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5阅读
  • 0回复

百年风雨话“余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0
百年风雨话“余府”

来源:今日大冶    时间:2011-4-6 17:27:00        文字大小:【     
      从五马坊(原大冶税务局旧址)经县衙门(现大冶人武部所在地)、万止斋祠堂(原大冶公安局旧址)过城隍庙(原大冶城关派出所旧址)到旧吏坊(新华书店旧址),过去是一条宽坦的临湖石板路,被称为余府街。因为清朝康熙朝相爷余国柱的府邸正好建在城隍庙与旧吏坊之间,余府街因此得名。当年,相爷府邸的建筑规模、样式远远超过了将军岭上的县衙门,外人看去,县衙门不过是相爷府高高在上的一个门房、家丁,显示不出衙门的威严来。 D`gY6wX  
  1949年前,余府街一直沿用旧时称谓。解放后,余府街改称为“十街——和平街”。1966年和平街改为反修街,1975年反修街复名为和平街,2005年和平街又恢复原名称为“余府路”沿用至今。 `j2z=5  
  街名的由来,实际上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总是照出历史的荣辱兴衰,世事的沧海桑田。
  苦读明志成就仕途
      据大冶民俗学家余炳贤先生考证说:千年大冶虽然在宋代出过让朱圣人赞不绝口的万止斋“一贤”,但他毕竟只是一个理学学者,没有做过大官;明朝柯瑾尽管才智过人,号称拜相,但也只是做到兵科给事中,据说还只有四品衔;吕调阳倒是官居一品,但他只是祖籍大冶,实际上籍贯是广西桂林。吕调阳在桂林出生,在广西长大,又在广西参加科举高中榜眼。象余相爷那样在大冶土生土长而官居一品,身为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者唯有余国柱一人。 }skXh_Vu4  
国柱实是大冶自南唐开青山场设县治以来的第一个相爷,也是封建社会大冶地区最后一个相爷。 g"!B |  
  余氏宗谱记载,余国柱小名余龙柱,生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父亲余顺明,明代举人,顺治6年任华容县令,在鄂东南文坛颇负盛名;祖余玉节,万历29年进士,南赣巡抚,半生为官,清正谨慎,法身自如;曾祖余必迪为人霭吉纯厚,用急好施,与五子余玉成一起,毕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相传从茗山鲚鱼地算起,北到保安,南到谈桥、金牛,东到大冶县城的大大小小石砌拱桥、平桥36座,全部为余家捐修援建,后因工程浩大,家财散尽,余家遂逐渐中落。 _7;#0B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余国柱自小志向远大。这一点从他“龙柱、国柱”的名字称谓中就能明白无误地读出。《武昌府志》说,当时与国柱父亲余顺明过从甚密的武昌府名文人陈百史、艾千子、谭夏等人一致看好余国柱,说他是“国之辅器”,“龙柱”改“国柱”就是他们给国柱的十岁贺礼。 rN*4Y  
当地至今还有一则民间传说,童年的余国柱才智过人,刻苦勤奋。有天半夜,伴读的族弟余榜头起来小便,见庙前石城上有两盏灯悬在国柱的头顶,一左一右,照着国柱读书,灯随着余国柱的移动而移动。于是,“神灯独照余国柱”的传说不胫而走,越传越神。 4v{gc/g  
  当然,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余国柱苦读却是千真万确。地方史志曾记载,余国柱5岁入学,先后拜地方名儒张福朝、大舅父(鄂州名流)刘日襄,兴国学者冯之图为师。平时伯父余文明也给了他不少的教益。特别是在他19岁时,茗山鲚鱼地余家遭到张献忠起义军的血洗,余国柱不得不避家难于庐山。庐山,因为“白鹿书院”而著称于世,自古是江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余国柱这一次避难,因祸得福,使他得以广泛结交文人学者,不断的借鉴吸收,不断的砥砺交流,终于成就了他的学问。此后科举,从县试,府试,院试一直到乡试,余国柱一路过关斩将,连连夺魁。于1652年28岁时参加殿试,顺利通过进士考试,获得第11名晋身,被任命为河南开封府推官,开始他的仕宦生涯。
  半生清廉叹晚节不保
      余国柱从1652年正七品开封府推官干到1680年的正四品礼科掌印给事中,用了整整28年。28年辗转仕途,让余国柱经历了一个普通中国文人从仕子、地方官到京官的过渡与转化。 D]0#A|n F  
  《武昌府志:大学士余佺庐传》载,余国柱在做地方官的二十多年中,辨冤案,申正义,“凡活数千人”;典试山西、山东,“所得率知名士”。有则轶事说他在开封府推官任上,遇到某乡先生诬陷一案牵连上百人,为了伸张正义,余国柱与顶头上司不止一次地据理力争,最后取得了上司的支持,辨明真相,受到衙门内外上上下下一致好评。 Tc qqAc   
  余国柱父亲博学多才,祖父为官清廉公正,伯父为人刚直公义,这些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不光继承了先辈的清廉公正、学而不止,还特别吸取伯父的教训,时时事事注意圆通、和善,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处理非常到位,这是余国柱飞黄腾达的真正本钱。 SAqX[c  
早在几年前的户、礼两科给事中任上,余国柱曾就“平三藩朝廷应该注意搞好经济保障供给”一事给康熙帝上过折子,深得康熙的认同。余国柱平时在礼科筹集粮饷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深得康熙的赞赏。从正四品掌印给事中破格晋升从二品巡抚以及被破格邀请参加庆典,就是康熙对他的奖赏。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要想让圣明皇帝记住一个四品官的名字,实在需要过人的胆略和非凡的表现。 %8v?dB;>x`  
  这一次的晋升,是余国柱官场生涯的飞跃。康熙极需余国柱这样的人才为朝廷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以尽快恢复国力平定西部葛尔丹。而余国柱多年的夙愿正好是成为“国之辅器”。但很可惜,余国柱从台下走向台前,成为当红政坛明星,除了个人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以外,还会成为官场的活“靶子”,受人羡慕,嫉妒,更受人笼络和追随。 v3[ 2!UXq  
  刚开始,他还把持得住。“甫下车,廉守令之,为民害最者劾去之。”“杜馈请,清刑狱,禁羡耗,兴学校,戒士女观游。”“属吏咸震慑”,“积俗为之大变,吴人德之,政绩纪略凡十二。” 为此,康熙皇帝曾亲笔御赐“清、慎、勤”三字予以嘉奖,而且不到三年就再次晋升他为左都御史、户部尚书。但随后,到了临退休年龄,他再也把持不住了,“与明珠结,为北党副领袖。”虽然在此三年再次擢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但伙同明珠“罔利谋私,参与朋党倾轧”,最后被门人陈世安“具书纠之,颇中要害”,遭康熙罢免。 !W6]+  
  但康熙并没有计较余国柱最后三年的“堕落”,还是给他留了一条生路,只让他“回原籍致休”,算是对他勤勤恳恳的前三十三年清官生涯的回报。
  家族百年风雨兴衰
      纵观余国柱一生,很难明白:一个做了33年清官的人为什么不能善始善终,在最后三年高峰时翻船?难道真的逃不出黄炎培所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ed617J  
  前几年,余氏族谱重修,暴露出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余国柱弟弟余国楷英年早逝,侄子余光焈(xī古同“熙”)一直被余国柱收养,余国柱待侄子如同己出。“教爱曲至,田舍一切所分,给其子均”。余光焈以一个贡生身份,一直在外做官。先后担任广西梧州府通判,云南禄劝州知州、四川简州知州。 f6z[k_lLN  
余相爷府邸实为余光焈组织建造,准备余国柱省亲时落脚。但余国柱一直没有回过茗山鲚鱼地老家,所以大冶余相爷府长期空置。余国柱家族与余光焈同辈的余氏子侄十几人除了余重光中过举人外,其余都是贡生身份,但他们一律获得了知县、或者知州的实任官职,再不济也是县丞、训导,这在康熙年代是很少见的。从中可以设想  余国柱被明珠拉下水真正的原因就是他早在吏部、户部掌印给事中任上时,就开始了“任人唯亲”的“买官卖官”勾当。 FkRrW^?5G  
  余国柱死后,其侄子余光焈多年没有音讯。后来国柱本家子孙私自做主,将大冶的余相爷府邸卖给鲚鱼地公家,作为鲚鱼地资助本村学子学习、赴京科举以及接待 回乡省亲同族的“族馆”。天长日久,余光焈的后人知道了,还同鲚鱼地公家打过官司,但结果不了了之,余相爷府自此成为鲚鱼地余家的公产。 /|>z7#?m^  
  可叹的是,余氏一门十几位县官、州官在余国柱倒下之后,再也没有了“发展”,落得个“树倒猢狲散”下场,由余必迪、余玉节、余文明、余顺明等数代余氏贤达倡导兴起的“余氏家声”就此没落了。 n0cqM}P@;!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或许我们今天能从余氏一门的百年兴衰风雨中,悟出一点什么。
1条评分金钱+5
罗田余斌 金钱 +5 - 2011-04-22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