荆湖兵以从。公至,则移檄交趾,召其臣费嘉祐诘责之。嘉祐皇恐,对曰:“种落犯边,罪当死,愿归取首恶以献。”即械五人送钦州,斩于界上。公还,邕人遮道留之不得。明年,以尚书左丞知广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书,代还,道病卒,享年六十有五。 _MR2,mC  
        公经制五管,前后十年,凡治六州,所至有惠爱,虽在兵间,手不释卷。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五卷,三史刊误四十卷。 tf,_4_7#$  
        娶林氏,封鲁郡夫人。子男三人:伯庄,殿中丞,早卒;仲荀,今为屯田员外郎;叔英,太常寺太祝。女六人,皆适士族。孙四人。孙女五人。
+$9w[ARN+  
铭曰: I|.B-$gH  
余迁曲江,仍世不显。奋自襄公,有声甚远。
D -jew&B  
始兴开国,袭美于前。两贤相望,三百年间。 @U&|38  
伟欤襄公,惟邦之直。始登于朝,官有言责。 oyHjdPdY#  
左右献纳,奸谀屏息。庆历之治,实多补益。 A4# m&o  
逢时有事,奔走南北。功书史官,名在夷狄。 wxoBq{r;  
出入艰勤,险夷一德。小人之䜛,公废于里。 Awj`6GeJ  
一方有警,公起于家。威行信结,岭海幽遐。 -0W;b"]+A  
公之在焉,帝不南顾。胡召其还,殒于中路。 {30A1>0#P  
返柩来归,韶人负土。伐石刻辞,立于墓门。 hGpaHY>My  
以诒来世,匪止韶人。 ut o4bs:  
SDot0`s>  
1条评分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08-08-21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9-06
始与襄公既葬于曲江之明年”可能是“始兴襄公既葬于曲江之明年” [+j }:u  
据志和兄提供的《元至顺年间序》记载,“讳靖者,天圣二年宋郊榜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少师上柱国,食邑始兴郡”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 2013-09-17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9-10
这篇文章是从百度国学里面《欧阳修集》中复制过来的,我没有更改过一个字,我猜想也可能就是始兴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9-11
季乐和策忠所言极是,这是由于地区行政划分历史沿革曾经变化的原因,要不广东的曲江和始兴就不会为张九龄的归属问题打得死去活来了,余靖也不例外 qIg^R@  
NTy0NH  
韶关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CCN 中城网 2005-6-23 16:43:00
资料来源:韶关市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源远流长,早在10万前,就有粤北先民活动生息。现韶关市境内地区,春秋属荆州、扬州,战国为楚国南疆,秦属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北境。公元前111年设曲江县,包括现韶关市大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市区。  9MR,3/&N  
  公元265年三国孙吴设始兴郡,辖曲江、始兴等6县(范围大体上是今粤北地区),治所在曲江(在今市区)。南朝以后设州领郡今市境基本市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名胜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以后历朝沿袭。明清两朝在今韶关市区设关收税故俗称韶关。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iM  
  1949年9-10月,粤北各县陆续解放,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1月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撤销北江专区,设立粤北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北行政区,设立韶关专区。1970年专区更名地区。1975年11月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地市合并称韶关市。 Av"^uevfs  
该文引自http://www.chinacsw.com/cszx/shaoguan/lishi/20050623164359.htm .F@0`*#rE~  
HZEDr}RN  
韶关历史沿革 – 韶关(中国) $Oi@B)=4d+  
[size=-1]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 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 1k?k{Ri  
www.vekee.com/b21809/ 12K 2008-8-18 - 百度快照 XXA1%Lw%  
@WfX{485  
但即使是这样,其中的“始与”还是“始兴”在古文上有无误写还是值得探讨的 ,呵呵 <{k r5<  
P8=!/L2?  
我个人的意见是“始与”原文就是这样,并没有误写成“始兴”,这就关系到对古文的个人不同的理解了 WC *e#QP  
还有一个问题,网上搜索出来的大多数此篇文章都是“始与”的居多,难道它们都是以讹传讹? ;!H|0sv  
6|AD]/t^K  
@EV*QC2l;Y  
[K4wd%+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08-09-11 21:32重新编辑 ]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9-11
原文是这样?你看过原文? *`g'*R  
如果欧阳修连“與”和“興”都分不清,那就有失一代文豪的身份了。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9-11
倘若曲江附近有宋时有始兴县或者郡的话,那么当时始兴二字,否则“始与”二字有些难于理解,估计百度国学打字打错了,我想文中其他地方或许还有更多的错误,欢迎大家指正,但不要打笔墨官司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9-11
《赠刑部尚书余靖襄公神道碑铭并序》注释
始兴的余靖襄公,自从葬于曲江的次年,他的儿子仲荀来亳州(安徽省亳县)告诉说:“广东的余氏世祖是福建人,在唐末五代时,因逃战乱而到韶州。自始祖以来,都是隐居匿迹,直至余襄公中举进士,开始登上官场。襄公官职高,为后人扬眉吐气。曲江地处偏僻山区,自唐朝出了一个宰相张文献(即张九龄)为贤相,成为知名人士,直至余襄公才再成为宋朝名臣。余氏来韶州从四世起就显赫官场,而曲江沉寂三百年,然后出现名人,只有余襄公登上高官之位,正秩三品,封有爵位和土地,成为开国开乡的始祖,继承传统的美德,也为韶州人争取了荣誉。至于皇上对公的褒奖、抚恤、馈赠、追谥。自始至终都是十分宠幸和丰盛:嘉奖有诏书,抚恤有物,赠馈有诰命,死后还加封谥号曰:‘襄’。对公的功劳有记录、有状命记载下来,死后安葬在幽静的山谷,设有墓碑,可以说是十分安善了。唯独只有龙头龟脚安砌在墓穴中,把公的身份显示给后世。但是,对子孙后代起教育作用应该有传记文章,可惜少了。故此请你撰写。” !,$#i  
:Ln)j%&  
根据史实记载:余靖韶州曲江人,曾祖名从,祖父名荣,都没当过官;父名庆太常寺博士,曾受赠太常寺卿;公名靖,字安道,号武溪(据《韶州志》记载:韶州城府下有条武水河,故此为号。)他官至散朝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军州事、兼广南东路兵马都钤、辖官接撰史等职,并受封柱国始兴开国公荣誉称号。按皇例可受封收取二千六百户租税,但襄公为减轻朝上的负担,只收取二百户租税。其余的则上交国库。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广州到京城开封途中,六月癸亥日因病在金陵(南京)去世。皇上听说十分悲恸,宣布停止临朝听政一天,以示哀悼,并送来粟帛吊祭,赠刑部尚书,赐谥号“襄”,次年七月乙酉日,返回曲江龙归成家山安葬。襄公为人直率刚劲,说话彬彬有礼,不随便发怒狂。自小博学多才,记忆力特强,至于历代史记、阴阳律历,以及佛教道教的理论,也无所不通。宋天圣二年(1024年)举进士,任赣县(赣州市)县尉,后经考试,后又升上朝廷任秘书丞,负责校对《史记》、《汉书》、《东观汉书》三部史书,又任集贤校理、天章阁诗制。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因言论触犯了宰相而遭冤罪,朝廷的谏官御史不敢大胆辩言,襄公直言上疏皇上论理,因而被子贬筠州监酒税:不久调去泰州(江苏泰州市)。后来皇上诲悟,极有必要复用范仲淹,因范仲淹之事而受株连的群臣都被召回复职复用,唯有襄公自愿请求调往英州(英德市)任知州。后升任太常博士。因母亲去世,回家办理丧事暂辞官职,丧礼完毕,回京任集贤校理,同时任太常礼院。 /@F'f@;  
{+WBi(=W  
宋景佑至历年间,长期太平盛世,君皇昏庸,官吏办事因循守旧,还有许多失职,突然遇到以赵元昊为首的西夏叛乱,朝廷无力治乱,派出军队去讨伐,很久不能取胜,县衙财政空虚,百姓生活困苦。皇上勃然大怒,决心整顿朝政,更换二三大臣,又增设谏官四名,共同议论天下事,揭露腐败,整治朝政,襄公是四谏官之一,改以正言谏官的身份。他感激皇上的信任,努力履行职守,遇事敢言,无所回避,一些靠奉承络宠的奸臣都不敢再示妄言,襄公的行动对政局是非常有利的,但也遭到一些流言蜚语。 $<v4c5r]O  
=/Gd<qz3  
庆历四年(1044年)元昊发誓请求和解,取消帝制,封册为夏国主,而在北方与西夏比邻的契丹向西夏发起进攻,并派来使者声称他们的行动是帮中国讨贼,并报告了出兵的日期,请示要与西夏和解。朝廷左右为难,不知所措,若答应契丹的要求,就重新拒绝与西夏和解;若不答应,必然会爆发与契丹的战争。议论不决。襄公提出了一个独特见解,认为中国长期稳定、无战事。我军息兵养勇,对契丹非常不利,故此用离间计,阻挠宋朝对它宣战,是不可听的。朝廷虽然接纳襄公意见,但还犹豫留着西夏册不敢遣放,而赞成襄公意见的大臣支持襄公去办理,襄公受委派,带领十名勇将直出居庸关,从容地走进驻在九十九泉的契丹头领谈判,他文正严词与对方辩论数十次,契丹终于理屈词穷,接受停止进攻西夏,襄公带着和解协议回来,朝廷决定封册西夏元昊为臣。西境战争和解,而此线也无战事。当年,襄公调任制诰史馆修撰史书,契丹不守协议派兵攻打西夏。次年契丹派使者来说攻夏胜利。因襄公曾击契丹,熟习契丹语,受任吉州(山西省吉县)知州,镇守北疆,但是一些与他结怨的奸臣,为了私利造谣诬陷。随后调任少监,分官南京,襄公毫不计较、怡然自得地回到家乡,闭门谢绝宾客,不过问政事,前后共六年,皇上多次想邀请他回朝廷任职,还对朝廷上许多不适用的大臣,皇上赐一些光禄少卿的空职衔,让他们回家。而襄公则任命为雅州刺史寿州兵马钤辖,襄公仍不愿出任。皇佑二年(1050年)在祀明堂,皇上恩授襄公卫尉卿官衔。次年任虏州(赣州)知州。因父亲去世,辞职守孝。 Nvgi&iBh8  
(oG YnN,2  
当时,岭南广源蛮贼侬高智作叛,攻陷邕州(广西南宁市),连续攻陷岭南多个州县,包围广州。形势紧迫,皇上派人把襄公从家中诏请出来,任为秘书监,任职潭州(今湖南长沙)。当日束装起程,赶往广南道,又改任桂州广南西路的按抚使。经考察奏报皇上说:“贼在东面,而派我去西面,怎能剿贼呢?这不是我的意愿。”皇上称赞他很有高见,立即诏令襄公控制广东西面的盗贼,公随后迫迎广州,而智高再从西线向邕州逃跑。自从智高初起作乱时,在岭南一带的交趾,请求出兵讨伐智高贼,皇上没有批准。襄公则认为:智高、交趾都是叛乱者,应让交趾出兵讨智高,无需拦阻交趾对朝廷的有利的要求。他把这些意见上疏皇上,但没有答复。为了这事,襄公说:“邕州与交趾接壤,今日不接受交趾的建议,必然引起交趾忿恨,反而助长了智高的气焰。”公作出决定与交趾会兵攻打智高;又招募岭南一带各少数民族的头领,给他们一些低微的官衔,与他们签订誓言合约,要他们听从朝廷指挥调度,有人怀疑这个办法不顶用。襄公说:“只要他们不与智高谋合就达到目的了。”智高进入邕州后失去了外援,处于孤立地位,不久,朝廷派宣抚使狄青与襄公的兵会合攻打智高,在归仁(南宁市东北)把贼兵打败,智高从海路逃亡,邕州叛乱平息了。襄公向皇上请辞回乡尽丧父孝节,不获批准,理由是各路将领班师回朝,而智高还未被击毙,叛军还未彻底肃清,因此留他在广西,防御不测,后升给事中,谏官御史反复上疏皇上,奏议襄公功劳极大而奖赏微薄,皇上再升襄公为尚书工部侍郎,仍留守广西一年多,直把叛乱分子全部剿灭,岭南沿海整肃安宁,又派员进入特磨(今广西南县)突袭智高,擒智高母亲和弟弟归案,解押朝廷斩首。襄公再升为集贤院学士。后来再升为潭州(长沙市)知州,又到青州(山东益都县)知州,再升吏部侍郎。 [)Nt;|U  
wa8jr5/k"  
嘉佑五年(1060年)在西南的交趾作乱,侵犯邕州,杀死了五名巡检,惊动朝廷,天子考虑到在岭南一带思德和威信显赫,而令交趾惧怕的人非襄公莫属。火急召襄公为广西体量安抚史,尽数点齐荆湖军队随从,襄公至前线,则对交趾发出讨檄,并传召交趾臣费嘉佑严厉谴责,费嘉佑恐惧地答说:“犯了侵犯边境之罪,罪该当死,愿意回去把为首分子捉拿献上来。”立即把五个为首分子逮捕,送到钦州的边界上斩首处决。办完案后襄公要离开邕州,邕州百姓夹道挽留不成,次年,以尚书左丞的官衔任广州知州。宋英宗登基后,又升襄公为工部尚书。在回京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 LNU%0m  
:1A:g^n  
余襄公生前出任了五种官职,前后十年治理了六个州,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深受百姓爱戴。虽然长期忙于政务和作战,但仍手不释卷,写了大量著作,有文集二十卷、奏议五卷、三史刊误四十卷。 |*NLWN.ja)  
SaXt"Ju,AH  
襄公的夫人林氏受封鲁郡夫人。生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壮殿中丞,英年早逝;次子仲荀为屯田员外郎;三子叔英为太常寺太祝。六个女儿都嫁到豪门仕族,有男孙四个,女孙五个。铭文曰: I{89chi  
mD9Iao%4~  
余迁曲江,仍世不显。奋自襄公,有声甚远,始兴开国,袭美于前。两贤相望,三百余年。 G`!,>n 3  
#&'S-XE+  
伟哉襄公,惟邦之直。始登于朝,官有言责。左右献纳,奸谀屏息。庆历之治,实多补益。 sWlxt qg  
%@PcQJg U<  
逢时有事,奔走南北。功书史官,名在夷狄。出入艰勤,险夷一德。小人之谗,公废于里。 QZVyU8j3  
@ym:@<D  
一方有警,公起于家。威行信结,岭海幽遐。公之在焉,商不南顾,胡召其迁,殒于中路。 E <yQB39  
`:iMGq ZN  
返柩来归。韶人负土。代石刻辞,立于墓门。以贻来世,匪止韶人。 2?ue.1C  
'gN[LERT  
\;-Yz  
附:《赠刑部尚书余靖襄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 y;ey(  
1http://www.fczx.com.cn/ReadNews.asp?NewsID=614 mCnl@  
2其实余氏wiki就有:《赠刑部尚书余靖襄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http://wiki.worldyu.com/index.php?title=%E6%AC%A7%E9%98%B3%E4%BF%AE%E3%80%8A%E8%B5%A0%E5%88%91%E9%83%A8%E5%B0%9A%E4%B9%A6%E4%BD%99%E9%9D%96%E8%A5%84%E5%85%AC%E7%A5%9E%E9%81%93%E7%A2%91%E9%93%AD%E3%80%8B%E5%B9%B6%E5%BA%8F我提醒大家一句,余氏wi(余氏百科)大家可不要忽视它,它上面有丰富的材料,并且等待着大家不断去把它搞得更加丰富! _oZ3n2v}@  
我已将开平风采中学有关余靖的相关部分“余靖其人其事”http://imyu.cn/read.php?tid-2031.html转帖至传统文库,以加强彰显余氏的内容,大家有时间不妨上去卡看 P=}l.R*1G  
该文引自季乐兄家乡开平市风采中学http://www.fczx.com.cn/ReadNews.asp?NewsID=615,中学教材对准确性的要求要比大学来得更严格,大家现在就可以百分之百放心地认为百度国学的“始与”的确是“始兴”之误读。其实还是那句话,我们欢迎争鸣,但不要漫骂。错漏或不同的理解是允许的。教学方法上有一种是老师故意出错而让学生一起纠正然后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老实说开始我想马上支持二位仁兄的观点,后来转念一想就卖了这个关子。因为论证需要一个过程过程,如果我没有提供上述关于韶关曲江始兴材料的话而直接上传此贴就不能很充分肯定地说明问题,同时争辩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学风,在此我向二位仁兄的人品和学风表示敬意。不过有一句话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季乐兄,由于我在学校图书馆工作,所以我不但看过该文,连你家乡开平风采中学的版本也看过,主要不是别的,因为工作需要,我不得不多关注别的学校的网站,所以我不少文章来自教学网站,包括有争议的文章。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呵呵,不过是个很生动的游戏罢了。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为什么余靖不但有曲江之说还有始兴之说了,张九龄也不例外,那都是因为韶关地区历史上的不同行政划分因袭不同的说法造成的,没有必要争来争去 6<z#*`U1  
."Pn[$'.  
我想季乐兄的意见是对的,一定是“與”和“興”的误读,广东并不存在“始与”这个地名。毕竟季乐兄和我都是广东人,请策忠兄明鉴。 {U9{*e$=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08-09-12 23:16重新编辑 ]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9-12
记得我曾经说过:余靖墓志铭中的:其先世为闽人,并非就是说余靖的祖先是福建人,古时的闽,并不是单指福建,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 +Lr`-</VF  
>2'A~?%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o>2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这前后历时300多年。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nWd;XR6|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i\>?b)a>  
(二)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 8yswi[  
·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6,l5Q  
·此时,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Lu71Qdu09  
·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入闽汉族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Gfep m$*%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于是,福建有两郡十六县:闽北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R,l*@3Q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动乱,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0Y!~xyg/  
·汉族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A*kN I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 $F%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5hDm[*83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 ~t/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g]?QV2bX6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2t3)$\ylQp  
·622年,唐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eAns`ZU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复以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在今福州)。700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4县。 K{iC'^wP  
·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r:t3Kf`+E-  
·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属江南东道。清源郡领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县)、晋江四县,后来清源郡复为泉州。 mfk^t`w_  
·733年唐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始称"福建"。唐代相继设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观察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型。 (J.U{N v  
·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军人及其随军家属征蛮并在福建驻扎下来。据《颖川开漳族谱》,陈政先是统率府兵5600名入闽,后又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的两个兄长陈敏、陈敷领兵南下。估计入闽的这两支军队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立足,被称为开漳始祖。 &Y 2Dft_K  
·"安史之乱"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却又成为北方人民避乱南迁的乐土。 R-Gg= l5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于885年进入福建,有众数万。后来,由于王绪滥杀部众,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举为新的统帅,由南康经赣州、再转潮阳、到达泉州、立足福州,终于平定福建。王潮死,其弟审知继之,审知死,其子延翰建闽国,更四主而亡。从王氏入闽至闽国灭亡,王氏经营福建达60年之久。在其统治期间,光州、寿州移民散布于福建各地,发展繁衍,对福建人口影响很大。唐代福建地广人稀,元和年间仅有74.4677万户。唐末黄巢入闽,"杀人如蚁",使福建人口又进一步减少。从当时福建人口比重来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过数万户而已,而入闽的光、寿移民又达数万人,若以一户五口为计,仅仅这一批北方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总人口的1/5! d*LW32B@  
·唐朝五代时期入闽汉人带来的语言已经是中古时期的北方官话方言(即白话文系统)。是时泉州方言民经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无法改变泉州方言系统,而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融入泉州方言。 (JT 273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945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亡,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为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并改泉州为清源军。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陈洪进割据漳州、泉州达19年之久,拥有近2万人的武装部队。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978年陈洪进上《纳地表》,将其所辖漳、泉二州14县献给宋廷。 kK.[v'[>&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vp*m :K  
·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和仙游县游洋镇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一部分,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在古邑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pL ,l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益王赵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 z-  
·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同年底兴安州为元军所陷,兴安州改为兴化路。 /])P{"v$^  
·北宋仁宗时期闽学开始萌芽,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闽学发展成熟。 ur[^/lxx0  
·北宋末年,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兵占领,中原汉族人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KT5qiqYH  
(三)彻底汉化之后的福建 . Gb!mG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E[<*Al +N  
·1280年,改福建路为福建、泉州、隆兴三个行中书省,后来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6Z(0 iu:{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伊斯兰教。当时不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伊斯兰教徒。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州,另一个在北京。 uc/W/c u,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米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乱遂告平息。 y2=yh30L0E  
·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其中水路则由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宁波)浮海取福州。不数日,汤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谕兴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掌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 -_XTy!I  
·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合计"八府一州"。明代福建在造船业、印刷业、制瓷业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继元代中落后,又进入一个昌盛时期;虽然王阳阴学说的出现的冲击了朱子学说,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发展。在充满希望的十四世纪,福建如果凭借长期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机制,凭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条件,应该在全国最早崛起。但明代统治者志在铲除东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经济基础,再加上倭祸严重,明代统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实施严厉的海禁,规定濒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并强迫沿海一些岛屿居民内迁大陆。二百年的海禁,极大遏制了福建的发展。海禁促使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龙海的月港,成为与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并称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贸商港。 I{=Yuc  
·倭祸,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末明初,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饷款,常派武士来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武士不肯归顺北朝,便下海为寇。明初,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逃窜海上,与倭寇相勾结。另有中国沿海一些豪商抵赖不还倭商的货债,倭商愤而烧杀抢掠这些豪商后,也加入倭寇队伍。中国的一些走私犯法分子和海盗,为了与官府对抗,也与倭寇狼狈为奸,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倭祸日益严重。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 Zn[ppsz|  
·清初,福建先后隶于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两次被清军攻占,一次为浙江鲁监国起兵克复。至1661年清政府实行截界之前,福建沿海仍处于郑成功(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和清朝两面政权的统治之中。 ',/2J0_  
·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不准本地商船运货出海,又下诏沿海地区内迁三十里。后来虽允复界,但又实行闭关政策,沿海一带仍然恢复缓慢。至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才准许商民出海贸易,福建对外贸易转至以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为两翼。 (%mV,2|:20  
·清朝,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  K~B  
·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9-12
所以不能单从字义去理解闽的含义。世为闽人。并不是说就是福建人。其实说白了就是世代就是曲江那里的人,当然没有往上溯了。若上溯那就不是闽人了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9-12
“余氏世为闽人,五代之际,逃乱于韶。” +w^,!gA&  
这里的“韶”,应该是指韶州,也就是现在的地级市韶关,现在的曲江、始兴均在韶关市辖下,如果“闽”是指曲江本地,这句也可解释为“余氏世代都住在曲江,五代的时候,避战乱迁到曲江”,似乎有点解释不下去。 mn?F;= qE  
u,So+%  
若实情如此,亦应断为: L AasmQ  
“余氏世为闽人。五代之际,逃乱于韶,……”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