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26阅读
  • 3回复

明史——余子俊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6
— 本帖被 thinfo 从 余姓名人 移动到本区(2011-09-12) —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 pS)X\Xyw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 H&Lbdu~E  
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 ['YRY B  
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5@{Es1u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 l|QFNW[i  
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CJ>iS!V  
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 x,*t/nzR  
“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 T`DlOi]Z_  
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 /r{5Lyk*  
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 )8>f  
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 z4UQ:z@  
宁击败之。 ~ a&j4E  
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 4f~ZY]|nM  
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 srA~gzF  
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 ~ZC=!|Q#  
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 IbQ~f+y&2  
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 ) O^08]Y g  
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fX|,s2-FW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 o%5Ao?z~  
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 I@+<[n2  
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 }y/t~f+  
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  S_6;e|  
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 95&HsgdxJ  
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 S3f BZIPp  
慰留不许。 {BU,kjv1g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 Az[z} r4  
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 6qf`P!7d]M  
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 *<1m 2t>.  
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 zx*f*L,6F  
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 kE}?"<l  
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 mx2 Jt1  
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 uwJkqlUOz  
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o^D{WH\p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 #<{MtK_  
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 n)yqb  
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 ]@EjKgs  
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 H;8(y4;  
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W3{eyi(L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 A<&9   
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Ac^#/[0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 lWR  
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 E_? M&  
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 <NUZPX29  
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 aPbHrk*/  
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 975KRnj  
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 T@L^RaPX  
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 ,{%[/#~6  
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 !U91  
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 S +He  
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 I;No++N0  
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5A?WH_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 Dd*C?6  
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 7 `|- K  
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 H7uW|'XWz  
谥肃敏。 f>Ge Em~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 w*aKb  
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 3t8VH`!mL{  
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 d5h:py5  
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UF?qL1w  
,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 BeBa4s  
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10-09
1984年四川夹江清州乡金星村出土。志主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十三年(1518年)葬。志右边长54厘米。志文29行,共计860余字,杨慎撰,安盘书,王一麟篆盖。志主兄子俊《明史》卷178有传。子余寰,《明史》卷178将此系误为余子俊嫡系子孙。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10-09
看来明史关于余子俊之子余寰有误,余寰应该是余子俊弟弟余子伟之子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9-23
a/3yn9`sQ  
t3*.Bm:^  
余子俊 mRt/ d  
!| q19$  
P)~olrf  
sxdDI?W4  
k^#*x2b  
W}|k!_/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R#MH  
1c*:" k  
s!]QG  
#miG"2ea..  
余子俊(1429-1489),字士英,明代官吏,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苦筑延绥长城,当地民众永远铭记。 9lkl-b6xG  
S2 P9C"  
Cd_H<8__  
67||wh.BU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kk OjAp{<t  
4F!%mMq  
  余子俊,明代官吏,字士英,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后以荐擢右副都御使,巡抚 l {\k\Q!4  
   roIc1Ax:  
余子俊主持开凿的西安通济渠延绥(指今延安市及绥德等陕北地区),亲自督建边墙城堡,东起清水营西止花写池。1476年(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改巡陕西,主于西安城西北开渠,经汉时故城以至渭河,称“余公渠”。又于泾阴(位西安市西北)凿山引水灌田千余顷。1484年(宪宗成化二十年)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军务。他力主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于宣府与大同,时以灾害频仍,公私耗敝,为言官劾奏。宪宗末,官终兵部尚书。 7p {2&YhB  
  余子俊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死在任上,死后“御赐祭葬,谥肃敏”。榆林人都称之为肃敏公。当地有一部很有影响的志书《边政考》记载:“榆林,绥德旧镇,镇自黄甫川历定远边营千五百里,余肃敏公筑焉。公之筑榆林也,称大边。”且在该书和榆林图的外边墙上均注明“肃敏旧边”字样,当地民众永远铭记余子俊,桑梓亲人永远感谢余子俊。 DtZ7UX\P  
 \Awqr:A&  
jk])S~xl?  
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g{hbq[>X]  
WVx^}_FD0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UsN_@  
  作者:张廷玉等 )r XUJ29.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jVSU]LU E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 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银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Xs)?PE [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 sb%l N   
   )2b bG4:N  
余子俊主持修筑的明长城遗址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慰留不许。 3e|,Z'4}4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城西潏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j`8E^7<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Hnbd<?y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U,>Qn4/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采纳。未几,复出行边。 t=dZM}wj_\  
  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银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H&0S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 u6P U(f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寘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z9^_5la#  
  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寘,就武荫为锦衣千户,终指挥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1][2] p;{w0uld"  
h>"Z=y  
:']O4v#^  
编辑本段苦筑延绥长城 }/Y)^  
QEl~uhc3  
, -S n  
p:8]jD@}%  
接到圣旨 pXHeUBY.  
v7- d+P=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春,余子俊带着四名长随小校从浙江杭州出发,马不停蹄,昼夜兼程赶赴陕西延绥地区。他刚接到宪宗皇帝朱见深的圣旨,由浙江布政使改任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即由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改任临时替皇上办差的一方总督;由歌舞升平、富甲天下的西子湖畔远徙穷乡僻壤、兵机四伏的河套孤城。然而,这是余子俊向往的使命,也是余子俊心仪的去处,他梦寐以求慷慨赴戎机,到这一带修筑一座名副其实的长城,一座足以抵御蒙古族入侵的壁立长城。他辞掉官船,谢绝管待,戎衣仗剑,一马当先,仅用二十几天,呼啸着把原本三四个月才能走完的水陆官道抛在身后,直奔上苍特意为他备就的那份苦涩的露天大宴。 -X#qW"92q  
` G.:G/b%H  
拉开大幕 ;V3d"@R,  
WWYG>C[  
  《雍正·应城县志》载:“余子俊,字士英,本邑世族”,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本邑出生”,后随外出做官的父亲徙四川青神籍“。明·景泰二年(1451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明史·余子俊传》说他”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成化初,调任西安知府。当时,西安水患深重,余子俊引领民众,开渠引水,解除水患。当地民众称这条渠为”余公渠“。余子俊以治理水患之功,升为陕西右参政,一年后又擢右布政使。成化六年(1470年)转左布政使,调浙江。半年后,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今延安市及绥德等陕北地区)。后累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因为廉洁而能干,从地方到中央,一口气干了四十三年。 9 8eS f  
  明朝自宣德年后,已经退居荒漠的蒙古贵族势力日渐坐大,蒙古贵族军经常越过黄河骚扰山陕乃至河北地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竟发生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在亲征中被蒙古瓦剌军俘虏。以后二十多年内,蒙古人大批进入河套地区,长期扎驻,给明朝北部边防造成巨大威胁。明·成化六年(1470年),余子俊曾以陕西右布政使的身份巡视过陕西边防,他沿途寻找建于隋朝的土筑长城,除了零星土丘,隋长城荡然无存,于是恨恨地对边将王锐说,一定要”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可是因朝廷要员反对而作罢。莅任不久,余子俊即上疏:”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主张”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余子俊生怕筑长城带来重赋税、广徭役的恶果,明确进言,”役山西、陕西丁夫五万,量给口粮,依山铲凿,令壁立如城。八月兴工,九月终止,工役未毕,则待来年。“开出的单子是用两省五万壮丁两月时间基本完工。兵部尚书白圭却不以为然,他对宪宗皇帝说,这个办法虽好,但陕西民众困蔽,难以加重劳役,况且这一带外族兵民众多,我军兵力不足,还哪里能调壮丁筑城。修筑长城之事就这样搁置下来。成化八年秋天,余子俊冒着藐视当朝、忤逆圣意的风险再次上疏:”欲于明年摘取陕西运粮军民五万,免徭给粮,备加优恤,急乘春夏之交,虏马疲弱不能入寇之时,相度山界,铲削如墙。“他抓住朝廷吝啬粮饷的小肚鸡肠,特别强调,如果蒙古人不渡河北去,朝廷的各项边防耗费将无有终止,因此,修筑长城,势在必然。余子俊不愧头脑清醒的谋家、处事周全的干臣,他拟的是一条以”运输兵“为主力”专班作业“的路子,打的是敌疲我兴的时间差,用的是以兵养兵的保障体系,规划的却是用最小代价修筑最坚固城墙的方案,看你宪宗皇帝准允还是不准。就在白圭以”虏已近边,难于兴作“,继续作梗之时,明朝军队于成化九年(1473年)十月取得了”红盐池捣巢“之胜,十一月又取得”韦州之捷“,蒙古贵族军满都鲁、孛罗忽等受到重创,相继渡河北去,边境一时安宁。宪宗于是下令:”修筑边墙乃经久之策,可速令处治“(《明史·兵志》)。消息传来,余子俊仰天长啸。《明史·余子俊传》用了这么一句话:”子俊得一意兴役“,他亲手拉开了明朝几次大修长城的历史性大幕。 SvGs?nUU  
[u2)kH$  
兴工修筑 ss>?fyA  
T3 k#6N.  
  余子俊修筑延绥长城兴工时间当在明·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而踏勘设计及前期施工应当于当年春节以后。《明史·兵志》记载,延绥长城全长一千二百余里,东起清水营紫城寨黄河西岸,即今陕西府谷县麻镇,西止于定边营,即今陕西定边县和宁夏盐池县交界的长城线上,现今实际测量也有近一千二百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闰6月,余子俊征军役四万人筑清水营至花马池段长城,共一千七百七十里。)沿线设守护壕墙崖砦819座,守护壕墙小墩78座,边墩15座,还设了12座具有大型烽火台功能的城堡。在延绥镇一线,余子俊将长城设计为”大边墙“和”二边墙“南北两道城墙,即”大边“和”二边“。所谓”二边墙“被余子俊称为”夹道“,为”大边“南边的一条十分险峻的壕堑。当朝有一位叫杨一清的官员考察后曾上疏说,边墙、壕堑都是余子俊修浚完固的,”北虏知不能侵犯,遂不入套者二十余年“。《明史·兵记》记述了余子俊督建黄甫川至定边营的过程。当地山险壑深,余子俊以岩洞为室,办公和眠寝只在石板之上。平日仅吃士卒用藤篓从山下背来的粗粮。余子俊巡视工地日行数十里,随身仅携一皮囊水袋,口渴时经常含一口水久久不咽。现代有学者认为因缺水,连最高长官都舍不得痛饮一口清水。我以为,当地天气奇寒,囊中之水早已成为冰水,含在口中预热后咽下似乎合于常理。在有关余子俊修筑长城的众多而又繁杂的资料中,一份余子俊发自前线的奏折十分难得:”士无寒衣苦寒特甚,特请运胖袄鞋袴各二万五千一百余付,分给优恤,诏从其请,如数给之。“因苦寒特甚特地索取宽大的胖袄,可见余子俊感同身受地面对着冰天雪地。有了胖袄,随身所带单衣夹裤可全都裹在身上,甚至还可塞进硬邦邦的老山羊皮或臭哄哄的乱驼毛团。尤其夜晚以胖袄当被,不至命丧五更之寒。长官如此仁爱,当局这般躬亲,将士敢不用命,长城何愁不立。据说现存延安宝塔山烽火台建成后,余子俊登山巡视俯看延河时,山坡上数千军民一齐高呼:巡抚劳苦功高!场面感人。全长1200里的延绥长城,在余子俊苦心孤诣的运筹和呕心沥血的操持下,”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明史·余子俊传》)。工程告竣,余子俊即于当年闰六月上书朝廷”因母老乞归“,宪宗”慰留不许“。从踏勘设计到工程竣工,半年下来,余子俊已心力交瘁。他太疲惫了,真想回到家里长卧十天半月;他太紧张了,根本不奢望皇帝封赏,只盼着找个安静之处松弛片刻。从当年延绥长城的设计方案看,长城”址广一丈,其高丈八尺,上积垒石,墩下各筑小堡,可容官军护守“,乘上现今实测全长1200里,其砖石方量明显可知,工程量之大也计算可得。以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和恶劣的施工环境,四万兵卒,三月时间完成如此巨大险峻的工程,实为中国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i<Be)Y-'  
q<cpU'-#  
死不改悔 VCvqiHn  
kY6))9 O  
  余子俊筑建这道长城的作用,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有一次突出的体现。这年六月,蒙古军再次入掠延绥河西清水营一线,明朝在前方监督军务的太监汪直和前敌统帅总兵王越的调兵抵御下,大获全胜。宜府游击将军、都指挥使刘宁败敌于塔尔山,”生擒四人,斩首六百级“;参将、都指挥同知支玉,右副都御史何乔新等败敌于天梁,”斩首七十七级“;千户白道山等败敌于木瓜园,”斩首十五级“;延绥总兵、署都督同知许宁等败敌于三里塔,”生擒二人,斩首百一十九级“;大同参将周玺等”斩首三十级“。其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上述战绩,是因为这是多年来,明军少有的一次大胜仗。究其原因,亦如明史所述,”盖由尚书余子俊铲削边墙,虏人为官军所逐,漫散而不得出路故也然“。长城的屏障作用在这里充分地显现出来,它将入侵之敌的退路阻断,因而明军得以重创蒙古军,使其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不敢轻易犯兵,”延绥军民颇得息肩“(《明史·兵志》)。 lEC58`Ws  
  余子俊真可谓死不改悔”长城痴“。成化十九年(1483年),大捷不久,已经卸任兵部尚书职务的余子俊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次年,此公即上书朝廷,建议重修黄河东岸至山海关长城,即所谓”宣大长城“,设计一千三百余里,在旧墩一百七十处基础上再增筑四百四十墩,墩高三丈,役八万六千人施工,同时还誓言旦旦,数月内大功告成。结果诽谤之言蜂起,筑城方案遭遇冷落,筑城之人形同罪人。余子俊被改任左都御史,巡抚大同,其实是流放待查。于是各路言官纷纷上书,以余子俊修城墙耗资太多为由弹劾他,”朝中多欲倾倒子俊“。幸得工部侍郎杜谦等人据实上奏,他们说,筑城费用虽然大了一点,但是”筑城用费子俊无私“,就是说他没有贪污工程款项,这样,余子俊才逃过了一场劫难。多年以后,明嘉靖、万历朝重修了燕京辽东长城,八达岭和居庸关被打点得气势恢宏,辽东长城的厚实和高度远远超过了当年余子俊修筑的延绥长城。然而不数年,即被崛起的女真人扬鞭跨马跃过。研究这段历史,常常让人掩卷叹息。 XDJQO /qN  
_9Ig`?<>I  
历史功绩 9bT,=b;  
w`Dzk. 2  
  余子俊筑延绥长城的另一大历史功绩是”徙镇、移民“,兴建了一座西北重镇榆林市。《明史·余子俊传》载:”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戍,遂为重镇。“即是说,榆林成为重镇,始于余子俊。榆林原本一个小村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山西大同等镇,西连宁夏、甘肃一线,地处河套襟喉之地。明朝初年,朝廷曾于河套外设立东胜卫,有力地保障了河套及以南地区的安全。但是自英宗以后,由于蒙古人挤压,东胜卫早已失守,延绥长城的修筑使东胜卫不得不内撤,河套地区外失其险,内无支撑,榆林新镇便呼之欲出。余子俊决非”唯城墙主义者“,他深知,长城不过御敌的工具,少了人脉和士气,不过一堆残砖弃石。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他精心设计将榆林的营堡修得”尤为壮丽“,并相机开展移民,还着手引快滩河之水,环镇堡之城,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问题,同时得水浇地数千亩,令军民屯种,当年就收了六百多万石粮食。这么多粮食如果从西安运往前线,没有二万人(畜)断不可能。人们不能不信服余子俊当时在奏疏中所说的话。筑长城告功以后,余子俊当即让部分士卒驻扎榆林,屯田自养,官田很快增至三万亩。以后,余子俊两次上奏朝廷,以榆林边境地区防卫压力过重为由,请求增设榆林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撤庄(村)建市。宪宗皇帝批准了余子俊的奏疏。从成化九年(1473年)开始,余子俊即在榆林村筑城置榆林卫,最先有五处千户以上的居民移民,”俱在卫城内“。这就是说,他一次就移民五千户以上居民进入榆林城。置卫伊始,榆林城的规模就相当大了,待人丁兴旺,余子俊又果断将延绥衙署从绥德徙至榆林,接着依城堡的聚散分别将七个镇村升格为县或镇级行政单位,辖于榆林卫,完成了榆林新城的设置工作。 G?/1 F1  
  一位生于应城,官职不过延绥巡抚的封建官员,凭着睿智和胆识,仅用二、三年时间在陕北高原上撒豆成兵一样建起一座城市,余子俊可谓榆林之父,余子俊也是应城的骄傲。直到近年,陕西省尤其是榆林市不少专家学者还在研究余子俊,余子俊及其延绥长城和榆林新城成为当地一门学科。 T8FKa4ikn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