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阅读
  • 25回复

关于粤西余氏始祖 余席珍 的资料《古田杉洋余氏总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以下资料图片是我在古田杉洋余氏总谱找到的资料。资料供参考 探讨。。 =W~K_jE5lo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3条评分威望+60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鼓勵! 2013-09-08
余保 威望 +5 谢谢提供资料! 2012-10-27
thinfo 威望 +50 谢谢提供资料! 2012-10-27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4-06-01
回 22楼(余惟震) 的帖子
余惟震:江南池州府铜陵县那这个地点是现在的那里呢? (2014-05-24 12:19) 
sN^3bfi!i  
以我的理解,应该是现在的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安平乡西谷家村。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4-05-25
回 22楼(余惟震) 的帖子
余惟震:江南池州府铜陵县那这个地点是现在的那里呢? (2014-05-24 12:19)
Va^Y3/  
   铜陵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东濒上海,西望武汉,北临合肥,南依黄山、九华。总面积763平方公里,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 Uc,D&Og  
  铜陵县,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紧临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铜陵县是铜陵市唯一的市辖县,下辖4镇4乡,总面积763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30万人。 q) %F#g  
 X._skq  
历史沿革 om%L>zfB  
夏、商、周三代,属扬州。 }*.S=M]y$  
战国,属楚。 H/8H`9S$  
秦代,属鄣郡。 R=uzm=&nR  
汉代,属丹阳郡。东汉置铜官镇(今五松镇)。 [J0f:&7\  
三国,属吴。 @<]sW*s  
晋代,属宣城郡春谷县。 P%?|V _m  
南朝: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长江州。 4 DhGp  
隋代,属宣州。 cj ?aCVa  
唐代,属宣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之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五乡置义安县,县治设于顺安,寻废,置铜官冶。 #-76E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县冶移于江浒(即古铜官镇),属升州。 j\W"P_dpd  
宋代,属江东路池州。 P#^-{;Bu  
元代,属江南道池州路。无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克县城,邑令陶起祖迁县治于顺安。 )`,||sQ  
明代,属池州府。明初邑令时守道复迁县治于五松镇(今五松镇)。 W 7xh  
清代,属池州府。 jA<(#lm;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 'G] P09`*)  
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解放,县城为江南解放第一城。 ie<zc+*rW  
1949年5月13日,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署安庆专区。 uD'yzR!]+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铜陵县建制,并入铜官山,改名铜陵市。 ^?+qNbK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8 :8_Ke  
1965年7月14日,改属池州专区。 DIqM\ ><  
1974年3月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属铜陵市。[2] }-Ds%L  
BE0Ov{'  
|Do+=Gr$t@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4-05-25
歡迎維震宗親加入家族網站!!!
1条评分威望+5
廣德堂余成 威望 +5 是惟震不是维震。 2014-05-25
离线余惟震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4-05-24
江南池州府铜陵县那这个地点是现在的那里呢?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歡迎維震宗親加入家族網站!!! 2014-05-25
余惟震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3-09-06
Pc7p2  
U0iV E+)Bt  
B(5>H2  
t* p%!xsH  
D;jbZ9  
(ss,x CF  
*"4l}&  
^]~!:Ej0  
NV@$\ <  
B7YE+  
kHhku!CH  
  • |
t5u#[*  
}UQ,B  
7Cbr'!E\_V  
01uj-!D$@  
p~""1m01,D  
W tHJG5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3-07-01
池州府简介 SQ2v  
池州府是明、清两代的一个府,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池州市及铜陵市。池州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池州府下辖6个县:贵池县(首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清代,池州府与本省的徽州府、太平府、宁国府、广德直隶州以及江西省九江府相邻,与本省安庆府、庐州府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池州府。 hwXsfh |  
{*GBUv5  
历史上在 大明 以前并无池州府建制 ,兄若一意孤行认为是池州府铜陵县 ,弟也无奈,无力于辩。 =&UE67eK,  
n)q8y0if  
<H60rON  
建置沿革 A9BoH[is7  
dNt^lx  
w@,p`  
朝代
pI K:$eN!/  
建置名称
]m 3cm  
建置时间
R~a9}&  
辖县
hv#$Zo<  
治所
y$-@|M$GG  
级别
a~LA&>@  
隶属
=ZURh_{xV  
西周
xf;>o$oN0P  
fNAW4I I}  
y(g]:#  
xP>cQELot  
r@r*|50  
(Ox&B+\v+v  
吴国
?F]P=S:x  
东周
!4+Die X  
j~\FDcG*ed  
,_(=w.F   
JXkx!X_{  
{ST8'hY  
'q;MhnU+  
越国,楚国
uZ_?x~V/  
mB0`>?#i  
&/^p:I  
]5 ]wyDj  
|wb_im  
;9)nG,P3  
P;y!Y/$C  
鄣郡、九江郡
W=S^t_F  
西汉
Y=sv   
石城县
G DBV  
前109
*R4=4e2#S  
H 9/m6F  
石城
\N?lG q  
U[yA`7Zs}  
扬州丹阳郡、豫鄣郡
FDBNKQV  
东汉
c0jTQMe4yl  
石城县
Mp5Z=2l5  
25年
A$P Oc<  
44^jE{,9  
石城
rP(;^8l"  
[W'2z,S`WD  
扬州丹阳郡
qssK0!-  
ncR]@8  
石城县
1B{u4w7S4e  
222年
K[-G2  
y&F&Z3t  
石城
YO.+ 06X  
vWYU'_=  
扬州丹阳郡
?[X^'zz}  
西晋
5q}7#{A  
石城县
s";9G^:  
291年
? C6t Yd  
Ij7[2V]c  
石城
wvEdZGO8!  
yT C+5_7  
扬州宣城郡、江州豫鄣郡
!='L`.  
东晋
p y%RR*4#  
石城县
03dmHg.E!E  
316年
QWAtF@qTV  
-h,?_d>  
石城
%bgUU|CdA  
eDS,}Z'  
扬州宣城郡、江州豫鄣郡
cPPTGpqw  
南朝
|sPUb;&~  
石城县
`E8D5'tt  
420年
rE9Nt9}  
"{M?,jP#  
石城
I)q"M]~  
WSOz^]  
(宋)扬州宣城郡、淮南郡,(齐)南豫州宣城郡,(梁)扬州宣城郡、南陵郡,(陈)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
ZFRKzPc {V  
4XIc|a Aa  
石城县
nG0R1<  
583年,607年
U}DLzn|w  
qpV"ii  
石城
jR>`Xz  
h`f$]_c  
宣州,宣城郡
d:=Z<Y?d/  
>35W{ d  
池州,秋浦郡,池州,池阳郡
8 &3KVd`  
621年,742年,765年,806年
B_ bZa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izs=5  
石城镇,鱼贵口
Y=t? "E  
州,郡
D>0(*O  
江南道宣州
wHh6y?g\  
J&&)%&h'I  
池州
&4ndi=.#rg  
902年
%xr'96d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E\TWPV'/  
鱼贵口
IwRP,MQ~  
c-_1tSh}  
中央
TU': Rt  
南唐
aRElk&M  
康化军
wE"lk  
938年
!&:Cp_  
贵池县
OQ4Pk/-'  
鱼贵口
(>E/C^Tc%  
&-{%G=5~e%  
中央
^/$dSXKF  
北宋
`"PHhCG+z  
池州
|d-x2M[  
997年
^*4#ZvpG2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9}JPv4Z  
贵池县
0Ze&GK'Hf  
B~k{f}  
江南东路,江南路
YgjW%q   
南宋
qTRP2rH,L&  
池州
2;*G!rE&*`  
1127年
Q:7P /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F.x7/;  
贵池县
R!7--]Wcg  
K3h];F! ^  
江南东路
E$4H;SN \  
FZ<6kk4  
池州路
PWvTC`?  
1277年
;Ccp1a~+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Pz'-lo  
贵池县
| B$JX'_  
v,N!cp1  
江浙行省
ak3WER|f#  
veh=^K%G |  
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
I|Hcs.uW  
1368年
hZUS#75M5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Ebi~gGo  
贵池县
"].TKF#yg  
ko!aX;K  
中书省,京师,南直隶布政使司
JL:B4 f%}B  
南明
G Wj !n  
池州府
;4oKF7]   
1644年
#]}G{ P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Hpp;dG  
贵池县
OW> >6zM  
><6g-+*k  
南直隶布政使司
#: ,X^"w3  
5hiuBf<  
池州府
< *{(>  
1645年
D4GXZX8 K  
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nQ'AB~ Do  
贵池县
@L^30>?l  
ds QGj&  
江南省,安徽省
zhde1JE  
太平天国
af7\2 g3*  
池州郡
u:4?$%rB  
1865年
b*qC  
桂池县、菁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建德县、东流县
C0Ti9  
桂池县
!ly]{DTmm  
7":0CU% %  
安徽省
=2[cpF]  
中华民国
47XQZ-}4  
贵池县
21U,!  
1914
XA:v:JFS  
%k3a34P@  
不详
hQgi--Msw'  
> c7fg^@  
安徽省
RxkcQL/Le  
中华人民共和国
|S:St HZm  
池州专区,池州地区,池州市
#x&1kHu<  
1949年,1970年,2000年
70m}+R(`  
大通市、贵池县、至德县、东流县、青阳县、石埭县、太平县、铜陵县、繁昌县
aC$hg+U$G  
贵池县,贵池市,贵池区
:NO'[iE  
专区,地区,县级市,地级市
$} 7/mS@c  
皖南行署,安徽省
&B7X LO[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池州市[5]2000至今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风景区和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贵池区地级市安徽省
"wTA9\  
o6ec\v!l-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余成的分享!!! 2014-05-25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3-07-01
兄若如此那真是南辕北辙了,会误导人家的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3-07-01

余氏源流
作者:来源:尤溪姓氏志 | 2010/10/30 | 阅读:

一、渊源

据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载,余氏源自春秋时的“秦繇(由)余之后”。《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战乱逃往西戎(古部落),并在那里为官。后西戎王遣由余出使秦国,受到秦穆公的赏识。因西戎王昏庸,并在秦国派多人的游说下,由余投奔秦国被授为上卿重臣。由余才华出众,为秦的强盛并成为春秋霸主立下汗马功劳,名声显赫,其后裔便取由余姓名成由、余二姓氏。

春秋时,秦国之都在雍(今陕西凤翔县),由余在此为官,故其后裔余氏源于此。至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以后,由余后裔余振魁在朝为官势力渐盛,为秦王所不容,欲诛其族。余姓族人逃至泗州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匿居,后在此繁衍生息,成为望族。其后,余氏人口逐渐播迁全国各地,以歙州、新安(今安徽东南部、浙江西部)、吴兴(今浙江德清以北、湖州市一带)居多。故《通志·氏族略》中有,余氏“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之说。

又因由繇余之姓源于西夏朝禹之后裔分封国繇余而来,而夏禹之后原姓姒,故有余姓源于姒姓之说。

另有源于隗姓的说法。春秋时,辖境河西、大行山一带的赤狄部落隗姓氏族小国余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其后部落逐渐东迁至山西东南部(今长治市一带)繁衍生息,此地成为余姓发祥地。山西的余姓有汉族和赤狄族的混合成分,今已融为一体。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赐姓或改姓的余姓人口。

余姓的入闽定居有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汉武帝时期随汉军入闽镇压闽越王后裔叛乱的陕西、四川一带余姓将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余烈入闽为官,其家属随迁定居建阳,后裔分迁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总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将士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闽粤界一带山民暴动,后定居于闽南、福州等地。另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余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阳为县令,后举家定居于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镇),其后裔分迁沿闽江各县及福州等地。据考,入闽余姓大部分源于余姓发祥地泗州下邳。

二、入尤与定居

据尤溪余姓各宗谱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于杉洋余姓世系。入闽始祖为唐开元间由泗州下邳入闽任建阳县令的余青。其长子余焕于唐天宝三年由建阳迁古田县杉洋乡(今杉洋乡杉洋村)定居立祠。余焕四世孙余锡于北宋初,由古田迁侯官县兴贤里定居。余锡之裔孙余廿四,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由侯官(今闽侯县)入迁尤溪五十都定居,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载有明永乐间由大田广平(时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桥乡余姓,还有清嘉庆间由永春入尤的联合乡余姓。这是尤溪余姓的3个主要支系。还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县内各村的余姓。

(一)由闽侯入尤定居

新阳镇上井、龙益、林尾、文山,管前镇管前、西溪口、南华、真地,西城镇东村、湆头,梅仙镇梅营余姓

新阳镇上井村余姓始祖余廿四,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县入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今池田村所在地)谋生,于咸平五年(1002年)定居于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后)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长子余卅一于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于上井村龙身崙,建祠堂曰“种德堂”;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镇南华山(今南华村)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当时县内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间析归大田县)万宅村(今大田广平镇万宅村)定居;四子余卅七分支五十都洋头院后(今龙益村)定居,其后裔余原益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龙益村立祠建“龙溪堂”。其后,有余卅七后裔迁往镇内瓷厂村杨厝寨、双鲤村,还有城关镇,以及西城镇湆头、东村等村定居。

新阳镇林尾村余姓始祖余鸿伦为余廿四之十三世孙,约于明中叶由上井村入迁定居。其后又有余卅一“种德堂”裔孙由上井迁至新阳镇文山村,管前镇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镇麻洋、东村,梅仙镇梅营等村定居。

管前镇管前村余姓始祖余伯六为余卅一裔孙,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迁当时的三都馆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后,有裔孙分支至南华村定居。

西城镇凤元村余姓始祖余富七,约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迁至当时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镇凤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后裔孙迁至湆头村定居。

梅仙镇小蕉、源湖、登第,联合乡岭头,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绍七,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孙,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万宅(今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坑咙头自然村,入迁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镇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几代后裔(名不详)由董山迁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后裔(名不详)于民国初(1913年左右)入迁十都源湖(今梅仙镇源湖村)定居。

梅仙镇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为小蕉余姓后裔至登第入赘后定居。

联合乡岭头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于清顺治间由梅营彭坑自然村入迁定居。

台溪乡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为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约于元中期先由上井入迁坂面蒋坑村米萝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后转迁入福廷坑横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传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桥乡坑头村余姓始祖余钟孙,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今大田县广平镇)入迁二都梨树坑头(今坑头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联合乡联南村余姓始祖余长演(字光畴,号廷演),约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乡(今桃城镇洋上村)至联合塔兜街做糕点生意谋生,后定居于联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续(利房)、文福(贞房)。其后有裔孙分支定居联东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镇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迁定居于该村后岬自然村。入迁年代及源流具体地点不详

全县其他各乡(镇)均有数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数人至40余之间。

三、迁移

(一)新阳镇上井“种德堂”祖余姓迁移

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种德堂”祖余姓,民国及以前各个时期有后裔分别迁往省内顺昌县、安溪县、漳平市、仙游县,以及广东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裔孙余作团于1950年迁往沙县富口镇岩地村定居;其后有余时波、余生森、余生来等迁往沙县富口镇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迁往闽侯县甘蔗镇化龙村定居;余作炼退休定居厦门市;余生初退休定居山东省济南市,其长子余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次子余捷旅居墨西哥。

(二)新阳镇龙益“龙溪堂”祖余姓迁移

新阳镇龙益村余卅七“龙溪堂”余姓裔孙有迁居于沙县的。

(三)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迁移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裔孙,于民国时期有8户迁往三明市定居,并有裔孙迁往邵武市定居。

四、分布

尤溪县有余姓人口92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姓氏人口排序位于全县第13位。全县各乡镇均有余姓人口分布。其中千人以上的仅3个乡镇,以新阳镇居多,达3200余人,占全县余姓人口的34.8%。各乡镇具体分布:

新阳镇3205人,主要分布在上井、林尾、龙益、溪坂、瓷厂、双鲤、文山等村。

八字桥乡1898人,主要分布在坑头等村。

西城镇1281人,主要分布在凤元、湆头、东村等村。

管前镇785人,主要分布在管前、南华等村。

梅仙镇610人,主要分布在小蕉、源湖等村。

台溪乡351人,主要分布在福廷坑等村。

联合乡198人,主要分布在联南、联东、岭头各村。

洋中镇43人,主要分布在官洋村。

城关镇731人,主要分布在城区。

其余中仙、溪尾、坂面、西滨、汤川、尤溪口等乡镇余姓人口,均为散居。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4-05-25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3-07-01
回 9楼(余惟震) 的帖子
余惟震:希聖公:字远天号明月生元仁宗七年八月初二辰时卒顺宗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申时娶张氏生泰定四年六月十二日亥时合葬东隅太平西有铭石 按公世居江南治州府统陵县西古田村授济南府青城知县缘 .. (2013-04-04 20:54) 
b~+\\,q}  
卒顺宗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   =V^8RlBi  
元代无顺宗庙号 应是顺帝 或惠宗  年号是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