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34阅读
  • 4回复

新安县、新安郡与新安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策忠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6-22
— 本帖被 thinfo 执行加亮操作(2009-06-22) —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洛阳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河南省济源市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 u?3NBc$~A  
    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秦时置县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有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还有汉函谷关、王乔洞、洞真观等人文景观。“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就是写于新安,也许诗人不会想到,自己饱含酸楚的一笔竟成为今日繁华的映衬和烘托。 0 ;_wAk  
    据史书记载:新安置县于秦时,取新治安宁之意。属宏农郡,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隋开皇,隋置谷州,因县境有谷山,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大业初省东垣入新安,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唐宋以来长期属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1936年复新安县名。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河洛道,以后道撤,直属省辖。建国后属洛阳专区,现为洛阳市辖县。 +%qSB9_>N{  
   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新安县: U?F^D4CV\  
1.广东省新安县 )*K<;WI WH  
   新安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万历时置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分东莞县置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在南头(址在今南山区)。 区内还保有新安故城、新安八景等历史景点! "-Q Rkif  
2.河北省新安县  $JhZ'Z  
!P~ PF:W~|  
  东汉末年建有依政县,唐置唐兴县,宋建顺安军,金建安州;东北不自金设渥城县,元代改名新安县,明、清因之,道光十二年省新安县入安州,明合实分。民国3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称安新县,抗战初期曾划为安新和新安二县,后又曾划为安新、白洋二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合为安新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安新县政府驻地从安州迁往新安城内。1961年复名安新县至今。 /LI~o~m1)  
   F!)M<8jL&9  
3.浙江省新安县 <p^*Ydx  
+% XhQ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治所在今浙江省衢州市),仍属会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县置定阳县。三国吴国宝鼎元年(226)新安县改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说溪以县得名,仍隶东阳郡。此新安县历时88年。 XSp x''l  
:kb1}Wu  
新安郡 =!?[]>Dh  
stg30><  
新安郡 &RK H2R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0" U5oP[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MAE7A"l a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qri}=du&F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 bz, Da  
  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 E4sn[DO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CfPXn0I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e >L5.~i  
  隋文帝开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 |-~b$nUe  
  开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 )l`1)Ea~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 _*O7l  
  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 \Dn&"YG7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 L +L 9Y}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 sW }<zGYd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 ?n)Xw)]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 M2}np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 js~tKUvg  
  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宝六年(747年),改黟山为黄山。 >^dyQyK  
  唐肃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山,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 *RBV'b  
可以看出新安郡大致是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地带的徽歙四地区,而徽州地名的来源则来自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 jT#bIm  
     C;9t">prk  
     可以看出郡望新安郡则指的是徽歙地区的新安郡,而河南的新安县则属于弘农郡,而余氏发展大致是到了徽歙地区以后发展壮大,故多以新安堂这个堂号自称,一般指的是徽歙之新安,而河南之新安县秦汉属于弘农郡,弘农郡古属晋国封地,也是杨氏发源地,杨姓同余氏一样出自姬姓,均是晋国公族,所以说这也许是肇姓之地,河南新安,总之余氏之来源,发展都与新安有着莫大的关系,两个新安都与余氏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县,还是郡都与余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世世代代相传,以新安堂自称,也可能是前者,也可能是后者,也可能两者都是。 2Zy_5>~  
    另外,韩国的全罗南道也有个新安郡,尚不知其来源。估计于中华文化脱不了干系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离线kevinyu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4-26
我没有家谱,只知知道是新安堂的后人,其他的都不知道了。
离线仙桃余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4-26
我们家谱上讲,也是新安郡。。老家进贤县。。
离线余良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7-01
我们这小枝就是新安郡的。 L37Y+C//  
先人去世,墓碑上都是:新故新安郡余氏某某。(新去世的新安郡余氏某某)
祖上乾隆三十年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浮桥头迁至浙江处州府云和县元和乡八都西滩头。
余氏家族QQ群:32988111
我的腾讯:http://t.qq.com/yuliangbiao
我的字辈:士文陈有,章作贤良,昌荣明邦,永世必长
我的QQ:35116966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6-22
良公五坪后裔乾隆辛酉合修时的派语首句便是:徽宁一派祖青阳,华胄传来锦策香,从这句子中可以看出余氏是以徽歙地区为郡望之地,其祖地则有可能就是青阳县或者是指黄帝长子玄嚣,玄嚣乃周祖弃(后稷)之曾祖。笔者认为应当是以玄嚣(青阳氏)为祖这种说法为是。
[ 此帖被兰花斋主人在2009-06-22 14:23重新 ]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