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34阅读
  • 9回复

余氏起源说法之一:夏禹之后 越国华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shy20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先隆重推出一篇【狮山余氏族谱。氏原】,此家谱是浙江遂安(在浙江千岛湖附近,遂安旧属新安郡,新安为余氏家族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集散地)众多的家谱之一,(清)余承柱等纂修 xS-nO_t 'E  
 Dmv  
r ~!%w(N|M  
氏 原
>sS:x,-  
余姓,禹后也。少康封其少子罕於会稽,以守禹祀。罕字無餘,后世子孙遂各以其字为姓。有以無为氏者,如越王無玉、無疆、無诸之类是也;有以餘为氏者,如越王餘、餘復、餘干之类是也。其支派不一,传国既久,幅员亦广。至汉元鼎时诸越自相吞并,武帝灭之,徙其族江淮,又改氏余。其改氏余者,古餘余通用,观【周礼‧委人】餘聚经文作余聚;罕子無餘【吴越春秋】作無余可见矣。唐高士廉作【氏族志】谓余出秦由余后说,颇无所依据。无论当日秦介西垂,未能跨有淮泗地,既由乃姓余乃名也,三代以上未闻有氏其王父之名者。此舆叚祖共叔、贺宗庆忌,其寡昧奚异?观我詠公表请復姓肃宗许之,知【氏族志】唐人已不之信矣。至余姓各谱,又云王者自称为余,越允常僭号,故子姓以为氏,尤谬妄不经。观【左传】楚国称余者不一而足,安在必王者而后可称乎?【礼记】天子自称余一人,义在一人,字不在余也,其失总由不知古餘余通之故。能知無餘之一作無余,则余氏得姓源流章章矣。 Tvw2py q  
#cF8)GC  
写【氏原】的这位前辈也是很有脾气的,开宗明义地说余姓乃是夏禹的后人。夏少康的时候,封他的小儿子罕(字無餘)于会稽(浙江省绍兴),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其后人以“王父之字为氏”,所以后来越国国君有姓“無”的,有姓“餘”的。汉武帝的时候灭了越国,越国族人被迁徙到江淮之间(这个历史事件史书有载),改姓为余。其实古时候“餘”和“余”是通用的。至于余姓来源于由余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唐贞观年间高士廉纂修的【氏族志】中,这位前辈说了,这是很没有根据的。咱不说当时秦国还僻居西北那旮旯,还没有把势力扩展到江淮之地,就说由余吧,“由”是姓“余”是名,还没有听说过三代以上(夏商周)有把父亲的名作为姓氏的,这和叚某人把共叔当作祖宗,贺某人把庆忌当作祖宗,是一样地蒙昧无知啊(呵呵~ 真有脾气) N$a-i  
n ~i4yn=  
咱不知由余是不是姓由名余,也不知道三代以上是不是不可以把先辈的名作为姓氏,有知道的族兄有以教我 R.'Gg  
但是,唐代高士廉编纂的【氏族志】,真的很有问题。史书说了,他是奉旨重修,基本上属于政治任务,是为了贯彻唐太宗贬抑旧士族、拔高新门阀的指示精神,而且修的很仓促,能修好才怪。 UT7lj wT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4条评分威望+36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3-08-14
廣德堂余成 威望 +1 谬论,【氏 原】的作者有诛三族之罪。 2013-07-18
thinfo 威望 +20 谢谢提供资料! 2008-10-23
余季乐 威望 +10 内容不错 2008-10-23
离线余广孝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0-25
回答楼主 "evV/Fg (  
由余是不是姓由名余?这样的话是错误的,远古时期,姓是属于贵族们的专利,贱民有名字无姓。由余应该会是他的名字而已。至于三代以上是不是不可以把先辈的名作为姓氏,这个问题非常容易的告诉你,这是完全有把先辈的名作为姓氏的,孙`廖`游`白`包`柴`边`承`骆`奇`冒`牛`木`齐`庆`明`名`南皮`旗`买`骞`等数十个姓氏都是以王父(祖父)字为姓的,在许多《姓氏辞典》里面就有出现这样的记载,一点也不奇怪,说没有的话,只是孤见陋闻。 pz=Wq4 l  
大禹的墓也不是在浙江省绍兴的会稽,真正的会稽是在山东泰山的附近,绍兴的会稽估计是山东夏族人乔迁带来的地名,自从司马迁认为是在绍兴的会稽之后,地方志便多加附会,所谓的禹陵`禹墓`墓庙都是在后来才建设的。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已经争论了好几十年,1985年《浙江学刊》经常有学者发表文章,揭露出越国并不是大禹的后代,反对由来已久的“越为禹后”的说法,提到是少数民族建立了越国之后,为提高身份而攀华夏族,特别在越王勾践的时代,就提出在少康的时候,封他的小儿子罕(字無餘)于会稽(浙江省绍兴),根本就是没有这回事。 Nuq/_x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历史根本没有大禹,大禹是条虫,源自对青铜铭器图案的崇拜,当时正值抗日时期,引起了全国的哄动,特别是陈立夫,常常在大会讥笑顾颉刚。后来有政府官员问顾颉刚先生,是否知道大禹的生日?顾颉刚先生想了一下说,羌民每年都是在六月初六纪念大禹!政府官员成立工程师节,就将六月初六定为纪念的日子。陈立夫知道后在会议哈哈大笑说;顾颉刚说大禹是条虫,现在又考证出来他的生日,真是笑话!一席话弄得顾颉刚先生无地自容。
[ 此帖被余广孝在2008-11-05 16:0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鼓勵!!! 2013-08-14
我是潮汕人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0-26
由余乃晋国公族,姓姬,其后世才姓余,以父名为姓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余广孝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0-28
其后人以“王父之字为氏”,王父是祖父,而不是父亲。
我是潮汕人
离线由广帅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1-08
据史料记载,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的妻子姓由,这离相秦的由余先祖(?-前623年 又作繇余)的年代不是很远,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单姓由。这说明至少在孟子的时代,由已经转化为姓,按古例,上古女子不称氏的。
离线由广帅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1-08
上古女子不称氏,参考<日知录>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5808 MXhS\vF#m  
一个佐证,中国母亲的典范孟母姓仉.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1-09
欢迎由氏兄弟多来光顾本论坛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1-18
从越族的起源看中国与越南两千年的关系 )82x)c<e  
/\C9FGS  
越有狭广两义。 +   
     wxF9lZz  
    狭义指先秦时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诸侯国,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本被视作“蛮夷”的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越国,有史记载共传8代,历160多年,向周朝贡,尊周天子为“共主”,周天子也赐以祚命,封为方伯。越国在灭强大的吴国后曾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越王勾践灭吴成为中国春秋“五霸”之一)。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越国已为楚国所灭,从此分散,诸族子争立,其部族首领有的称王,有的仍称越君,活动于江南沿海一带,均朝服于楚国。或说于楚威王七年(前333)为楚所灭;或说,终战国之世,虽为楚所削,但一直延续到秦统一六国,综合史料分析,此时统一的越国已经不存在,而且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也减弱了,自甘苟居蛮荒之地,对国家的概念趋向模糊,实行部落制统治直至汉末孙吴渡江之后。 :0V<  
     ba|~B8rII[  
    广义是对中国战国、秦、汉时期南方长江下游即“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沿海地区及其士著居民的泛称总称。越人分布的范围,有的说在江南,有的说自会稽至交趾,有的认为包括中国南方和越南北部地区,有的还认为应包括现在的中南半岛诸国。按较通行的研究意见,主要应在今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诸省、区和越南北部。 QIG MP=!j  
     Gv3a<Knn4  
    关于越人的来源,有的认为与楚有渊源关系,传说“与楚同姓”,都是“祝融之后”;有的认为是夏禹的后代,等等。随着考古学文化的发现越来越丰富,学者颇重视从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去探讨越人的来源。有的学者推断分布于中国东南和南方包含印纹陶的诸文化,其创造者应是越或百越的先人。文献记载商朝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古代越族。甲骨文中已有粤字,古时粤与越常通用,它与越族有何关系尚需研究,但商时越族或其先民在中国南方的散布,已有文献可证。 = R; 0Ed&b  
     v?5Xx{ym  
    战国后期,除有百越名称外,还有“扬越”的名称。这一地区为《禹贡》所说的九州中的扬州之域,由于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其范围有说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因其居民“非一种”,“各有种姓”,或指一些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变化的族体,据其语言、习俗和地域的差异,故又称“百越”或“越人”。战国时称百越,文献上亦作百粤、粤;又言其分布甚广,内部“各有种姓”,杂处于南方各地。故此词应是包括若干个民族的泛称,至今已难以完全分清。秦汉时,泛称中国南方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 J*qepq`_  
     _q M'm^z5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秦汉时越已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的部分,秦汉时的越人依当时的称谓亦可分为瓯闽(闽越)、南越、西瓯、雒越、东瓯(东海)几个地区的一些部族。其族称、住地和活动史迹、区别更加明显。东瓯在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继发展到广西及以南的交趾地区;西瓯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瓯闽(略当今浙、台、闽一带)源出先秦之越。 }8 fG+H.  
据说在春秋时曾成为中原诸侯霸主的越王国在战国后期为楚所“灭”,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继灭楚之后,降服了越君,以其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北徙越民于乌程、余杭、黟、歙、芜湖、故障等地(今苏、皖、浙接壤地带),而谪徙中土之民以实之。次年,秦统一六国,随即派遣五路大军五十万人进行统一百越的战争。一军指向相传为勾践后裔的瓯闽地区的闽越王驺无诸和东海王驺摇,两王都被废黜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四军指向南越、西瓯(今两广地区),开“新道”、凿“灵渠”以行军运粮,西瓯君译吁宋战死,在南越、西瓯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广州)、桂林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大徙中原之民与百越杂处,共同开发珠江流域。但西瓯部分余众退据丛林继续抵抗,并曾挫败秦军,秦军统帅屠睢死于此役;同时,包括台、澎等沿海岛屿在内的“东海外越”也还未被征服。这些部分都形成了政治中心,因抗秦都与汉王朝有密切关系,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见陈胜、吴广起义),不少早已徙居淮北的越人参加了起义军,被废黜的地方部族首领无诸和摇也率领越人随着鄱君吴芮投入起义行列,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汉初君长被封王候者很多。汉高帝五年(前202),汉王朝建立,以助刘灭项功,无诸复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治今福建福州);惠帝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摇也复立为东海王,都东瓯(治今浙江温州),时俗号为东瓯王。 RCnN+b:c  
3]M YH b  
南越(粤)王赵佗并不是越族人而原是河北真定的汉人,秦时为南海郡龙川令,后代行南海郡尉(秦时实行郡县制,郡有守负责行政,尉负责治安及军事),乘秦末之乱,乘机起兵割据,“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占有整个岭南3郡,建南粤国,与汉朝关系有时臣服,有时背叛。西瓯似未有统一的政治组织,处于部落分散状态,被秦征服后属桂林、象郡,后又被赵佗征服,成为南粤的一部分。 +u:8#!X$RD  
     wlmi&kq  
    “骆越”一称,有人认为西瓯与骆越同族异名,有的认为是两个不同的部族。越族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罕见。 }|&M@Up  
     e#)}.   
    三国时期,在吴国统治区有山越,分布于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与汉族进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同化于汉族。隋唐时,山越还偶见于文献记载,宋以后,即不复出现。 {.DI[@.g  
     ;M>0,  
    此外,三国时在今福建北部有“安家之民”,在今台湾有“山夷”;隋时在台湾有“流求土人”,这些都是一部分越族的后裔。 g=:%j5?.e  
     p%G4Js.  
    越、百越这些族称在文献上消失,并不是这些古老民族的消失,而是发生了变化或被其他族称所代替。现在中国南方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都与古代越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v$owG-_><  
     vFV->/u  
    百越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文化特点。越语为粘着型,不同于汉语的单音成义,故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怜职”。有人认为越语与今壮侗语族的语言相似。 vWXj6}  
     _Oh;._PS  
    百越的生活、风习也有特点,主要是:断发文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使舟及水战,以及善铸铜器,如青铜剑、铜铎(大铃)等。 NGd|7S[^+c  
hUxpz:U*  
高帝十一年,汉封赵佗为南粤王,都番禺(今广东广州)。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居揭阳(今广东揭阳)。这时,西瓯君长也“南面称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称安阳王。这种百越地方政权相对独立的局面,随着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而发生变化。吕后末(前180年前后),西瓯王、安阳王为赵佗所灭,在雒越设置交趾、九真两郡。文帝初(前179~前174),南海王反,汉击平之,徙其民至上淦(今江西新干)。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攻东瓯,东瓯请举国内徙,“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反汉,次年汉出兵灭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并开珠崖、儋耳两郡。元封元年(前110),闽越反,汉出兵讨之,闽越诸将杀其王以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至此,百越各族全部置于汉王朝郡县统治下,完成了秦王朝未能完成的统一大业。 6jO*rseC  
     @R9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推动下,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有着明显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汉武帝以后的铁制工具显著增加,文化面貌上的民族特点逐渐减弱。部分百越族与汉族在共同的经济生产与贸易活动以及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瓯闽族与汉族混合的“山越”,在东汉末三国初(公元3世纪初)还很活跃,到南北朝后逐渐从历史上消失。 L`V6\Ix(I  
     ? Ls]k  
    在另方面,岭南百越却长期留存。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趾雒越征侧、征贰两妇人曾发动反汉斗争,“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延至建武十九年始克讨平。 .]k(7F!W  
     3Nsb@0  
    西瓯,东汉称乌浒,人口众多,灵帝建宁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曾招抚十余万,开置七县。魏晋以后,岭南百越有蜒、俚、僚、等名称,“随山洞而居”,分布很广,他们是今天壮侗语各族的先民。 !Z<GUbl t  
     /?9e{,\s  
    秦汉时永昌郡西南(今云南省西南与老挝泰国缅甸接境地带)的掸国和滇越,珠崖、儋耳的“雒luò越”,也是百越的一部分,他们当时还较原始,使用“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但也都为开发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 23U9+  
?:lOn(0&  
越南人口占多数的民族也称越人(Viets)。亦称“越南人”、“京人”。约占全国人口的90%,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使用越语,系属未定。由于长期受汉文化影响,越语中的汉语借词约占其词汇的一半以上。至少早自公元1世纪开始,一直沿用汉文,13世纪出现“喃字”,系在汉字结构的基础上,按形声、会意、假借等方法构成的方块字,但字数不足,著书、行文仍需夹用汉字。19世纪40年代拉丁化拼音文字开始定型,80年代在越南政府倡导下逐步推广,又因为与中国交恶及倡导民族主义,现在年青一代已大多不识用汉字。但在邻近中国地区还有会说中国广西、云南方言的边民。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响较大,并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台教。另外有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庙,称儒教。天主教传入后,也有一定影响。由于近代受过法国殖民统治,因此在很多文化生活方面遗有影响。 ~5:]Oux  
W a2V Z  
越人系古代骆越人的后裔,先住越南北部,后逐渐南移,直至19世纪中叶始达南端。在其南迁途中不断混入其他民族成分。越人自公元初进入封建社会,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工业、手工业、林业、渔业和商业。村庄多按职业和宗教信仰不同组成。过去在越人中,父母包办婚姻、指腹为婚和小夫大妻现象比较普遍。后来,这种情况逐步改变。越人的人名,男子喜用文、廷、世、辉、维、友等字,女子喜用梦、丽、瑞等字。也有用仇人的名字给子女取名的,但忌用神灵、尊长的名字给子女取名。对长辈、有地位的人,说话要用敬词。越人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另有50多万越人分布在柬埔寨、泰国和老挝,近现代还有侨居、移居、避难欧美、澳洲、香港的。 !#f4t]FM`B  
     oQjh?vm  
    现在的越南中北部,古为中国交阯(趾)之地。古籍中早有神农等三皇五帝南至交趾的传说。周时,有记载越裳氏重译来献。679年,中国唐朝曾于其地设“安南都护府”,故又称安南。还曾有大瞿越、大越、大虞等国号。1802年,阮朝的创建者嘉隆王阮福映请求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中国清廷不许,而封他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始此。1838年起又称大南。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称今名。位于中南半岛东侧,北与中国云南、广西接壤,西和老挝、柬埔寨为邻,东邻南中国海,南濒暹罗湾。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1984),京族占89%以上。还有岱、傣、芒、侬、苗等60多个民族。 j8hb  
     b1\z&IdC  
    现代越南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印度尼西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其后代是南方的占人和摩依人。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文化。在谅山省北山等处发现更为进步的北山文化。约在公元前4世纪,原是中国百越人的一支雒越人占据红河中下游一带。形成部落联盟。原始公社崩溃,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据越南古史记载,最早出现的国家先后有文郎国和瓯雒国,但都带有神话、传说的性质。 M\enjB7k  
<*8nv.PX*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并从中原迁徙数十万人与当地越人杂处。秦末,南海郡尉任嚣死,龙川县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代为郡尉。秦亡,中原诸候纷起战乱不断,赵佗以避战祸为名断绝山道与内地分隔,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并在汉高帝四年(前203)自立为南粤武王,建都番禺(今广东广州)。赵佗改从越人装束、习俗,使汉越两族和睦相处,越人各部逐渐改变互相攻杀的陋习,也表示出他有从此割据一方之意。十一年,汉遣陆贾使南粤,册封赵佗为南粤王。双方开设关市,南粤则定期向汉朝进贡,暂时维持和平。吕后时,限制南粤关市,禁止向南粤输出铁器和母畜,引起赵佗不满,双方关系恶化。公元前207年,赵佗自称南粤武帝,发兵攻打长沙王国边邑。汉文帝即位后,为赵佗在其家乡的亲置守邑,封赠其兄弟,再次派陆贾出使南粤,说服赵佗撤去帝号。汉景帝时,赵佗遣使朝请,表示臣服,说自己称帝是“聊以自娱”,但在国中仍用帝号(这被后来的越南封建统治者也学会了)。于其地设置交趾、九真二郡。越南古史把南粤国列入王统,称赵佗为赵武王,推尊为开国之君,这是为自己封建国家独立的合法性找一种依据,不过比起充称中国传说中的圣人胡公满的后代还可理解。武帝建元四年(前137),赵佗死,其孙赵胡为南粤王,遣太子赵婴齐到汉都长安宿卫。赵胡死,赵婴齐代立。赵婴齐死,太子赵兴继位,其母嫪(扌)氏是婴齐在长安时所娶邯郸人,未为婴齐妻时,即曾与霸陵人安国少季私通。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谕王、王太后入朝,赵兴年少,安国少季复与太后私通,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元鼎四年(前113),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赵兴以嫪氏意上书汉朝,请许与内地诸侯一样,三年一朝,废除边关。武帝允所请,颁赐南粤丞相和内史、中尉、太傅印,其余官署许由南粤自行设置;并废除南粤旧有的黥、劓刑,采用汉朝法律。 uQ5NN*C=  
     eq(|%]a=  
    但在南粤拥有很大势力的越人丞相吕嘉反对南粤内属,武帝于翌年仅派自告奋勇的韩千秋率兵两千诏使,吕嘉便举兵反叛,杀死赵兴、太后嫪氏和汉使者(监视者),立赵婴齐与越女所生子建德为王,并击杀了韩千秋。武帝遂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十万人分五路出兵攻南粤,元鼎六年(前111)冬,汉平定了吕嘉之乱,废除南粤王国,在其地设置了南海(广东)、郁林、苍梧、合浦(广西)、儋耳、珠崖(海南岛)、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3郡在今越南境内。南越国自尉佗王凡五世,九十三岁而亡。自此南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经历了长达1000多年的“郡县时代”或“北属时期”。 tN3Xn]   
     k3sP,opacX  
    稍后,西汉政府在郡之上设交趾州,即包括此地。南北朝时天下大乱,大批中原士民又流寓交州,著名的如桓晔。晋、宋、齐、梁、陈因之,又为交趾郡。隋平陈,废郡置州;炀帝初,废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总管府;纪元后七世纪时,唐政府在交州(交趾城)设置安南都护府。到了九世纪,又划为静海节度使。辖有八个州:武峨州、爱州、长州、囗(缺字)州、峰州、汤州、演州、陆州。 UF D_  
Q]{DhDz ?+  
郡县时代(北属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典章制度与文化艺术不断传入越南,使当地居民濡染汉文化甚深,促进了越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约在1世纪中叶,越南已随中国统治进入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当地封建主的势力逐渐壮大,加之中国派去的官吏颇有些贪墨之徒,正所谓天高皇帝远,为所欲为,他们的压榨激起当地封建主和人民的不断反抗。先后爆发的起义为越南自主封建国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riFE.;  
     [EB2o.E sO  
    交州处于中国国土的最南端,像勺柄一样伸入蛮荒,所以不断受到蛮族的渗透和攻击。但中国一直保持主权,虽有大分裂时代,交州仍然完整如故,实因土著人民尚未达到较高发展阶段而团结起来追求民族独立。唐末,割据之风也传到越南。随着各藩镇纷纷独立,梁贞明中,土豪曲承美专有其地,送款于末帝,因授承美节钺。刘陟遣将李知顺伐承美,执之,乃并有其地,交州属于建都兴王府(广东广州)的南汉政权。 )Qw|)='-  
     0:v7X)St  
    从905年开始,在大约半个多世纪当中,安南地区(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先后出现曲承裕、杨廷艺、矫公羡、吴权、丁部领五姓十二个大封建主割地称雄,互相混战的内乱局面。其间吴权曾于939年称王,他死后各地封建主连年混战,史称“十二使君之乱”。945年吴权去世,杨三哥篡夺其长子吴昌岌的王位,950年吴权次子吴昌文从杨三哥手中夺回王位,至965年静海(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节度使吴昌文战死后,南汉那时已败坏不堪,不能顾及。十二使君之乱愈演愈烈。十二使君及其割据的地区如下:①陈览,自称陈明公,据江布口(今太平市);②矫公罕:称矫三制,据峰州(今白鹤县);③阮宽,称阮太平,据阮家湾(在今永福省安乐县永姥社尚有古城遗址),一说据三带(水祥府);④吴日庆,称吴览公,据唐林(今河静地区),一说据胶水(今南定省春长县);⑤李奎,称李朗公,据超类(今北宁省顺城县);⑥阮守捷,称阮令公,据仙游(今北宁省仙游县);⑦吕唐,称吕佐公,据细江(今北宁省文江县);⑧阮超,称阮右公,据西扶烈(今为河东省青池县西扶烈社);⑨矫顺,称矫令公,据回湖(今富寿省锦溪县);⑩范白虎,称范防遏,据藤州(在今兴安省金洞县赤藤社有其祠堂);⑾吴昌炽,称吴使君,据平桥(在今清化省农贡县贻灵尚有其古城遗址);⑿杜景硕,称杜景公,据杜洞(在今河东省清威县保陀乡有使君城故址,一说杜洞江即锐江)。十二使君的名称及割据地区,各书记载不一,估计出名不出名的势力远不止此。封建主间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定。967年,陈明公部将丁部领顺应这种形势,削平十二使君,称大胜王,命他的儿子丁琏当静海节度使。并于968年建立了大瞿越国,是为越南自主封建国家立国之始。 XO"!)qF  
@B7 ;  
971年,宋征服南汉,却没有乘胜南下收复交趾。二年后,丁琏(丁部领?)以藩属身分,向中国进贡,请求册封。宋朝正受北面强敌威胁,只求表面平静,就封其为交趾郡王,“视为列藩”。实际上王国在中国批准之下,合法成立。但直到1174年南宋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这个封建国家才得到中国政府的正式承认。越南立国后,仍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保持“藩属关系”。丁朝(968~980)和取代它的前黎朝(980~1009)处于越南自主封建国家的草创阶段,为时较短。 ]2h~Db=  
     J@!Sf7k42  
    979年,因丁朝国王丁部领及其子丁琏被杀,嗣君丁璇年仅6岁,丁朝军队的最高长官十道将军黎桓(LeHoan,?~1005)遂篡夺大权,自称副王,并击败丁朝旧臣阮訇等的反抗,巩固其地位。黎桓以“主上年幼不能御外侮”为由,乘机称帝自立,改元天福,仍都华闾。980年,中国太宗闻丁朝国王被弑,怒,举兵“吊伐”。中国派邕州(广西南宁)转运使侯仁宝出兵,明年(981),黎桓用诈降计把侯仁宝杀掉,宋军大败而回。983年,黎桓向中国进贡谢罪,并呈上丁璇同意让位的奏章,请求册封。中国宋政府最初还不允许,僵持了三年,到九八六年,对既成事实既无力予以改变,只好同意,于是册封黎桓当静海节度使,封京兆郡侯,继而至993年封其为交趾郡王,997年又加封其为南平王,等于承认黎氏政权。 &NHIX(b6  
     *!C^L"i  
    黎桓对内实行军事统治,严刑峻法。开凿运河,发展经济。分封其十一子为王,镇守各地,以巩固统治。1002年改全国十道为路、州、府。但因诸王间的内争和地方豪右、山区酋长的反叛频起,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反抗不断爆发,国势不稳,黎桓进行残酷镇压,率军平定少数民族芒人河蛮洞(清化石城县)等四十九洞,并剿平各地。 ${6 ;]ye  
     +es.V /  
    1005年,黎桓逝世,立中子龙钺。龙钺兄龙全劫库财而遁,其弟龙廷杀龙钺自立。1010年,大臣李公蕴发动政变,杀掉黎龙廷,自己即位,前黎朝遂亡。李太祖(公蕴)定都升龙(今河内),定国号为大越,请求中国册封。真宗曰:“黎桓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甚可恶也。”然中国不再为他们计较是非了,就册封李公蕴当交趾郡王。大越国,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称之为“安南”,有视其为己出之意,似并不符实,因为朝鲜与中国关系更亲密,也自称东人,却未称安东。李太祖仿效宋朝制度制定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在政权建设方面多所建树。1042年编成越南第1部成文法——《刑书》。其子德政发兵取占城,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属广南西路邕管羁縻州的广源州,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壮族人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曾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进而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广西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德政率兵二万由水路欲入助王师,朝廷优其赐而却其兵。 %8S!l;\H5  
!. q*bY  
占人故地原是汉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公元192年(一说137年),象林县功曹之子,名逵(汉字史书亦作达或连,当为误写,又称释利摩罗),杀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从占人古俗,贵女贱男。自接受印度文化后,王位由嫡子继承。太子继承之前,须由大人会议认可。王权以伞为表征。国王独揽大权,并常以其兄弟为副王,或以其弟为次王。王死有殉葬之俗。国王通过官僚机构进行统治。占城分为南、中、北三区。南区林邑兴起之时,国势殊盛。释利摩罗及其后历代君主,力图向北扩张,同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不时向中国朝贡,进行贸易。331年,范文杀君自立。他和他的儿子范佛武功颇盛,常侵犯日南,九真两郡。公元5世纪初,国王范相迈大举北犯。446年,中国南朝的宋文帝派檀和之讨伐,曾攻陷其首都。环王国一度是向中国唐朝贡珍奇财宝最多的东南亚国家。10世纪中叶,占城势衰,已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宋时数次求援,族人也有逃至中国。982年,黎桓亲征占城,攻陷王都,掠回金银财宝和百余名宫女,迫使占城称臣纳贡。占城被迫把王都迁到佛逝。从1044~1312年占城王都又数次遭到越南军队的劫掠。1069年,李圣宗(佛玛,又名日燇)亲征占城,以李常杰为先锋,攻陷占城王都,迫使占城割让北部地哩、布政、麻令三州之地,把越南领土向南扩张到今广平和广治北部地区。 ',J3^h!b  
     ]C5JP~ #z  
    李氏王朝对中国进贡不绝,但这并不能避免边境冲突,李朝的统治者又趁中国宋朝与辽、西夏发生战争无力南顾之机,不断侵犯中国边疆和蚕食中国领土。中国一直忍让,因为交州山路险僻,多潦雾瘴毒之气,虽得其地,恐不能守也。最严重的一次侵略发生于1075年底至1076年初,李仁宗李乾德(李公蕴的孙儿,曾称圣王太子,在位五十五年之久)派李常杰、宗亶等人领兵10万,大举入侵中国两广一带,攻陷钦州(今宁山)、廉州(今合浦)和邕州(今南宁)等地,侵略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掳掠。因邕州地方官苏缄率众顽强抵抗,李常杰率军残酷屠城,居民被杀者“凡五万八千余人”连同钦廉二州“死者几十余万人”,并“俘三州人而还”,据史载中国也有骚扰的举动-不过不是中央指派的而是地方某些恶豪所私为。 z'fGHiX7.0  
     3<'SnP3mY  
    1076年,宋讨伐军入越,进至富良江(今红河),与其首都升龙仅一江之隔。中国派遣郭逵当元帅,赵卨当副元帅,在壮族人民协助下,出军反击,在升龙城富良江畔决战,越军大败,被斩首数千人,皇太子李洪真也包括在内。李乾德恐慌,派遣大臣奉上降书。赵卨极力主张进入距离只有十数公里的交趾城,彻底收回交趾。可是郭逵胆小如鼠,受降而退。1079年宋军撤出越南。无能的宋朝不断地把一些地方应越南国王的要求赐给以求太平。1104年,李常杰再次进攻占城。李常杰官拜辅国太傅,遥授诸镇节度、辅国上将军、开国公、辅国太尉等衔;1105年死后,追赠入内殿都知检校太尉,平章军国重事,越国公,食邑万户。  <&$!;d8  
     oBAD4qK  
    从此三百年间,两国和平相处。交趾王国倒也采用事奉大国政策,对中国的恭顺程度,较之高丽王国,似乎有过之无不及。唯一不同的是,很长一段时期,交趾也曾是中国领土。 P`V#Wj4\  
Bv3?WW  
越南的佛教可能早在中国尚未普及到江东时即由天竺传入,丁朝、前黎朝都信佛,而李太祖由赞毗尼多流支禅宗派第十二代名僧万行抚养成人,此时中国宋朝崇道抑佛,而李朝崇尚佛教禅宗,喜作禅诗。 4vE,nx=  
     O6k[1C  
    绍兴二年,乾德卒。赠侍中,追封南越王。子阳焕嗣,八年,阳焕卒,子天祚嗣。李朝末年,朝纲混乱,天灾不断,起义迭起。李氏传八世至昊旵(chǎn)无男嗣,1225年李朝女主昭圣被迫让位于其夫陈日煚,建立陈朝(1225~1440),进一步整顿和完善了李朝各种制度,国势蒸蒸日上。名将陈国峻(“兴道大王”)率领陈朝军民先后3次击败了元蒙军队的入侵(1257、1285、1287),捍卫了国家的独立,除对中国自称王国外,对内和对其他国家,都称大越帝国。 d~GT w:  
     )h>Cp,|{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越南脱离中国直接统治的过程,它太漫长了,有人至今无法理解为何经过长达1000多年的“郡县时代”竟然还不能牢固统治这块土地。 .o.@cLdU  
     s^3t18m&1  
    有朋友问我为何对越南历史这么感兴趣,其实我对中国的古今少数民族都感兴趣,因为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有的在某个时期甚至扮演过不逊于汉族的角色。汉族也是在大约隋唐以后才大致定型,论血统已不知吸收了多少华夏以外的成分,论文化也是在不断学习外族的。我曾经生活在多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耳染目睹民族间人为的隔阂与冷漠。 .:_dS=ut  
     ?G.9D`95  
    土地是死的,没有自己的意志,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客气地说,中原历朝历代虽然把很多民族同化掉,却从来就没有使越人“归化”,也就是说融合,所以分离是必然的。就是在中国国内南人与北人的差异也是不难发现的。 AB}Qd\  
q& 4Z.(  
要理解这点,我决定把越南继续与中国对抗的历史告一段落,重新回到开头,让大家看看越南人对祖先的“记忆”吧。 8=)A ksu  
     &AOw(?2  
    根据越南出土的遗迹及石器,证明现在越南境内的文化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前期,而且必须指出的是不像大多数中国人凭空想象的那样是越族建立最早的文明。根据考古证据早在25000-50000年前已有矮黑人在印度支那居住,他们与陆续前来的澳大利亚种与美拉尼西亚种的矮黑人,是迄今所知越南地区最早的居民,但后来都被南岛人(印度尼西亚人)所同化。 'HW(RC0dR  
     iT9cw`A^%  
    在同是印度支那的吴哥窟浮雕上可以见到一种短卷发、厚嘴唇的外族,使不明就里的旅游者大为惊奇。他们生活的地方,便是越南人赖以发迹的红河三角洲,直到西元前600-400年间,先后再有越人和泰人迁入,并与南岛人通婚,大约在西元前200年至西元后200年的四个世纪里,才算渐渐形成红河流域的越南民族。 %aL>n=$  
     J6NQ5S\  
    但是关于越南早期的传说“历史”和中国有密切的联系,大概任何民族的起源,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时代。越南也不例外。提到越南的传说时期,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吴士连,他是越南后黎朝时的历史学家。1479年编成越南人最早自己编著的《大越史记全书》。 YfF&: "-NU  
     b^hCm`2w*  
    根据带有神话色彩的(大越史记全书)其外记卷一《鸿庞纪》内载:“初,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至五岭,接(娶)得婺仙女,生(泾阳)王。王圣智聪明,帝明奇之……王娶洞庭君女,曰神龙,生貉龙君……君娶帝来女,曰妪姬,生百男,俗传生百卵,是为百越之祖。” 90I)"vfW5  
     |(XV '-~  
    说的是越南民族的历史肇始於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帝「明」先生了个儿子叫帝宜。当帝明南巡五岭(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即南岭山脉),娶仙女婺仙(婺为名叫婺女的星座名,天文上比定越地分野)为妻,生子禄续(泾阳王),治南方,径阳王聪明伶俐,帝「明」以为奇之,还说帝明欲让禄续继帝位,然彼不从帝命而固辞,并让之与彼兄「宜」,帝「明」无奈只得立「宜」为帝使其整治北方,并封次子为径阳王,让其整治南方,号称赤鬼国。 alHwN^GhP  
     ?xUz{O0/  
    ——该说取材于中国史籍中有关交趾和越裳的记载,以及15世纪神话传说,和周王朝祖先的古公亶父因喜爱聪明的三子季历,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为了让季历安心便逃到南方的传说很相似。这说明越南人有着一种自己祖先和北方的中国人同为兄弟,而且还本该是继承帝位的正统,却弃权移住南方,所以并不低于中国人的自负心。由于成书甚晚,我们无法判断其中有多少由文人自己的意愿渲染、夸张、乃至随意编造的成分,也可以说作者是创作而不是记述历史,不过此书对越南人俨然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有统一的口径解释自己民族的伟大祖先了。 D|9B1>A,m  
     C. 8>  
    书中继续说泾阳王与洞庭君神龙之女共结连理,生下一子崇缆(貉龙君)。崇缆又与仙女妪姬结合而生百子,民间有说是生了一百个蛋的(东方民族大多有卵生传说如殷商),就是百越各族的祖先,其领域自中国长江延伸至中南半岛北方。 +".&A#wU  
      4uU(t  
    传说中在国运昌隆之时,崇缆与仙女岖姬却认为两人不同的出身将妨害婚姻幸福而分离,于是,崇缆带着50个儿子移居东海岸,另50个儿子则随母亲归隐深山。妪姬所生之百男,从母而去的有长子,为雄王,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建立文郎国,即是越南人最早的朝代一一鸿庞王朝的始祖。 :GL|:  
     UxzwgVT  
    在越南的民间历史故事中,雒龙君崇缆源自龙王,岖姬源自神仙,他们两人结合的象征意义深远,所以越南人自称为“龙子仙孙”,与咱们龙的传人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越族史前文化遗址发现有龙形器物崇拜。 Z.<1,EKi=  
     ]p0m6}B  
    从考古学上的研究结果确实可知,越南的史前文化即与中国大陆互有渊源,而越南与中国军事上的接触则是迟至秦始皇时代,时间是公元前208年,自此以后,不仅结束了越南历史神话时代,也真正开始了中国文化对越南的深远影响。 pR\etXeLd  
     X4%*&L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大军平定越南,将之纳入中国版图,名为交趾,这是中国第一次占领越南,此后的1000年里,汉人积极将中国文明(文学、艺术、农业技术等)传入越南,使越南人很快地变成中南半岛最进步开化的民族。不过越南在中国长期统治下,虽然深深濡染汉文化,但终究无法完全汉化,这个情况与朝鲜是一样的,其原因很复杂,与越南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程度不一,较先进的民族意识强,较落后的又无法接受外来文化有关;但偏远地区中国朝廷统治的政策失当、歧视土著、官员贪墨腐败、镇压残酷无情也不能不说是莫大的因素。
离线余本海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1-18
大家都很认真,象做学问! Tmw :w~  
8n&",)U  
以上的各楼基本看过了。。。。。。。。。发帖余回帖的都辛苦了!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7-18
谬论,【氏 原】的作者有诛三族之罪。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