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12阅读
  • 13回复

全国各地余氏宗亲,留心文中是否有提到祖宗先贤,文章有点长可回帖反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5-01-23
— 本帖被 廣德堂余成 执行加亮操作(2015-01-24) —
["@K~my~D*  
从隋唐始,连绵繁茂,清清楚楚。  族中历代有先贤外出做官,有安定落户外地的,江西,浙江,广西,福建等地可留意。
隋开皇十三年(593),余宏略(565-),字绳五,为润州刺史。生子景让、景敦。
余景让(589-),字士敬,(生文昌、文荣),仕隋炀帝为行军司马.
余文昌(613-),字必大,荫授陕州经历(掌出纳文移)。唐高祖论功行尝,授于京都军器库使,加封度支员外郎,卒于官。生子世玉、世仁、世信。
余世玉(632-),字叔宝,拒绝出仕,“而家食自甘”。生子仲礼、仲裕。
余仲礼(651-),字致钦,又名余钦。十八,父丧开元初(713)考中太学博士,成为盛唐大儒。(致仕,诏征不起。年四十五,卒于润州之睦族堂)。生子庆仁、庆善、庆恩。(清乾隆四十七年安徽休宁《余氏宗谱》题诗云:“古歙钦公始,长枝曰庆仁,蓝田隐耕读,筑舍傍松林。”)
余庆善(683-),字邦贵。幼嗜学,以才行见丞相李吉甫,荐为司农员外郎生子大康、大咏、大宁。余大康(字叔平,生子汝渊)国子生余咏(字叔思,子汝阳)唐议郎、国子监司业(副长官).
余大康(字叔平,生子汝渊)。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时,携家带口,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徙至睦州遂安武强溪畔九势山下之萝蔓塘。大康公开启“萝蔓世家”千年荣耀。
余汝渊(字廷环,又作廷宝。生子日光、日辉、日耀)“博通今古,落笔成文”
余日光(字亿明)仕唐文宗为韶州长史(主管府州县学),居曲江。宋知名谏官、工部刑部尚书余襄名靖者,其后也。余日辉(字亿亮,生子居仁、居厚、居实),以词赋科举荐为正三品的肖城尉。三子余日耀(字亿道)任命为桂林淳化令。
余居实(字敦夫),娶周氏、方氏,(子义明、义仁、义信)。
余义明(字文亮,生子瑶、琼),唐宪宗时仕为常州刺史。
余瑶(860-),名端,字开说,号云泉,生六子。余琼(字开讲)娶雇氏,生五子。
余瑶(860-),名端,字开说,号云泉。赋性重厚,喜怒不形于色;见义勇为,临财不苟于心。娶洙水章氏,生六子镇、远、永(又名坦)、旿(又名仝、固、同)、鼓(又名周、珙)、陆(又名讷)。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犯境,烧毁苦心经营了125年的萝蔓塘家园(包括三顷墓田内的72穴祖坟)
长子余镇迁往衢州开化,为大宗伯。
次子余远则投奔平坦社亲戚家,后迁江西新安。
三子余永,母感异梦而生,相貌凶顽,刚毅勇决,仕后唐为金吾大将军(正二品)。致仕后,徙居连理乡外坦社——(其长子余延英仕闽为泉州刺史,居任所,是为闽人。
四子余昕(名周)迁遂安丰厚里;
五子余鼓(名同,娶汪氏,生子以礼、以仁、以义),迁遂安之风沂鼎,建永宁庄,后分迁游溪、夏洲及开化明廉、池淮、江西德兴等处;
六子余陆(名纳)足智多谋,任饶州鄱阳县令,其孙余达,任建阳县令,遂居任所,其后分迁德兴与徽州。
余以礼(字博文,号婺峰居士),娶薛氏、杨氏,生子五:万福、万顷、万璧、万荣、万寿。
余万福(字多祚,行一白),娶吴兴沈氏,仕吴越为婺州司户参军,民戴之如父母,居任所,为龙游始祖。生子元惠,后迁龙游东郭,宋丞相郇国公余端礼,其后也。裔孙睦州(建德)兵曹余子文于北宋年间奉命到遂安督赋,特地瞻仰萝蔓塘遗址
余万顷(字九畴,行二白,五代时睦州人),娶姜氏、李氏,生子元亨、元遂、元佑、元俊、元伟,仕吴越为武林检校(检察诸军事),统领禁卫亲军。军纪严整,左右亲军莫不敬惮。吴越归顺宋朝后,迁任侍御史时,奏事无所忌惮,簪笔上殿,百官莫敢仰视,目为“殿上虎”,仕至户部尚书,兼荣禄大夫(从一品)。明交趾道监察御史濯、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阶、文林郎复,皆其后也,屡世簪芴,为遂邑七都儒洪始祖。
余万璧(字叔宝,行三白),丰仪俊伟,祖母呼为玉儿,曰:“此吾家宝也”。随父至龙山庄,观此处龙脉清奇,子孙必将蕃衍,可卜居焉。五世孙余三友始居社墩。而松林则鸿翔公因义庄之便,自柏林而迁者也。娶睦州俞氏,生子元清、元茂、元明。十世孙余千一(字子乔)迁云林。松林、柏林、云林三处,宗万璧公耳。后裔有进士翔、云南道监察御史乾贞、湖广道监察御史思宽,为遂安宋京始祖。
余万荣(字立贵,行四白,号璜塘老叟),口呐寡言,无仕进之心,而善治产业。下(夏)州永宁庄扩而大之,建永思堂璜瑭书舍,又称璜瑭世家。娶螯山孙氏,生子元文、元谅(不同于延俊公子)、元勋、元善,乃下洲洙水始祖也。
余万寿(字松崖,行五白,号油溪渔者),迁油坂。娶方氏,生子元嘉、元凯、元迪。元嘉仕宋太宗朝知紫宸殿封章司事,赐绯鱼袋中奉大夫(从二品),后裔冲霄公居龙南。同时分迁的还有光大公迁江苏镇江、以文公迁温州岩下、以大公迁淳安茶园、以安公迁安徽休宁、以康公迁江西浮梁、以宁公为商迁开化。元亨公之三子行十六,迁田铺及上村。元道公次子大宁公从儒洪迁掩昌;长子大康公(非那个萝蔓始祖)由儒洪迁十一都上官和丰原;三子大寿公迁岭根。承邺之孙由儒洪迁叶桂,至贡公之孙迁孙家坂,至颉公之子余尚仁迁威岭,文光公之子赘下八都下原方宅。远公八世孙迁富山,五公之子文浦、文海、文沂合迁淳安大墅,五府君自洙水迁新安,后代分迁朱陈、长街、沙田、乳溪、余岸、街溪、西安和箬湾。开说公的后代,还有迁往韶州曲江,江苏京口、润浦等地。 I.(/j  
上述星罗棋布的分迁者,衍脉主系(娘派)在遂安萝蔓,总称为六大宗派(即瑶公的六个儿子各领一个分支),按长幼顺序,大(太)宗伯当然是老大余镇,二宗伯余远、三宗伯余永……。六派之下还可以再分成36个直迁派和数以百计的支迁派。
历代有先贤外出做官,有安定落户外地的,请大家留心。期盼有一日能汇聚天下同宗,共襄盛举,制作大宗谱。 W6wgX0H  
q$H'u[KQ06  
*4r;H2%c  
1条评分威望+5
余保 威望 +5 感谢分享你的资料! 2015-01-23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5-01-23
感谢分享你的资料!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5-01-23
文章最后六公迁徙始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后,后续资料陆续会有补充
离线fonnyyee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5-01-24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5-01-26
     余氏先祖何时迁徙萝蔓塘,早期谱牒有不同说法,有说东汉末迁遂的,有说晋永嘉间迁遂的。到明朝,遂安余氏人文蔚起,儒洪余濯、余复、余国桢,松林(宋京、赤川口)余思宽、余乾亨、余乾贞等考取进士,入朝为官,与江西、浙江等余氏朝廷为官者交流,留心有关余氏史籍,并身体力行,对余氏旧谱进行考证,发起了统宗统谱活动,摒弃了由余后裔说,确定为夏禹后裔说,摒弃东汉、西晋徙遂说,统一为唐余大康迁遂说。民国《遂安县志》采纳此说:唐天宝十四年,余大康避安史之乱,迁徙睦州遂安萝蔓塘定居。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5-01-26
     起止时间    世居地点    始末祖宗 `h*)PitRa  
 前1979-前558年(共1421年)     浙江会稽     罕—夫镡 78&jaw*1A  
 前558-前334年(共224年)     江苏琅琊     夫镡-亲  3=@94i  
 前334-前109年(共226年)     福建福州     亲-居股 N=]2vyh  
 前109-公元189年(共298年)     江苏下邳     居股—仁赡 %g1:yx  
 190-592(共19代402年)     泗洲临淮     仁赡—宏略 &~Qi+b0!  
 593-754(共6代161年)     江苏京口     宏略—大康 BM9J/24  
 755-880(共7代125年)     遂安萝蔓塘     大康—瑶 1 ;Bgtv$  
隋朝以前的资料也有当时不如前文的详尽,且历史太久远,难免有错漏,各地的资料有相同也有不同,大体方向一致,思考再三还是给大家参考 i7]\}w|  
  公元前21世纪,华夏大地洪水滔天,泛滥为害。禹,字高密,“继父志,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好了全国的水患。“舜荐禹于天,以登帝位,建立夏朝,都安邑。在位二十七年,巡狩会稽(浙江绍兴)而崩,因葬焉”。子启(字余)继王位,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孙仲康,尸位素餐,徒登宝座,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倒是曾孙帝相,废除禅让制,建立家天下。帝相被羿所弑后,皇后缗带着遗腹逃难,路上生下少康。少康从小藏匿民间,崛起成旅,暗与舅父有鬲氏及贤臣靡,密谋兴复。前2061年,少康光复,率土咸归,“念禹陵远在南服,乃封三子罕(字无余)于越,都会稽,以主禹陵之祀”。前1979年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姒,而氏曰余焉。”有人说余姓为春秋时秦穆公用之为相的“由余”氏之后,袭封下邳,后迁浙、赣、皖,这是余氏家族的另一个分支,青嶂派始终奉“罕”即“无余”为第一世。 Al&)8x{p  
   自罕始封,历夏、商、周,凡一千六百余年,世有东浙闽广之地。支子分封,大者侯,小者君长。然,三代皆都中原(何时迁居中原,史无可考),世居山西代州雁门、晋州平阳、河南邓州南阳、济阳、新安等地,继四十余世。至周成王时,复徙淮南泗州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余村社。 OtK=UtVI  
   前825年,余畴,“清操鲠直,屡献谠言”,任上谷宰,封大夫,摄行相事。一连三代,子承父业,分别为周宣王、周平王、周桓王效力,官至司空。(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             91Bl{  
   前558年,罕公48世孙夫镡,诸侯尊称为王。子允常,世袭东浙闽广之封地,乘周穆王离开,兼并徐、扬。从此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之。 #'s}=i}y"C  
   前496年,吴王阖庐闻越王允常死,子勾践立,乃兴师伐越。越奋起反抗,败吴于蕞李(浙江嘉兴),射杀阖庐。其子夫差誓报父仇,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越王勾践以余兵五千保栖于会稽,用贤臣范蠡之谋,卑辞请成,亲为夫差坐刍。三年期满,始得获释。卧薪尝胆,勤苦修政。前473年,会吴益骄,起兵袭吴,杀其太子。夫差闻变驰归,与越战败,死于俾犹之山。勾践为稳住局势,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与齐晋诸侯会盟,致贡于周。周元王丙寅年(-475)使人赐胙,命为伯。此时,勾践羽翼丰满,率领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南琅琊一带,号称霸王,自称曰“余”,从此,子孙正式以余为氏,别于厥初之余。 X 633.]+  
   勾践卒,子硕与立;硕与卒,子伯寿立;伯寿卒,子翁(不扬)立;翁卒,子无疆(翳)立。前355年,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其子余之候窃自立为君长。之候卒,子叔敬(尊)立;叔敬卒,子亲(婴父)立。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亲为祖父报仇,反被楚伐。从此王族分崩离析,除一支留故地继承王统,其余子孙纷纷逃往南方,散居山地或海边。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二百二十四年,都琅琊。无疆以上雄霸,称王;之侯以下势弱,称君长。据《越绝书》云,勾践灭吴,而地愈广,分封愈多。其地东南尽岭海,西尽桂林,北界大江。在闽,为闽越,为欧越;在两广,为南越,为西越;界闽、浙山谷之间,为山越;浙之西,富阳、黟歙为外越。惟宗国会稽(即我们的娘派、余氏主系),则名大越——大越者,其世嫡也——合而名之为百越。 B+W 4r9#  
   前221年,秦灭齐楚,统一六国,“而徙其民于鄣郡,百越叛去,始皇未如之何也。汉兴,复又建国。”(详见《八闽通志》)                 mc37Y.  
  前206年,无诸(无疆胞弟)以兵从征有功,高祖封为闽越王,都于冶(福州)。汉惠帝三年(-192),追记勾践十世孙、闽越君余摇(又称余姚)功,立为东海王,封其领地于浙江的温州、处州地区,都东欧(浙江温州市)。前181年,吴楚七国称乱,余姚之长子东欧王余烈、次子夷乌将军攻杀吴王濞,景帝更封余烈为彭泽王,封夷乌将军为平都王。汉景帝二年(-155)三月,封徙于闽中的余亲之孙余政为车骑将军。元光初(-134),汉武帝封余政长子余桓为阳都侯。前135年,夷乌将军之孙闽越王余郢发兵攻南粤,武帝出兵讨伐,郢弟余善为自保,杀郢向汉天子谢罪。武帝立无绪孙繇君丑为越繇王,以继承闽越祖先香火。余善心里老大不服(丑系余善之侄),便割据闽北之地,自立为王。武帝腾不出兵力,只好“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元鼎六年(-111)秋,东越王余善在邵武、崇安、建阳等地建筑六座城堡以拒汉,攻杀汉军三校尉,刻制玉玺,自称“武帝”,公开与汉廷抗衡。汉武帝震怒,调遣五路大军围攻,迫使闽越贵族内部分化瓦解。元封元年(-110年),原越繇王居股计杀余善,率部投降。“当是时,二帝三王之后,裂土而侯王者,独越而已。然,族疏则情暌,衅生则国削。”宗族内部自相攻伐,严重影响安定团结,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正好借名兴师,下诏曰:“东越险阻(闽越悍),(数)反复,为后世患,迁其民于江、淮间”(《汉书》46页)。遂虚其地。降由钟王余居股为由钟侯,都下邳(江苏睢宁)。至此,曾一度辉煌的闽越国,在统治了92年(前202-前110)后,从此消失。居股之子余宣世袭封地,居于江淮兴宁乡德泽里,后为望族。 ~@g7b`t=la  
  居股后裔余是,仕光武帝为黄门侍郎;余辅,仕明帝为员外郎;余顼,仕顺帝为五经博士。 Tp7*T8  
   迄东汉末,三百余年,世为下邳人,有四十二代三百余穴祖坟在泗洲城东十五里处(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清代已被洪泽湖淹没)。在下邳时,有余需者,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守雁门。而同时分迁的,有之晋州平阳者,有之邓州南阳者。故下邳、雁门、平阳、南阳四郡为之四望。而厥初未徙而窜居山谷者,世居会稽若邪山中。后稍出,自立为县,朝廷因置都尉以制之。今浙东诸余皆祖夷乌将军,而称会稽郡。 lI#Ap2@  
   余仁赡,字端介(147-),举孝廉。仕汉光和朝(178-184)为中书舍人(掌诏令文书官)。汉献帝初平元年(190),黄巾起义,海内震荡,仁赡公挂冠而走。回到享口,聚其宗老而告之曰:“炎汉尽矣,巨奸擅朝,群盗并起,淮邳,四战之地,不可居也。吾先公遗泽在江之南,盍南撤,以图存乎?”众曰“诺”。于是年七月廿三日卯时,“悉率家众,裹糇粮、器皿,哭于墓而去之”。生怕被朝廷发现,迅速弃陆登舟。“舟行,溯淮入泗,暴风复舟,溺者过半。而历朝金册、重器、禹赐台盘之属,俱亡之,所幸存者仅数十人。”欲速不达,损失十分惨重。仁赡恸曰:“天其不欲吾宗之南迁乎?”幸存者就近上岸,侨寓泗洲,耕拓河滨,渐成气候。“居无何,有依所亲,而迁临淮者。自是遂为泗洲临淮人。”墓在招仁乡立德里者一百七十余穴。 :v-&}?  
   仁赡公长子余文,字永麟,马上夸诗,世称书窖子,仕魏文帝为中散侍郎,拜浙西道观察使。其弟余元,字永凤,勇猛刚强,仕魏明帝为金吾大将军。文公元孙余蝉(217-,字敦夫),以才行仕西晋武帝为工(礼)部尚书,入侍秘阁,出掌廷评。 sJA` A  
   西晋永嘉元年(307)八月十五日,为避石勒乱,余蝉偕弟余联(字诚夫,为京都监马)率妻奴童仆迤逦更徙,自泗洲临淮迁于许州,卒葬许州之游龙岗。 ean_/E  
   蝉公次子德润,博学多闻,守先启后,为当代名士。 {{'GR"D  
   东晋太宁元年(323)春,余讽(字德彰)仕晋明帝为侍中(小丞相)。一日,谒明帝。“帝谓之曰:‘卿姓何所来也?’讽俱以实对。帝曰:‘如卿所言,则余字训我,与朕同称也,于理不顺,疑为朕之敌人,可以为姓乎?’其易之曰‘佘氏’”。讽公只得奉旨更姓。“然,奏章则曰佘,而家庭之中犹仍本姓余也”。 A^\A^$|O6  
   南北朝时,讽公侄儿余拱,仕宋文帝为侍御使,以孝行著称,父殁,哀号而死。奉敕改立德里为孝行里,旌表其门,加封为伯爵。 4rpx  
   照公三子余壁(478-),自少极博群书,淹酣经史,除拜大学博士,充当皇帝顾问,官至一品。拱公孙余通,仕齐武帝为镇西大将军,功授凤翔雁门节度使,加封武康侯。 53vnON#{*  
   余祺,仕梁武帝为户部侍郎,除泗洲吴兴刺史。余原显,以孝廉举荐为浙西经历。 W+F{!dW  
    此后就是我第一篇的开头了。文章中的人名,我发现各地余氏族谱都有提及,记录却各有不同,同读音,不同字的人名很多,生平事件各异,期盼宗亲饱学之士能提供资料,探讨解惑之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5-01-26
续补上萝蔓分支之一衢州开化余氏资料 "L?h@8sa  
<%_7%  
    余义明(字文亮,生子瑶、琼),唐宪宗时仕为常州刺史。 PG51+#  
bi@z<Xm%  
     余瑶(860-),名端,字开说,号云泉。赋性重厚,喜怒不形于色;见义勇为,临财不苟于心。娶洙水章氏,生子六:镇、远、永、昕、鼓、陆。 <6!;mb ;cX  
     余琼(字开讲)娶雇氏,生五子 q=,  
       pW y+oZ  
     黄巢烧毁萝蔓塘后: UPE9e   
e >6NO  
     余瑶本人和堂侄余及(字周仁,会稽府君),匆匆搬到安阳琅川定居,后代又分迁到后山、金峰。 X2[d15!9  
+46m~" ]  
    长子余镇迁往远离县城的万年乡木连社。次子余远则投奔平坦社亲戚家,后迁江西新安。三子余永,母感异梦而生,相貌凶顽,刚毅勇决,仕后唐为金吾大将军(正二品)。致仕后,徙居连理乡外坦社——(其长子余延英仕闽为泉州刺史,居任所,是为闽人;其次子余延俊,字以文,跟随父亲鞍前马后,同吃同居,其孙余元谅退休后迁居开化青嶂;其三子余延侃有官不做图清闲,迁居开化金溪高屏,后分迁遂安,成为璜瑭支派,世居陈村)。瑶公四子余昕(名周)迁遂安丰厚里;五子余鼓(名同,娶汪氏,生子以礼、以仁、以义),迁遂安之风沂鼎,建永宁庄,后分迁游溪、夏洲及开化明廉、池淮、江西德兴等处;六子余陆(名纳)足智多谋,任饶州鄱阳县令,其孙余达,任建阳县令,遂居任所,其后分迁德兴与徽州。 ?=},%^  
     a,/wqX  
;_nV*G.y#^  
    苏庄余氏。唐乾符间,因黄巢起义,东南大乱,余维自安徽歙县黄墩迁居苏庄余村,分迁有苏庄、张湾乡油溪、长虹乡莘田、余村畈、池淮镇寺坞等。 s(?A=JJ  
    高坪余氏。唐广明元年,大都监余延侃自遂安(今淳安)萝蔓塘迁居马金高坪,清初曾发展成千人大村。宋时有一支迁居遂安大屋基,康熙间,余有智复自大屋迁屋居齐溪镇余家、外山。自高坪迁居的有音坑乡上城、中村乡池塘底、严坑。而高坪,同治间因作太平军与清军的战场,余氏或迁或亡,逐为废村,现有居民为淳安移民。 jE#&u DfI  
Rf4}4ixkj  
    大溪边余氏。唐•天佑三年,余柏自萝蔓塘迁居佘畈,分迁大溪边。(萝蔓塘在遂安,现在。。。在千岛湖底下。佘畈,现在算是大溪边的一个自然村,其实已经连成一体了。) Vz\?a8qQ<  
B*-A erdH  
    青嶂余氏。五季晋天福二年,翰林承旨余元谅,自萝蔓塘迁居青嶂,即今村头,余元谅系高坪始祖余侃之侄。分迁有今村头镇芳山(古地名)、古竹、牙田、小溪边、青山、上边山、礼田、石畈、孔山、下店、际底、源头,大溪边乡阳坑、墩上、大桥头、阳光、枫林底,塘坞乡上边湾、富竹、大堑、上塘、东谷、西庄,城关镇余村、石崖坞、独山、田里、林坞,何田乡燕溪、龙坑、连坑坞、晴村、炉川,马金镇忻岸、黄陵、秧畈、璜田、高韩、豸山、岩潭、举林,华埠镇溪上、西坑口,及齐溪镇官台、长虹乡高田坑等。 M&h`uO/[  
AnW72|=A(  
     高山余氏。宋景佑年间,郁州太守余宗聚自遂安游溪迁居马金高山,兄余宗惟迁居湖头,兄余宗铭,迁居高韩,弟余宗正、余宗宝偕居音坑明廉。青嶂余氏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宋一代,也最为显贵,如名垂史册的有德惠长者余仁合、兵部尚书余梦魁、四川制置使余阶、光禄卿余公正等。 0{k*SCN#  
!C>'a:  
     开化第一大姓余氏,共3.21万人,由遂安萝蔓塘(今属淳安)迁居,故开化余氏宗祠名大多书“萝蔓世家”。据余氏族谱载,余大康因安史之乱,于天宝十四年(755),自扬州京口迁居遂安萝蔓塘。生有二子,长子余日光,仕唐,为韶州长史,居曲江。其后一支迁篁墩,余维又自黄墩迁苏庄,故苏庄余氏又称曲江余。次子余日辉,世居萝蔓塘。 >$/PfyY7@#  
    广明元年(880),大都监余延侃,自萝蔓塘迁居马金高坪,称高坪余。至清初曾发展到千余灶的大村落。因康熙间耿精忠叛乱及同治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加之战争后的瘟疫,高坪沦为废村。天佑三年(906),余柏至萝蔓塘迁居佘畈,称钜溪余。后晋•天福二年(937),翰林承旨余元谅,自萝蔓塘迁居青嶂,即今村头,称青嶂余。在两宋时期,余氏在开化仍称望族,文有光禄卿余公正,武有四川川置使余玠,今台湾、四川等地乃有余玠研究会。 Z&M fE0F/B  
    元末明初,余玠的六代裔孙余伯英跟着叔叔以贞公离开四川成都余家庄,寻求发展。出了长江三峡,在南岸碰上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叔侄俩自告奋勇充当向导,带领起义军渡江,乘胜追击盘踞在江北大本营的元军主力。在鏖战中,以贞公冲锋陷阵,不幸为国捐躯。明朝建立后,“一日,太祖临朝,念以贞有开国勋,问其嗣,左右以伯英对。洪武四年(1371)三月,授余伯英为衢州府知府”。同时受封的还有文郭公八世孙余天佑,“以剿贼有功,诰封副使”。 J69B1Yi  
    伯英公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寻根问祖。他多次对部下说:“吾家故三衢金水芳山人氏也。”当时,掌谕宗臬公裔孙余绍宁担任本府教授。伯英公虚心请教,向他详细了解了芳山宗族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双方还就关系重大的世系衍脉问题拿出宗谱进行核对。不对不知道,一对便明了,果然一脉相承丝毫不差。其时公务繁忙,抽不开身。待到年底,特地告假,在余绍宁等人陪同下,伯英公顶着鹅毛大雪“躬诣芳山,拜祭祖墓”,还接见了附近村庄的宗族代表,就有关认祖联宗问题交换了意见。伯英公看到憨厚纯朴的学彦里老,就像孤雁归窝,见到久违了的列祖列宗,心里由衷地发出“天寒骨肉暖,地冻血族亲”的感慨。短暂的接触,留给乡亲们的印象是:人走天涯不忘本,树高千丈叶归根。临别时,“族人馈送礼物,公不胜感激,依然踏雪而回”。余伯英这次芳山之行,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吟咏了不少诗篇。现在能找到的却只有三首: SJd,l,Gg)  
(一)谒光禄大夫复明公墓 t$k$ Hd';  
泗水朝源深且长,仍云滚滚尚流芳。先宗勇迈南溟势,好去由余绍耿光。 hL(zVkYI  
(二)谒迪功郎演公墓 j%TcW!D-_  
明月清风自一家,晓餐芝露晚飧霞。有人问我祖居处,余氏芳山万树花。 ]fb3>HOTJ  
(三)题芳山山亭墓四时景 'H|=]n0  
迟迟丽日照泉台,四面山花取次开。无数幽禽嘈杂语,似言华表鹤归来。(春) Au[H!J  
凌云乔木自苍苍,搏黍山中日正长。一枕华胥清梦觉,人间犹未熟黄梁。(夏) qR>"r"Fq  
凉入郊墟灏气幽,山亭风景翠光浮。胜台寂寂蛩吟砌,千载瑶池阆苑游。(秋) /'WIgP  
彤云漠漠景萧萧,艳雪吹花下碧霄。梦醒南柯苍海阔,昆仑元圃自逍遥。(冬) |d0,54!  
离线四方溪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5-01-27
离线余远威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5-02-04
       2015年第一好贴!
离线禾人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5-10-21
我总纳闷,余氏自从东晋迁徙于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之间,在这地区形成望族,并以此为基向外迁移,此处以外也有很多宗谱称新安堂,萝蔓世家等,可世系叙述差别为什么会这样大?余氏在此主要为休宁、开化、淳安,可这三地余氏应该是同宗,联系应该比较多,可怎么修家谱时都自搞一套,大相径庭。淳安说余氏是越王之后,休宁则是官宦之家,就是佘复余叙述也不一致,有余咏者,有余钦者。长茅派良公也迁自此地,为钦公之后,可钦公的儿子一代就和蓝宁派不一样,大家回避这样的问题,搞余氏研究,那可能不会有新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