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2阅读
  • 13回复

[寻根]重庆合川或与我同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跃斌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8-30
— 本帖被 thinfo 从 我要寻根 移动到本区(2012-12-03) —
余氏谱系说 Qg]+&8!*  
/b7]NC%  
      按氏族书:余氏,由余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夫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为戎臣,使于{秦},穆公见其贤,谋诸内史廖,因求得之,穆公待以客礼,遂佐穆公以霸。其子孙散徙不一,莫知其详。 BUS4 T#D  
      而东则有居下邳,南则有居新安,或曰自秦迁下邳,自下邳迁新安。其见于史册者,在南史则以孝行名里曰齐;在唐则开元太学博士曰钦;在宋则仁宗朝有襄公靖,所谓四贤、四谏、广州八贤者,皆与焉;熙宁朝有状元及第者中,{?}宗时则有常州剑井瑞气见大魁之兆;高宗时则有月石老人安行尝著春秋新传及叩阁论事,至邅斥逐而不悔;又有曰尧弼者,使金而无辱;曰良弼者,训子之有方,是皆余氏之闻人也,而靖之功名尤盛,然韶州之人乃以建州应举及第。则靖与前后诸公其孰为下邳之所出乎?孰为新安之所出乎?是未可知也。 H~ E<ek'~  
      若吾祖籍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始祖母潘氏生一子仕真公,王氏生二世祖,长文谟、次文恕,文谟公于洪武二十五年自楚入川,插站于重庆白节镇红水田。斯时也,土广人稀,或仲或孟文(交?)相聚首,由来旧矣。既而地辟人稠,乃子乃孙绸缪闾里,不幸姚黄叛乱,各保全家移住于长寿者有之,居于渝北果郡宾城者亦有之,至今子孙繁衍,无由统合,迄今已有数世。 :cvT/xhO  
      而仕真公之上不知为谁,同姓多传为元朝铁木耳作乱,族人恐遭诛之祸,因易余姓,窜徙得免。吾弱冠时亦附其说,后涉猎元史,悉无有宰相铁木耳行乎不轨之事,且元时巨臣多以铁木为姓者,况未传其为某铁木耳乎,此特不经之传,殊不足信。 7M)<Sv  
      有传为余玠公之后者,何也?当宋南迁之末,玠公任川十余载,筑招贤馆,威名御寇、贤声歪著,益州地方赖以宁谧,玠公之族徙川者不少,及玠公卒后,散居蜀地,生齿浩繁,遍于蚕丛。是吾族[玠]确系玠公之裔,无庸复疑。 6UI6E)g  
      史迁(载?)杨雄皆自序其先世,后之论者谓其失之疎妄;又若燕世家召公九世至惠公已失其名次;商周本纪自契至汤为十四世,自稷至文王为十五世,稷契同时,汤文则相去六百载,而世数乃若是之相剌(刺?)谬矣。  SQ&}18Z~  
      噫,王侯之贵尚尔,况其下焉者乎?子长、子云之博学尚耳,况于他人乎?故临川吴氏谓谱宜传信,寥寥千秋,不必一一推其世、得其名也。凡族中敦本睦族者,各录以此为传家继世之,庶几世代不失其本源可也。 `S+n,,l  
                                                                                              大明正德乙丑岁仲春月六世孙子华 谨撰 t$ 97[ay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肯定!!! 2012-12-11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8-30
若吾祖籍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始祖母潘氏生一子仕真公,王氏生二世祖,长文谟、次文恕,文谟公于洪武二十五年自楚入川,插站于重庆白节镇红水田。斯时也,土广人稀,或仲或孟文(交?)相聚首,由来旧矣。既而地辟人稠,乃子乃孙绸缪闾里,不幸姚黄叛乱,各保全家移住于长寿者有之,居于渝北果郡宾城者亦有之,至今子孙繁衍,无由统合,迄今已有数世。 t BG 9Mn  
      而仕真公之上不知为谁,同姓多传为元朝铁木耳作乱,族人恐遭诛之祸,因易余姓,窜徙得免。吾弱冠时亦附其说,后涉猎元史,悉无有宰相铁木耳行乎不轨之事,且元时巨臣多以铁木为姓者,况未传其为某铁木耳乎,此特不经之传,殊不足信。 @6%7X7m  
      有传为余玠公之后者,何也?当宋南迁之末,玠公任川十余载,筑招贤馆,威名御寇、贤声歪著,益州地方赖以宁谧,玠公之族徙川者不少,及玠公卒后,散居蜀地,生齿浩繁,遍于蚕丛。是吾族[玠]确系玠公之裔,无庸复疑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08-30
是吾族[玠]确系玠公之裔,无庸复疑 =UWW(^M#[:  
%K06owV(S)  
tL1\q Qg  
V`YmGo  
如是大明先人所撰,玠公之后与我同源,也是长茅良公之后。 [a}Idi` K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9-04
恭禧躍斌兄尋根成功!!!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川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9-04
回 1楼(余跃斌) 的帖子
余跃斌:若吾祖籍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始祖母潘氏生一子仕真公,王氏生二世祖,长文谟、次文恕,文谟公于洪武二十五年自楚入川,插站于重庆白节镇红水田。斯时也,土广人稀,或仲或孟 .. (2012-08-30 13:55) 
i?pd|J  
家门好!此谱系说据我考查是清代续谱时在原文上有添加。谱序应为明代原文。想求证我支是否为俊户之后,家门有资料吗?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2-09-06
我家乡就叫余川镇,还有上下余川村。 $tW E9_  
hJ%$Te  
如果是随玠公入川,应是同源。我长年在外,未得到家谱。因我在家乡工作过多年,对玠公与家族关系略知。 6*$A/D  
我曾应家乡政协之约,撰写过《闲说余玠》。 U3]/ NV*   
)~$ejS  
可供参考,另我是重庆黔江女婿,曾与合川旅游局联系过,欲访合川钩鱼城,寻先祖印迹,因工作忙还未成行。 VFq\{@- %  
,=@WE> ip  
                        余跃斌QQ1103435058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2-09-06
闲说余玠 s2+_`Ogg  
[S.zWPX9{  
D_w<igu!3  
IPY[x|  
名将余玠因一琐事殴人犯命案,出逃家乡武穴后从军;转战南北,抭蒙治蜀;功勋卓著,官至兵部尚书及宋龙图阁大学士;深为人妒,旋遭陷害,忧愤尽忠。平反后魂归故里,己是很多年后的事了。玠公先遭陷害,家人后遭迫害,一代名将一塚荒草淹没了,惜哉! gF~ }  
DCCij N  
(rf8"T!"  
Q>/[*(.Wd  
余玠的出生、出走,衣冠塚都在武穴,说武穴余姓都是余玠的后人,是不科学的。 ).r04)/  
d]l(B+\vf  
因武穴余姓是一小姓,分居在武穴城区余祥垸、四望镇余家湾、余川镇的下余川、莲花塘余八角、青蒿村;自古不同谱。 HD}3mP  
$K~ t'wr  
世居余川镇青蒿村的一支余姓族人(我的家族),至今只有三十来户,二、三百余口人;青蒿村是余玠衣冠塚所在地,余玠的出生、出走也在这里,因而被人们认为是余玠后人,虽然我们余氏祖谱上有余玠的记载(但我未看过祖谱),我的太祖父、母、祖父、母也葬在余玠墓旁,却是后来迁入的。我们也认为余公山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坟山,至于余玠与我们有多大的联系,未经考证,所以,我们也没有认为我们就是余玠的后人。 Ktf lbI!  
r1xhplHH@  
^@xn3zJ  
_O>8jH!#  
由于历史的原因,余姓族人缄口不谈玠公事,玠公的后裔无人考证,玠公生平秩闻也鲜有流传。 Lc13PTz>>g  
| <l=i(  
但我的叔祖父(享年93岁),曾对我讲过我们与余玠一些有关的事,记述如下: p3{ 3[fDx  
Z\*jt B:  
JG!@(lr  
S -KHot ?  
一、“后人要勤耕读,不要为官” IH~[/qNk  
I Z{DR  
eww/tGa  
U/3 <p8  
纵观我们这支余姓族人,自余玠后,再无人当过七品以上的官,也没有人中过举人或秀才,大多是手艺人或以耕种为生。 j$Z:S~*  
TdWatvY5p  
从改革开放以后,余氏子孙才不断有人考入大专院校,但仍是从政的少,多数从事教育或医务工作。是否是受到这一训诫影响,则不得知。但一点,我们从小常常听族中老人讲述大人的故事(余姓族人称余玠为大人),最后往往有“功高震主、忠臣不得好死”的结论。余玠忠心保国被奸臣陷害的故事,自小我们就熟知,倒是很自然的事。 5|0}   
_?QVc0S!  
's_[ #a;Vp  
Vx*O^cM  
二、苏、余祖坟山的官司 ^'ac |+  
-h8@B+  
xfK@tLEZ-1  
*9O@DF&*6  
据祖叔父所言,余公山原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因与苏姓族人为山权的官司,经官判名为余公山。 >&%#`PKT  
S-%itrB*  
大约在宋末元初(具体已无从考),据闻,当年苏轼孙子因避战乱,一路风尘来到青蒿村,又偶患小疾,见青蒿铺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便决定客住此地,不想不久便在此病逝。 {U"=}j(  
{j[a'Gb  
苏家人将其葬与余玠坟同一山上,后由此致使苏、余二姓为山权而打官司(此时余玠已平反)。 E)F#Z=)  
xVN(It7g  
广济县令因苏、余二人皆是一代名人,双方都不便得罪,难以裁判。便与苏、余二姓商议,到实地察看,再行判决。据传,余姓族人从县城梅川开始派人沿途分发发饼(武穴的一种糕点),并让人说,“今天去余公山看热闹”,县令坐轿自梅川前往青蒿铺(距梅川10余华里),沿途见百姓纷纷朝青蒿铺方向湧去,甚为奇怪,便问路人,“你们做什么去?”路人皆答“到余公山看热闹去”。县令心中想:“世人皆知此山名为余公山,那必定是余家的山”。 %Hu?syo  
#Oi{7~  
但当时,苏东坡的后人,在黄州府势力颇大,他不敢得罪上司,到了现场,便心生一计,令苏、余两姓人,各选派一名代表,分乘两匹马,余姓从东往西、苏姓从西往东纵马,以碰头处为界。从山界的现状看,从东往西山势平缓,从西往东山势陡峭,因而使余姓占了大半山权,由此,此山定名为余公山。苏、余两姓也自此不睦,双方不结亲不通婚。 /(8"9Sfm  
L(o#)I>j  
文革时破四旧,反封资修,这一戒律才打破。但我一姑姑与苏姓一青年恋爱结婚,因叔祖父的反对,结婚没多久就离婚了。这是我所经历的一件事实。 Qo\?(E M  
*I.eCMDa  
三、毁于文革的御碑、余玠墓 L$6W,D  
aGNb  Cm  
E V@yJ]  
A|YiSwyy  
我小时常在余公山下玩耍,山下大路旁,有巨大一青石御碑,高两米余,宽一米五许,厚约二十厘米。碑文上有“文官见此碑下轿,武官见此碑下马”。文革开始,此碑被造反派作为是“四旧”和”封、资、修”的东西,命人抬到青蒿铺背后的水塘,被人们用作洗衣之用。文革中期,可能是年久风化的原因,一日,此碑突然变得粉碎,我也到现场看过。我儿时曾在此碑上坐着戏水。 OlP1Zd/l  
1`GW>ZKv  
57KrDxE}  
TE: |w Xe  
余玠墓被掘于1968前后,因青蒿修粮站,在余公山脚打地基,掘了余玠墓,时值文革期间,余姓族人皆不敢出面阻止。我去看过掘后的余玠墓,见有雕花青砖,四处散落,圆拱型的墓室内空无一物。因是衣冠塚,所以无赅骨。传说皇帝所赐的蟒袍、玉带,也早已不见踪影。估计,墓早已被盗过。掘时,也有一些陪葬品、如玉一类被掘墓者拿走。现今所见的余玠墓,是族人后迁的。 s|I$c;>  
|w{C!Q8l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回青蒿铺,从本家的一个叔父处了解到,余玠墓碑在文革时已被族人藏了起来,后我从本家叔父家的柴堆里找到此碑。是一块汉白玉,上书“宋大学士余玠之墓”。现仍藏于族人家中。 3$S~!fh  
5O;D\M{>  
N<b~,[yCd>  
Km,%p@`m  
t1NGs-S3  
$f%om)  
             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于秦淮河畔 |>OBpb  
x6^Y&,y9kU  
/4N?v. jf  
0X4)=sJP  
后记:事隔二年后,我查阅了余氏宗谱,我们还真是余玠后人。而且余氏门弟显赫,有一门三宰相四太守之说。 o)>iHzR</  
z;y{QO  
~y?Nn8+&f  
H%etYpD  
U{/fY/kq  
3l,-n|x  
g{i= $xc  
Bs`{qmbC  
j7QK8O$XL  
/-i m g^^  
.@%L8_sMR  
l qwy5#  
(_8.gS[  
$5.52  
7s3=Fa:9Q  
U,Uy0s2r  
rab$[?]  
sve} ent  
U5TkgHN{y  
_ h5d~  
*$|f9jVh  
axph]o@ y@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2-09-06
R,78}7B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2-09-06
康熙为嘉熙
离线余跃斌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2-09-06
回 3楼(台灣余氏) 的帖子
台灣余氏:恭禧躍斌兄尋根成功!!![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2012-09-04 15:32) 
ohe[rV>EX  
谢谢,同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