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88阅读
  • 1回复

[族谱知识]如何看谱述氏族源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2-17
2Vk\L~K  
   每一部家谱,或详尽或简略地叙述了家族的世系源流,有的还有专门的源流篇,大多是通过序、跋或世系图表反映出来的。对谱述氏族源流,切忌盲目相信,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进行甄别和分析,清醒地认识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BM*oEFPB*  
+Llo81j&  
 Fl3#D7K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显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编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朱轼:《朱文瑞公集》卷一《高氏族谱序》)。五代以前是官修家谱,家谱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功能,许多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肆意编造家族世系,连一些开国的君主概莫能外。 @]HXP_lyD/  
PUdM[-zjh  
^YvB9XN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云:“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如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日:于穆武王胄稷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日: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况于士大夫乎!”真可谓一针见血,说得很尖锐也很明白。据《晋书》,魏武帝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宦官曹腾而改姓曹。王沈云“其先出于黄帝”;操之次子陈思王曹植说曹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操之孙子魏明帝曹叡还郑重“隆议”曹姓出自有虞氏。作为魏国之君的曹氏,况且三易其祖,士大夫为了入仕、联姻,更是可以数易其祖。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谁,只是看谁的利用价值最大,就攀附谁作为祖先。 l4y{m#/  
 {@Y  
3WY$WRv  
    古代如此,后人继之惟恐不及。“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躇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鹿姚氏族谱序》)文天祥就说过,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浏阳)张氏八修族谱(清嘉庆二十四年孝友堂木活字本)是张声扬等在福建六修、江西义宁州七修张氏族谱的基础上续貂浏邑张氏世系,称受姓世祖挥,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字玉爵,号天禄,当诞时始制弓矢,因赐姓张。奉汉留侯张良、唐相张九龄为祖,“八修”尊挥第一百三十四代孙化孙公为始祖,宋淳熙至淳祜时人。而何祖于何时从何地迁浏阳,谱却未载,世系源流缕述不清。浏阳张氏或为五代之前北方移民之苗裔,或为土著,攀援福建张氏,宗在渺渺之际,何以敬宗收族。谱前载吕蒙正、文天祥“原序”,吕、文何时为几修张氏族谱撰写序言,未作任何交待。吕蒙正(944一l011),北宋时三度为相,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名臣,二人相隔200多年,如何同时为张氏族谱作序,荒诞无稽。桃源翦氏因出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桃源)《翦氏族志》述翦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皇帝“赐姓”,一说是元帝,一说是明太祖,始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裔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代,可明清《常德府志》无载,只载其后裔任过左千户,显然是伪造先祖官阶。据笔者推断,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水,在桃花溪对岸剪刀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人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于是因剪刀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直到清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 Xz 4 x  
up '  
<plC_{Y:wu  
   湘西古为苗蛮聚居之地,世居者为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但总是苗裔后裔,具有苗蛮血统。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取得社会认同,讳其所自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徙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庭世系背景。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始祖为杼公,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大夫,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黄帝所封之地。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勒命封为关西夫子。屡传至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五代时奉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大夫、辰州刺史。再思确有其人(见乾隆《湖南通志·苗防二》),再思原作再兴,按再兴,南宋时人,其为再思之误可无疑,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绝。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可信也,且飞山之杨初不始于再思。(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圆其说。 {yA$V0`N{  
$,>@o=)_  
eP.Vd7ky  
    即使少数民族中的大姓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北江诸蛮,彭氏为大”。历五代梁、唐、晋、汉、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彭氏宗谱称溪州彭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之后。彭碱,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鉴》载: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玕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掳骈以归”。于是有学者曰:“楚以 瑊为溪州刺史,子彦唏(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城,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洞。“瑊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唏(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瑊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焉得与吴著冲争雄于蛮中乎?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竞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先生日: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牛不相及,断乎为绝无关系也”。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勃讨伐,越二年,士愁兵败,遣其子师暠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马希范采以“蛮”治“蛮”的羁縻安抚策略.仍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立铜柱以盟誓。铭文中有曰:“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立三四代,长千万夫。”而彭瑊至彭士愁仅二代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瑊始,在铭文中必有所反映。因此,彭氏后人或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而已。也有的家谱,因传主离籍,长期与家乡少有联系,纂修者只是根据他人口传致使史事失实和失载。 4 1a. #o  
%M|,b!eF  
iJ' xh n  
    例如,(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1941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有关毛泽东及其亲属的一些记录就不准确。“族谱”载:毛泽东,字泳芝。而世人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润之”是否是是后来改的呢?其实,“族谱”记录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字润芝”。“毛泽东,字润芝”,这里主要用“润”释“泽”,“润”、“泽”同义互训,用“泳”就不好解释了。之所以是“润芝”,又要与毛泽民,字泳(润)莲,毛泽覃,字泳(润)菊联系起来,三兄弟取字是衔接的。至于什么时候改成“润之”,可能是毛泽东1914年到长沙上师范学校读书时改的,毛泽东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取名命字无疑是精通的。“润芝”有点土气俗气,而“润之”则很大气文气,还十分豪气。“族谱”中还记录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第四个儿子远怀,“出抚弟泽铭(民)承祧”,也就是毛泽东把第四个儿子过继给了毛泽民。毛远怀确有其人,确是毛泽民的抚子,但不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而是毛泽民的元配妻子王淑兰收养的烈士遗孤,原姓王,后改姓毛,谱名远怀,现名毛华初。l938年被王淑兰送往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省档案局副局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是已经离休的正厅级干部。l951年后,毛泽东数次召见毛华初夫妇及其子女,以叙天伦。由于不了解这些情况,有些研究“毛氏族谱”的学者提出或“考订”了一些令人可笑的问题。 SUKxkc(  
%1 vsN-O}8  
!o=U19)  
   当代修谱者多称要以新思维、新方式修新谱,而实际情况多是沿袭成例,新旧杂糅,思路混乱。在民国时期及其以前,有不少家谱纂修者还能坚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始祖或始迁祖断于可见之时。而当代一些主持修家谱、族谱的人却反而攀援先祖,编造世系,热衷于从古典文献中去爬疏线索,甚至根据戏曲、话本、小说和民间传说,用姓氏这根“线”随心所欲地贯串起来,既自欺欺人,又愚弄族人,以至漏洞百出,笑话连篇。 ##Q/I|  
G0u LmW70  
9Y>8=#.c  
    如(桃源)《华岩河刘氏四修族谱》,2001年修竣。谱序曰:“刘氏家族历经四千三百余年,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谓受姓始祖源明公为“盘古神农后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陶唐氏即伊祁氏生”,刘邦为第七十五世祖,刘备为第九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广传公,元配罗氏,生九子,继配杨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孙三百六十曾孙,“详考历朝子史诸书谱(普)天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也”,这岂不是无稽之谈吗?!姓氏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特别是像“刘”这样一些大姓,姓氏来源就更为复杂。如刘氏溯源,其一源出祁姓,为帝尧后裔。相传帝尧本伊祁氏,其裔孙一支以祁为姓,受封于刘,故以封国为氏;其二源出姬姓,周文王后裔,相传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以封邑为氏;其三,赐姓,汉朝建立后,刘邦赐一些功臣以国姓,如项伯改刘伯,娄敬改刘敬等;其四,少数民族姓,汉高祖刘邦曾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当地习俗,贵者以母姓命氏,其子孙多以刘命氏者。在湖南各地都有汉族刘姓,还有湘西苗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长沙回族刘姓,外来满族刘姓;还有很多他姓改刘姓的,等等,难道“普天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又如孔姓,凡是孔氏家谱,都尊孔子为先祖。自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后,世称“天下无二孔”,其实,孔姓来源不一,天下的孔姓并不都是孔子的裔孙。 )[mwP.T=  
kr$ b^"Ku  
Yt|6 X:l  
    所见家谱在姓氏探源上,不少将姓源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或炎帝神农氏,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话,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只是一种文化认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聚合,再加上民族的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现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联系是完全不可能的,是缘木求鱼之举。 %sHF-n5P  
J!'@Bd  
\U|ZR  
   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笔者绝不是全盘否定各姓氏家谱叙述其世系源流的真实性,而是认为谱述外世纪的源流大多是据史编造。至于内世纪,特别是从始迁祖以后的世系,经历代续修,虽不乏夸大、杜撰的地方,但大多可作为可靠的家族信史,供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经济史、妇女史、人物传记、伦理学、民俗学等若干方面研究利用,有着巨大的学术史料价值。 vSi_t K4  
3~nnCR[R  
asY[8r?U  
资料来源:http://www.txhn.net/jpzp/201108/t20110824_11686.htm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9-29
感謝余鈺兄的分享!!!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