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9阅读
  • 0回复

[交流]寻访江西“罗田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罗田余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寻访江西“罗田村” ' 1D1y'  
{YIf rM  
童伟民\文 H'?dsc  
zXGi  
wZb7 7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我们罗田人是从江西瓦屑坝搬迁过来的,如果寻根的话,罗田人的根应该在江西。不料,几年前有人在江西发现有个罗田村。罗田村的人说他们的祖上是从湖北搬迁过去的,罗田县就是他们的祖籍。罗田村与罗田县,一在江西,一在湖北,相隔千里,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s!?T$@a=  
端午节的前一天,天下着雨,我们一行四人完成了项目考察的任务,在从赣州返回罗田的途中,顺道去罗田村作了一次短暂的寻访。 cm`x;[e6l  
罗田村虽然是一个旅游村,在江西也有点小名气,但影响远没有江湾和三清山那么大,更不能与庐山、井冈山相比。到著名旅游景区一般都有明显的路标,交通方便,到罗田村需要四处问路、一路好走吗?我们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电脑,试着敲入“罗田村”三个字,一幅去罗田村的线路图很快就显现在眼前,省却了许多问路的时间和烦恼,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车子出高速公路,再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行驶二十几公里,罗田村就到了。在进村入口处的一座簰楼下,我们停下车子,买了门票,请了本村一位作导游的黄姓小姑娘带路,边走边看边问边想边拍照,有关罗田村的历史、现在、未来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W$`p ,$.n  
罗田村是江西安义县石鼻镇属下的一个行政村,现有700多户人家,3000多人口,村子距县城20公里,距省会南昌40公里,交通方便。改革开放前,村民主要靠种田为生,现在大部分劳力在外打工,以做铝合金生意为主,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上了年纪的妇女。从村里人的住房、衣着和家庭摆设来看,似乎还不太富裕,但待人热情、诚恳。年长者大多只会讲安义话,安义话我们听不懂,罗田话他们也听不懂,导游小黄成了我们的翻译。听说我们从湖北罗田来,老人们十分高兴,说他们也是罗田人,他们的根就在湖北罗田。 [ Mp8"  
一个古老的村落,古村中我们儿时经常见到但现在已不多见的青砖瓦屋、石条门柱、木雕门窗、狭长小巷、院中古井以及连接家家户户、四通八达的青石小路,村后那棵几百年的大樟树,向我们讲述着一位先人黄克昌和罗田村的传说故事。 VH6J @m  
公元875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巢大起义爆发,为躲避战乱,一位名叫黄克昌的青年农民只身从湖北罗田逃到江西,最终落脚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安身度命。也许是黄克昌的勤劳、勇敢、纯朴、善良感动了上苍,也许是祖先阴德的庇护,黄克昌在一次劳动中意外地挖到了一批金银财宝。他用这笔钱财置地建房,并娶一位何姓员外的千金为妻,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此后,黄克昌又连娶两房,三位夫人共为他生下了21个儿子。儿生子,子生孙,黄家的香火连绵不断,直至现在已有28代子孙,近3000人。黄克昌人在他乡,心系故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世不忘自己的故乡,就将这个偏僻山村取名罗田村。如今,先人已去,罗田村历经千年变迁,却一直延用这个地名。克昌老人如九泉有知,定当会含笑瞑目。 sJ7ZE-v]h  
罗田村虽然存在千年有余,但在过去,由于信息闭塞,不仅是我们这些远隔千里的外地人无法知晓,就是在当地也没有什么名声。罗田村既无名山名水,也无名人名居,既不是国家红色旅游景观点,也不是闻名遐迩的富裕村,游客们到村里游什么呢?如今,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使罗田村声名远播,是旅游开发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走进了罗田村。 -$o4WSd~  
走进罗田村,除村口有几栋楼房外,村民们几乎全都住在一片古老的青砖瓦房里,房子一间连着一间,院子一座连着一座,既有别于苏州的园林式建筑,也不同于北京的老四合院。走在狭窄的石板路上,一道道深深的车辙痕迹清晰可见。小黄介绍说,这里曾是古时候去南昌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商贸之所,曾有店铺近两百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是赣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整个村落现在连为一体,又错落有致,房子和院落有大有小,内部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小黄带我们参观了两处较大的院落,房子的主人都姓黄,当年修建这些房子的时候,一位是朝廷官员,一位则是有钱的富商。如今,官员所建的房屋已无人居住,专供游客参观,另一处则既有住户又可接待游客。在无人居住的那所院子里,房间很多,有的挂满了名人字画,有的陈列着各种瓷器,有的只摆放着几张老式桌椅,不过,这些东西对我们都缺乏吸引力,倒是那些微缩木制的水车、纺车、油榨和梨、耙、碾等农具让我们驻足忘返,勾起了儿时许些记忆。走出这座院子的时候,门口坐着的一位老大娘慢慢站起来,把手伸向我们,小黄介绍说,这是让我们出示门票。门票递给她,她在上面盖了一个章,也就完事了。我问老人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她说“260元。”在老大娘的旁边,有一个小杂货店,店内站着一位老大爷,两位老人是一对夫妻。他正向一位顾客出售打火机。二老的经济收入也许不太多,但都有事可干,且力所能及,其神态十分安详和谐,这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步行两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另一所院子,在昔日能够拿钱“捐官”的封建时代,这所院子的主人花钱向朝廷捐了一个品位不高的官阶,官阶到手后,他并没有真正去做官,而是继续做生意。由于此人颇有经商头脑,生意越做越大,又为人善良,乐善好施,为附近百姓办了不少的实事好事,深得百姓赞许,有人将他的事迹上奏朝廷,朝廷就将其官品升为四品。这位“四品”富商为了不忘朝廷恩典,也为了炫耀其地位和身份,就别出心裁地建造了这所官气十足的院子。说到别出心裁,是这座院子的大门造型竟是一顶硕大的官帽子,大门上方的两侧是用不同颜色的砖石砌出的两片乌纱,人站在大门下,头上就像戴着一顶乌纱帽,不是做官之人也能在此过一把官瘾。当然,能在这副官气十足的大门下进进出出最多的自然是院子的主人。由此足可看出,黄家对这顶官帽的敬重。这种敬重的形式自古至今在它处恐怕也是难得一见的。 /XXy!=1J  
在中国历史上,像罗田村这样的古建筑群落并不少见,小时候在家乡农村我就见过不少,只不过近些年来,这些村落和房子都被改造成一栋栋形似火柴盒式的楼房。时代进步了,古老的东西在慢慢消逝,今人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却又在记忆和现实中寻找这些逝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抚今追昔、不忘历史吧。九十年代初,我到皖南看过号称中国明清民居第一村的黟县西递村,几年前又到过山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北京的老四合院这些年看得就更多了。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的是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感受的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这次到罗田村,我想得更多的则是从古至今从大别山天堂寨下走出去的成千上万的罗田人,他们应该遍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生活在海外各个不同的地区,他们还记得家乡的“老米酒、蔸子火”吗?还喜欢吃家乡“罗猪、罗米”吗?还知道家乡的“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吗?在其他地方,我们还会发现第二个罗田村、罗田垸亦或罗田街、罗田巷吗?昔日的“罗家大垸”已经变成一座秀美繁华的山水园林城市,家乡人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我相信在外的每一个罗田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纯朴善良和辛勤劳作,不仅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今天,更会开创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BL H~`N3U  
罗田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村,几年前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当地政府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古村落独特的开发价值,并积极运筹开发,终于与一位商人达成合作开发协议,商人以2200万元获得50年经营权,通过几年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这个村已经成为江西省旅游局重点推介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几十万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来得及详细了解旅游开发的一些具体情况,也许当初合作开发一切都很顺利,也许中间会有一些矛盾和困难,但他们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走在村子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用木板制作的中英文指示牌,十分醒目和标准,一些重要的物品都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参观的线路和导游的讲解也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安排的,虽然置身在偏僻乡村,但感觉得到景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村里的人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的开放意识、旅游意识、商业意识和服务意识也很强烈。由此我想到,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罗田县是否能够从罗田村的发展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L*!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没有来得及在罗田村吃上一顿别具风味的罗田饭,与相别久远的乡亲们共叙一段罗田情,但这个小小的心愿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x?RYt4S  
离别罗田村,小黄姑娘说,前不久罗田县曾有领导来村里,诚恳邀请乡亲们回老家看看。这次我们也发出了同样的邀请。他们说,下半年村里将组织一些人专程回老家寻根问祖。我们热忱期待着他们的到来,我们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位回家乡亲!
0 ![  
转自2009年11月25日<<鄂东晚报>>
1条评分
tyrone 威望 +5 优秀文章 2009-11-27
良善开科地,登本世源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