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66阅读
  • 15回复

余氏入滇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10-02
第九章 史料集萃50件
  1,《余氏木本水源》 &}rmDx  
  2,《重修祠堂碑记》 'lMDlTU O  
  3,《捐功德碑记》 6QYHPz  
  4,增补部分先祖名讳 u_=^Bd   
  5、现存清代康熙年间以来通、河两县官修地方志简介 0aqq*e'c  
  6、余家巷考 IcA]B?+  
  7、曲陀关考 +7 mUX  
  8、花果山考 C*stj  
  9,余氏宗祠原貌考 9yK\<6}}QH  
  10、余氏宗祠简介 r@c!M|m@  
  11、原四街余氏宗祠门联、匾额 7po;*?Ox  
  12、首次发现的余氏祖坟—布家冲山第十一代孙之选公夫妻合墓 T[- %b9h>  
  13、“铁改余姓”传说及考证 TPA*z9n+B  
  14、四街历史沿革、“轿子”之说 i8!err._  
  15、通河历史上的12次大地震 e\._M$l  
  16、“开广”地名近考及清代官制 2S//5@~_m  
  17、通海汉族由来及姓氏源流 {S`Rr/E|%  
  18、最新发现的余氏先祖名讳20人 U45-R -  
  19、关于昆明金殿、华亭寺楹联 24*3m&fA*K  
  20、未解之谜:衡敦自珍二公,一门文武两进士与“大碾巴巴”之传说? ]} pAZd  
  21、部分余氏家族文物一揽 i "aQm  
  22, 7 6HB@'xY  
  23, }OSfC~5P  
  24, fO83 7  
  25 +!t *LSF  
  26 =nCV. Wf  
  27 9Dyw4'W.N  
  28 nTsPX Tat  
  29 7KtgR=-Lb  
  30 QzYaxNGv  
  31 eh*F/Gu  
  32 |h:3BV_  
  33 os(}X(   
  34 Kw>gg  
  35 Pv@;)s(-  
  36 +Jc-9Ko\c;  
  37 U3w*z6OG  
  38 ;<`  
  39 Xg97[I8/  
  40 "( ?[$R  
  41 F~O! J@4]  
  42 j8p'B-yS  
  43 %K]nX#.B&  
  44 L:EJ+bNG  
  45 Web8"8eD  
  46 r^6v o6^  
  47 63- YWhs;  
  48 2=NYBOE  
  49 (jYs_8;  
  50 Vt4}!b(O  
       "WYcw\@U  
       E(U}$Zey  
  5、现存清代以来通、河官修地方志 r5iO%JFg  
   (1----4见前文第二节“碑谱发现经过”) xD?{Hw>QT#  
       ]:E]5&VwV}  
      明代通、河两县皆有官修史志,多已佚失,现仅存清代以来史志九部,它们是康熙《通海县志》,阚祯兆主编,8卷4册20余万字。 r IK|}5  
      清康熙年,公元1690年修,全县举贡生员96人参与,记叙了公元1644—1691年48年间的史实 F5<{-{Ky  
      康熙《河西县志》,公元1688年修,6卷2册6万多字。 2aje$w-  
      乾隆《河西县志》,公元1788年修,4卷4册10多万字。 ]VYl Eqe  
      道光《河西县志》,公元1815年修,4卷4册10多万字,1736—1826年史实。 N~ozyIP,  
      光绪《续修通海县志》,公元1883年修,2卷2册4万多字,1832—1883年史实。 YYvs~?bAy  
      宣统《通海县乡士志》,公元1910年修,2册6万字。  zm.2L  
      民国《续河西县志》,公元1947年修,8卷8册30万字,乾隆—建国前160年间史实。 BmJ?VJ}Y  
      民国《通海志》,公元1946年修,7册20万字,未及出版,仅存手稿。 /&dt!.WY^  
      建国《续修通海县志》,1960年修,5卷5册8万字,1894—1949年间史实。 t]o gn(  
      此外,最新的《通海县志》,1991年成书,92年出版,120万字。收集资料2千多万字,六订篇目,三易其稿,历经九度春秋得以问世。吸纳了现存史志精华,为迄今最完整、最权威的一部史志,其中有大量的珍贵史料,但缺乏我余氏更多史料。 ]\ezES  
       C/Z"W@7#;  
       G9[-|[j^N  
  6、余家巷考 !jW32$YTR  
       aS7zG2R4H  
      “余家巷”位于通海县城秀山脚人民医院附近,七拐八弯几条鸡爪形相连的巷道,现住28户人家。巷名旧已有之和余姓迁徙有关,民国一直沿用,至1998年重新调整更换街道门牌,被政府部门改名为“高坡巷”。 WI,=?~-   
      现住余姓两户,为一对妯娌分开,其中一户世居余家巷50多年,三代同堂,另一户屋在人空,其余县城无余姓聚居处,间有杂居者。 `IoX'|C[h  
      巷内祖屋未曾留下有价值的文物家谱类,县城余姓祖坟多葬于秀山西边的西山一带无大碑,又多在解放初开山造田被毁,遗踪难觅。 _2Z3?/Y  
      其中一户余姓住房为近年新盖三层新楼为巷内最好的民宅,其余多为 旧式土木结构。 hrD6r=JT<~  
      《通海县志》上无“余家巷”相关记载。为余氏后人凭吊先人之地。
KIFx &A  
      附图略…… dE]"^O#Mc  
       QO.gt*"  
       y^\#bpq&\  
       u&XkbPZ%4c  
       #L0I+ K,K\  
  7、曲陀关考 \cP'#jZz  
       f](uc(8Z  
      曲陀关位于今通海县与玉溪县交界处,村子依老公路左右两边而居,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古时大名鼎鼎声振全滇,为元代都元帅府及“一十五翼”大军驻地。今通海四街余姓始祖应为“一十五翼”中的山西军一员。 \]A;EwC4C  
      元帅府位于今曲陀关新老公路交界处,原占地50-80亩,解放初期仍可见府城围墙遗迹,附近多豪华墓地,现已被新老公路开发破坏及梯田占用,农作时偶可挖出残砖破瓦。 5I1J)K;  
      曲陀关村最有价值的古迹有六处,古戏台、关圣庙、东游庙、天王庙、丁家祠堂、元帅府水井。 ('q vYQ  
      元帅府水井。位于新公路上方的鱼塘下边,深约2米,面积3平米,常年清澈,永不枯竭、口感极好,用它酿造的白酒最佳。井上加水泥盖板、井边及井底镶砌着十多块古代石碑,其中少量蒙古文、汉文、回文、满文较多。近些年曾有蒙古族、回族、满族人等前来考证历史,用抽水机抽干井水、拓摩碑文。现井边有雕龙刻凤的碑头碑身露出水面。 c dbSv=r  
      据当地一位老者口述,有一蒙古文古碑从未被发现过,极可能是古戏台对面古庙右侧墙内所镶嵌的那块,外部早已被沙灰、石灰覆盖,故至今不为世人所知。 .Pes{uHg  
      曲陀关,勘称入滇汉,回,蒙移民后人凭吊先祖胜地。 NJf(,Mr*|  
       MlK`sH6  
       9m !!b{  
  8、花果山考 ~po%GoH(K  
       nH>V Da  
      今四街、七街、者湾三处交汇的花果山(又名平顶山)上,有四街余姓最早的祖坟旧称“余家大坟”。据老人回忆,当年墓地气势肃穆,规模不小,高大的墓群,石柱标杆、石升石斗,引人注目。 %y\eBfW,/  
      祖坟地址位于山腰小路左侧,较平坦的梯地处,当年的墓堆、碑碣荡然不存,变成了今天的一台台果树林梯地,山腰、山顶多见散落破碎碑石,被用做石料砌平台做垫脚石和山路石坎,不下二三十块,中无余姓者。 W0MnGzZ  
      据说,余氏祖坟因碑石高大完整显眼,又处于山脚部分,70年代初被挖掘抬走烧石灰,做地埂,棺木被用做水沟搭板,估计会有部分散落掩埋在某些地段,或被砌在山顶、土基房前的水泥平台以下,专门发掘要投入极大的人力。 dH2]ZE0V  
      为余氏后人凭吊先祖之地。 *rn]/w8ZW  
      除花果山外,小白坡有余氏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先人墓群二三十冢,保存完好,为第十六代“树字”辈以上先人长眠之所,有一定的考证价值。
$FQcDo|[  
       dmaqXsU8q  
       JC&6q >$  
       N$%61GiulT  
       w`j*W$82  
  9,余氏宗祠原貌图 =s0g2Zv"\  
       8K.s@<  
       ApG'jN  
       rkfQr9Vc  
   5 6Sh  
  10、余氏宗祠门联,匾额原文 yX7CN5vVl  
       J4gI=@e  
      2001年八月,又收集到早已失传的原四街余氏宗祠,所有门联匾额原文,计有门联四副,匾文三条,其中可见余氏由来的蛛丝马迹。 j6tP)f^tD  
       @A [)hk&(R  
      大殿楹联 YO@hE>  
       UvPp~N 7,  
      山西源河西流一脉相传 洋洋乎直超五股而上 OlEpid'Z  
      春履露秋履霜瓜瓞葛 绵绵也垒长搏击千年 L"[IOV9S  
       RRx`}E9,  
      大门联 YO)')&  
       `6rrXU6|  
      秦廷作相家声远 滇境调兵世泽长 LkaG8#m1R  
       ,q8(]n 4  
      侧门联 9n_ eCb)H  
       xC)7eQn/R  
      阶前明月千年在 门外清溪万古流 r k@UsHy  
       BApa^j\?  
      左门联 DX|uHbGg  
       bpGzTU  
      鸿猷绳祖武 燕翼贻孙谋 6mwvI4)  
       ja?s@Y}-9s  
      正殿匾文 5|CzX X#U  
       N.jA 8X  
      丕振家声 承先启后 有志竟成 MZ)T0|S_  
       N^lAG"Jao[  
  11、余氏第十一代孙之选公墓志铭(2002年元月搜集) o,J^ e_  
       J=@xAVBc  
       -rO*7HO  
      妣生于康熙丁巳年正月十七日巳时 5E`JD  
      考生于康熙西巳年九月初二日申时 l**3%cTb  
      皇清待赠拟谥毅直勤恪余公讳之选 &5d\~{;  
       庄襄慈顺余母陈孺人 QhsVIta  
      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子时吉旦 lQWBCJ8y  
      孝男先逝男 学文 i+I0k~wY  
       增生宽 孙 左得 仝立石  jC4O`  
       生员遂 学泗 0X#+#[W  
       G%$}WA]|  
      附:之选公生于康熙16年公元1677年 s*.3ZS5  
      卒于乾隆3年公元1740年 Zt_r9xs>  
      享年61岁
6<PW./rk:  
   h9jc,X u5X  
       {:$NfW  
       R(`]n!V2  
  12、铁改余姓传说考证 X|'2R^V.  
       c$A@T~$  
      很早以前,在云南一带广大地区的余姓中便流传着“铁改余姓”的故事,说咱们余姓祖先原本姓铁、姓鱼等等,但不见文字记载。 fM2^MUp[=1  
      2001年初,笔者偶得一本《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书中恰好收录了“铁改余姓”传说的几种版本,十分珍贵。但和通海四街余氏家谱碑记对照,仔细读来既觉新奇,又感蹊跷,有较大出入。第一,该书故事来源为曲靖一带余姓,祖藉有南京、奇渥湖胡人,遗传特征,男子脚趾小拇指甲干瘪不长指甲、同姓不开亲。而我通海四街余姓来源是“山西省太原府静乐县人氏”,我男姓中没有不长小脚指甲的遗传特征;第二,此书一诗的首句“本是元朝宰相家”,喻指其祖为铁木真,而通海四街余氏宗祠门联中有“秦廷作相家声远,滇境调兵世泽长”喻指吾祖为由余,又道明入滇的直接原因是随军,而非被人诬罪追杀。 c 6q/X*  
      两相比照,曲靖通海两地余姓同为一姓,但源头不同,曲靖余姓较为接近铁改“余姓”之说,通海余姓则有牵强附会之感,此事干系重大,不可贸然定论,日后若能得到该书中引用的曲靖一带传世的古藉,《铁改余字谱》、《余姓历代宗谱序》、《余姓宗谱序》及我通海余姓其它传世家族物证,对我寻根问祖,将有及大参考价值,澄清史实正本清源。 \XDmK   
  附:《曲靖民间文学集成》书中一诗日: 4DM*^=9E  
  本是元朝宰相家,江中赶散入西涯,沪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芽,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两三姓,一家分作千万家,后来贫富皆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Tyd h9I  
       O2lIlCL  
       &F`L}#oL&  
   w5(yCyNp~  
  13、余氏宗祠简介 ;W6-i2?  
       Z /h|\SyJ  
      1650年约明清之交,余氏第九代孙应孔公升任开广千总武官,族定四街为余姓源头,集资建盖家庙。此后家庙历经大小地震无数次(“……地覆倾颓……不止一次)——《碑记》 UFf,+4q  
      1789年,乾隆乙酉年,特大地震毁坏民居、家庙,族人边重建家园民宅,边筹措重修家庙,成立“捐金会”。 7H#2WFQ7  
      1808年,筹措经费,打家堂格子门——《碑记》,立《捐功德碑》“打家堂格子门今已十九年”,经族人鼎力“宗积二十七年得银千余两”。 f:XfAH3R{  
      1815年重修坍塌之家庙,立新梁并题二十一字于大梁之上。此后,持续修缮家庙,殿堂七、八年,“控经两三载,修峻七八年”。 s>r ^r%uK  
      1827年道光7年夏五月,家庙彻底修复,立《重修家庙碑记》,由十四世孙煊南题并书之。 wE4;Rk1  
      1968年文革高潮,横扫四旧,红卫兵逐家销毁“四旧”,家庙中历代供奉牌位物品,散失被毁,家庙偏殿被分给私人用做住宅。 <r3Jf}%tT  
      1970年1月5日凌晨通海7.7级大地震,四街属重灾区。家庙亦严重受损,大殿左墙坍塌,屋顶及梁柱受损,重修之。家庙自此一直用作杂物仓库。 vzcz<i )  
      家庙1650年左右始建,迄今已三百五十余年;1815年重修,至今186年。据推侧,1789年大地震时,整个四街民宅多已倒塌,以至家庙不得不重建。今日四街民房多为1789年后陆续建盖,有200多年历史。 UO1$UF! QC  
      旧时,家庙地形得当,门墙外一弯清流绕墙而过常年不息,院内两棵参天古柏挺立。宗祠有专人管理,每年春秋二祭,代代相传,族人家庙团集,促膝相依,亲情融融;60岁以上长者过世,牌位皆送祠堂内供奉,连江川县乡老村余姓亦此,解放后逐渐废之,以至今日连祖先牌位皆不见一块。
yfC2^#9 Zu  
p+)C$2YK  
  14、四街历史沿革 g}YToOs  
       )tvc/)&A}  
      通海河西坝区世为彝、白土著民族所居。元末明初之后中原汉人源源不断迁入,驱赶少数民族上山,久而久之,形成今天坝区汉族,山区民族的格局。四街一带,沙、沐、罗三姓汉人最早入住,故明代称沙沐罗村。后常、向、余、钱、杨、马、龚等姓汉人陆续随时军入住“军屯”。又称过杏花村,小街、绿槐镇,之后因逢四、十四、二十四赶集,最终定名四街。 'QR4~`6I  
      常、向、余、钱、杨为四街五大家族,从整个历史轨迹来看,余姓一直居中。今已传至二十三代。 pagC(F  
      据推则,我余氏先祖从山西省静乐县祖藉入滇后的基本迁徙情况为:山西静乐某村→随军作战入云南→驻曲陀关→驻秀山脚余家苍一带→因建文庙迁至四街→部分后人又返回秀山脚故名余家巷→部分后人移居外地江川、昆明、个旧、曲靖乃至省外。故形成今日余姓大杂居、小聚居,居住外地者人数远大于四街本土的情形。 ~ur)f AuF2  
      四街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从军, 从政,从商者颇多。“五大家族”均有自己的宗祠,规模宏大,风水考究,民宅建筑同样气度不凡,整个四街不论从地理位置、人气、影响力,在通河一带仅次于县城,有“轿子”之美称。2000年,四街常氏家庙被列为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通海县政府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拟将四街和河西两地申报为“历史文化名镇”,此举决非偶然。 pJn>oGeJ&  
      吾余氏后人历六百三十余载传承,今聚居于四街东街一带者计____户近四百人丁,聚居杂居外地者在千人以上,今日在世的四街余姓后人总人口当为___千人左右。 Bu' :2"7  
      据《中国文化研究》2000.4载文,今河南省淮阳柳林集有陈姓一支,同样繁衍600多年,但今天已发展成为36个村子,总人口近万。当然,家族的繁衍兴衰有许多不可相比之处,但和陈姓相比,差已显得太大了。这或许表明,要么四街余氏人丁不旺,要么早年移居它乡者太多,以至四街源头今日仅有余氏人丁四百余口。      gkLr]zv  
       =^by0E2  
       'h k @>"  
   NXi ,5  
  15、通,河历史上的大地震 h|)2'07  
       ,~iFEaV+  
      通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声名遐迩、但又是中国大陆六级以上大地震频次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每隔30年发生一次。通海人民自古以来深受地震灾害之苦,史书多有记载,我余氏同样深受其害。发生在1970初的那一场7,2级大地震虽已过去30年 ,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详见《一九七零年通海地震》、《通海县集成卷》、《通海县志》。据推测,通海一带的民居,六百年来因地震损毁无数,为维持生存,大修,重建者普遍在五次以上!多少年来,人们的世代积累和辛勤劳作所得,基本上都用来修建栖身之所。 u"eZa!#  
      有明确文字记载通海地区历史上的12次大地震分别是: WGluZhRuT3  
   rC=f#YjR  
  明朝1571年9月19日 6.5级 Gl=@>Dc%  
      1588年8月9日 7.0级 A-}PpH~.Z  
      1606年11月30日 6.6级 nsy !p5o  
   L>eQ*311  
  清朝1755年2月8日 6.0级 X}kVBT1w+x  
      1761年5月23日 6.2级 9*"[pt+tA  
      1763年12月30日 6.5级 # r2$ZCo3o  
      1789年6月7日 7.0级 HE8'N=0  
      1799年8月27日 7.0级 `<. 7?  
      1814年11月24日 6.0级 30wYc &H  
      1887年12月16日 7.0级 T<w*dX7F0K  
      1909年5月11日 6.5级 ^^20vwq  
   eUGm ns  
  民国1913年12月21日 7.0级 z/Mhu{ttL  
%tklup]LF8  
  16、“开广”地名考及清代官制 f D]An<  
       x0TnS #  
      余氏九世村应孔为清代千总,驻防“开广”。据考“开广”即“临安开广道”,又称临开广道,临蒙开广道,清代光绪13年设立。道,为清代省与州县两级之间的机构,大于州县又小于省。 jSOa   
      光绪年间的1887年,中法两国将蒙自辟为商埠,为适应商务、边务、侨务而设,驻所蒙自,除管理地方事务通商,兼海关之职。首任道员汤寿铭,辖境为原临安府和开(化)广(南)府及文山县、马关县、广南县、富宁县,曾是驻扎重兵之地。 *R9mgv[  
      1914年改称蒙自道,1929年废道。但清末民初人士一直习惯称那一带为“开广”。故余氏家谱中留有“开广千总”一名。 <7sF<KD  
      明代、清代官制设置一至九品正从共十八级,又分为文官、武官。据现有家族史料,第九代孙应孔公为正六品千总武官,第十三代孙自芬公为正八品文官,自禄公为九品文武官职不详待考。 ` i^`Q  
      清初沿袭明代官制,省级由总督巡抚统领,时分时合,下分五级武官,即总督→参将→游击→守备→千总→把总。清代时云南境内共设四级军队防区组织,汛、塘、关、哨三千余处分兵驻守,千总为汛级六品武官。 [W8iM7D  
      通海古代明清两朝的县令中,有两位余姓者,明弘治17年公元1504年余人俊,清代 年间余庆长,皆为外省藉流官。 t"!8  
       @zq\z$  
       l,FG:"`Z@  
       r)Mx.`d!  
       C>(M+qXL+  
       j{Qbzczy,  
  17、通海汉族由来及姓氏源流 w1!\L_::Y  
       L-X _b3E\  
      据1985年户藉统计,全县共有____个民族,三百二十三个姓氏。汉族居民的祖藉有川、陕、晋、陇、皖、赣、湖、广等,多数来自江南,其中又以南京藉最多。 O.40^u~  
      旧《河西县志》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被调查的河西县76年大姓中43姓祖藉江南占56.58%,其中30姓为南京,占39.47%,南京为明朝初期首都,又是从军征战云南的出发地,屯驻并落藉通海的明军中的确有不少南京藉官兵。 yKk,);  
      清代和民国,通海一直是滇南重镇商品集散地,川、赣、两广汉族商人入藉者不少;建国后来自华北、西北、华东等地的党政军干部也有落藉者。 =*)O80oaW  
      最早进入通海的汉族为董姓,原藉甘肃陇西县,汉末入滇居僰地,习僰俗,遂为僰人;柏姓“原藉荆楚湖北,随武候平南落藉河西”。汉代以后,中原荆楚巴蜀汉族因征战、为吏、经商、贬滴渐有进入通河一带者,但多已被“夷化”。 4>ce,*B1  
      元朝期间随蒙古大军进入云南的汉兵也不少,我余氏史祖即为其一。 1J%qbh  
      明代洪武14年(1381年)明军攻克云南次年置通海御,驻兵屯田,汉族军民大量进入,自此民族结构、经首文化、民风民俗随之变化。当初的通海军屯户2000多户5000多人,并强制携带家眷共同屯垦,世代相袭不得改变。 y7L4jO9h  
      彝、回、蒙、汉、傣、哈尼为通海六个世居民族。其中彝族为土著民族,渊远流长,汉族、蒙古族、回族多为元末明初起从中原随军入滇;傣族、哈尼族为明末清初从本省元江、勐海、红河一带迁处并逐渐形成村落。 z(#hL-{c  
      据史料及碑记记载,何官营何姓,南京应天府句蓉县钱 ××湾藉,明洪武16年入滇;朱姓,先祖来自金陵随沐国公开滇带兵驻通;谭家营谭姓,原藉江南常州府武靖县西乡伍都人士,“明洪武平滇奉命从王”;解家营解姓,江南句容人,洪武三年为邑训导,被诬滴戊通海屯河西东渠乡;者湾高氏,原藉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另一宗高姓,则为南京应天府人士;水塘陈姓,明初入滇原藉福建漳州府南靖县,明洪武14年入滇;吴姓,原居金陵,即古之杨州,汉之建业,明之南京应天府句容县;杨广段姓,宋代大理国时期来自大理;大新村董姓来自甘肃;河西县析姓来自四川;段、董、张、周、杨、赵六姓世居杨广,祖先皆为大理国王段氏宗族,皆来自大理。据常、向、戴、董、沈、罗、王、杨、汤、钱、黄等60多个姓家谱记载,祖藉南京应天府——45姓;四川成都、巴县、犍为县——3姓,如四街向姓;山西省太原、静乐、洪洞县——4姓余、陈、×、×;浙江省萧山、油江县——2姓;湖南省长沙——2姓;湖北省荆州、宜昌——2姓;安徽省凤阳、宣城——2姓;广东省——1姓。 o5G"J"vxe  
   arH\QPaka'  
       (w:ACJ[[  
       &^D@(m7>{K  
  18、最新发现的先祖名讳20人 1kw4'#J8  
       /Gv$1t^a  
      11代孙之选,生于公元1677年康熙16年,卒于公元1740年乾隆3年,享年61岁;12代宽、遂;13代学文、学泗、左得;煊南、超南、经邦、经谕、经傅、经才;嘉、猷、和、乐、绩、谟、瑞、范。 B]}V$*$ \?  
      其中有庠生、廪生、增生、生员若干。 e(% Solkm?  
       /+U)!$zm*  
       }? '9L:  
  19、关于昆明金殿、华亭寺楹联 &_hCs![  
       ga9:*G!b{)  
      近年,发现省城昆明著名风景区金殿和西山华亭寺悬挂的两副楹联题撰者为余安、余庆,与我余姓第十二代孙安、庆二公同名,因不及细考,谨将两副楹联抄录于后。 . TS=[WGMS  
   ",_  
      金殿楹联 GlD'?Mk1  
       $s!meg@s  
      铜瓦一殿岿若武当此地升香同享帝 !_!b \  
      铁壁诸关屹然腾越前代筹边大有人 _\;# a  
       2` qXD fD`  
      大清光绪癸卯年仲夏月吉日 @!O{>`  
      昆邑信士 周永澧 余安 董孚 陈曦 陈其宽 姚正浴 武保 敬立 a[l5k  
       ^`?> Huu<w  
   >L4$DKO  
  华亭寺楹联 9%6`ZS~3  
       zxdO3I  
      松声竹声钟磬声风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邑色皆空 e[!>ezaIY  
       6P|neb}  
      杞湖张继壁书 大理李泽灵制 k]g\` gc  
      弟子王法贞 王法照 善信余庆 朱玉芝 同敬立 ic#drpl,  
      维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三年岁次已巳年射月吉日 $)V4Eu;  
       ? |dz"=y  
   Ls{fCi/2F  
   9n'p7(s%  
   3F1Z$d(  
  20、一门两进士生平记 }d(6N&;"zN  
   pxj"<q`nw8  
  1、武进士余公衡敦.其生卒科举年月无考矣。 ,R+u%bmn#  
      据历代乡里言传余公精于武略兵器技艺纯熟尤是臂力超人一日公至十街访友将回洽遇天降大雨其友拿雨具与公公曰不必可用尔门前石碾替之友笑曰此石碾重数千斤如尔能作雨具之用乃赠公笑而不答随之酹袖运功轻而易举将石碾举过头顶作雨具由十街冒雨步行回家至东魁阁此时雨已停公随手将石碾掷于阁后砸地数寸之深今尚遗石碾于此地矣。 |.A>0-']M  
  2、文进士余公自珍。字琼山清光绪已卯科进士皇亲例赠封承德郎。 0bE_iu>f'  
      公生于同治癸亥年冬月初五日寅时卒于宣统辛亥年闰六月二十日亥时享年五十有九。 7-DC"`Y8e  
      余公中进士之后授临安知府职任未满因眼疾日重而告病还乡之后因公文彩出众而被河西县知县聘为师职公却之不任县知无奈又聘为本县督学理本县之学校事即从七街以东至现在的海东村。 &%lhov  
      公一生严谨治学效力桑梓所植东乡各营举贡生员无数均为国之良才。 i ?>"}h  
      公卒后葬于四寨小新庄村后林中后因小新庄村民围地造田迫于无奈只得将公之坟迁葬大西山。 ^4"_I   
      公之遗物:顶戴官帽一顶(含衬领) E !8y|_(j  
      同科进士李坤书赠团扇一柄 T*IudxW  
      公手书折扇、对联、条幅若干 .<.qRq-  
      由公之嫡孙收藏今四街家存诰封“承德郎”牌位一块供于家堂之上夹标耳石两块存于家院中其石本应有四而因五八年修水沟时被强行拉去两块至于“进士”方纱灯及二眼花翎吾儿时依稀尚见之后经五八年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七0年之大地震灾害之洗劫今无存矣。 &a`-NRU#  
       H2]I__t/u  
  嫡孙联魁谨忆记 2004年10月
9YJb~tuZ73  
       Xk2  75Y  
       '.=Z2O3p  
       *%O1d.,  
       ty78)XI  
   6"DvdJ0MB  
  21,未解之谜:衡敦自珍二公一门文武两进士 3EyN"Lvp{o  
   “大碾巴巴”和“见着余家走走开”传说 <ESAoY"RPN  
   x!< C0N>?z  
  22、部分余氏家族文物一览 B0Z@ Cf  
       j.z#fU  
      家族文物,是历史先祖们如何生存发展繁衍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见证,如秀山龟碑即为我一世祖广大公生活时代的同期物证,十分珍贵,它既不可替代,又不可再生,蕴含着整个余氏家族由山西入云南以来六百多年的历史足迹生存信息和家族凝聚力。凡我族人都应倍加珍惜,妥为收藏传与后世。迄今已收集到的和经确认的家族文物计有: .Ybm27Dk  
      1、《余氏木本水源》清末手抄本,约 千字距今百年以上 ?*T`a oB  
      2、《捐功德碑记》清代,距今约200年 cq0jM;@d  
      3、《重修家庙碑记》清代,距贪187年 j'7FTVmJ  
      4、《余氏宗祠门联匾文》明代/清代,距今200—300年间 SQeQ"k|P%  
      5、《洛社耆英》匾 清代,距今148年 F/!C=nS  
      6、《连科及第》匾 清代 距今 年 OxD\e5r  
      7、《第十一代之选公墓志铭》清初康乾年间,距今262年 # mzJ^V-  
      8、自芬举人公传下的部分古藉《宦乡土要则》等20余本 74KFsir@  
      和兵器、象棋 清代 距今百年以上 bDr'W   
      9、余氏最早的相片,清末民初距今近百年 p0@iGyd  
      10、部分幸存的祖宗牌位神祖 清代/民国 距今百年以上 uZqo"  
      11、昆明金殿华亭寺楹联 清代 距今百年以上 xUG|@xIwc  
      12、木制大财神牌位 明代/清代 距今百年以上 ~zuMX ;[  
      13、秀山龟碑 元代 距今624年 }#Vo XilX  
      14、余氏宗祠格子门四扇 明/清 距今186年以上 UboOIx5:  
      15、余氏宗祠内外照片一组 x[)S3U J  
      16、余氏四街聚居地外景照片一组 K[ylyQ1  
      17,一门文武两进士
p*>[6{$3)O  
      18 U_14CLs dG  
  19 ^goS? p/z  
  20 ?Ww',e  
  21 S46[2-v1  
  22 `5>IvrzXrK  
  23 >q]r)~8F^  
  24 d *H-l3N  
  25 :CH'Bt4<  
  26 vnIxI a  
  27 ,E/vHI8  
  28 `UeF3~)>E  
  29 h#;yA"j1&  
  30 ]QpR>b=[j  
  31 X2o5Hc)l<  
  32 NbgP,-  
  33 t6~|T_]  
  34 bv|v9_i  
  35 *r(iegO$  
  36 r Cmqq/hZ  
  37 b}[{'  
  38 Rk`c'WP0*  
  39 5%+T~ E*  
  40 EMJ}tvL0Tp  
  41 g[!sGa &  
  42 XMuZ 'I  
  43 d6~wJMFl  
  44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10-02
第十章 图片示意图50幅
  1,卫星遥感照片:云南省玉溪地区“三湖”地貌 %|r@q  
  2,云南省通海县县城,杞麓湖,坝子鸟瞰 p;X[_h  
  3,四街余姓聚居地 L.ndLd  
  4,四街余氏宗祠 7s>d/F3*  
  5,《重修家庙碑记》 D[:7B:i  
  6,《捐功德碑记》 efZdtrKgy  
  7,《联科及第》匾 PY)C=={p  
  8,《洛社耆英》匾 @b-?KH  
  9,幸存祖先牌位 Ho\K %#u  
  10,古案桌几 .Uha%~%  
  11,清末民初余氏最早相片 [ivJ&'vB  
  12,余氏宗祠原貌示意图 *N< 22w  
  13,曲陀关遗址示意图 w4RP*Da?:  
  14,余家巷遗址示意图 _pjpPSV6J  
  15,花果山遗址示意图 g&riio7lx  
  16, 滇省唯一汉,回,蒙聚居地 N@;6/[8  
  16,一世祖入滇物证:秀山龟碑 Tet,mzVuu  
  17,云南贡院:明清乡试科考重地 "1h|1'S50?  
  18,北京故宫:状元殿 ?}B_'NZ%  
  19,云贵交界处:古代汉民入滇第一关“胜景关” &ATjDbW*(  
  20.南京柳树湾高石坎遗址 |w:7).P  
  21,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遗址 J&{E  
  22,山西省旅游交通图 \CU.'|X  
  23,山西省静乐县示意图 6 )xm?RK  
  24,今日静乐 照片一组 ]e)<CE2   
  25,古代中原人滇路线参考示意图:南京—云南府 gQ,PG  
  26,由晋人滇路线示意图:静乐—通海 bBC3% H^  
  27, F4Z+)'oDr,  
  28, ?w /tq!  
  29, m_' 1yX@  
  30, O6l j^  
  31, vezX/xD?  
  32, h]vA%VuE'E  
  33, V= !!;KR0  
  34 +hV7o!WxC  
  35 1+.(N:) +  
  36 *siS4RX2  
  37 !1w=_  
  38 .E"hsGH9h  
  39 aXhgzI5]  
  40 aOA;"jR1  
  41 `N]!-=o  
  42 ~OAST  
  43 A8dIL5  
  44 #Bj.#5  
  45 $NWXn,Y'  
  46 :{E;*v_!v  
  47 2bPrND\P=  
  48 9r+]V=  
  49 D'$ki[{,  
  50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10-02
第十一章 足迹——一个古代移民家族之六百年变迁(框架)
  第一章 吻别故土 元末明初一世祖 s~(!m. R  
  第二章 洪洞集结 H&Jp,<\x  
  第三章 随军南征 >.'rN>B+  
  第四章 豫湖川黔  @Tk5<B3  
  第五章 胜景雄关 Z{&dzc  
  第六章 曲靖决战 aLa{zB  
  第七章 中庆驻防 phkfPvL{  
  第八章 移师河西 .%Pt[VQ  
  第九章 曲陀关上 Qy< ~{6V  
  第十章 军屯秀山 明代第三代  %<[?;  
  第十一章 龟碑俯视 V!^5#A<  
  第十二章 移居小街 YC,s]~[[   
  第十三章 世代军屯 5SOl:{A +  
  第十四章 家族渐成 Wycood*  
  第十五章 明代千总 yxz)32B?  
  第十六章 家庙屹立 ^}VAH#c  
  第十七章 难忘清代 清代第十代 c}$C=s5 h}  
  第十八章 地震天灾 J/T$.*X  
  第十九章 祠堂累建 cUB+fH<B2  
  第二十章 文武进士 p]lZ4#3  
  第二十一章 自芬中举 agI"Kh]j?  
  第二十二章 清朝灭亡 3=@lJ?Ym  
  第二十三章 民国岁月 民国第十五代 /[<1D|f%  
  第二十四章 分支渐徙 ' 5F3,/r  
  第二十五章 省城染坊 9$~a&lXO5  
  第二十六章 锡都砂丁 9| {t%F=-  
  第二十七章 世道艰难 V1]QuQ{&s  
  第二十八章 新国再起 新中国第十七代 ag* 5fBF  
  第二十九章 姓氏之谜 T=W;k<P\k  
  第三十章 任重道远 o"19{ D^.  
       {yCE>F\  
       n~mP7X%wE7  
  参考:《由晋入滇年表》、《史话》、《汉民入滇》、《大迁徙》、《通海县志》、《静乐县志》、《通海文化志》、《云南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云南史料丛刊》 ny'wS  
   元、明、清、民国、建国700年间各个朝代南迁沿线中原——西南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史实文献资料 Sa 8T'%W  
   WMXxP gik  
  附:古代入滇路线图一: Wi"3kps q  
      (南京—云南府 跨越七省) y8Oz4|  
  水路:应天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武昌——湖南洞庭湖畔武陵[常德] 9 .3?$(  
      陆路: 常德——怀化——源州[芷江]——新晃——贵州凯里——贵阳——云南富源——沾益——曲靖——云南府[昆明]——省内各府,州,县 mrGfu:r  
   M=t;t0  
   bqcwZ6r<  
   {osadXd C  
  附:古代入滇路线图二 : }Q-%ij2  
      (静乐--通海 跨越九省) w%uM=YmuT  
  山西省静乐县——北京——南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富源——沾益——曲靖——云南府——河西通海落籍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10-02
第十二章 后记
      这是一段故事。“故事” 时间绵延之长跨度之大,涉及内容之广泛,蕴涵意义之深刻,题材事关之重大,既让我为之震撼倾倒,又让我感到诚惶诚恐!源头源尾相距万里,斗转星移改朝换代六个世纪,一个庞大家族成千上万儿女同胞,前赴后继如山梁一般的身影,一拨又一拨在人生拼搏后留下的深浅足印。其间酸甜苦辣该有多少故事中的“故事”,云遮雾障又有多少扑朔迷离的不解之谜…… *@[N~:z/  
      这是一种寻觅。是孕育了我的美丽而古老的滇中杞麓湖畔故土大地,和跨越六个世纪的家族迁徙史,阵阵激发了我一股股怀古寻旧的幽幽之情。于是,我竟如初生牛犊,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着神秘色彩和许多未知数的陌生世界里。十数载秋冬春夏,我在其间漫游探寻踉跄前行。从云里雾里懵懵懂懂磕磕碰碰,到若有所知略知其然逐渐明了; w02t9vz  
      这是一次跋涉。一次从一己安身立命的个人小家园出发,去寻找一个大的、更大的、甚至无限的大家园;从一个狭窄的庸常的有限的时空出发,去寻访一个遥远的、神秘的、无限的时空的极为漫长的历程。前方,是一座巍峨耸峙的大山、一条坎坷迭宕的山路、一本厚实沉重的大书、一条曲曲弯弯的河流、一幅卷轶浩繁的画卷,又是一首没有穷尽的长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人文,方方方面多种学科尽在其中…… ^_XV}&7Q  
      这是一方净土。面对它们,我能领会到某种人生启迪与境界提升,使自己多些理智少些浮躁;阅读它们,我会感悟到心灵在又一次被沐浴之后的某种坦荡,去从容面对人世间了犹未了的是非恩怨荣辱得失;贴近它们,我会有一种实现了某种重大夙愿和缺憾弥补的收获慰籍之感…… X DAwE  
      这是一种挑战。回想本书构思之初,如何下手,写些什么,结果会怎样?心中无底。一方面,在我的手头,除了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千余字《余氏木本水源》、《重修祠堂碑记》、《捐功德碑记》,和老人们有限的零星回忆,再没有其它可供直接使用或间接参考的现成资料。似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零起步,写一本书谈何容易;另一方面,我心里清楚,自己才疏学浅,在整个余氏家族中,论身份论地位论学历论能力,皆属平庸之辈,并非胜任并驾驭这种“大题材”的合适人选。但,我的心是热的,情是真的。比之长辈老人,我有更多的精力,比之小辈年轻人,我有更多的人生阅历与积累。我没有却步没有放弃,而是怀着一种强烈的义务责任和使命感,拿起手中的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处寻访着搜集着积累着思考着。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愿倾注自己有生之年的心血之水,去浇灌培育呵护《足迹》这棵精神之树…… [*v- i%U}  
      近些年来,笔者试图斗胆对《余氏木本水源》作一番全面考证,对六百年家族迁徙史进行一次力所能及的追溯挖掘、整理复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少成多,作了一些调查寻访及相关资料搜集,集腋成裘,将得到的残篇断简以文字记录形式连缀起来;并曾通过电话联系方式牵线搭桥,试图早日与山西静乐祖藉余氏本宗取得联系;更想到能够有机会亲自去山西作一次实地考察寻根之旅。无疑,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繁杂的行动计划。 t0+D~F(g  
      近年来,我有几次大的远距离外出机会,甚至到达了与山西接近的北方地区,却因身不由己,始终未能跨入晋地半步。2003年金秋十月,笔者外出参观期间,先后到了上海、苏州、杭州、青岛、大连、北京、黄果树等七省区,并随身专门携带着《年表》及部分云南通海四街余姓聚居地照片,时机相当接近。后终因时间紧迫,22号之前必须从北京飞回云南,出庭六十万元工程款诉讼事宜,故未能前往山西,仅只乘机从三晋大地上空飞过。甚憾!2005年春节后的2月下旬,我再一次远行,驾车作桂、湘、鄂、皖、苏五省七千公里长途之旅,去沿途及长江三角洲一带考察。仍未能北上,只是往返两次经过住在南京时,专门一路询问,找到明代“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遗址,今南京石门坎,在当年的护城河边留影纪念。昔日的明都京城六部重地,偌大的兵营,如今,只留下一条长不过一里的护城河与河边一堵依稀可辨的古城墙,在默默的诉说着过去的岁月……。但此行所经过的几个省区,有部分路段和先祖600年前从北方南下由晋入滇所经过的路线吻合。我猜想,在我漫漫此行留下的足迹里面,是否有几个和祖先的足迹重合?;2006年春节后,我再次北上,四上江南,在上海无锡江阴一带呆了15天之久,仍然没有抽出时间精力继续北上。山西静乐穷山僻壤,云南通海沃土良田,相距万里一北一南,却一样是故土,一样让她的儿孙游子们牵肠挂肚魂牵梦萦挥之不去……! ~=9]M.$  
      今天,一百八十页八万字图文交织的书稿终于打印并装订出来。看着它,我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以及其间饱含着的喜忧苦乐。在感受到某种慰籍的阵阵冲击之后,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和愧疚。和自己当初的设想与定位相比,眼前的它,充其量只能算做是一堆“可供参考”的基本框架零散素材,抛砖引玉的粗糙之笔。远远不能够称之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更勿说“史” 了。尤其是,缺乏极为重要的两个核心篇章——静乐原籍觅踪、通海静乐两地余姓认祖归宗,,不仅有“有头无尾”之感,更使本书分量大打折扣。这,一直成为我心头之憾。 sZYTpZgW4L  
      我只能说,之前已经尽力,我将酝酿二次修改。愿二稿更好。其次,在近年内,我将抽出时间专程远行北上,亲自到遥远“神秘的”静乐原籍实地调查感受一番,全力续写欠缺的篇章,了却早已有之的心愿。 #Q$`3rr  
      拙成此书,仅供参考。原名《史话》,后改为《足迹》。一人之言,还望族人赐教指正。对于多年来始终给我予理解和支持,并提供过不少帮助的族人,在此一并致谢。身为余氏子孙,对故土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谨将本书作为一份薄礼。倘若,能对最终形成一部权威全面翔实的《通海四街余姓由晋入滇家族史》有所帮助,为不久的将来寻找到山西祖藉余氏本宗源头,最终实现认祖归宗有所裨益,乃笔者之莫大幸事。这正是: g@IYD  
       UCS`09KNJ  
      余姓已入滇六百年俨然一粒种子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 A3mSSc6  
      史话虽构思十二载只是高山一角云雾里难解个中奥秘 8!VF b+  
       <n|.Z-gF\  
      2000年1月 红塔山麓一稿
HP*AN@>Kw  
       /dt'iai~l  
       NJTC+`Hm  
       ZeY kZzN  
       6mbHfL>cO  
   7]6HXR@  
  参考书目资料: ~TEKxgU  
  1、《余氏木本水源》 2e @zd\  
  2、《捐功德碑记》 zO07X*Bw  
  3、《重修祠堂碑记》 H<6/i@ly  
  4、《通海县概况》 CF k^(V"  
  5、《玉溪地区教材、历史》 4?a!6  
  6、《辞海》 }uE8o"q  
  7、《山西省地图》 &JpFt^IHi  
  8、《滇文化史》 ToHCS/J59  
  9、《蛮书十卷》 ]'UO]i/  
  10、《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官印》 3e g<)  
  11、《新兴城市玉溪》 ( |1 $zF+  
  12、《中国状元谱、节录》 [k9aY$baT^  
  13、《中国古代史 元、明、清分册》 q(Y<cJ?X  
  14、《中华百家姓》 nr>g0_%m  
  15、《中国剪报》98.11 KsGSs9  
  16、《家庭生活报》2000.6.16 )T:{(v7 d`  
  17、《读者》99.12 ,$habq=;  
  18、族中长者口碑、回忆笔录 NBR6$n  
  19、古匾、家庙门联匾额 .BXZ\r`  
  20、《滇中纪胜》 8=7u,t  
  21、《云南百科全书》99年版 ";j/k9DE  
  22、新修120万字《通海县志》 vZC2F  
  23、《白国因由》 ^"ywltW>  
  24、《曲靖民间文学集成卷》 '=x   
  25、《中国历代年表》 Wn24eld"x  
  26、自芬举人公传下的部分古迹《宦乡要则》、《宋史》、《元史》 T"t3e=xA  
  27、《云南文史丛刊》 [e ;K$  
  28、《大理风物志》 GFx >xQk  
  29、《玉溪风物志》 ]BCH9%zLj  
  30、云南公路史》 ~tDV{ml  
  31、《云南社会科学》期刊 L]kSj$A  
  32、《通海县民间文学集成卷》 ?bQ~ +M\  
  33、《学术月刊》 WU{G_Fqaz  
  34、《文献》2001.1 J^ryUO o}b  
  35、《中国文化研究》2000.4 kfg9l?R$I<  
  36、《文物珠宝钱币鉴定》 DK&J"0jz,  
  37、笔者实地考证,如曲陀关、余家巷、花果山、胜景关 %ztCcgu*  
  38、《礼乐名邦》小册子 -JaC~v(0  
  39、《一九七0年通海地震》 yiSv#wD9  
  40、《汉族移民入滇史话》 y0M^oLx  
  41、《大理》 QK% {\qu  
  42、《淮城夜语、局部》 ~0!s5  
  43、《玉溪地区交通史》 ]P<u^ `{*  
  44、《云南蒙古族简史》 S j)&!  
  45、《通海回族宗谱、部分》 s}uOht} o  
  46、《文史哲》 c-z ,}`  
  47、《中州古今》 8Sd<!  
  48、《考古》 ^J< I Ia4  
  49、《新华文摘》 PF2PMEBx!  
  50、《______》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10-04
感謝余鈺兄的分享,用力頂一下先!!!
家族網站需要大家多多支持,才能可長可久!!!
离线余策旗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2-10-04
篇幅较大,只有慢慢阅读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