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5阅读
  • 0回复

[交流]浅谈百家姓氏(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8710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7
百家姓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姓氏学和谱谍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说上古时期伏羲大神就已经有了姓,伏羲风姓也就成了早期姓氏的代表。现在史学界认为早在人类母系氏族时期就产生了姓。自炎黄开始不单单有姓,并且又衍生出了众多的氏。姓与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当今姓氏,排在前二十位的大姓占了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以上,前一百个大姓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以上,前一百二十个大姓占了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前两百个大姓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前三百个大姓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前五百个大姓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也就是说,全国绝大多数人都姓了前一百个大姓。因此以下举例中提到的姓氏我可能主要是取自前一百个大姓。 ;O {"\H6  
    一般情况下大家所认为的早期的姓氏始祖是炎黄二帝,炎帝姜姓,黄帝姬姓。此二帝也往往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血缘始祖。  k<  
    《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就是说黄帝生子25人,得姓者14人,14人得12姓。至于何以二十五子只有十四人的姓,为何只得了十二个不同的姓,虽然有种种猜测,但是我想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行。 m{by%  
    而相同情况下对于炎帝的后裔记载却不及黄帝多。我认为这与当今社会为什么黄帝后裔远远多于炎帝后裔是有同样原因的。当年传说炎黄二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的蚩尤村),这就是著名的“阪泉大战”。经此一役,炎帝一族惨败,在此种情况之下炎帝族与黄帝族开始了漫长的民族大融合。也就是炎帝的惨败成为了炎帝族人不可忘却的耻辱,也因为此众多的炎帝族人纷纷改投黄帝名下,不再承认自己属于炎帝一族。我想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以上两个问题。 tHFBLM  
百余年之后,在中国古代的禅让制的最后时期,尧舜禹三代部落首领也就成为禅让制最后的一点清晰的记忆。尧舜禹时期应该是中国姓氏进入飞速发展的开始,这一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秦朝结束以后,在几百年的的时间里面,姓氏文化的发展速度又慢了下来,一直到了五胡乱华时期,姓氏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应该是自秦汉以后两千多年里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姓氏大发展。 3ZhuC".c  
大家都知道,现在姓氏虽然是一个词,但是在早期姓氏其实是分开的,姓与氏是不同的。姓的产生早于氏,在最初的母系氏族时期产生了姓,所以这个时候的姓都是带有女子旁的,譬如:姬、姜、妘、姒、姚、妫、姞等等。慢慢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由母系氏族过渡到了父系氏族时期。社会在进步,人口在增长,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飞速的进步。在早期姓的基础上,开始出现氏,由此氏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此姓与氏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y%s  
那么姓氏是为什么产生的呢?我认为,早期人类社会是笼罩在无知与愚昧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既然是进入文明时代了,那么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有了更多的交流,就如同我们吃的看的用的东西都需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记号一样,参与更多的交流的人类也需要有个记号来标识自己,那这就产生了早期的名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方便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交流,每个部族人都有了大家名字里面一个共同的字,这便是姓,如此这般人们就有了由姓与名构成的完整的名字。其实大家也一直在说,名字就是一个记号嘛,什么时候都一样,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 !"dAwG?S  
早期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我想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来源于部落名称;第二,来源于部落中所从事的工作;第三,来源于部落聚居地的山、水等名称。最初人类就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这样的群体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部族,每一个部族都在部落首领的领导下过着大同般的生活。当社会发展到需要出现姓氏的时候,从自己身边的事、物来取字为姓是最简单的。这时候部落的名称、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身边的大山大川自然而然的成为首选,就像传说中的,炎帝因居于姜水而姓姜,黄帝因居于姬水而姓姬。 kNoS% ?1,  
而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化,社会等级进一步明朗化。各种各样的官职、各种各样的职业纷纷出现,早期的部落也发展到了部落联盟,以至于后来的国家,由此一些部落也慢慢演变成了小的封邑或者是诸侯国,并且人类的居住地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在氏产生的过程中时候,便有了更多的途径。总结而言,春秋战国以前产生氏的途径有:以国为氏、以官职为氏、以封邑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职业为氏、以王父字为氏、以爵为氏、以谥号为氏,再就是有赐姓等。当今所有的大姓几乎都是由这几种途径而来。像前二十个大姓里面,李主要是以官职为氏和赐姓,陈主要是以国为氏,杨主要是以封地为氏,赵主要是以封地为氏,黄有以国为氏,徐主要是以封地为氏,吴主要是以国为氏,胡主要是以国为氏和以先人名字为氏,曹主要是以国为氏,朱主要是以封邑为氏,高主要是以王父字为氏,林主要是赐姓(据传比干之子出生于林,所以赐姓为林),马主要是以爵为氏(马服君赵奢之后),郭主要是以国为氏等等。 ,=dc-%J  
如果说母系氏族仅仅是姓氏产生的时期,而父系氏族是姓氏真正发展的时期的话,那么从炎黄开始一直到周初这是姓氏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也可以称为姓氏发展的酝酿期和早期成型期。 0HDL;XY6  
炎黄被中国人尊为人文和血缘始祖,所以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尊炎黄二帝为始祖。也就是说,除了少数姓氏是由以后少数民族发展而来之外,其他所有姓氏基本都是化为炎黄二帝两个派系。上面我已经说过了,虽然当今姓氏主要划分为炎黄二帝两个总派系,但是表面上黄帝派系姓氏要远远多于炎帝派系,原因我也阐述过了,这里就不再说明。在这第一个发展时期,除了炎黄二帝之外,繁衍后世姓氏比较多的、众多姓氏共尊的始祖主要有:五帝之中的唐尧和虞舜,禅让制的最后一个继承者大禹,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的伯益以及四岳伯夷,陆终等人。 j>#ywh*A  
尧帝,号陶唐氏,为祁姓,其后人刘累传刘氏;其后人曾被封于唐,后降迁于杜,因此其后又传唐、杜等等。 ;8yEhar  
舜帝,姚姓,又说妫姓,其后人胡公满为周武王女婿,被封于陈国,由胡公满传下了,陈、胡、孙、田等氏。舜帝之后亦有虞、舜等氏。 7|(o=+Bt  
大禹,姒姓,其后建立夏朝,所传姓氏众多,像邓、湛等姓都属其后裔,至今浙江还有大禹村,为大禹嫡传姒姓。 ?4#wVzuzA  
伯益,嬴姓,为东夷族首领,伯益为众多姓氏之始祖,其后裔姓氏主要有十四个:梁、江、廉、黄、秦、赵、马、钟、葛、徐、费、谭、谷、缪、瞿等称为嬴姓十四姓,也称为伯益十四姓。像梁和秦为伯益之后非子所传,赵为伯益之后造父所传(造父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乱而被赐予赵城),马为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后,徐为伯益次子若木之后。此外,李氏为伯益之后,因伯益担任理官,因氏焉。裴氏为秦非子之后,亦为伯益之后等等。 ?P(U/DS8  
四岳伯夷,姜姓,为炎帝苗裔。其后传下姜、吕、岳等氏。 x2tcr+o  
陆终为黄帝之后,据记载其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帝(赢姓)-称-卷章-重黎(长子),吴回(次子)-陆终生六子:一曰昆吾,姓苏;二曰参胡。姓黄;三曰彭祖,姓彭;四曰会人,姓柴;五曰安,姓曹;六曰季连,姓芈。因此陆终变为苏、黄、彭、柴、曹、芈等姓始祖。 @Wa,  
除此之外,像许、文、纪、房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姓氏。虽然我上面所列举的姓氏不一定都是产生在商以前,但是其所尊崇的始祖都是生活在商以前的,并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各种事迹或者是铺垫才有了后来的姓氏发展,所以说这个时期是姓氏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并不为过。 rbI 7 3'  
继姓氏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之后,周代成为了姓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其实应该说夏商两代相对发展较缓慢,周朝才是姓氏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关键朝代,也可以叫做姓氏发展的成熟期。从记载情况来看,夏商两代所产生的姓氏很少,虽然少,但是在夏商两代自始至终都会有姓氏断断续续产生,所以将夏商两代归在第一个发展高峰期里面也就不为过。 EOo,olklC  
商朝末年,烽烟四起,西伯侯姬昌顺应民意,任用姜太公为丞相,展开了讨商伐纣的大业。经过文王和武王两代人的辛苦经营,在四方志士的支持和牺牲之下,终于推翻了商纣统治,建立了周王朝。周朝是实行奴隶制和分封制的最后一个朝代。分封制的大力推行便是姓氏产生的一个很大的契机。西周成立之始,周武王就开始大封天下,所以从周初开始,全国就被分出了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诸侯国。最初有三个最重要的诸侯国分别是,由姜太公掌管的位于山东东部和北部的齐国、由周公旦掌管的位于山东西部和南部的鲁国(实际为其长子伯禽掌管)以及由武王弟姬封(即康叔)掌管的位于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殷商故地的卫国。此外还有如姬姓吴国(太伯仲雍居住地,仲雍曾孙周章开国)、姬姓邘国(武王次子开国)、芈姓楚国、子姓宋国(微子启开国)、姬姓唐国(叔虞开国,后改晋国)、姬姓虢国、姬姓燕国(召公奭开国)、姬姓曹国(姬振铎开国)、妫(姚)姓陈国(胡公满开国)、姬姓蔡国(文王十四子姬度开国)、姬姓滕国(错叔绣开国)、姜姓申国、姬姓管国(文王三子姬鲜)、姜姓向国等等。当然诸侯国的分封制并不是仅仅在周朝的初始,在整个周朝都伴随着分封制的存在。譬如在之后有郑、韩、赵、魏等等大批诸侯国出现。所有这些诸侯国的名字在当今的姓氏中都找得到,而查看相关的姓氏资料或者是家谱,都会记载这些姓氏来源之一便是以国为氏。  qEfg-`*M  
;nKhmcQ4  
像吴、宋、陈、蔡、曹等都是当今大姓,他们的主要来源都是以国为氏。 15R:m:T  
除了以国为氏之外,诸侯国中存在有大量的以邑为氏,周天子将诸侯国封给诸侯,诸侯们又会将自己属国内的地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们,正如国君的后代以国为氏一样,卿大夫们的后代便会以封邑为氏。像冯姓来源之一是郑国大夫冯简子,其封邑在冯;卢氏始祖高傒,为齐桓公堂叔,其封邑在卢,其后有以卢为氏;再有,韩赵魏未分晋之前,智氏、范氏、中行氏先后被灭,这些上卿的后代们均以封邑为氏。周朝分封制达到了鼎盛,对姓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分封制是将姓氏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重要原因之一。 UVgDm&FF  
当然周朝也不光有因分封制而出现的以国为氏、以封邑为氏。高是当今炎帝一系最大的一个姓,始祖为高傒,与卢同源,高傒祖父公子高是齐文公的次子,高傒则是以其祖父的名字为氏,从此有高氏。这种以王父字为氏也是很普遍的。再如孔氏,孔氏始祖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世孙,孔父嘉被杀后,其后代便以孔为氏,孔子为孔父嘉六世孙。这也属于以先人名为氏。 p$a+?5'Q  
再有以谥号为氏,如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称为敖,这是敖氏一个来源,这个勉强可以算以谥为氏。再如楚庄王之后有庄氏,周宣王之后有宣氏,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其后人以敬为氏。 zA8Tp8(  
根据记载情况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越是强盛越是大的国家,其产生的姓氏就越多。像齐国,开国国君为姜太公,其后有崔氏、卢氏、易氏、聂氏、骆氏、谷氏、高堂氏、章氏等为以封邑为氏;高氏、柴氏、庆氏、尚氏、国氏等为以先人名为氏;桓氏、丁氏、孝氏、景氏等为以谥号为氏。据传由姜太公传下来的姓氏有上百个。再如郑国,郑国开国国君姬友,丰氏、段氏、国氏、罕氏等属于以先人名字为氏;索氏、京氏、冯氏等都是以封邑为氏等等。 n,Q^M$mS0  
周代产生的姓氏远不止此,随着各个诸侯国的互相兼并,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被灭掉的诸侯国或者是卿大夫封邑都变成了姓氏,像韩、赵、魏、何、楚、秦、毕、毛、甘、于、焦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姓氏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也就随着结束了,随后几百年姓氏处在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应该说周王朝时期,姓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此时姓氏文化发展渐趋成熟,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姓氏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支系,纷纷进入了自己在这两千多年里的较稳定发展时期。当然事物不是绝对的,每个姓氏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稳定的,当中免不了有外族掺入、入赘、冒姓、改姓等等的情况,因此这个稳定时期应该是相对于姓氏的高速发展时期而言的。 U3t) yr h  
经历了秦汉三国西晋之后,中华大地又迎来了一个与春秋战国很相似的乱世,这个时期我们称为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之后便是南北朝时期,姑且把这两个时期连在一起看作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姓氏来说是相当混乱的,虽然给姓氏带了一次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几百年前刚成型的姓氏图谱不得不被改写,血统也彻底的混乱了。众多的姓氏在其来源的后面都加上了一条“出自异族改姓”,这一条正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fkD-mRKw  
五胡主要指来自中国北方的五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西晋统一了三国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五胡便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在中国北方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直持续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十六国分别是:氐族李雄建立的成汉、匈奴刘渊建立的前赵、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鲜卑慕容煌建立的前燕、氐族苻健建立的前秦、鲜卑慕容垂建立的后燕、羌族姚苌建立的后秦、鲜卑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匈奴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鲜卑慕容德建立的南燕、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汉族谯纵建立的西蜀、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汉族冯跋建立的北燕。而南北朝时期姓氏的发展自然主要还是在北朝,北朝五个朝代分别为,鲜卑拓跋跬建立的北魏,而后分成元善见的东魏和元宝炬的西魏,然后分别被高洋的北齐和宇文泰的北周所取代。 +{WZpP},v  
  6NGQU%Hd  
其实从五胡乱华时期的各国皇帝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很大程度上已经在逐步汉化,他们的姓氏很多已经完全和汉族姓氏一样。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则更是在国家的强制之下,将本族姓氏改为汉姓,这便是发生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改革时期。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为了国家的统治,他强行将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并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将他们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样,鲜卑族各大部落姓氏纷纷采用了汉姓,鲜卑国姓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父亲献文帝拓跋弘七个兄弟分别改为: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再有,万忸于氏改为于氏,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拔列氏改为梁氏,有楼氏改为高氏等等。采用汉姓,对于鲜卑族更好的与汉族融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至此汉族姓氏便有了大规模的异族血统掺入,汉族姓氏血统进一步混杂。 tD6ukK1x  
随着南北朝的结束,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姓氏的发规模发展时期也就随之结束了。在以后的各朝各代,虽然有些许的异族加入或者是改姓换姓,但这些相对于这三次而言都是规模很小的,对于绝大多数而言,并没有受到很明显的影响。 ##'uekSJ  
至于较大规模的姓氏变动大致上有如下几次: pXK-,7-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这个事件对儒学文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无数的儒家学者惨遭杀害。这时有一部分儒学者就不得不改名换姓奔走他乡,最有名的当属孔子著名弟子、儒商始祖端木赐的后人,他们有改姓端、木、贡等氏。再有,商朝子姓后裔在焚书坑儒时期改姓汤;再有周朝姬姓后裔姬桢在秦朝任博士,后被坑杀其长子改姓桂,为当今桂氏之来源等等。 ~>rn q7j  
唐朝时期混乱的赐姓。李是唐朝的国姓,唐朝皇帝特别爱给大臣赐姓,当今国内李姓排行第一,李唐皇帝赐姓恐怕占了相当大的成分。譬如李绩本姓徐,赐姓李;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赐姓李;还有好多少数民族都被整族赐姓李,像西夏党项族。另外唐朝有个著名的“昭武九姓”,即:曹、米、安、康、何、史、石、火寻、戊地,此九姓乃是中亚各国遗民,他们均掺入了汉族之中。 Pl&x6\zL  
还有两次少数民族混入汉族姓氏,就是元朝和清朝。像蒙古孛尔只斤氏改为鲍,巴雅拉、巴岳特氏、白佳氏改为白氏,步勒默齐特改为步氏,阿拉他斯氏改为金,海鸠特氏改为柴等;满族爱新觉罗氏改为金、赵、罗、肇等,叶赫那拉氏改为那氏,佟佳氏改为佟,高佳氏、何舍里氏改为高氏、赫舍里氏改为赫氏,钮咕禄改为钮氏,邱佳氏改为邱氏等等。 B0,C!??5  
此外小范围、小规模或者是家族性的姓氏变化始终都存在于历史进程之中,像汉朝避讳而使庄氏、庆氏分别改为严氏、贺氏;曹操本夏侯氏,父亲认太监曹腾为父而从曹氏;清朝雍正帝避讳孔子将丘氏改为邱氏;北宋高琼后裔高谅入赘海宁陈家,而繁衍海宁陈氏一族,“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盛极一时,等等。 q6eD{/4a1  
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纷纷涌进了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低迷之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是熟视无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处在最脆弱的时期,我想可能是经济发展到中国现在这种程度的时候是必然会出现传统文化的脆弱和低迷。只要经济发展提升到一定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被重新重视起来的。中国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探寻自己的祖居地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心愿。尽管如此,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部分的姓氏文化,却历来受到世人较少的关注,因此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属于无人问津的境况。但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华人华侨不断掀起了一阵阵的寻根热潮,像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北麻城孝感,广东南雄珠玑巷等地都成了寻根爱好者们向往的圣地,还有祭拜炎帝陵、黄帝陵,探寻炎黄故里等等,也都是寻根爱好者参与和推动起来的活动,这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机。我想现在随着国外华人华侨和国内大众的寻根热情的提升,百家姓的研究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的。 vGD D  
我希望我这篇文章能作为姓氏文化的初级读物,来帮助大家来了解姓氏文化。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百家姓的研究之中来,尤其是年轻人,希望大家都能来关心一下姓氏文化,毕竟我们是炎黄子孙啊,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先祖,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姓氏,才能不枉为一个华夏族人。 3($tD*!o  
HA~BXxa/  
6&6t=  
乜許莪吥是王孓,
但莪會給伱厷紸般哋圉湢。
                    尐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