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80阅读
  • 2回复

历史迷雾:消失在江淮间的闽越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乐天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4-05
— 本帖被 thinfo 从 古迹新貌 移动到本区(2009-04-05) —
历史迷雾:消失在江淮间的闽越族 Ic*Q(X  
   野史家于2007.3.29 MB)xL-jO  
   l[x wH 9'  
  史载,越国被楚灭亡后,越国的部分贵族逃往浙南和闽地,他们与当地的闽人融合,形成了闽越族并自有国。秦并六国后,百越皆降,闽越国也降为闽中郡。西汉初年,闽越贵族无诸和摇因为有功于汉,得以恢复闽越王国。后来汉帝国为了避免闽越国坐大,又将闽越国拆分为闽越越和东海。东海较弱,由摇这一支做王,定都在今天的温州;闽越强,由无诸这一支做王,仍然定都在福州。汉武帝时,闽越叛乱并攻打东海国,东海国被迫举国迁往江淮之间庐江郡(今安徽中部)。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闽越的叛乱才被汉武帝平息。汉武帝征服闽境后,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这里说的东越基本上就是福建和浙南境内,整个东越部族被迁移到江淮间的结果就是福建境内的人口急剧减少,一直到东晋“衣冠南渡”后人口才有起色。 p=zjJ~DVd  
  两支闽越部族迁到江淮之间后,基本上从史书消失了。不过一些族谱的传说中还是留下了他们的影子,据说现在诸姓的一支和邹(无诸姓驺)姓的一支都自称是无诸的后代,但由于诸姓人口太少,而且从郡望和历史分布来看,似乎很难和无诸联系起来,邹姓虽然人口较多,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毕竟,从史书推测,闽越族人的数量应该在几十万,否则,也没有力量和强大的汉武帝对抗那么久。可是这支强大的让汉武帝头痛的部族后来却从史书中消失了,难道这几十万人就埋没在江淮流域了? C-M op,w  
 要解开这个迷,先要了解为什么汉武帝把闽越人迁到这里。据《史记. 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因为搞了个水利工程失败了,结果导致江淮地区土地变得贫瘠,但这地区水系发达,很适合擅水的闽越人定居,于是汉武帝就让越人定居于此,同时降低税收,以作为对土地贫瘠的补偿。这就是闽越人迁移到这里的原因。闽越人相对中原人来说民族特征明显,加上汉朝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可以肯定的说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是聚居在一起的,这一点从《汉书.匡张孔马传》也得到了验证,《汉书》记载公元前36年“凿壁偷光”的匡衡在当上丞相后被封为乐安侯,他的封地跟闽人的聚居地接壤,他仗势侵占了闽人土地,后来因为这件事被皇帝罢了官。僮之乐安乡在安徽省东北部,而东海(东瓯)族迁移的地点史书明确在庐江郡(今安徽中南部),距离较远,而且东海(东瓯)一般不称闽,且《汉书》里说到这事时只提到闽,没有提到越,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被匡衡强占的闽人土地就是那支叛乱的闽越族聚居的地方的边界。 ojaZC,}  
  既然闽人的聚居地和乐安国接壤,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出闽人大概的聚居地应该在豫皖苏三省北部,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历史上爆发农民起义最多的地方,当然,也是赤眉起义的主要兵源地。 MKbW^:  
  匡衡侵占闽人土地的时间距闽越国迁到江淮之间不过百年,正是西汉末年,这时候大地主和豪强肆意侵占土地、导致农民成为农奴或被迫流亡的现象日趋严重,匡衡所为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但是在当时豪强侵占土地这么普遍的情况下,位极人臣的匡衡却因侵占闽人土地直接下台,说明当时汉帝国对这支彪悍的部族还是相当重视的。不过象罢免匡衡这样的严厉惩罚毕竟不多见,西汉政权终于在危机中被王莽篡夺。但是王莽也没有能力挽救危局,中国历史又一次走到了需要大规模暴力重新洗牌的地步,于是绿林和赤眉起义就在天灾人祸中爆发了。 ^71sIf;+  
赤眉起义爆发于公元18年,史载当时闹大饥荒,青、徐和东海郡附近的人都来投奔起义军,一年多时间就聚集了几万人。于是,历史记载的唯一以纹面为标志的起义军诞生了。 lHx$F ?  
  这支起义军的主力是淮北人和鲁南人,这地方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几百年的文明洗礼早已汉化,纹面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汉人里面只有犯重罪的囚犯才会被迫接受纹面的耻辱,一旦被纹面,终身都抬不起头。那么,什么样的军队才会做出这样当时一般汉人不耻的行为呢?史书的一个细节告诉我们,起义军中汇聚了东海郡的队伍后才开始将眉毛画成红色,之前的一年多里他们并没有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举动,而东海郡正是处于江淮之间。 d+_qBp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这支东海郡的队伍里很可能相当多是被迁移到江淮之间的闽越人。闽越人极度迷信,一直有“断发纹面”的传统,他们的近亲畲族(那些没有被迁走的闽越土著逃入深山,极可能是今日畲族的祖先,史学界对此意见比较统一)直到元朝仍然有“断发纹面”的记载见于史书,去年在央视上还看到海南黎族(古代越人一支后代)妇女还有纹面习俗。这种习俗极可能是迷信的闽越人企求神灵保佑免于灾难,也可能是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升天或者不受苦难。这样的心灵寄托对于战场上的人来说是很需要的,有点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意思。春秋时越王句践和吴王阖闾打仗前先让一群“断发纹身”的奴隶在战场上拔刀自杀,结果把吴军吓得目瞪口呆,大败而逃。可见,越人对死亡似乎并不恐惧,所以才敢一再造反,正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他们都非常头痛。 O@l`D`  
这支起义军的主力是淮北人和鲁南人,这地方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几百年的文明洗礼早已汉化,纹面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汉人里面只有犯重罪的囚犯才会被迫接受纹面的耻辱,一旦被纹面,终身都抬不起头。那么,什么样的军队才会做出这样当时一般汉人不耻的行为呢?史书的一个细节告诉我们,起义军中汇聚了东海郡的队伍后才开始将眉毛画成红色,之前的一年多里他们并没有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举动,而东海郡正是处于江淮之间。 :wIbKs.r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这支东海郡的队伍里很可能相当多是被迁移到江淮之间的闽越人。闽越人极度迷信,一直有“断发纹面”的传统,他们的近亲畲族(那些没有被迁走的闽越土著逃入深山,极可能是今日畲族的祖先,史学界对此意见比较统一)直到元朝仍然有“断发纹面”的记载见于史书,去年在央视上还看到海南黎族(古代越人一支后代)妇女还有纹面习俗。这种习俗极可能是迷信的闽越人企求神灵保佑免于灾难,也可能是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升天或者不受苦难。这样的心灵寄托对于战场上的人来说是很需要的,有点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意思。春秋时越王句践和吴王阖闾打仗前先让一群“断发纹身”的奴隶在战场上拔刀自杀,结果把吴军吓得目瞪口呆,大败而逃。可见,越人对死亡似乎并不恐惧,所以才敢一再造反,正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他们都非常头痛。 #{0c01JZ  
  闽越人有这样的传统,就不奇怪为什么鲁南的军队在加入东海郡的人马后变成了“赤眉军”。生逢乱世,猪狗不如,如果通过画红眉毛这种手段可以让自己在战场上存活下来或者死后能够不受罪,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全而生之,应当全而归之”的教条似乎也可以撇在一旁。于是,在汉朝这一中国历史上最重孝道的时代,在孔孟文化的核心区,一群汉人离经叛道跟着闽越人画红了眉毛,准备跟王莽的新军决一死战。这支惊世骇俗的军队后来发展到了一百多万并且一度攻占了长安,但一直都以赤眉作为标志。 (mv8_~F0  
  如果说以上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赤眉军受闽越族影响的话,那么赤眉军在占领长安后的行为显然在证明这支军队的异类。史载,赤眉军居然在长安附近挖墓奸古尸,这些不幸的尸体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后。汉代是我国古代玉文化和护尸技术最发达的朝代,两种技术结合的结果就是玉棺中经常躺着已死多年仍鲜艳如初的尸体。大家应该见过那个辛追的尸体吧,两千多年后出土仍然栩栩如生,那想来刚死了两百年的吕后尸体应该对于赤眉军来说还是有作为性幻想对象的可能。但这终究是畜生行径,难道他们是被吕后砍成人彘的戚夫人家乡的故人来报仇?赤眉军里确实有山东定陶人,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已经二百多年过去了,而且这种奸尸行为是普遍性的,既不是一两个士兵偶然所为,也不是只针对吕后一个尸体实施,“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在中国历史上,叛军大规模奸古尸就此一家。这样普遍的野蛮行为似乎不是长期受教化的鲁南淮北人能够做得出来,毕竟人死为大,这样的行为对于迷信的古人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但是,闽越族的葬俗却是悬棺,所以也许在他们看来把埋在地下的尸体挖出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奸古尸,历史上没有记载闽越族人有此习惯,但相对于他们聚居地的邻居来讲,他们确实野蛮之气还没有消除,一向不怕死的闽越人也许认为划上红色的眉毛就有神灵保护他们,所以他们才不怕古尸。 C,Ch6Ph  
看到这里朋友们可能会问,这些连古尸都要奸污的野蛮人怎么会一直没换老婆?这就不得不提到闽越人的风俗了。 'E6)6N  
  闽越妇女社会地位一向高,闽越人向来有入赘女家的风俗,还在秦始皇时代,就曾经下令禁止会稽郡(古越国)入赘,并把赘婿抓去充军,但闽越天高皇帝远,化外之民还是保存了这样的风俗。这一点在闽越的近亲畲族身上还能得以体现,民国时的一首诗中“畲民婚俗不嫁女,一女十婚不足惭”就是最好的佐证。其实从福州妇女相对于别的汉族地区的强势地位这一点出发,也能依稀看到闽越这种习俗的痕迹。 `*WR[c  
  正是闽越妇女这种强势地位,才使得赤眉军虽然占领了这么多地方,却始终没有更换自己的老婆。 [&e}@!8O`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大胆的推断这支赤眉军里应该有不少闽越族人。 kFeuKSa^d  
  后来的史书还记载,迁至安徽寿春、合肥一带的越人,有的居于山区,成为山越的一支。他们在族长的统领下,往往以几千人为单位进行战斗。战则蜂起,败则四散。东汉末年孙吴政权为了扩大统治领域和兵源队伍以及增加赋役,频繁镇抚山越。到了238年山越大致被平定,江东六郡勇悍善战的山越被收为吴国的士卒,还有不少的山越人则被同化于汉族之中。这样,在民族的大融合中,随着汉朝统一语言——雅言的诞生,迁居江淮之间的闽越人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EcX3  
 但是历史上的人口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当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时候,她必然会吸引众多人口的到来;而当这些发达地区战乱频繁的时候,大量的人口必然会选择离开到那些相对安定的地区去。王莽统治时期天下大乱,赤眉军的发家地鲁南、江淮也战乱频繁,这样,人口迁移就不可避免了。 y;uk|#qnPS  
  公元前85年,也就是闽越族主体被迁往江淮之间25年后,从深山中逃回来的闽越人重新聚集,自己建立了冶县,辖地还是在福建一带,这个地方政权后来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已经迁移到江淮流域的闽越人对故地的这个消息不可能不知道,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部分闽越族人选择重回故地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关于冶县人口的具体数字官方的资料始终没有让人信服的结论,毕竟,福建离统治中心太远而山又太多了,对于当时的帝国来说,这里实在是个无足轻重的地方。 nXXyX[c4e  
如果说汉末年的大动乱关于闽越人回迁只是基于推测的话,那么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导致外地人入闽已经零星见于史料和族谱之中。以下为部分资料: !RAyUfS  
  一、“东汉赵丙,东阳人,来闽从徐登习为越巫疗病,初家霍童,后人迁省。”赵丙是赵姓入闽始祖之一,这个资料给我们传达的重要信息是:东汉时闽越人的巫医术天下闻名,以至浙江中部(今浙江金华)都有人来到宁德的霍童来学习,而且这个地方看起来还不差,所以从金华这个较先进地区来的人愿意在福建定居。 Sa6}xe."M,  
  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浙江省会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黄道隆弃官入闽,隐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平朋山,俗称双阳山。”此人为今黄姓入闽始祖之一,这个资料给我们传达的重要信息是东汉末年会稽郡的一把手都愿意到福建来定居,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资料把河南固始与福建的联系推到了东汉末年。现在,该轮到固始登场了。 nx8 4l7<  
 在说固始与闽越人的关系前,必须要明白历史上的固始和现在的河南省固始县不是一个概念,前者的范围要远大于后者。东汉初年光武帝封他的妹婿、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辖地跨今天的豫鄂皖三省,今天的安徽寿春也在其辖地。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资料已经告诉大家,迁到寿春的闽越人成为山越的一支。也就是说,东汉时的固始,就已经活跃着闽越族人!而正是固始,历史上大规模的向福建移民了四次,从而奠定了福建人的主体构成,如今80%以上的闽台人和闽裔华人的族谱上都记载着祖宗是从河南光州固始来到福建的。为什么历史会选择了固始这个大别山脚下的小地方的先民成为闽台人的祖先,而不是别的地方,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5) nm6sf  
这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个大胆的推测:固始及周边地区活跃着大量闽越族的后代,他们追随祖先的踪迹重返故里。 ]=7}Y%6  
  自从闽越族被迁往江淮之间后,部分闽越族人经过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居民之中。由于闽越人有上门入赘的习俗,一部分闽越男人改成妻家姓氏,他们的后代在记载族谱的时候只认妻家,当然,婚姻都是双向的,入赘发生的同时,必然有闽越女性嫁给当地居民。这样在大规模的融合中,这个民族的群体特征逐渐淡去。随着三国时孙吴政权的兴起,部分还在聚居的闽越族人不断的被征召参战,不服从的则被镇压,这个民族成规模聚居的习俗也就此消亡。同时随着汉朝统一语言——雅言的形成和成熟,闽越人在大融合中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随着属于本民族的特性的消失,这个民族就被完全同化了。被同化的闽越族人在汉文化的熏陶下,对于自己祖先的蛮夷身份感到羞愧,入赘的跟了妻姓,没入赘的就改姓氏;有族谱的就改族谱,没族谱的当然更是默默无闻,只有部分闽越后代——一般是贵族后代比如诸姓、邹姓,还残留下了祖先的记忆,其他的,统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要不然,这么大的部族,经过这么多年的繁衍,怎么会后来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连一个都没有呢?解释只有一个,完全被同化了。虽然他们完全被同化了,但是,对于祖先故地,有的闽越后人并没有完全忘记,特别是闽越贵族的后代们,还在想着祖先过去的荣耀,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了回归。这种回归并不奇怪,古代希伯莱人在埃及繁衍了几百年,但最后还是在摩西的带领下重返以色列。只不过以色列人的回归充满了血腥,以色列地处亚欧非要冲,他们的回归是在挤占原有居民的生存空间;而闽越人回归东南边陲福建则相对和平。闽越人的回归历程中,固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 t /1KKEZM  
$s5LzJn  
闽越人的回归历程中,固始(如无特指,本文的固始皆指东汉至唐宋时固始,约为今鄂豫皖交界各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 /V^Gn;  
  固始及周边一带,地处华东与中原地带交融处,位于江淮之间的西部,处大别山所在,又有淮河和众多湖泊环绕,境内地形多样,山区、丘陵、平原、洼地、湿地、滩地兼备,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是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湿润,雨量丰沛。这样的地理环境,和闽西北比较相似,所以闽越人选择此处定居是很自然的。 zvL;.U  
  当然,固始及其周边只是部分闽越人的定居之地,整个江淮之间到处散居着闽越人的后裔,正因为保留了这支强悍部族的遗风,江淮之间的人民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中最有战斗力的群体,难得的是这种遗风保留至今,这其中,大别山区走出来的士兵更是战斗力惊人。三国时孙吴就利用山越人为其征战;东晋时“淝水之战”,区区八万“北府兵”居然打败了百万前秦军队,挽中华于既倒;在南北朝对峙中,依靠江淮兵南方政权才得以延续;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光州固始乡党前后共五十八姓军校征服闽粤蛮獠(其实就是闽越族人近亲)并在闽南定居下来并和当地女子通婚;唐末又有光州固始人王氏三兄弟率领固始乡党征服闽地全境;宋金对峙时,江淮处于最前线,江淮人民的抗争最为激烈;蒙古军队南下时在江淮流域第一次遭到失败,南下不成,被迫向西而去,从而改写了欧洲历史,江淮人民的抵抗使得南宋政权又得以延续了几十年直到被忽必烈抄了后路;元末首先举起义旗的红巾军是江淮人民,最有战斗力并打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恢复中华的还是江淮人民;太平天国军队横扫南方,他们的北伐军也是一直打到北方,唯独淮西地方武装不肯屈服,他们各自为战,居然越战越强,后来李鸿章收拢了他们组成 “淮军”,他们给了太平天国致命一击;红军时期,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走出了众多将领;抗日时期,这里成了新四军最重要的兵源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这里,依托当地人民,居然在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发展壮大……正因为这里的民风是如此的彪悍,所以连视人命如草芥的主席在百废待兴的时候就将治理淮河视为头等大事,主席熟读史书,他说这里自古是造反最多的地方,要让这里的人民吃饱饭,就要治理淮河。 ?Bno?\  
但是仅仅认为江淮流域由于经常灾荒导致民风彪悍显然太片面,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发大水,这里就是鱼米之乡,更何况前面提到的战例里远远不只是农民起义,更多情况下,他们代表的是官方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江淮之间的民风如此彪悍?我想闽越人给他们留下了闽越族彪悍的基因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E.R,'Y;x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里自古是徐夷、淮夷的地盘,他们民风本来就彪悍。但是这些古代的夷族后来被楚、齐、吴几个强国给灭了,其中吴原来基本在江南,兴起后夺得江北地区不过几十年时间就迅速被越消灭。越灭吴后,越王句践为了获得中原各国的认同,主动把吴侵占的地盘还给了宋国,还把其余地方送给了鲁国,基本上退回到江南地区。后来江淮地区在楚灭越后慢慢又几乎全部落到楚国手中。在秦末起义前,并没有什么有力的史料表明这里民风的彪悍。至于陈胜、吴广二人,也并非江淮人,他们在不反抗也是死的情况下才向暴秦挑战,当时天下苦秦久矣,所以一呼百应。虽然楚汉争霸时江淮兵会打,但主要还是由于项羽的天才领导,更何况这支部队的核心是江南兵,而且这支军队后来还是打不过韩信的军队,如果他们真的特别强悍,在原来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也不会败给刘邦。虽然后来得天下的刘邦也是江淮人,但让他成功的军队并不是江淮兵,而是北方和西方的士兵。再后来西汉景帝时候的“七王之乱”中,以江淮兵为主力的军队虽然数量上占优势,但在汉军面前却不堪一击,这足以证明西汉初期江淮兵还没彪悍到经常以弱胜强的地步。而当汉武帝把屡屡造反的闽越人迁到江淮之间后,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江淮的民风开始强悍起来,也就有了前文提到的诸多强悍战例。这当然仅仅是推测,但前后联系起来,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来推翻这个推测。 !uLz%~F  
  在融合过程中,三国时代应该是关键时期。西汉末年虽然也是乱世,但毕竟时间不久,而且江淮流域虽然是赤眉的兵源地之一,但不是主要战场。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这里却成为魏吴对峙的主要战场,曹操老家就在安徽,而孙权更是对山越或招抚或镇压,大量使用山越力量,这样,闽越人与当地居民的深入融合就不可避免了。从此之后,江淮之间的人民就成了中国最会打仗的人民。 GWsvN&nr  
  在闽越人与当地人的融合中,也不断的有中原其他地方来的人民加入其中,这样,闽越人的血统被不断的稀释,江淮间的原住民与闽越人结合形成了当地的汉族。 MqDz cB]  
前面所做的引证和推测是为了证明这支闽越人已经完全溶入到当地居民当中,现在再回来讲固始。固始位于三省交界,处于“吴头楚尾”、“豫南杨北”交通孔道的地理位置,逢中原战乱,每必祸及,但“百里不求天”的沃野,使它创伤的愈合力特别强,战乱一平息,故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迁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因而成为中原人口迁徙的集散地。也就是说位于中原最边上的固始长期以来人口的交流是非常频繁的。她处在江淮之间的西北面,再往北往西就是中原腹地,所以每次战乱之后,必然会有大规模的中原人的到来,而在和平时期,以她的地理位置,也必然会有中原人民不断迁来,这一点,从闽台各家族的族谱中也得到了验证。不断新加入的中原人民和原来的居民继续融合,不断稀释闽越人的血统,与此同时东边拥有较多闽越血统的人民也会向固始迁移,但是总体来讲,固始这一带的人又比东边的江淮人拥有更多中原人的血统。 UzTFT:\  
现在来说说闽台家谱。闽台的大多数家谱中都提到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既然他们的族谱这么肯定来自固始,那说明他们的祖先肯定是已经在固始定居了一段时间,大多数族谱也都是这样记载的,这样的话,这些祖先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概率让他们与固始当地的原住民融合,从而稀释他们中原人的血统增加江淮人的血统。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血统,再加上在固始这样与闽西北较为相似的环境长期繁衍,所以固始人来到福建后能够迅速适应福建的环境,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疾病,这使得他们能够繁衍子孙。 _bRd2k,  
  可以说,历代固始人的入闽,是古闽越族后裔的一种回归,虽然经过不断的稀释,他们身上闽越族的血统越来越淡,但这毕竟是一种回归。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早期回归的闽越族后代又跟留在当地的闽越族后代融合,从而又恢复了部分闽越族的血统。这样的过程一直在持续,不断有从固始来的含有古闽越人血统的新移民迁入福建,他们又与先期到达的旧固始人和闽越土著的后裔融合,这样,就奠定了今天大多数闽台人的血统。 SVB> 1s9F  
@TBcVHy  
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大规模的固始人入闽主要有如下五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八姓入闽,开始了对福建的开发建设。唐高宗总章二年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80余姓近万名赴泉、潮一带镇抚骚乱,军兵及眷属就地安家,未回故里。唐朝末年,固始人王审知兄弟三人率乡民5000人随农民义军入闽,所率将士 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北宋末年,固始一度被金兵占领,乡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闽地。南宋末年,元兵占领光州今信阳市光山县、潢川县一带,进而占领固始,百姓纷纷逃往闽地。当然,后面南北宋的两次是伴随着和其他中原人民以及江浙一带的人民一起入闽的,这两次的入闽固始人已经不再居于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那时福建已经发展起来了。由于福建逐渐发展起来,加上相对别的地方比较安定,所以在没有战乱的年代也会有外地来的移民,这样,福建的人种构成慢慢就变得复杂起来,所以才会在某些地方出现一个村说几种方言的现象。当然,主流人群还是固始人和闽越人的后代。而根据前面的考证,固始人是以中原血统为主,楚、淮等诸夷及闽越血统为辅,所以今天闽台多数人流淌着上述古族的血液。正是这些部族的不断融合,才有了今天的汉族,所以,我们多数闽台人还是100%的汉人。而今天生活在江淮流域的一些人可能是我们福建人的远亲。 (&t741DN|  
由于长期奉中原为正统,所以我们的族谱里都在强调自己来自中原古地的正统性,当这种强调正统的作法具有普遍性的时候,那些并非来自中原故地的家族可能通过和中原故地人联姻来抬高身份,或者制造伪谱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后者的做法就经常被历代开国皇帝采用,而民间伪谱也是屡见不鲜。这样的结果就是唐末前迁到闽地的固始人族谱里几乎都能找到某位名人成为自己的远祖,来证明自己不但来自发达地区,而且系出名门。而修族谱一般是在家族里出了达人后才会修,并不是所有跟随陈氏父子和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人都马上发达了,他们中的多数人是下层人民,叫所有人准确的记住他们几百年前的祖先似乎太不现实。当他们中的某个后代发达的时候,通常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这时候再修谱,以发达人的心态,给祖宗脸上抹光是再正常不过的,更有甚者,因为祖宗与某名人同名,就把祖宗安在这个人身上,这也是旧族谱的通病。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族谱里记载的我们祖先来闽前的那些祖先们抱有学术上的疑问。这种伪造族谱或乱套族谱的做法极可能是闽越族消失于历史的最大原因。而族谱片面强调男方、漠视女方的也容易让人们忽略江淮人和福建人身上的古闽越族血统。 8S/SXyS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认为江淮间的古闽越族并没有消亡,他们在我国古代各族的大融合中把某些东西遗传了下来,既遗传给了江淮间的人民,也通过固始人把这一血脉延续到了福建人身上,不断大规模涌入的固始人又和留在当地的闽越人重新组合,形成了今天闽台人的主体。这样的融合跟其他地区汉民族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至于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如我所推测,希望有朝一日通过基因技术来加以确定。 7~&  
\vwsRT 1  
以下为族谱记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的福建人血统来源编年表: J,q6  
  一、江淮闽越:系出大禹,后句践兴越,传至无疆时越被楚灭。越被楚灭后,许多越国的贵族们没有留在传统的越国内,而是选择带领自己的部落往南或往海中逃去,其中一支来到福建和浙北,和福建境内的原住民即闽人结合形成闽越族,并自然形成闽越古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百越采取招抚或镇压的策略,当时福建降为闽中郡。后来天下反秦,闽越贵族无诸和摇二人也跟着造反。秦被灭后项羽分封诸侯,但因为项羽是楚人,怕越国再兴起,所以没给无诸封王,无诸一怒之下造了项羽的反。刘邦得天下后分无诸做了闽越王,后来怕闽越坐强又从闽越国中分了东海国出来,摇做了东海王。闽越因为对这个分拆不满,几次反叛汉帝国。公元前138年,东海国全国主动搬到庐江郡,定居在今天的安徽巢湖南部地区。110年,闽越部族被汉武帝强行搬到江淮之间,由于部足数量众多,散居在江淮各处,但基本上依部落聚居。闽越族的特性决定他们喜欢在山水间定居。搬迁到江淮间的闽越族与当地的东夷、淮夷、徐夷、楚、吴、古越及中原后裔长期融合,形成了江淮间的汉族。 8G3CQ]G  
  二、福建境内:公元前85年,从深山里逃出来的闽越族自立冶县,得到汉帝国承认。由于长期没有战争,闽越族人口得到增长,期间不间断的有外地人加入。东汉末年,已经有逃避战乱的外地人入闽的记录,同时,闽地跟孙吴政权交流频繁,汉人也在这期间为闽地注血。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大乱,有河南固始八个大家族入闽,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成规模输入固始血统。唐高宗总章二年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80余姓近万名赴泉、潮一带镇抚骚乱,军兵及眷属就地安家,未回故里,这是福建第二次成规模输入固始血统。唐朝末年,固始人王审知兄弟三人率乡民5000人随农民义军入闽,所率将士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王审知主闽后,福建本地的闽越族主体上被同化了,我们从男的被称“唐部人 ”和女的被称“诸部人”可以想象出当时融合的情景。这样的称呼提醒我们,我们血液里的一部分流淌着古代闽越族的基因。王氏家族主政福建期间,福建大规模发展起来,于是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这时候,福建的血统已经比较杂了。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固始又一次大规模给福建输血,但固始人这两次入闽已经不再居于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8.JFQ/) i  
  三、固始血统:固始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她的人口经常变化。但血统基本上以中原人为主,楚、夷、闽越为辅,经过长期融合,共同形成汉族。 V Ioqn$  
  所以今天那些族谱记载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的朋友们,他们的血统是以中原为主,楚、诸夷和闽越血统为辅。而那些后来者们,只要你们的祖先跟福建当地的居民融合,他们的后人里必然会有闽越族的基因在哪里,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区别而已。所以闽越族并没有消失,他们的基因还流淌在你我闽人的身上。(全文完) O2;iY_P7lV  
  编后:野史家写此文并非要做颠覆性言论(我没有颠覆任何东西,因为历史上后来并没有记载关于闽越人的事迹,我这样推测当然不能算颠覆),只不过想在历史的盲点里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野史家本着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的宗旨,虽已下结论,但欢迎反驳,并衷心希望与我持相同见解的朋友能够给我补充资料。 B8Vhl:p  
I'h|7y\  
认祖是无法释怀的乡愁
离线余广孝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5-19
广东潮州,也古之闽越地也,先民也就是闽越族。
我是潮汕人
离线余广孝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5-19
写得特别好,不知道作者是谁,很想和他好好的交流。
我是潮汕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