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65阅读
  • 15回复

宋史——余玠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2
— 本帖被 washington 执行合并操作(2012-05-24) —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为白鹿洞诸生, %JuT'7VB  
尝携客入茶肆,殴卖茶翁死,脱身走襄淮。时赵葵为淮东制置使,玠作长短句上 Jp(CBCG{F  
谒,葵壮之,留之幕中。未几,以功补进义副尉,擢将作监主簿、权发遣招进军, Z L'krV  
充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 i'z (`"  
嘉熙三年,与大元兵战于汴城、河阴有功,授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兼知 w~>tpkUB  
淮安州兼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玠提兵应援安丰,拜大理少卿,升制置 bf6:J `5Z  
副使。进对:“必使国人上下事无不确实,然后华夏率孚,天人感格。”又言: Amv:dh  
“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 uYXkD#{  
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 qb +Gjgp  
帝曰:“卿人物议论皆不常,可独当一面,卿宜少留,当有擢用。”乃授权兵部 cg^=F_h  
侍郎、四川宣谕使,帝从容慰遣之。 f}7/UGd  
玠亦自许当手挈全蜀还本朝,其功日月可冀。 3y yVI#  
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宝 9z7rv,  
庆三年至淳祐二年,十六年间,凡授宣抚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或老或暂, 9)D9'/{L#  
或庸或贪,或惨或缪,或遥领而不至,或开隙而各谋,终无成绩。于是东、西川 U2jlDx4yg  
无复统律,遗民咸不聊生,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辟守宰,荡无纪纲,蜀日益 N[;R8S P  
坏。及闻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B Ig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 L@`:mK+;  
“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 H Em XB=  
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 yv\ j&B|  
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 hI,+J>  
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F..w/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 N'YQ6U  
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谒,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 VN]j*$5   
与分廷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 /@@?0xjX  
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 [#+klP$  
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 "B*UZ.cC  
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 sn8r`59C  
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 fnK H<  
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 )npvy>C'(  
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 !XO"lS  
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 9Rb tFwbn  
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 7mnZ,gpb  
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 G<`6S5J>hr  
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 ;qaNIOo9  
也。”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 $mn+  
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 .{"wliC2  
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 %h& F  
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hf5+$^RZ  
十年冬,玠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大元兵与之大战。十二年,又大战于嘉 Y >U_l:_^  
定。初,利司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恃功骄恣,桀骜裯受节度,所至 +]0/:\(B  
劫掠,每得富家,穴箕加颈,四面然箕,谓之“蟆蚀月”,以弓弦系鼻下,高悬 cR!Mn$m  
于格,谓之“错系喉”,缚人两股,以木交压,谓之“干榨油”,以至用醋灌鼻、 ? ;$f"Wl  
恶水灌耳口等,毒虐非一,以胁取金帛,稍不遂意,即死其手,蜀人患苦之。且 #BhcW"@  
悉敛部将倅马以自入,将战,乃高其估卖与之。朝廷虽知其不法,在远不能诘也。 KdLj1T  
大帅处分,少不嗛其意,则百计挠之,使不得有所为。玠至嘉定,夔帅所部兵 'b Kc;\  
迎谒,才赢弱二百人。玠曰:“久闻都统兵精,今疲敝若此,殊不称所望。”夔 Ex4)R2c*  
对曰:“夔兵非不精,所以不敢即见者,恐惊从人耳。”顷之,班声如雷,江水 1NQU96  
如沸,声止,圆阵即合,旗帜精明,器械森然,沙上之人弥望若林立,无一人敢 pu Z0_1uN  
乱行者。舟中皆战掉失色,而玠自若也。徐命吏班赏有差。夔退谓人曰:“儒者 VVHL@  
中乃有此人!” Ed>n/)Sm  
玠久欲诛夔,独患其握重兵居外,恐轻动危蜀,谋于亲将杨成,成曰:“夔 z?.XVk-  
在蜀久,所部兵精,前时大帅,夔皆势出其右,意不止此也。视侍郎为文臣,必 #hh7fE'9  
不肯甘心从令,今纵弗诛,养成其势。后一举足,西蜀危矣。”玠曰:“我欲诛 Fz^5cxmw  
之久矣,独患其党与众,未发耳。”成曰:“侍郎以夔在蜀久,有威名,孰与吴 R/kfbV-b  
氏?夔固弗若也。夫吴氏当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 .MW/XnCYs4  
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为叛逆,诸将诛之如取孤豚。况 CC XOxd  
夔无吴氏之功,而有曦之逆心,恃豨突之勇,敢慢法度,纵兵残民,奴视同列, JVh/<A  
非有吴氏得人之固也。今诛之,一夫力耳,待其发而取之,难矣。”玠意遂决, q]OgT4ly  
夜召夔计事,潜以成代领其众,夔才离营,而新将已单骑入矣,将士皆愕眙相顾, );L+)UV  
不知所为。成以帅指譬晓之,遂相率拜贺,夔至,斩之。成因察其所与为恶者数 bXK$H=S Bz  
人,稍稍以法诛之。乃荐成为文州刺史。 Pc=:j(  
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玠素欲革军中举代之敝,以三千骑至云顶山下, `&>CK`%Xu  
遣都统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闭关不纳。且有危言,然常疑玠图己。属丞相谢方叔 lZ5TDS  
家子侄自永康避地云顶,世安厚结之,求方叔为援。方叔因倡言玠失利戎之心, k"J=CDP\  
非我调停,且旦夕有变,又阴嗾世安密求玠之短,陈于帝前。于是世安与玠抗, 8ubb~B;  
玠郁郁不乐。宝祐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 h} <Ie <  
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r`!S*zK  
玠自入蜀,进华文阁待制,赐金带,权兵部尚书,进徽猷阁学士,升大使, -'Y@yIb  
又进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及召,拜资政殿学士,恩例视执政。其卒也,帝 WU<C7   
辍朝,特赠五官。以监察御史陈大方言夺职。六年,复之。 lO dw H"  
玠之治蜀也,任都统张实治军旅,安抚王惟忠治财赋,监簿朱文炳接宾客, e8$OV4X  
皆有常度。至于修学养士,轻徭以宽民力,薄征以通商贾。蜀既富实,乃罢京湖 oEnCe  
之饷;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自宝庆以来,蜀阃未有能及之者。惜其遽以太 `]\:%+-  
平自诧,进蜀锦蜀笺,过于文饰。久假便宜之权,不顾嫌疑,昧于勇退,遂来谗 Hy0l"CA*|  
贼之口;而又置机捕官,虽足以廉得事情,然寄耳目于群小,虚实相半,故人多 O^yD b  
怀疑惧。至于世安拒命,玠威名顿挫,赍志以没。有子曰如孙,取“当如孙仲谋” GK-__Y.  
之义,遭论改师忠,历大理寺丞,为贾似道所杀。 E< Ini'od[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武昌鱼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13
修水长茅人:南宋名将余玠
   全宋时期,修水长茅余家是当地旺族,史料记载,仅宋朝修水长茅余氏就有进士53人,其中榜眼1人,探花2人,丞相2人,尚书8人,曾被皇帝御封“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有“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的美誉。南宋末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著名的抗蒙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的余玠就出生在修水长茅。   i#@3\&{J>  
X676*;:!.  
  一首清词入幕府   ::\7s  
X]?qns7  
    余玠(1206—1253),字义夫,号樵隐,又号执恭,父亲余绍立为当朝举人。余玠自小聪明,勤奋好学,启蒙于其父任教的长茅青青轩书院,后转县城濂溪书院(周敦颐创办),1221年进庐山白鹿洞书院,列李燔门下。余玠在白鹿洞书院时,因“殴一茶翁致亡”,身负命案逃亡湖广蕲州,投靠其弟余璇。为避嫌,隐其分宁故籍,自称蕲州人氏。   <bPn<QI  
, qj  
    负罪逃亡的余玠,目睹了蒙古侵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秋,余玠以一首《瑞鹤仙》词拜会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毅然投军效国。赵葵深为感动,收余玠入淮东幕府上客,授“进义副尉”。   dF$Fd{\4^  
IK%fX/tDyc  
  八年抗蒙初试才   WXqrx*?*+  
=='~g~  
    余玠自1234年秋进入赵葵幕府至1242年在江淮抗蒙八年,屡建奇功。   i^[yGXtW  
7/.-dfEK  
    1234年,余玠为赵葵出谋划策,出色完成了江淮战场“强边、固本”的任务,受赵葵所重用。1235年,蒙军南侵,直捣蕲、黄,余玠因父亡正在服孝,毅然带孝率军抵抗,击退了蒙军的进攻。次年2月,理宗下诏嘉奖,提任宣教郎、襄阳府通判兼京西置制司机宜文字制,为名将孟珙“参画”军务。1237年10月,蒙军侵安丰,赵葵指挥各路援军“协办捍卫”,蒙军溃败,余玠立大功,以“权发遣招信军”兼制司参议官,授京官工部郎官。1238年,蒙军八十万围泸州未遂,改东窜滁州,余玠率招信军赴援,不料蒙军又转攻长县,余玠回军猛击,蒙军大败,此战之胜,理宗又一次下诏嘉奖。   IfHB+H   
Sb=cWn P  
    是时,蒙古控制了河南三十余城,并广制军器,大造战船,图谋“镇抚中原”。宋室惶恐以极,任余玠为总领,派精锐水军潜入河南腹地,转战汴、洛数州,以寡敌众,毁其造船设备,全师而还。余玠因此连进三秩,1240年升淮东制置司节制招信军,兼知淮安州,十月主濠州、淮河南北的防务,节制江苏应天、安徽宿州等地军马,成为淮东战场的重要指挥者。1241年,蒙军攻破安徽寿州,余玠为解安丰之围,经四十天会战,终使蒙军败退。余玠以淮东提刑立战功,官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J  
#un#~s 7Q  
  临危受命许豪誓   9W ng(ef6G  
YKwej@9,  
    1242年5月,余玠奉命入朝奏对,针对时弊提出“必使国人上下事无不确实,然后华夏率孚,天人感格”;针对用人制度提出:“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致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 深得理宗赞赏,遂调余玠入川委以宣抚之责,当年改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负责四川防务。当时因南宋王朝寄托于“蒙宋议和”,以求苟安,全川州郡十之八九已入蒙军铁蹄,余玠就是在四川不守、京湖危急、临安难保的紧急关头临危授命,深知此行是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在举行“陛辞”典礼上,他面对理宗许下了“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廷。” 的气壮山河之誓言。   5_U3Fs  
Ea@N:t?(8=  
  十年治蜀建奇功   >#z*gCO5,  
uX*H2"A  
    余玠赴川后,轻徭薄赋、革除弊政,整顿军纪、除暴奖贤、广纳贤良。1244年制定了《经理四蜀图》,完成治蜀纲要:一、起用地方势力,动员流散力量回川。二、建立山城防御体系,据险筑城,以步制骑。三、建立了耕战结合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实行人民战争。四、确定钓鱼山的重要战略地位。五、接纳杨文“守蜀三策”:上策为御敌于蜀门之外;中策为择险建城以抵抗为根本;下策为保江自守,纵放来去。   noiUi>G;:  
T$/6qZew  
    针对蒙古军骑术精良,善于野战的特点,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逐步建成以重庆为中心,星罗棋布,互为声援,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梯次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余玠屡败蒙古军,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四川抗蒙形势日益好转,为以后抗蒙作战奠定了良好基础。1246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余玠凭山险制骑,屡出奇兵,英勇作战,打退了蒙军的多次进攻。1248年,余玠守蜀有功,被任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1250年,余玠调四川各路精锐北伐,三战连捷。1252年,余玠率军击退进攻嘉定的蒙古军。   1bb~u/jU  
uGl +"/uDu  
    在山城防御体系中,钓鱼城是其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具备长期坚守的地理条件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川边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因此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在余玠死后6年的“钓鱼城之役”中,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战死,导致蒙古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停止,使宋室得以延续20年之久,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现中国军事博物馆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70cOt~Z  
;wCp j9hir  
    十年间,余玠由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升兵部尚书、四川制置大使,经华文阁侍制,进徽猷阁学士,再进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功高一时,官盖一世,因此也引起了同僚们的妒忌。*臣谢方叔、徐清叟诬其“持治蜀有功,拥兵擅制,阴蓄异志背叛朝廷。”理宗听信谗言,于1253年5月17日至6月13日,连颁三道金牌召回,余玠自知命运不济,抑郁而疾,6月26日,逝于任所(一说被迫服毒自杀),全川军民得其讯含泪相告,悲痛致极。一代枭雄抱恨而终。(撰文/谢小明 余昌清) http://http://www.xiushui.net/Article/ShowInfo.asp?InfoID=7490 %7q,[g8  
1条评分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09-03-13
良公四十代孙 大冶果城果一里 明甫公秀一支后裔:良→升→侃→晏→爱→懃→籍→珍→程→仲举→四十一→元章→国华→百七→思臣→明甫→秀一→胜二→思诉→凤仪→纲→文达→有君→方兴→世藩→宁加→一庭公→派忠公  字派: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武昌鱼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3-13
南宋后期,蒙古军队集结几十万人进军川蜀之地。名将余玠临危受命担任川蜀地最高统帅,成功打破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正当这位从九江修水走出的名将不断高奏凯歌之时,朝廷却金牌召回,之后仅48岁的他突然死去。后世学者将其比作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P 0v&*y3Y  
gSS2)Sd}  
  数百年后,余玠被当地人奉为“修水八贤”。因为他是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长茅人,所以散居省内外的余氏均称“长茅堂”。如今在他的故乡,他和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诸多先贤一起“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wd&Tf R4!  
R: 8\z0"L*  
   WBdC}S }3t  
  他是庐山白鹿洞学子 ,q$'hYTaJ  
P5/\*~}  
  7月的烈日似乎要把大地烤焦。从修水县往南30公里,一处名叫眉毛山下的黄沙镇汤桥村,就是余玠故乡,亦称黄沙镇长茅。长茅包括原修水县汤桥乡,上世纪90年代汤桥乡并入现在的黄沙镇,其中心就是现在黄沙镇的瑶村。 $A"C1)d;  
Te&F2`vo  
  长茅余氏发源于此,高官进士极多,特别是宋代名人辈出,因而远近闻名,成为当地旺族。关于“长茅”一词由来,在当地流传极广,《余氏家谱》记载,唐末农民大举义旗,时局动乱,余氏先祖良于唐僖宗朝乾符四年由安徽休宁分迁分宁(今修水),初到此地,寓居一山清水秀的山坳里,取名“安居坳”。余良伐柏建宅时,见一古柏空心丈二,内生一从长茅丈二,于是,宅竣工后余良在门楣竖“长茅堂”金字巨匾。 F2jZ3[P  
;la sk4|  
  在瑶村的池书记看来,唐后至今长茅余氏名人难计其数,每人都有一段传奇,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余玠。 A|3'9iL{9  
c8'a<<sj  
  研究修水历史文化多年的江西省中外散文诗歌协会成员谢小明说,南宋后期,蒙古军队向南宋王朝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在集结几十万军队多次进攻两淮地区一些州府受挫后,他们把矛头指向川蜀之地,企图占据川蜀,切断南宋的一条重要财源,再顺江而下,逼抵都城临安。危难之时,有一位因抗蒙屡建战功得到朝廷提拔重用的名将受命担任川蜀地的最高统帅,他就是余玠。 _`'VOY`o  
NrQGoAOw  
  199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这样写道:余玠“分宁人,侨寓蕲州”。“实际上余玠是分宁(今修水)人,少年时曾为庐山白鹿洞学子,后随父母外迁,寓居蕲州(今湖北蕲州)。”谢小明说。 O"%b@$p\L  
,|:TML  
  他抗击蒙军战果显著 ] yg3|C;  
v@_^h}h/,=  
  从瑶村走出的余玠后来成为了响彻华夏的民族英雄,在抗击蒙军的历史中他最先却是以一首词登场。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近三旬的余玠以一首《瑞鹤仙》词拜会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赵葵把余玠留在幕帐,授予进义副尉(后勤官员)。 F?APDGAN  
cOhx  
  之后他屡建奇功。嘉熙元年(1237),已升淮东制置司为参议官的余玠在安丰战役中直接因军功进官,得到京官工部郎官的身份。第二年,蒙古军队80万围庐州(今合肥),两淮将士奋力抗战,余玠率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的精兵增援,尾随追堵,合力击败蒙军。淳祐元年(1241),蒙军再度出河南,破寿州,围安丰,宋军组织抗击,激战40余日,击败蒙军。战斗中,余玠亲率水师上阵,又立下战功,拜大理寺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2kG(\+\  
E[IjeJB5  
  第二年的5月,余玠随赵葵赴临安入朝“奏对”。理宗殷切希望他“为西蜀经久之谋”,余玠当即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年底,余玠再度擢升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 |{STkV]  
htgtgW9 ^P  
  余玠没有食言,一年之内,四川共经历大小战斗36次,宋军战果显著,迎来了持久抗击蒙军的良好开端。 pUp&eH  
{Yt@H  
  他被金牌召回离奇死去 ygN4%-[XA  
L lNd97Z  
  抗战取得节节胜利,枢密院发出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淳祐八年,他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淳祐十年,他被擢升为龙图阁学士,同年,理宗下诏:“余玠任西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运图。畴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g`n5-D@3  
@7}]\}SR  
  实际上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被打破了。余玠并没有停止,淳祐十年10月,蒙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军经成都抵达嘉定(今四川乐山),余玠亲自率领宋军迎敌,一举粉碎了蒙军的进犯。 btG+Ak+K*  
ntZl(]l  
  嘉定之战虽然大捷,但却生内讧。此时,一向支持余玠抗战的理宗皇帝在权相谢方叔、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徐叟的煽动下,对余玠也心生疑惧,担心他拥兵擅制。于是,在宝祐元年(1253)5月,宋理宗颁发金牌召余玠回朝。余玠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不信任。连年的征战和总揽军政已使他心力交瘁,因而大病起来。朝廷得知余玠病重,又颁发一道诏书,赐余玠资政殿学士。诏书还在路上,余玠却病逝在官所,时年48岁。 L-,C5^  
Szb#:C  
  1937年秋,修水《八贤祠志》修成时,李烈钧撰序,冯玉祥、林森、于右任、居正、邵力子、戴传贤、李宗仁、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人们在流传下来的《八贤祠志》民国26年手抄油印本中看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了“余义夫公像赞:十年西蜀,治臻上理。宋室屏藩,惟公是倚。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vL j1v  
1SwKd*aRR?  
  他与先贤一起被纪念 nf2[hx@=U  
-~rZ| W~v  
  如今在他的故乡,他和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诸多先贤一起仪型百世。 QI WfGVc-  
2zlBrjk;  
  池书记介绍,宋代长茅余氏处于鼎盛时期,读书做官者极多,修水长茅余氏有榜眼1人、探花两人、进士53人、丞相两人、尚书8人,相传当时做长工的出去都会做官回来,仅宋代就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长茅三神童”等美誉,这些历史既在史料中有记载,也在当地广泛流传。 [+2iwfD  
XPfheV G  
  南宋名人朱熹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为余氏所写《重修宗谱序》载“‘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重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显江右之文献,竖豫宁之望族。”如今长茅余姓始祖余良墓前还竖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字样的碑文。 T[\?fSP  
=K8z8K?  
  这些人物在《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宁州志》、《江西通考》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尤其提到“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绝古无今,南宋庆历六年丙戌岁(1046年),礼部尚书余良肱的7个儿子和其堂兄工部尚书余从周的两个儿子同科高中进士,“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故事名震京师,在当地传为佳话。 SMMvRF`7  
2)4oe  
  在余氏祠堂中,余玠和诸多长茅堂余氏先贤一起被后人供奉,在以前,修水有一座当地最有名的八贤祠堂,祠址在县城原云岩禅院右后,现在义宁镇第二小学后侧,祠堂曾竖立着余玠和黄庭坚等8位贤士牌位,只可惜在“文革”之中遭遇毁坏,后人已无缘见其全貌了。 3j} @}2D  
fZNWJo# `.  
  文/图 余昌清 刘睦兴 记者刘国伟http://http://www.xiushui.net/Article/ShowInfo.asp?InfoID=6790
良公四十代孙 大冶果城果一里 明甫公秀一支后裔:良→升→侃→晏→爱→懃→籍→珍→程→仲举→四十一→元章→国华→百七→思臣→明甫→秀一→胜二→思诉→凤仪→纲→文达→有君→方兴→世藩→宁加→一庭公→派忠公  字派: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3-13
可惜余玠世系現在無法考證了,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中国余龙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4-01
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足矣
离线余钰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4-25
南宋名将余玠
余玠 Imyw-8/;  
oL!C(\ERh  
(?~1253)南宋末抗蒙名臣。字义夫。蕲州(湖北蕲春南)人。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1237~1240)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军。淳祐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次年,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后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蒙古军攻入四川,蜀地残破,宋朝将吏各专号令,犹如一盘散沙。余玠到任后,大改弊政,遴选守臣,惩杀悍将、溃将,整顿军政;轻徭薄征,设置屯田;修学养士,延纳贤才。同时加强战备,用冉琎、冉璞计,修筑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又陆续修筑大获(今四川苍溪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神臂(今四川合江西北)、天生(今四川万县西)等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或为诸州治所,或用屯兵积粮;驻重兵于大获城以控扼自陕入蜀孔道,驻重兵于青居、钓鱼、云顶以保障嘉陵江、长江,形成一个防御网。余玠又作《经理四蜀图》上报朝廷,自许十年之内手挈蜀地还宋。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然而云顶山统制姚世安勾结权相谢方叔等,造谣中伤余玠。宝祐元年(1253),宋廷命余晦代余玠,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参考书目陈世松:《余玠传》,重庆出版社,1982。 UF}Ji#fqn  
60D6UW  
links: http://book.pans.cn/其他历史书籍/历史工具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8/0447_ts011098.htm
余氏家族http://imyu.cn
离线武昌鱼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8
余玠
 余玠http://jianghu.jxcn.cn/34/2009-4-20/30104@506105.htm gN]\#s@[  
f*Os~@K  
  余玠(1l97—1253),字义夫,别号隐樵。南宋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官至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分宁县汤桥乡长茅村人,侨居蕲州(今湖北蕲春)。宁宗庆元三年正月十一日生,理宗宝佑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殁。 Q!r` G  
\p^'[B(O77  
  余玠年幼启蒙于层峰山青著寺,长成后曾入白鹿书院深造。端平三年(1236),他立志投笔从戎,奉《瑞鹤仙》词一首向时任淮东安抚制置使兼扬州(今属江苏)知州赵癸晋谒,受赏识被留置幕府。嘉熙二年(1238)正月,任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知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l240年,余玠率水军由运河进攻开封蒙古军有功,升任淮东提点刑狱,后又兼淮安知州、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1241)率军援救安丰(今安徽寿县)再立新功,升任淮东制置副使。 _n&#e r  
7;pQ'FmZJ  
  是时,四川为蒙军进攻重点,已失土地三分之二。淳祐二年六月,余玠晋见理宗,立下“愿假十年,手挈全蜀江山还于朝”的铮铮誓言,并切中时弊,坦诚进奏治国方略。被理宗赞曰:“卿议人说物,皆非寻常,可独当一面”即授以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从此,领导四川抗战。淳祐三年十二月,又升至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和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余玠到任后,招贤纳士,共商大计。首先于合州(今重庆合川)城东钓鱼山上筑城,移州府于钓鱼城内,并亲为帅府书竖“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踩地脚跟牢”的楹联来明其心志。继而陆续修筑大获,青居、云顶、神臂、天生等十余座城堡,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顽强地抗击进犯的蒙古大军。与此同时,余玠为粮丰财富还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广开屯田、拓宽商贸、严惩贪官、培养人才的政策,使百业俱兴,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以至与蒙军大小战斗三十六次,屡战屡勇,战之能胜。淳祐十年(1250),他率部一直进兵到蒙古军占领的兴元(今陕西汉中),十二年(1252)十月,又率部西向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抗击50万南犯的蒙古军,取得了一场空前的会战大胜,开创了南宋抗蒙以来罕见的良好军事、政治、经济势态。 U/_hH*N"!  
e$&n)>%  
  在此次会战中,余玠将不受节制、鱼肉百姓的蜀将王夔按军法惩除,引起了其党羽时任云顶山统制姚世安的忌愤。姚极力寻余玠之短,并买嘱蜀籍宰相谢方叔子侄向谢潴谮言。谢方叔偏听偏信,在理宗面前造谣中伤余玠。理宗也恐余玠将来以功臣名将拥兵擅制,加之参政知事兼知枢密院事徐清叟屡奏余玠不知事君之礼,便在十六天内连下两道“金牌”令,快马接力召余玠还朝。恰在此时,余玠由于积劳成疾,一夕暴卒。蜀人闻信,无不如“悲失父母”。翌年六月,余玠长子余如孙(字师忠,官大理寺承)也惨遭贾似道等谋害。 :#D~j]pP  
7`&6l+S|  
  阶之功绩,后人评价甚高。《宋史•余玠传》云:“自宝庆以来,历二十一年,蜀国未有能及玠者”。台湾社会科学院院士姚从吾,历12年出版了《余玠评传》,l988年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了陈世松教授撰著的《余玠传》。四川合川县人民政府已重修钓鱼城历史文物,重建余玠塑像。 +,j6dYub  
    (以上三贤参考资料为《宋史》、《续资治通鉴》、《宋帝列传》、《中国通史》、《黄庭坚评传》、《徐禧传序》、《余玠评传》、《修水县志》、《修水八贤祠志》及黄、徐、余氏家谱。) T1'\!6_5  
良公四十代孙 大冶果城果一里 明甫公秀一支后裔:良→升→侃→晏→爱→懃→籍→珍→程→仲举→四十一→元章→国华→百七→思臣→明甫→秀一→胜二→思诉→凤仪→纲→文达→有君→方兴→世藩→宁加→一庭公→派忠公  字派: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谢绝送客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6-22
民族英雄---余玠
G$V=\60a-  
将余玠故乡——修水长茅村 BlU&=;#r5>  
H@G$K@L  
  南宋后期,蒙古军队集结几十万人进军川蜀之地。名将余玠临危受命担任川蜀地最高统帅,成功打破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正当这位从九江修水走出的名将不断高奏凯歌之时,朝廷却金牌召回,之后仅48岁的他突然死去。后世学者将其比作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数百年后,余玠被当地人奉为“修水八贤”。因为他是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长茅人,所以散居省内外的余氏均称“长茅堂”。如今在他的故乡,他和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诸多先贤一起“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aJ#w   
 
U\:Y*Ai  
  他是庐山白鹿洞学子 a`%`9GD  
  7月的烈日似乎要把大地烤焦。从修水县往南30公里,一处名叫眉毛山下的黄沙镇汤桥村,就是余玠故乡,亦称黄沙镇长茅。长茅包括原修水县汤桥乡,上世纪90年代汤桥乡并入现在的黄沙镇,其中心就是现在黄沙镇的瑶村。 ?Ce=h+l  
  长茅余氏发源于此,高官进士极多,特别是宋代名人辈出,因而远近闻名,成为当地旺族。关于“长茅”一词由来,在当地流传极广,《余氏家谱》记载,唐末农民大举义旗,时局动乱,余氏先祖良于唐僖宗朝乾符四年由安徽休宁分迁分宁(今修水),初到此地,寓居一山清水秀的山坳里,取名“安居坳”。余良伐柏建宅时,见一古柏空心丈二,内生一从长茅丈二,于是,宅竣工后余良在门楣竖“长茅堂”金字巨匾。 T5zS3O  
  在瑶村的池书记看来,唐后至今长茅余氏名人难计其数,每人都有一段传奇,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余玠。 dt "/4wCO  
  研究修水历史文化多年的江西省中外散文诗歌协会成员谢小明说,南宋后期,蒙古军队向南宋王朝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势。在集结几十万军队多次进攻两淮地区一些州府受挫后,他们把矛头指向川蜀之地,企图占据川蜀,切断南宋的一条重要财源,再顺江而下,逼抵都城临安。危难之时,有一位因抗蒙屡建战功得到朝廷提拔重用的名将受命担任川蜀地的最高统帅,他就是余玠。 Gkem_Z  
  199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这样写道:余玠“分宁人,侨寓蕲州”。“实际上余玠是分宁(今修水)人,少年时曾为庐山白鹿洞学子,后随父母外迁,寓居蕲州(今湖北蕲州)。”谢小明说。 R3_OCM_*  
  他抗击蒙军战果显著 3\j`g  
  从瑶村走出的余玠后来成为了响彻华夏的民族英雄,在抗击蒙军的历史中他最先却是以一首词登场。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近三旬的余玠以一首《瑞鹤仙》词拜会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赵葵把余玠留在幕帐,授予进义副尉(后勤官员)。 b<~8\\ &  
  之后他屡建奇功。嘉熙元年(1237),已升淮东制置司为参议官的余玠在安丰战役中直接因军功进官,得到京官工部郎官的身份。第二年,蒙古军队80万围庐州(今合肥),两淮将士奋力抗战,余玠率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的精兵增援,尾随追堵,合力击败蒙军。淳祐元年(1241),蒙军再度出河南,破寿州,围安丰,宋军组织抗击,激战40余日,击败蒙军。战斗中,余玠亲率水师上阵,又立下战功,拜大理寺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B//*hH >F  
  第二年的5月,余玠随赵葵赴临安入朝“奏对”。理宗殷切希望他“为西蜀经久之谋”,余玠当即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年底,余玠再度擢升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 \&kj#)JYA  
  余玠没有食言,一年之内,四川共经历大小战斗36次,宋军战果显著,迎来了持久抗击蒙军的良好开端。 $ eI cCLF  
  他被金牌召回离奇死去 vLN KX;9  
  抗战取得节节胜利,枢密院发出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淳祐八年,他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淳祐十年,他被擢升为龙图阁学士,同年,理宗下诏:“余玠任西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运图。畴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i4i9EvWp  
  实际上在他的运筹帷幄下,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被打破了。余玠并没有停止,淳祐十年10月,蒙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军经成都抵达嘉定(今四川乐山),余玠亲自率领宋军迎敌,一举粉碎了蒙军的进犯。 o5&b'WUJ=  
  嘉定之战虽然大捷,但却生内讧。此时,一向支持余玠抗战的理宗皇帝在权相谢方叔、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徐叟的煽动下,对余玠也心生疑惧,担心他拥兵擅制。于是,在宝祐元年(1253)5月,宋理宗颁发金牌召余玠回朝。余玠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不信任。连年的征战和总揽军政已使他心力交瘁,因而大病起来。朝廷得知余玠病重,又颁发一道诏书,赐余玠资政殿学士。诏书还在路上,余玠却病逝在官所,时年48岁。 vFdI?(c-  
  1937年秋,修水《八贤祠志》修成时,李烈钧撰序,冯玉祥、林森、于右任、居正、邵力子、戴传贤、李宗仁、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人们在流传下来的《八贤祠志》民国26年手抄油印本中看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了“余义夫公像赞:十年西蜀,治臻上理。宋室屏藩,惟公是倚。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B3-#!2X  
  他与先贤一起被纪念 X:Wd%CHP  
  如今在他的故乡,他和余氏“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的诸多先贤一起仪型百世。 *Oy* \cX2[  
  池书记介绍,宋代长茅余氏处于鼎盛时期,读书做官者极多,修水长茅余氏有榜眼1人、探花两人、进士53人、丞相两人、尚书8人,相传当时做长工的出去都会做官回来,仅宋代就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长茅三神童”等美誉,这些历史既在史料中有记载,也在当地广泛流传。 fK=0?]s}I  
  南宋名人朱熹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为余氏所写《重修宗谱序》载“‘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重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显江右之文献,竖豫宁之望族。”如今长茅余姓始祖余良墓前还竖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字样的碑文。 Q ]TZyk  
  这些人物在《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宁州志》、《江西通考》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尤其提到“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绝古无今,南宋庆历六年丙戌岁(1046年),礼部尚书余良肱的7个儿子和其堂兄工部尚书余从周的两个儿子同科高中进士,“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故事名震京师,在当地传为佳话。 "1Hn?4nz5  
  在余氏祠堂中,余玠和诸多长茅堂余氏先贤一起被后人供奉,在以前,修水有一座当地最有名的八贤祠堂,祠址在县城原云岩禅院右后,现在义宁镇第二小学后侧,祠堂曾竖立着余玠和黄庭坚等8位贤士牌位,只可惜在“文革”之中遭遇毁坏,后人已无缘见其全貌了。 98u@X:3  
   OW};i|  
rucw{) _  
# A4WFZ  
>>J$`0kM*  
家族更团结,更强大
离线余程波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7-11
余玠
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宣谕使,后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 Z37Dv;&ZD  
#b;k+<n[X  
中文名:余玠
别名:义夫
出生地:江西修水
出生日期:1253年
职业:南宋名将
主要成就:以山城防御抗击蒙古军进攻的作战
`h'l"3l  
http://baike.baidu.com/view/67144.htm?fr=ala0_1_1 > ^zNKgSQ  
&V$cwB  
  z9 Ch %A{  
+aL  
人物生平
fX 1%I  
   6'kQ(r>  
余玠(1198-1253年)民族英雄南宋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出生于浙江衢州开化县金水乡芳山村(今衢州的开化县村头镇芳林村)叔祖后裔定居蕲州,余玠宦迹至此,谱为同宗,《宋史》误作蕲州人。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以安。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进宫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同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以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dWiNe!oY2  
  次年12月,宋理宗因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修筑工事,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沪州等地,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蒙古军大将塔塔歹贴赤分兵四路入侵四川,余玠率军抗战。以新筑之山城为屏障,重创蒙古军。1252年10月,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大规模入侵,进抵嘉定,余调集蜀中精锐部队,组织大规模会战,将蒙古军击退。余玠因抗蒙治蜀有功,于1252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 YR0AI l:L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王还朝。余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服毒自尽。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 RHn3\N  
  余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南宋王朝为维系蜀中军民之心,于1258年追复余官职。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 qMVuFw Phi  
F7O*%y.';  
  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现在英雄的故乡人,正准备兴建余玠钓鱼城景点。 |[iO./ zP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即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的帅府所在地在重庆渝中区被发现。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地下考古现场上月底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如今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至此,抗蒙山城体系已经完全清楚:核心级的指挥部就是如今发现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 NYP3u_ QX  
  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f=!'X  
(0Br`%!F  
历史典故
V6[jhdb  
防蜀之战 }JST(d&  
  宋淳祐三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二年,1243年),至宝祜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在蒙宋战争中,蜀帅余玠以山城防御抗击蒙古军进攻的作战。 HAI) +J   
  U W8yu.`?  
Z7pX%nj_  
  宋淳祐元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汗病死,内部纷争汗位,无暇全面部署对南宋大规模战争,南宋王朝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宋理宗赵昀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负责四川防务。余玠赴任后,革除弊政,实行轻徭薄赋、整顿军纪、除暴奖贤、广纳贤良、聚小屯为大屯等政策。采纳播州人冉氏兄弟建策,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先后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今四川南充南、苍溪东南、合川东、金堂南)等10余城,并迁郡治于山城。又调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陕西安康)戍军于大获;移沔州(今陕西略阳)戍军于青居;移兴元(今陕西汉中)戍军于合州(今合川东钓鱼城),共同防守内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军于云顶,以备外水(即岷江、沱江)。诸城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经数年建设,逐步建成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边防稍安。六年(蒙古贵由元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余玠继多次战胜蒙古军进攻之后,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又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十年(蒙古海迷失皇后二年),余玠调集四川各路精锐,誓师北伐。以一部兵向陇蜀边界出击;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汉中(今属陕西)进发,三战连捷。次年四月,余玠率军号10万进占汉中西之中梁山,潜军烧毁汉中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栈道后,率军围汉中数重,昼夜急攻。蒙古军修复栈道,各路援军会至。余玠久攻不克,兵老师钝,只好撤军。十二年(蒙古蒙哥汗二年),余玠率军击退进攻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四川抗蒙形势日益好转。 ;`pIq-=  
  点评:余玠守蜀,针对蒙古军骑术精良,善于野战的特点,采取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方略,利用山险制骑,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屡败蒙古军,为以后抗蒙作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NY<qoV  
kG5+kwV=:  
抗蒙战争 W&cs&>F#  
  余玠在四川,开屯田以备军粮,整顿财赋,申明赏罚。修筑山城和抗蒙有功将士,都得到奖掖。违法的将官,受到惩处。利州都统制王夔凶残跋扈,号称“王夜叉”,不听余玠调度,到处劫掠。余玠依军法斩王夔。经过余玠的整顿,四川驻军声势大振。蒙古军多次自西蜀来侵扰,都被宋军打退。 l lcq~*zz  
  余玠守蜀有功,一二四八年被任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抗战将领赵葵,一二四七年任枢密使,一二四九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抗战派执掌军政权,垂死的南宋王朝,一时又有振作的气象。 G7`mK}J7  
  但是,朝廷上主和反战的官员,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攻击赵葵不是科举出身,以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为理由,排斥赵葵任相。一二五零年,赵葵右相兼枢密使的官职,全被罢免。次年,谢方叔任左相兼枢密使。进士出身的谢方叔,是主和反战的一个代表人物。一二五二年,蒙古汪德臣(汪世显子。汪世显已死)部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余玠率部将力战,再次打退蒙古军。余玠抗战获胜,谢方叔却设法迫害余玠。 r*mSnPz\q  
[url=http://baike.baidu.com/image/566d0fdf0aa6fb2f632798ac][/url] 9eHqOmz  
  谢方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等向理宗攻击余玠掌握大权,“不知事君之礼”。一二五三年,余玠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杀。次年,余玠部下王惟忠,也被诬告潜通蒙古,处死。 B f  y  
  蒙古军理宗、谢方叔任命知鄂州余晦去四川驻守。蒙古兵来侵扰,余晦接连战败。四川形势危急。参知政事董槐上疏说:“蜀事孔棘,已犯临战易将之戒,此臣子见危致命之日也。”他请求出师四川,理宗不准。赵葵罢相后,居长沙,任潭州通判,见四川危急,也上疏请求效力。理宗只准他备咨访。四川又处在了蒙古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XaE*$:   
n05GM.|*s  
相关作品
.Ow8C  
瑞鹤仙 2{BS `f  
  瑞鹤仙·怪新来瘦损 V>obMr^5  
  余玠怪新来瘦损。 对镜台、 霜华零乱鬓影。 胸中恨谁省。 正关山寂寞, 暮天风景。 貂裘渐冷。 听梧桐、 声敲露井。 可无人、 为向楼头, 试问塞鸿音信。 [+W<;iep  
  争忍。 勾引愁绪, 半掩金铺, 雨欺灯晕。 家僮困卧, 呼不应, 自高枕。 待催他、 天际银蟾飞上, 唤取嫦娥细问。 要乾坤, 表里光辉, 照予醉饮。 余玠传 TUwX4X6m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KrG,T5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w$x1  
j$ lf>.[I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PEvIn  
  [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余玠年谱 \JR^uJ{Y  
  余玠,南宋末期人,官至兵部尚书,四川安抚制置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和四川省省长。生命的最后十年全部奉献给四川(当时的四川比现在的四川大得多,泛指巴蜀地区,还包括湖北贵州一部分,北至剑门关,西南与大理国接壤,主要是成都府路,首府是在重庆。),他上任之初都立下宏愿“愿假十年,手挈四蜀之地,还之朝廷”。说到做到。 d)Z&_v<|  
  余玠接任四川,是典型的受任于败军之际,临危之时。当时四川的情况几乎就是没希望,被蒙古人打得溃不成军,基本上失去防御能力,到处是难民和抛荒的田地,行政方面也是一塌糊涂,机构紊乱,矛盾重重。宋理宗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被认为比较没出息的一个(实际上宋朝的皇帝绝大多数没出息),但在关键之时眼睛擦得雪亮,选择了当时初立军功的余玠,而之前四川制置使16年间已经换了12人次,没有一个人能干出很像样的事来。 Gl|n}wo$  
  [Pjitw/?  
  十年之后,四川变成了什么样子?失地基本收复,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山城连锁防御体系,人民安居乐业,上交的赋税达到南宋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简直是沧海桑田。 gzKMGL?%?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祖籍浙江衢州,在白鹿洞书院读过书,书法有王、钟之风,诗词俱佳,《全宋词》里存有他的《瑞鹤仙》,据说四库全书里(余樵隐条目下)还有他十几首诗词但我一直没找到。属于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儒将。从他留下的资料看,性格豪迈,“意气豪雄”,很有全局观和战略眼光,极得民心,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 ~9#x=nU:+V  
  宋朝的将领,最得人望的大概是岳飞,还有韩世忠,杨家将等等,至于余玠,古来记载本不多,现在恐怕除了历史研究者,少人知道。岳飞广为人知,很大因素是他有传奇色彩,十二道金牌和风波亭事件之类,否则无法解释在业绩和个人魅力上绝不下于岳飞的余玠没有同等的身后名。 ?D)$O CS  
  风波亭余玠死于1253年,倒不能说他一死南宋就全无希望,不过要说有了他经略四川,至少把南宋的死期延后了10年,是完全有道理的。他的死因也算是历史一谜。大致情况是理宗撤了余玠的职,但诏令没到他就死了。撤职的原因很复杂,有几条是肯定的,一是余玠功高盖主,引起理宗的忌惮(这跟岳飞要把高宗的父亲和哥哥接回来引起高宗的恐惧是一码事);二是此人不拘小节,人高傲,骨头又硬,言辞中常有疏忽或不敬,让皇帝郁闷了;三是后期跟蒙古人打仗军费开支很大,赋税就没有以前交得多,反要朝廷补贴,而且也吃了些败仗(这里原因也很复杂),引起朝廷不满;但我看最重要的一点是,一直支持余玠的丞相郑清之下台,换了对余玠不利的谢方叔(余玠曾得罪谢的同党姚世安),他在朝中失去了为他讲话的梁柱,毕竟他人长年在边疆,皇帝了解他的情况只有通过书面,左右人的意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84e8z{  
  最通行的说法是,宋理宗派了个脓包来接替余玠的职位,余玠本来就在生病,听说这事就给气死了;还有一个说法是,余玠是给毒死的(自杀和他杀都有说)。 bnanTH9-  
  余玠有一子一女,儿子叫余如孙,取名出自“生子当如孙仲谋”,据说这句话也引起猜忌,但如孙并未子承父业,一直当文官。余玠死后,被谢方叔领头的一干人污蔑声名,革职削官,家产充军,如孙受到牵连,被迫改名,后来还是被贾似道杀害,受到牵连同样冤枉的还有余玠的部下王惟忠,小说里写过,不多说了。 E11C@%  
  孙仲谋像余玠身后的历史资料,《宋史》里的记载最详细,2000多字,但据说有不少错讹,以后历代都有人留下评论文字,已经算不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的研究成果,主要出自两位学者之手,一是台湾历史学家姚从吾的《余玠评传》,出版于1967年,这篇2万余字的文字我也一直未曾找到,但我手头有更重要的陈世松的《余玠传》,198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近13万字,他在著书时参考了《余玠评传》,所以找不到前者也不是什么大损失。 T=sAy/1oR  
$X/'BCb  
  但是这么些研究资料里,竟然没有人搞清楚过余玠的生年。直到王晓波先生,找到了余如孙的为余玠写的墓志铭《玠府君墓志》,那原载于光绪年的《开化县志》。王晓波依靠墓志铭,结合其他史料,撰写了余玠年谱,发表于《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上。 <,/7:n  
  墓志言:“庆元戌午十二月辛未,祖妣巩氏感异梦而先公生。幼岐嶷,常负四方志,业举子。”余玠生于1198年农历12月8日,终年56岁,猜想他大概活了45岁左右。 /2/aMF(J  
思归寄余玠 P3 =#<Q.  
  【作者:蒋凯】 \.H9e/vU`  
  【年代:宋朝代】 w3>11bE  
  【诗文】: m F+8Q  
  病觉腰金重,君恩报已辜。 f>ktv76  
  发从秋后落,花向雨中疏。 } }~a4p>%  
  诗礼堪谁倚,山川赖有图。 Tt{z_gU6  
  百年心里事,渔钓老江湖。 '2<r{  
]Z6? m  
人物贡献
7t<MHdw  
  一、墓志中列举余玠上三代名讳 wi jO2F  
  二、21岁游学白鹿洞书院,列于李燔门墙,与同门陶桂一交情很好。 -PSgBH[  
  三、33岁组织义军抵抗金兵,立军功,补武校,当了个最小的武官,事业的起步。 ~:f..|JM  
  四、34岁见史弥远,被史弥远赞为“天下奇才”,得闻于理宗。 C<(oaeQY  
  五、36岁,任黄州节度制参,之前在临安供职。 /PTRe5-7  
  六、37岁,任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同年,任襄阳府通判。但一个月不到,他还没走马上任,父亲就亡故了,于是解职丁忧。试想一下,如果他父亲不死,他在襄阳也必能得到很好发展,说不定会当上京西制置使,但以当时四川缺人的情况,他仍然很有可能会调去那里的。 a4 N f\7  
  七、38岁,祖母亡故,丁忧复丁忧。 3Zd,"/RH  
   t$Rc 0  
  八、39岁,蒙军破成都,襄阳失。余玠起复。丧期中起复叫做“夺情”。墓志中说余玠曾经“力辞”。但起复令才下,襄阳已经化成灰烬,陈世松在《余玠传》里说他始终与襄阳无缘,便是指此。 -q{N1? tcy  
  九、40岁,淮东制置司参议官。同年十月,带兵解救安丰,大胜。 ycc G>%>r  
  十、41岁,因安丰战功升为太府寺丞,职位不变(宋代官职有两套,太府寺丞是虚职,属于名誉头衔)。同年,兼任大使司参谋官。年底又是一场大战。 msfE;  
  十一、 42岁,尚书工部郎官。 ?%Nh4+3N>  
  十二、 43岁,黄河一战定计大败蒙军。同年,任直华文阁(也是名誉类的)。 (iir,Ks2C  
  十三、 44岁,再次救安丰。拜大理少卿。 -~ ~h1  
  十四、 45岁,拜淮东安抚制置副使,当年5月,出现了余玠一生的重要转折——即著名的“陛见奏对”。余玠得到了直接向皇帝进言的机会,直言朝廷弊端,提出建议,得到理宗大力嘉许,甚至说:“今日之患,在士大夫不肯体国。人人如卿体国,人人如卿朴实,朕何忧哉!”看来理宗接见余玠时说过很多话,好些被正史记录,但这句话却是墓志铭中首发。之后不久,即任工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他和四川的姻缘终于拉开了序幕!墓志中提到,余玠受命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有何不可为之,只恐无天地以容此身,日月以照此心。苟有天地日月,世间之事,便可为已。” TMPk)N1Ka  
  感喟无言……当时余玠恐怕已经知道之后十年岁月筚路蓝缕……同年7月,余玠与皇帝告辞,临行前说了一段也只有墓志记载的话,足可玩味:“此行去天日远,力绵任重,谗毁易致浸润,易致稽迟,陛下始终主盟。”可见当时他已料到,或已有发生,迟早会飞短流长,乃至要皇帝坚持主张。事实上,也不幸正如他所料。而当时理宗的答复则是:“谗毁则无此,报应则当以一力相接。”要他保江山时当然好话说尽。 ur'<8pDb$  
  十五、46岁,大力整治四川,兴办教育,修筑城墙,赏罚分明。墓志“糜烂之蜀,自是复见汉官仪矣。” Sf*v#?  
  十六、48岁,宝谟阁直学士。 qovsM M  
  十七、49岁,兵部尚书。  5<ruN11G  
  /ie&uW y  
  十八、50岁,徽猷阁学士。 ANu>*  
  十九、52岁,四川安抚制置大使。 gU x}vE-  
  二十、53岁,龙图阁学士。(是年,支持余玠的赵葵下台,贾似道上台)同年收复部分失地。 #4$YQ  
  二十一、54岁,冬十一月,献俘于临安。(是年,支持余玠的郑清之下台,换了谢方叔,形式变得最为糟糕了) ;Y*K!iFWH  
  二十二、55岁,端明殿学士。(是年,忽必烈开始长征大理,史称斡腹之谋,亦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年底,大败蒙军。 ekyCZ8iai  
  二十三、56岁,4月,皇帝召余玠做述职报告,5月,召他还京,下旨后次日,余玠死于重庆。死因在墓志中写道,余玠之前因宵征露宿而有臂恙,当时旧病发作,又吃了河鱼,5月18日去世。同年7月,理宗因余玠死而辍朝致哀。9月,召余如孙葬余玠,11月9日,余玠葬于溧阳县荆山。 Pqya%j  
:gwmk9LZ  
史书记载
J2VPOn  
  《宋史·余玠传》 NzQvciJ@"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为白鹿洞诸生,尝携客入茶肆,殴卖茶翁死,脱身走襄淮。时赵葵为淮东制置使,玠作长短句上谒,葵壮之,留之幕中。未几,以功补进义副尉,擢将作监主簿、权发遣招进军,充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 O pu*i  
  嘉熙三年,与大元兵战于汴城、河阴有功,授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兼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玠提兵应援安丰,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进对:“必使国人上下事无不确实,然后华夏率孚,天人感格。”又言:“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帝曰:“卿人物议论皆不常,可独当一面,卿宜少留,当有擢用。”乃授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帝从容慰遣之。 PDD2ouv4  
  玠亦自许当手挈全蜀还本朝,其功日月可冀。 a[~[l k=7  
  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宝庆三年至淳祐二年,十六年间,凡授宣抚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或老或暂,或庸或贪,或惨或缪,或遥领而不至,或开隙而各谋,终无成绩。于是东、西川无复统律,遗民咸不聊生,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辟守宰,荡无纪纲,蜀日益坏。及闻玠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Q*#Lr4cm{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h=V@Dh  
  播州冉氏兄弟璡、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谒,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廷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璡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璡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诸君无预也。”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  S,:!H@~B  
  I*a@_EO  
(9%?ik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W'vekuM  
  十年冬,玠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大元兵与之大战。十二年,又大战于嘉定。初,利司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恃功骄恣,桀骜裯受节度,所至劫掠,每得富家,穴箕加颈,四面然箕,谓之“蟆蚀月”,以弓弦系鼻下,高悬于格,谓之“错系喉”,缚人两股,以木交压,谓之“干榨油”,以至用醋灌鼻、恶水灌耳口等,毒虐非一,以胁取金帛,稍不遂意,即死其手,蜀人患苦之。且悉敛部将倅马以自入,将战,乃高其估卖与之。朝廷虽知其不法,在远不能诘也。大帅处分,少不嗛其意,则百计挠之,使不得有所为。玠至嘉定,夔帅所部兵迎谒,才赢弱二百人。玠曰:“久闻都统兵精,今疲敝若此,殊不称所望。”夔对曰:“夔兵非不精,所以不敢即见者,恐惊从人耳。”顷之,班声如雷,江水如沸,声止,圆阵即合,旗帜精明,器械森然,沙上之人弥望若林立,无一人敢乱行者。舟中皆战掉失色,而玠自若也。徐命吏班赏有差。夔退谓人曰:“儒者中乃有此人!” _\+]/rY9o  
  玠久欲诛夔,独患其握重兵居外,恐轻动危蜀,谋于亲将杨成,成曰:“夔在蜀久,所部兵精,前时大帅,夔皆势出其右,意不止此也。视侍郎为文臣,必不肯甘心从令,今纵弗诛,养成其势。后一举足,西蜀危矣。”玠曰:“我欲诛之久矣,独患其党与众,未发耳。”成曰:“侍郎以夔在蜀久,有威名,孰与吴氏?夔固弗若也。夫吴氏当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一旦曦为叛逆,诸将诛之如取孤豚。况夔无吴氏之功,而有曦之逆心,恃豨突之勇,敢慢法度,纵兵残民,奴视同列,非有吴氏得人之固也。今诛之,一夫力耳,待其发而取之,难矣。”玠意遂决,夜召夔计事,潜以成代领其众,夔才离营,而新将已单骑入矣,将士皆愕眙相顾,不知所为。成以帅指譬晓之,遂相率拜贺,夔至,斩之。成因察其所与为恶者数人,稍稍以法诛之。乃荐成为文州刺史。 "7%jv[  
  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玠素欲革军中举代之敝,以三千骑至云顶山下,遣都统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闭关不纳。且有危言,然常疑玠图己。属丞相谢方叔家子侄自永康避地云顶,世安厚结之,求方叔为援。方叔因倡言玠失利戎之心,非我调停,且旦夕有变,又阴嗾世安密求玠之短,陈于帝前。于是世安与玠抗,玠郁郁不乐。宝祐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yGtTD9j  
  玠自入蜀,进华文阁待制,赐金带,权兵部尚书,进徽猷阁学士,升大使,又进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及召,拜资政殿学士,恩例视执政。其卒也,帝辍朝,特赠五官。以监察御史陈大方言夺职。六年,复之。 B;[ .u>f  
  玠之治蜀也,任都统张实治军旅,安抚王惟忠治财赋,监簿朱文炳接宾客,皆有常度。至于修学养士,轻徭以宽民力,薄征以通商贾。蜀既富实,乃罢京湖之饷;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自宝庆以来,蜀阃未有能及之者。惜其遽以太平自诧,进蜀锦蜀笺,过于文饰。久假便宜之权,不顾嫌疑,昧于勇退,遂来谗贼之口;而又置机捕官,虽足以廉得事情,然寄耳目于群小,虚实相半,故人多怀疑惧。至于世安拒命,玠威名顿挫,赍志以没。有子曰如孙,取“当如孙仲谋”之义,遭论改师忠,历大理寺丞,为贾似道所杀。 -b!Z(}JK  
K.QSt  
人物评价
z# &1>  
解放蒙古 '-A;B.GV%  
  大宋最后的五十年:将世界从蒙古铁蹄下解救 'v<v6vs  
  嘉熙四年(1240),余玠率水军由运河进攻至开封有功,升任淮东提点刑狱,后又兼淮安知州、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1241),又以率军援救安丰(今安徽寿县)有功,升任淮东制置副使。 H'#06zP>5  
  淳祐二年六月,余玠晋见宋理宗,愿以恢复四川为己任,升任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从此,领导四川抗战。淳祐三年十二月,又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当时四川已残破,并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扰。余玠到任后,招贤纳士,共商大计。冉璡冉璞兄弟应召入幕,首先建议于合州(今重庆合川)城东钓鱼山上筑城,并移州府于钓鱼城。余玠任命冉氏兄弟为合州长官,负责筑城。此前,已修筑多处山城,此后也修筑了十多座山城,许多州府移居山城,顽强地抗击蒙古军。余玠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俞兴又开屯田于成都(今属四川),经济有所恢复。淳祐十年(1250),余玠率部巡边,一直进到被蒙古军占领的兴元(今陕西汉中)。十二年(1252),又率部西向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抗击南犯的蒙古军,出现了近年以来最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 >#:SJ?)`T  
  Y)/|C7~W  
  战争示意图余玠入蜀后便以恢复失地为第一要务,他设招贤馆“集众思,广忠益”,王坚、张钰等人才都愿意效命。余玠采纳了播州冉连、冉璞兄弟的建议,在合州(重庆合川)钓鱼山依山筑城。 Z4Q]By:/L  
  钓鱼山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下通长江,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钓鱼城筑成后,余玠就迁州城于此。 GFLat  
  随后,余玠又将依山建城的经验推广到全蜀。沿嘉陵江、沱江、渠江、长江共建城十余处,其中著名的有剑门苦竹、金堂云顶、万县奉节、宜宾登高等。以后的继任者王坚、张钰又继续修筑山城,其总数共达八十多处。这些沿江的山城构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点线结合、严密有序的防御体系,这一山城防御体系在其后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x*[izr/K  
  四川民众余玠又减赋税、通商贾、组织军民屯田,在余玠的经营下四川抗蒙的形势出现了转机。到了淳祐十一年,余玠已可以率军在兴元府(陕西汉中)与蒙古军交战了。这是十几年来宋军第一次在蜀地以外作战。 "9'3mmZm=?  
  余玠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清除跋扈的大将,以统一四川的军政。他乘到嘉定府之机,首先将当时也在嘉定的利州路都统制王夔处死,派杨成代统其部属。但移驻云顶山(当在今广元境内)的利州都统制司,却自行推举统制姚世安接任都统制之职。余玠率部至云顶山下,派新任都统制杨成上山任职,遭到姚世安的抵制。姚世安又通过避居云顶山现任宰相谢方叔的亲属,向谢方叔诬陷余玠。宝祐元年(1253)五月,南宋朝廷猜疑余玠,决定将他召回。七月,余玠暴卒于四川。余玠死后,继续受到攻击,还受到追削资政殿学士职名的处分。直至宝祐三年(1255)八月,谢方叔罢相以后,才又“诏追复余玠官职”。 @.E9 ml  
  四川远离南宋政治中心,理宗唯恐四川生变,所以对余玠也起了猜疑之心。于是在宝祐元年下诏召余玠回京,改任资政殿学士。余玠得诏后抑郁不乐,不愿进京,遂服药自杀。余玠死后,继续受到攻击,还受到追削资政殿学士职名的处分,直至宝祐六年余玠才得以平反。余玠之死是南宋的一大损失,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 ^z!=,M<+{  
wG MhKZE  
一代名将 U&6A)SW,k  
  龚忠武:两宋时期文盛武衰、文武分途(节选) >vo 6X]p~  
  余玠颇通韬略,虽是武将但也颇爱诗词、熟读经史,是南宋末叶一位难得的将才。(148)1242年,宋理宗因蒙古大军入侵四川,形势危急,遂急命时任兵部侍郎的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余玠忠义奋发,受命于危难之际,誓志「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 uMva5o  
PEEaNOk 1b  
  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成为以后抗蒙的军事中心。入蜀当年,便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又以新筑之山城防御体系为屏障,重创蒙古军。 *w0|`[P+h  
  然而赫赫战功并没有为他带来高官厚爵,反而令时任左相的反战派领袖谢方叔深为不安,乃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昏庸颟顸的理宗竟听信谗言,召余还朝。余知若应诏回朝必有不测之祸,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一代抗蒙名将竟被笔杆子逼得服毒自尽。 9;%$  
  余玠虽然死了,但是後来蒙哥汗侵宋之战,由於他构筑的山城防御体系,固若金汤,不易攻破,竟使不可一世的蒙哥汗战死於合州钓鱼城,暂时保全了宋朝。 +o4o!;E)  
  腐败无能的理宗一朝幸运地拥有一名战将如余玠,但不幸的是竟不能让他安于抗蒙重任,反逼其走上绝路,重蹈岳飞覆辙,使英雄空遗壮志未酬的千古之憾!有这样的昏庸君王坐镇江山,南宋不亡于蒙古,岂有天理?!这是宋代的笔杆子亡国、亡天下最後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Sak^J.~G[  
FJH>P\+  
|sr\SCx  
<%3fJt-Ie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6-25
著名的军事家与战略家余玠
   余玠(1198—1253),字义夫,号樵隐,宋资政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南宋著名的军事家与战略家。据村头青嶂《余氏宗谱》载:宋高宗南渡,其先祖椿年举家迁徙至衢之开化,住居金水芳山(即今村头芳林)。庆元戊午年(1198)十二月辛未,母巩氏感异梦而生。 en~(XE1  
1X9sx&5H  
    玠少年时,力学雄浑,气宇魁昂,观书,则一览成诵,为文,则下笔成章,除经史之外,喜作锺王草书。至於功名,常以诸葛亮、郭子仪自比,胸怀四方之志。一日语同窗曰:“大丈夫安能碌碌依阶以求进?”!遂辞别故乡芳山,束书负笈,赴江西庐山白鹿书院,从李宏斋、黄勉斋诸老,学明经济世之学。因与友品茗,与茶馆老翁发生争吵,怒殴老翁致死,为避罪,遂逃至襄阳。绍定六年(1233)理宗委派赵葵任淮东制置使,以加强扬州防务。得知此消息,余玠急自襄赴淮,途中夜宿旅店,满怀愁绪,彻夜难眠,遂挥毫写下《瑞鹤仙》词一首:“怪新未瘦损,对镜台,霜华零乱鬓影。胸中恨谁省。正关山寂寞,暮天风景。貂裘渐冷。听梧桐、声敲露井。可无人,为向楼头,试问寒鸿音信。争忍。勾引愁绪,半掩金铺,雨欺灯晕。家僮卧困。呼不应,自高枕。待催他、天际银蟾飞上,唤取嫦娥细问。要乾坤、表里光辉,照予醉饮”,以展示当时的心境。时,玠虽为一介布衣,却怀报国宏志,满腔热血奔波于淮安、高邮、兴化间,举义旗,焚盗粮、杀贼众。因此一赶到杨州后,忙自荐于赵府,上谒《水调歌头》一词,表达自己要建功立业之壮志:“一片英雄胆,七尺丈夫躯。皇天生我,不知此意竟何如?欲展腾空羽翮,曾作宋郊沛蠲,壮志未全舒。长啸一声起,烟雾霭东吴。腰金带,悬金印,佩金鱼。纵饶命簿,这些勋业豈容无。搏虎屠龙伎俩,烹凤钓鰲手段,谁知这规模。从此露头角,一跃到亨衢。”真可谓慷慨激昂,浩气长空。赵葵读罢拍案叫绝,赞其是奇才大器,便留玠于幕府中,待有功后提升重用。 & ='uAw  
E0h!%/+-L  
    理宗嘉熙元年(1237)冬,蒙古兵大举入寇,声震河洛。二年(1238)9月,余玠率领精兵大败入侵江淮的察罕蒙军,解除滁州之危。时,赵葵、张迪守洛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玠闻檄,即力疾起,提劲兵连夜载雪衔枚倍道赶赴,血战城下,遂解洛阳之围。四年(1240)春,蒙古兵建造舟船,练习水战,准备秋末水陆并进,大举犯宋。玠闻讯急召部属商议,以先发制人之策略,亲督舟师,沂黄河直抵东京城下,乘夜急行,悄悄潜入河中,如天兵飞降,突然而至,于汴城河阴焚舟断桥,蒙古军被击遂败走。因功余玠被授于淮东制置副使。在论朝政时,对当时朝臣轻武重文,导致文臣武将互不信任,相互攻击,大胆地直论自己的看法。他对理宗说:“方今指即戎之士(武将)为粗人,斥为哙伍(指西汉将军樊哙),顾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体,勿令偏有所重,偏则必至於激,非国之福”。理宗听后称赞说:“卿人物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1241年,蒙古军队见两淮一时难以攻克,改变策略,以主力进攻四川,想取道云南、两广直插南宋的腹地。淳佑二年(1242),理宗任命余玠以兵部侍郎衔出任主管四川军政大权的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是时,西部局势混乱,民不聊生,两川无复纪律,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杀守宰,荡无法度,朝中官吏都畏惧到蜀地为官,然玠受命后,即语赵葵曰:“天下有何不可为之事,只恐无天地以容此身,无日月以照此心,苟有天地日月,世间之事便可为矣!”语毕慨然就道。 nMbV{h ,  
q B 2#EsZ  
    淳祐三年(1243)二月,余玠至重庆接替前任制置副使彭大雅,到任之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改治上,他整顿吏治,健全官僚机构,明令凡流散居在内地官员,不再列入四川范围,缺员另选填补;军事上,他审查功劳,重赏优秀士兵,贯彻军功补官制度,赏功罚过,追功抚恤;在用人上,他选贤任能,随才任用,严肃纲纪,严惩贪官残吏,恢复经济,安抚民心。他于衙府侧建造宾馆,悬榜招贤,凡遇有才能者,均热情接待,耐心听讲,以嘉宾礼之,对献策之人,可采纳的量才任用,若不能采纳,也厚礼相赠以示感谢。余玠的气度与精城招致许多有识之士,诸如播州隐居于蛮中的名士冉琎、冉璞兄弟,为谢玠不厌礼接,献计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余玠采纳他俩的建议,并派他兄弟俩人负责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用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钓鱼城建成后,冉氏兄弟成为余玠建立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得力助手。 ?8nG F%p  
+[7u>RJ  
    余玠入主四川后励精图治,采取创耕屯田、复苏商业、劝耕促农、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如此数年农业丰收,商贸兴旺,四川大治。蜀之百姓无不称颂曰:“今日见官仪矣”。七年五月升徽猷阁学士,十年三月进龙图阁学士。 Stw6%T-  
?d%}K76V<  
    十一年(1251)六月,宋理宗下诏,表彰余玠之功。十二年(1252),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并命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集中20万兵马围攻嘉定,来势汹猛,进抵乐山。余玠凭依嘉定城池及周围城堡,组织一场会战。以劲兵三千大败敌兵二十万之众,斩杀及俘虏无数,在军事上创下了以少胜多之典范。因抗蒙治蜀有功被晋升为兵部尚书。然而自1250年,赵葵被罢免宰相和枢密使之职,主和派再次占了上风后,理宗对他就逐渐冷淡。是年,反战派谢方叔出任左相兼枢密使,常在理宗耳边搬弄,胡说:“余玠在四川已失军心”,理宗受其惑,遂一改初衷。十三年(1253),谢方叔勾结参知政事徐清瘦,诬告余玠掌握大权“不知事君知礼”,并献计要理宗“出其不意而召之”。理宗听信谗言,乃以“资政殿学士”下诏召余玠。玠闻召心不自安,不久又接圣谕朝廷派余晦为司农卿、四川宣谕使,接替他职。时玠已重病缠身,知余晦乃一庸才,如此危亡之秋,他来接替,蜀地必定难保,忧愤至极,一夕暴疾而卒。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欲收复失地,一统河山的壮志未酬,竟於十八日撒手人寰,薨於重庆。余玠者,蜀之长城,竞毁于小人之口。蜀人闻知,莫不悲痛欲绝。十月,其子如孙奉旨扶公之柩,安葬於溧阳荆山之原(玠之死亦有仰药而亡之说)。 0nuFWV  
1FX-#Y`e  
    次年(1254)根据余玠生前的安排,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钓鱼城的防御体系建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粮足的坚固堡垒。宝祐六年(1258)秋,蒙哥汗亲率军4万余人,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遣宋降人至钓鱼城招降,为王坚所杀,于是于开庆元年(1259)二月二日下令攻城,并亲督诸军与宋军大战于钓鱼城下。然而,数十次进攻均被宋军打退,不少随蒙哥出征的将领皆战死于钓鱼城下。是年七月,蒙哥汗负伤逝世,蒙古军才不得不自钓鱼城撤退。直至36年后的1279年,钓鱼城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放下武器自愿终止抵抗,至此才落下蒙古之手。 0.5_,an3  
] ge-b\  
注:余玠叔祖后裔家居蕲州,玠曾在此地为官,谱为同宗,故《宋史》误将玠作蕲州人。 EIfrZg7R  
rG]Xgq"   
资料来源:http://khnews.zjol.com.cn/khnews/system/2010/04/16/012031157.shtml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